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44872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6 化石吟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理清诗歌结构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石、现代诗歌等。(2)学生通过朗读的方法,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结构特别、品味诗歌语言。(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讨论等方法来相互充实古生物学方法的知识,增长见闻背景解读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祖国各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兴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希望。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自主学习,秀出风

2、采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你能给画线的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吗?潜( )行 档( )案 躯壳( ) 卓( )越 幽( )雅 h( )骨 猛m( ) cng( )茏 思x( ) gu( )藏2.解释词语(1)腐朽:(2)化为乌有:(3)潜行:(4)海枯石烂:(5)葱茏:(6)叹服: 二.整体感知,成长心灵3.用简练的文字填写课文的结构图。发问求答揭示了真相自然的重现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吟哦讽诵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脉格梳理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并回答:本诗表达

3、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言品析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中的“你”指代什么?这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4.“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回答了什么真理?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6.“长眠在地下刚苏醒的化石”一句中“苏醒”是什么意思?拓展延伸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读了本诗,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块化石,你能向我们讲述怎样奇幻的神话?当堂检测1.填空(1)化石吟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 的意思。(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从 中窥见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

4、物世界,语言 ,富于 。(3)“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 。(4)全诗运用 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显得 。2.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比喻)B.黑色的躯壳裹藏着没有生命的信息。(拟人)C.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排比)D.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对比)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不超过35个字)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

5、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掏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这时,某个生物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重读课文“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4.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小节中 一句展开。5.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5.所选部分的第二小节是什么意思?7.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 小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17 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能

6、准确概述课文内容。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3.培养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日常使用的天气谚语。(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加点的字注音。点缀( ) 轻盈( ) 绫纱( ) 冰雹( ) 圆弧( ) 谚语( ) 弥漫( ) 晕圈( ) 峰峦( )2.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高积去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B.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D.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

7、白云,就积云。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天风雪的预兆。预兆: 二 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4.填空。(1)说明文是以 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 的文章。(2)议论文以理服人, 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 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和 事理说明文;以 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5.在方框中填写合适的文字。总说云与天气的关系合作探究,交流碰撞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2.你能迅速判断,文中

8、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知识呈现3.填写晴天去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4.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5.填写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华虹霞拓展延伸6.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示例:“H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

9、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7.欣赏下列天气的谚语。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麻省囤食要落雪。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蚂蚁驿窝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鱼跳水,有雨来。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燕子低飞要落雨。龟背潮,下雨兆。泥鳅静,天气晴。猪衔划,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2.积累本课生动形象的语言。3.探究分类说明在文中的作用。复习导入1.先找出来列各词的近义词,再找出反义词。(1)笼罩( )( )(2)模糊( )( )(3)消散(

10、)( )(4)复杂( )(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1)那些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各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

11、山,群峰争奇,耸人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4.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本体:喻体:相似点:(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本体:喻体:相似点: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课堂探究案语言品析1.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等等。试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1)分类别:(2)作比较:(3)打比方:2.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薄去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常

12、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句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写法探究3.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去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拓展延伸4.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造句(1)天上的去,(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删去后意思仍不改变的一项是(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B.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C.华环贝司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

13、可能转为阴雨。D.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去在聚焦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魄的绸幕。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1)刚才还是白云朵朵,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3.“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此句中的“天气“能换成气候”吗?为什么?4.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

14、道理。(2)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5.夏季来临,某物业公司准备在小区内喷洒除虫药水,喷洒除虫药水的时间为5月30日14:0015:00。请你代物业公司拟一份告示(只需写出正文部分内容),告知小区居民。要求:内容清楚,主意简明、得体。重读课文“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6.写出四种光彩的天气情况。(1)晕 (2)华 (3)虹 (4)霞7.用“”将本文段在段中划出四个层次,归纳层意。(1)(2)(3)(4)8.用简洁的话归纳本段段意。9.引用是说明的一种方法,从本段中列举起一列,说明其作用和特点。10.本段的主要说

15、明方法是 、 。18 绿色蝈蝈学习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体会文章的生动与传神。3.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动物的情感。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一些人文知识,如作者、作品。(2)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的能力。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喧嚣( ) 劫( )掠 静谧( ) 酷( )爱 吮( )吸 气氛( ) 满载( )而归 喑哑( )( ) 颚( ) 唾( )液 螳螂(

16、)( ) 喙( ) 钳( )子 踢蹬( )贪婪(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u( )猎 cun( )改 ro( )乱 更胜一chu( )gu( )火 zhng( )斯 wj( )( ) xs( )( )作响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1)耳朵灵敏失,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二 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1.法布尔(18231915), 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

17、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 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 ”。法布尔被誉为“ ”。2.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 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 性、 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本文前三段写 ,后八段写 ,一环紧扣一环,链条形地展示出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结构严谨,行文畅达。下面提供一种结构图式以作填空参考。 探究缘起() 夜间演唱() 外形()外 蝉为主食()形 甜食水果

18、()和 外形和习性 另吃昆虫()习 吃点水果()性 贪吃同伴( 和睦共居 四 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2.绿色蝈蝈在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1.(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为什么?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从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两个角度)拓展延伸4.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练习仿写。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

19、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沙。 当堂检测1.请在下面各句中的错别字下面一,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1)让我们远离渲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所剩下的头骨和胸骨。( )(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目的共居在一起的。( )(4)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呜传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2.依据课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1)与夜色苍茫中的 (安静 平静 静谧)气氛再合适不过了。(2)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能捕捉到这 (微弱 弱小 薄弱)的声音。3.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20、: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A.我扔人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B.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C.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标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D.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更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

21、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5.下面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时尤其如此。我投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自私心是到处存在的。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的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生读课文“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部分文字,完成文后问题。6.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1)窃窃自语: 。(2)喑哑: 。7.概括此段内容。8.从文中找出两句拟人的

22、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9.(1)此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蝈蝈的声音?(2)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蝈蝈的什么感情?19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2)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的方法,文章内容,掌握数字的准确运用。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背景解读人类自从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3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

23、开始。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ng( )首挺立 轨道( ) 椭圆形( ) 小心yy( )( )铁锹( ) 狭zh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3.填写出带有月字的词

24、语四个,关于月的诗句两句。词语:诗句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4.月亮上的足迹从说明对象上来看,属于 说明文,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属于 说明文。5.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 、 。本文属于 顺序。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6.在下面示科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文字。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 发射后13小时30分: ; 月球在望: ; 中心呼叫: ; :7月20日7时32分; :7月22日上午; :返回地球合作探究,交流碰撞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3.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4.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

25、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5.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6.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7.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从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三个方面)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意安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里程碑(bei) 狭小(xi) 椭(su)圆B.悬(xin)在 操纵杆(gn) 故障(zhng)C.液氢(qng) 休斯敦(dn) 摄像(sh)D.狭(xi)窄 装置(zh) 小心翼翼(y)2.下列各句中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

26、米。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产,是巨大的飞跃。3.请把重新调整后句子的顺序填在下面横线上。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登月舱打开舱门。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正确的顺序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

27、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看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怎么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便难以成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达到理想的境地。4.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5.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6.第二自然段中的“起飞”的含义是什么?7.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8.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

28、登月。20 山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蒲松龄的有关常识。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大意思。3.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2)学生通过诵读,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精彩语句。(3)通过复述复杂的情景变化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古典作品的鉴赏能力。预习导学背景解读淄川县志记载:奂山“有山市,邑人多见之者,城郭、楼、宫室、树木、人物之状、类海市云”。海市是海市蜃楼的简称。作者34岁游崂山时,曾有幸新眼见过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色,在崂山观海市作歌一诗里,十分惊异所看见的奇景:在海天之间,忽然出现了

29、楼阁、山水、人物,一霎时又“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变止”,这种变幻莫测的景象,与山市中描写的山市幻景的变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故在文中有称此现象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记载。唐人郑熊番禺杂记鬼市写道:“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写道:“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到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作者与前人一样不了解这种幻象产生的原因,便认为是鬼怪作崇。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加点的字注意。青冥( ) 飞甍( ) 高垣( ) 禅院(

30、) 逾时( )连亘( ) 倏忽( ) 窗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然数年恒不见( )(2)高插青冥,相顾迟疑( )( )(3)往来屑屑( )(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 )(5)连亘六七里( )(6)或凭或立,不一状( )(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9)见山上人烟市肆(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 二 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代文学家。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请有课文原句填空。山市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楼,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

31、话复述)“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章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然数年恒/不一见。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2.翻译句子(1)相顾迟疑,念近上无此禅院。(2)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志城郭矣。(3)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5)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3.文言文有一个特点,有时说话跟现代汉语不一样,如文中“然娄年恒不一见”,按照现代汉族的语言,习惯一般是“

32、然数年恒不见一”,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如:(1)见宫殿数十所。(2)中有楼若才,堂若者,坊若者。(3)惟危楼一座。(4)不一状。请把上面的几个句子按照示例变成现在的说法,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二者的不同。拓展延伸9.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山市的生动和消失的全过程,极富有想象力。请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开启你智慧的大门,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城上有骊?城中街道怎样?危楼上有多人?都在干什么?根据上述提示,以课文的描写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白话文扩写山市变化的任何一个阶段。(只选一个)字数不少100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的

33、准确与生动。2.探索“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复习导入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见宫殿数十所A. 然数年恒不一见,层层指数B.数至八层,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C. 又闻有早行者,或凭或立不以状D.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内容回顾1.填写下列表格。时间(变)暴物(奇)特点(美)忽孤塔高插青冥无何宫殿未几高垣睥睨危楼风定天清逾时高舍倏忽拳豆文本探究2.山市可分两阶段观察,分别概括一下。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4.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5.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想象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拓展延伸6.本文中出现的许多词语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

34、力,请根据提示,选用课文中合适的词语填空。(1)小学生活结束了,但老师和同学们的音容笑貌至今想起依然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2)登上岳阳楼, (靠)栏远眺,洞庭湖美景尽后眼底。(3)他所讲的所谓事实纯属 (没有)。(4)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法国队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群雄,夺取冠军。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虚词“然”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B.然数年恒一见。C.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D.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2.下列加点的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即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B.娄至八层,裁如星点。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惟危楼一座,

35、直接宵汉。3.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A.无何,见宫殿数十所。B.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C.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D.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4.下列哪一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或凭或立 或王命急宣B.以亿万计 不以木为之者C.窗扉皆洞开 一狼洞其中D.然数年恒不一见 层层指数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译:忽然看见山头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又惊又疑,互相照顾着。B.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译: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城市里人烟稀少。C.楼五架,窗扉皆洞开。译:(每层)楼有五间房,窗户都

36、敞开着。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译:数至八层,剪裁成星星点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地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要相类也。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或曰: (2)疑不然也: (3)尝昼过县: (4)此不具纪: (5)大略相类: 7.本文描述了几种海市蜃楼现象?(用自己的话概括)8.本文与山市中都用到一种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此外,本文还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9.翻译。蛟蜃之气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