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教师角.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461190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与教师角.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解新课程基本理念,-再谈走进新课程 琚湾中心学校:董伦学2008年9月18日,1.新课程的目标定位,(1)倡导全人教育.A、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B、培养良好品德和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C、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D、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1、新课程的目标定位,(2)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A、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B、学生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C、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1、新课程的目标定位,(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A、课改的根本任务: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显性课程体系的弊端。B、新课程

2、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C、应注意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2、新课程的内容选择,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内容选择?(1)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的关系;(3)改变目前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2、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新课程内容选择具有的“四性”(1)基础性:各学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干内容;(2).时代性:各学科都强调反映当代

3、的最新成果,体现时代特色;(3)实用性: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4)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2.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放弃以往以统一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的界定,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1)新课程标准的编制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和学习兴趣的不同;(2)依照小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学习水平设定了多种课程内容的标准和实施与评价的标准.如: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未来发展的层面设定了高中和易三种标准。,3.新课程的结构调整,(1)目的:课程改革

4、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都将通过课程结构调整体现出来。2作用:通过结构的调整使课程结构得到整体优化,既有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学生特长各得其所。3原则:A.综合性原则:指对原有学校课程中的分科课程按照其内在逻辑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关联进行统整,并以开发、设置和实施各种类型的综合课程的方式实现学校课程的综合化;,3.新课程的结构调整,B.均衡性原则: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而界定其恰当合理的指标是这种比重能否有助于养成学生全面的身心素质以及与既定课程目标的吻合程度。C.选择性原则:是指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

5、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新课程的结构调整,(4)内容:A.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3.新课程的结构调整,(4)内容:B.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6、a.学科领域的综合化(学科内知识点的综合;与儿童经验、儿童生活相联系;不同学科间追求彼此联系;新设综合课-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b.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新课程的结构调整,(4)内容:C.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D.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应对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7、、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A.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的教育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景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B.教学与课程的统一(整合)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的时候,教学过程将不再是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

8、内容的生成和提升。,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A.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B.交往的基本属性-互动性、互惠性 a.互动性: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b.互惠性: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学习共同体”。,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其次,开放的课堂教学,包括内容和过程两个方面:A.内容: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B.过程:是师

9、生交往、互动的过程。,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网络 光盘 远程教育资源 多媒体计算机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5.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背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旧的课堂模式: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机械、呆板、死记硬背)。二、概念: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1.自主学习:(1)定义: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5.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的特性:a.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

10、自我激发的;b.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c.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d.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5.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自主学习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

11、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响应的调适。,5.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合作学习(一)定义: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二)要求:(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3)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5.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

12、究的学习方式,2.合作学习(三)作用:(1)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2)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地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5.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探究学习(一)定义: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二)内容及特征:(1)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2)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5.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

13、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探究学习(三)特性:(1)问题性:善于发现问题。(2)实践性:激励学生参与实践。(3)参与性: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4)开放性:克服呆板地传教。(四)目标: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5.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教师的行为(一)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二)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

14、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6.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一、课程评价:指的是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价值的过程。二、课程评价内容:包括课程需要和学生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使用教材、学生成果目标、通过课程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有效性、学习环境、课程政策、资料分配以及教学等。,6.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三、课程评价方式(1)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方式过分偏重知识记忆与纸笔考试的现象以及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2)改变对课程评价功能的

15、认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3)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度;评价主体强调教师、家长、学生自评、校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方式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质与量的结合。,7.新课程的管理政策,一、新课程管理的调整(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改变以往课程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a.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

16、设计,并根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即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也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7.新课程的管理政策,一、新课程管理的调整(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 b.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c.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寻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

17、择的课程。,7.新课程的管理政策,一、新课程管理的调整(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新课程倡导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的课程管理模式。(3)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为教科书”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的建设上来。,7.新课程的管理政策,二、省级管理权限(1)省一级教育部门成为真正的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主体,不仅具有实施权,还有调整权和决策权。a.要根据指导纲要,转变教育观念,把知道思想放在首位,并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处理好规范和创造的关系,防止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至省的现象。b.要规范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分级管理,规范执行,科学指导,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在课程之中。三、地方的责任 实施国家课程,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指导和管理校本课程。四、教师的责任 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