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课时2.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48338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中对》课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隆中对》课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隆中对》课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隆中对》课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隆中对》课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隆中对》课时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中对》课时2.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3.隆中对 陈寿,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学习目标,理清结构(确定段落起止),隆中对,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二、徐庶推荐诸葛亮,三、,刘 备 问 计,诸葛亮对策,抱负,作铺垫,侧面烘托,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侧面烘托,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2、夺取荆、益州二州,作为根基,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研读探究,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

2、去拜访诸葛亮?,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4.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8.为什么要先“跨有荆益二州”?,小组交流,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管仲、乐毅。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研读探究,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

3、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研读探究,(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精读分析,(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4、,精读分析,(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精读分析,(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精读分析,(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精读分析,(6

5、)为什么要先“跨有荆益二州”?,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地利天时 建立根据地,精读分析,如何北伐曹操,(1)条件如何?(2)怎样准备?(3)如何行动?,有政治资本;深得人心;人才荟集。,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内政上革新政治。,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

6、治见解完全一致。,“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侧面描写。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隆中对被史家称为“千古奇策”,请指出这一“奇策”分为哪几个步骤。,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跨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成鼎足之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从荆、益二路伐曹兴复汉室。,本文在刻画中心人物方面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非凡的预见才能。),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人物分析,1.将军岂愿见之乎 2.然操遂能克绍 3.孤不度德量力4.遂用猖蹶5.挟天子以令诸侯6.此诚不可与争锋7.此人可就见8.将军宜枉驾顾之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岂,可。,遂,竟然。,度,估计、估价。,遂,于是、就。,挟,挟持、控制。,诚,的确。,就,接近。,枉,委屈。顾,看望、拜访。,箪、壶,名词用做动词,用竹筐装着、用水壶盛着。,课堂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