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43856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心得朴素精品5篇 论语心得朴素篇1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话有两个解释:一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交友之道,与人相处时间越久,越让人感到尊重;另一个解释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处越久,越对别人尊重。对于第二种说法,我倒有一个切身的体会。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

2、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于是当时灵机一动。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回头一想,这事确实是我不对,因为我犯了说话的大忌没有顾及人家的尊严。后来就找机会向这名同事表示了真诚的歉意。语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宝剑,拿在武功高的人手里,可以行侠仗义,可以铲恶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让一个小孩子拿到这把宝剑,他可能会随意挥舞,一不小心就会害人害己。看看上面的现金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对语言的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语言的态度。在古代,

3、有人主张干脆就少说甚至不说话,我想现在来看未免可笑。我们应当尽量成为语言的高手,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用,只是与人说话时要慎重,不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在众多的场合,都切记千万不要信口开河,就像一个拿着宝剑的小孩胡乱挥舞!另外还有一事要注意,中国人过去有句话讲,“熟而忘礼”,这真是人的通病,我们对初认识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长,相互熟悉了,有时就无所顾忌了。其实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说话时都要维护人家的尊严,要慎言。所以要学人家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一点浩然也做得不好,说出来这些心得,与大家共勉吧!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

4、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易经上说:“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不错,古人所言不虚,我们的社会并非平等,而是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过去不是说三教九流吗?就是说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要我看,尊卑贵贱虽然是一种事实,但却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上天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的生的时候,没有唅着金子出生的,死的时候,上帝也不会为大款高官派专车。所

5、以在上帝的眼里人并没有贵贱之分我们人类号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从亿万年的眼光看,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中可怜的过客?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有这样石火电光中论尊卑贵贱,有什么意义?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这也是个事实。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

6、的境界要更高。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过正当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的尊卑意识更强。还记得有一位作家出国后,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轩昂的干着清扫工的活,清理着草坪;看见门卫不卑不亢地为大人物开门。觉得非常惊讶。其实如果承认生命是平等的,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干什么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况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抢,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么好自卑的?这一点,我们真应当向人家学习。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

7、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论语心得朴素篇2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说明论语这本儒学中的“圣经”有太多太多的营养等待我们去吸取。一翻论语我们一定会看到“仁、德、孝、学、礼、和、知”这七个字,它们整部论语的核心,更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可以说儒学的核心是论语,而论语的核心便是这七个字,我们便要读懂这七个字。读懂它们

8、不容易,两千多年来多少名人在思考这个词题到今天也说不清楚,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仁”即爱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包括陌生人。这一点与墨家类似,但是儒学没有一味的爱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那些好人要爱,知错能改的人要爱,唯独犯了大错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爱。爱人有限度,有底线,所以说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没有底线。“德”即道德,与道家有些相同之处。但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但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认为道德不能顺其自然,只能靠自己。“孝”即孝道,孔子在论语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抛弃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华。“孝悌也者,其为

9、仁之本与!”会让我们终生受用。“学”即思学,按照王守仁的话说是“知行合一”。这正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学习秘决的高度概括并提纯。“礼”是“克己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被现代人指责的一个地方。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指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礼”是道德中的法律。“和”为和谐,现代社会缺少这个,如同人人心怀“和”便不会铤而走险去犯罪,不会对贪污抱有一丝幻想,不会为了贪欲去侵略他国。“知”便是“智”。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变幻莫测,飘乎不定。没有实体,却实实在在在那里。有明,纯洁,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这便是智慧。这七个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我也只在

10、这海边捡些贝壳暗自窃喜,却可能永远也见识不到这辽阔的大海。论语心得朴素篇3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论语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集。我们年轻人读书,应该做到“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书地读。每一部书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文史之学背后,则每有一种艺术存在,或说精神存在,所以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

11、到此书背后之人。”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应该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论语译注一书的作者杨伯峻。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

12、,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文言文法、文言

13、虚词(、古汉语虚词、春秋左传词典等。在古籍的整理、注释和译注方面,著有列子集解、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等。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一个人, 杨伯峻的叔父杨树达,杨树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经文学家,著有论语疏证等书,其人对杨伯峻影响极大。论语译注一书影响非常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因此,我认为杨伯峻版论语译注应该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论语精髓的一本教为权威的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论语一书,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

14、行事。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我们可以得知,“论语”即为论纂语言的意思。今天我们讲的论语一书,共有20篇,495条语录,因此也称为“论五百”。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的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但孔子的思想体系还是 “礼”、和“仁”的统一。“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礼”是“仁”的外在标准。下面具体来谈一下“仁”,孔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这句话点明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忠即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恕即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己

15、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并不仅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仁”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孔子说的“仁”就是爱人。但在这里应该要指出的是,孔子说的“仁爱”并不等于墨家的“兼爱”和西方的“博爱”。“爱人”的人在当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指士以上的人物,并不包括下层的人民大众。爱在当时也是有等级的,有差别的。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下面谈谈我读论语的一些感想,余读论语是从2003年

16、开始的,当时经台湾中文大学一教授指导,研读此书。最初的形式主要是背诵全书,至于进一步理解则是在以后日常生活中去逐步体会。但是由于大多数语句不能及时理解。因此,于2005年购买杨伯峻版论语译注进行细读。另同时购买其他几个不同的版本作为比较参考书。几年的时间下来,论语一本并未完全读完。这本书总是看看停停、停停看看,当然更多时候还是在于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作指导。余读论语,感觉论语是一本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读的书,古代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可见,论语是一本具有人生大智慧和治国的书。读论语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一遍,而是需要仔细的去体会其中的真谛,如现在市面上卖得很hot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其实就

17、是将论语的大智慧生活化,具体就是指导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如此赞扬论语,并不是说论语中所说的都是好的,其中也有时代落伍的一面。如:论语乡党一篇中,就主要是涉及古代一些礼仪方面的事,在今天看来,则显得比较落伍。再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这句话被看作是孔子的一种愚民政策,在今天是一种历史的退步。总之,论语对于年轻人做到格物、致知、修身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我谈谈论语对我日常生活的影响。学了几年论语,吾尤爱三条:(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18、,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这三条我认为对本人的人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时常拿来反省自己。第一条让我紧记作为一个追求知识的学子不应集中于吃、穿这种粗俗的东西上,而应该一心一意地志于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即使平常吃、穿得很一般,但我可以乐在其中。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71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11)。后一条让我在看到贤者时,学习其长处,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更新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看到不贤者时,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类毛病,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摒弃自己的陋习。第三条对于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大家在中学时都曾经学过。但我们仔细

19、思考一下,学了将近十年,有谁真正的去体会过着一句子,并在此后中应用过。我曾经说过论语是一部具有人生大智慧的书,如果每个人一生都能坚持做到“论五百”,必可以成为一代圣人、一个完人。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一生之中只坚持做到几条精辟的“论五百”,我相信这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巨大的改变。第三条与前面的第二条在某些意义上有相似的地方,这说明孔子本人也很注意这一点,孔子并非圣人也,其人也是在不断地向贤人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如此。同时,这一条也教导我们这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应存在孰人优秀孰人不优秀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三、我谈谈论语与国际关系,更确切

20、的说法应该是儒家与国际关系。论语是儒家的集大成的作品,其中也蕴涵了不少人性善的思想,儒家提出要以“王道”来治国。“王道”即圣王之道,即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王道的力量来自于道德教化,相信“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的法家则认为圣人治国是不是要使人人都自觉行善,而着眼于使大众不能作恶。儒家认为要靠礼乐和道德,而不是靠法律和刑法来治理百姓。而法家在这方面正好与儒家相反。可以看出,儒家代表的是理想主义,法家代表的是现实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向指责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则总是指责儒家书生气、不切实际。理想主义并非不好,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治国其实还是靠道德与刑法。可以说,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

21、量,而刑法只是防止社会不退步的力量。因此,理想主义在治国方面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在当今世界,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概念,这无疑反应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虽然,表明上看“和谐世界”是很难以实现的,但从长远看,若整个世界都向这个方向前进,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人从整个世界的历史体系再来看这个问题时,定能发现当时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具有了何等的智慧。当下的国际关系就相当与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了,理想主义在当时虽不起什么大作用,但仍然是不可少的。最后,我想说年轻人学习论语不应局限于何地、何时、何书。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不应该局限于任何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的“三上”,

22、即“枕上、厕上、马上”随地都可以学习论语、思考论语。同时,也不应局限于任何时间,随时想起,随时都可以思考论语,学习论语。另外,学习论语也不能局限于任何版本,因为任何对论语的释注、解说都只是一种解释,其译文通常只能表达一种含义,而论语本书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做不到这一点。每个译者都认为其他译书不够满意。无论一个译本如何力求完善,它总是不及原书。因此,我认为,应该多看不同译本的论语,待自己熟悉之后,再认真思考论语原文,得出自己的理解。论语心得朴素篇4“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不必说一代枭雄蒋介石,对它情有独钟,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

23、的影响也不胜枚举!“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用词不准,建议改为:不外乎告诫)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前苏联华西列夫斯基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在别人眼里,他似乎没有什么特长,但为什么会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而立于不败之地呢?因为司令部在集合开会时,他总会第一个到,然后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敌人应在什么地方出现,我军现在在哪?如何挡住敌人的去路,而将他们一网打尽?他在那似乎总是在自言自语,到会的人都说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自言自语一定是发疯了。华西列夫斯

24、基听到大家的非议后并没有生气,依旧在那里想着大事开会时让他发言,他一会说这儿,一会说那儿,云里雾里,在坐开会的人都听得稀里糊涂,斯大林来回踱着步子慢条斯理地说道:“坐下吧,我亲爱的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说了,还是让我来说吧!”斯大林把战争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不由得心服口服。原来,聪明的华西里夫斯基早在开会前的自言自语,就已经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觉地传到了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吸烟、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里,他不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就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对别人的指责不愿恨,才没有使自己在政坛上树敌过多,又得到了领袖的赏识,才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成就了他光辉的的一生!修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远拥有它,你的人生就会拥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其他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