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52421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doc(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总汇声现象基础知识概述1、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还可以继续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振动发声。(如:风声、水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物体发声部位:人说话唱歌_;鸟鸣_;蟋蟀_;蝉和青蛙_;笛子_;二胡_;钢琴_; *能证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用泡沫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泡沫球会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产生水波;敲鼓时鼓面上放的纸屑会跳动(微小变化放大法)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一切气

2、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耳朵的。 与介质种类有关 :一般情况V固V液V气 声速 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表示声音1S内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是340米)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短时间为0.1秒,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短距离为17米 应用:测距,测速等; 在小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是因为回声和原声混在了一起,加强了原声。 *例题:一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了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声是铁管传来的,第二声是水传来的,第三声是空气传来的)。3、人听到声音

3、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听觉器官完好。4、人耳的结构: 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导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5、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导:空气-耳朵-大脑 ;骨传导: 牙齿、肌肉、颌骨、头骨6、什么是是双耳效应 定义: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作用:可以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7、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 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 (频率是发声体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

4、z;频率与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发声体越短、越细、越紧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声带发生的范围85Hz-1100Hz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核爆炸能产生次声波。响度 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 发声的响度由振幅决定;听到的响度还与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常用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如:闻其声便知其人就是靠音色来区分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调和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一定不同;模仿人

5、说话的声音实际模仿的就是音色。8、噪声: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为保证休息、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如:摩托车的消声器, 禁止大声喧哗,关小音量。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隔音板;关窗户关门;植树造林)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带耳麦9、声的利用: 说话,听音乐,鸣笛,听诊器等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声

6、纳(回声定位);超声探伤。 B超;超声测距;超声测速。超声波除结石。声音中含有能量 超声清洗。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如:噪声除草。光学基础知识汇总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烛光鱼、水母。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排队;检查木棱;射击瞄准;针孔照相机、解释现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无光区)即影子。123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当月球在中间时可形成

7、日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有关。树荫下的光斑、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8、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 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验证反射定律的实验: (考法见以前的试卷)3、分类: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 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也遵循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三、平面镜: 、成像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大小相等 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物关于镜面对称。、成像原理:光的反

9、射定律、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为什么取用两根等大的蜡烛?刻度尺有什么作用?后面的蜡烛与像不能完全重合的原因?试验中用方格纸代替普通白纸有什么好处?当平面镜向不同方向移动时像相对于物的运动情况如何?在白纸上多次确定完物与像的对应点后如何处理这些点?*、完成光路图: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四、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凹镜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

10、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凸镜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五、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也可以根据光速的大小来确定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11、,光速大的介质中的角度大,不管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筷子变弯;池底变浅;水中的鱼;彩虹的形成;日出日落;*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注意再画像时要注意光线箭头,箭头永远指向眼睛) *折射光路:六、透镜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种类: 3、成像的几

12、种情况(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 *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凸面镜与凹透镜成像情况一样;凹面镜与凸透镜成像情况一样)4、规律: 成实像时:当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减小;当物距减小相距增大像也增大。 成虚像时:当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也增大;当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也减小。 一倍焦距处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也是倒立、正立的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放大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也越大。5、成像光路图:6、典型题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或者说使烛焰的像完整的成在光屏上)。若

13、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像距太大,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若用黑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像有什么变化:仍能成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若在透镜上落个小飞虫 像有什么变化?飞虫若落在投影片上呢?略。某班级毕业时,照完集体像想照单人像应怎样调节?答:相机离被照人近些,镜头前伸.某人在拍集体照时发现边上有人没有照上,应怎样调节? 答:相机离被照人远些,镜头后缩. 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屏幕上的像太小,应怎样调节? 答:投影仪离屏幕远些,投影片离镜头近些。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大一些,

14、应怎样调节?答:放大镜离书本远些。七、光的色散: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复色光分解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的本质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由光谱的顺序可知红橙黄色光穿透能力强,蓝靛紫色光偏折能力强。(因为这个原因马路清洁工的衣服、雾灯、机动车辆的尾灯都做成橙黄色,天空和大海都是蓝色,太阳升起和落下时都是金红色)关于物体的颜色,要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的

15、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来决定,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束。品红、黄、青是颜料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颜色来。例题1:如果一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例题2:在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它时,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只用绿光照它时,你又将看到什么现象?答:只用红光照时,看到纸上全红,看不清字;只用绿光照时,看到绿纸上有一个黑字.八、看不见得光:红外线:来源:一切物体都能向外界辐射红外线,也能从外界吸收红

16、外线; 特点:穿透能力强;热效应强。(把一个温度计放在红外线能辐射到的地方,它的示数会明显升高) 应用:遥控器,夜视仪,红外摄影,感应式水龙头,热风感受器。紫外线:来源:太阳,闪电,电焊的弧光。 特点:穿透能力强,化学效应强。 应用:杀菌消毒,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验钞器;九、眼睛和眼镜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2、近视眼:形成原因:眼球前后径变长,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增强,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看不清远处物体。 矫正办法:戴凹透镜。远视眼

17、:形成原因:眼球前后径变短,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减弱,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方,看不清近处物体。 矫正办法:戴凸透镜。近视远视的光路图及矫正光路图十、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

18、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热学基础知识汇总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

19、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 用液 体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二、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

20、的三种状态:气固液凝固 放热熔化 吸热液化 放热汽化 吸热升华 吸热凝华 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一)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 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3、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4、熔化规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

21、,且温度不断上升。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6、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7、熔化吸热的应用: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22、)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二)凝固:1、凝固现象:“滴水成冰” “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2、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4、凝固放热: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 (三)汽化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沸腾和蒸发的区别:(1)相同点:蒸发

23、与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 A、发生地点不同: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温度条件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 C、温度变化可能不同:液体蒸发时需吸收热量,温度可能降低;而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D、剧烈程度不同:蒸发比较缓和,而沸腾十分剧烈。 E、影响因素不同: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沸腾沸点与大气压的高低有关。F、应用不同:蒸发制冷 沸腾消毒、工业制糖。1、 沸腾:沸腾现象:例如水沸腾,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24、。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有关沸点知识: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1820C时,氧为气态。1840C时,氧为液态。2190C时,氧为固态。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2、 蒸发:蒸发现象: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 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刚从水中出来

25、,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自身的温度。 液体蒸发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四)液化:1、液化现象:壶嘴看见 “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降温(遇冷、放热)液化:雾与露的形成(空气

26、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冬天,窗户内侧有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压缩体积液化: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3、液化放热: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

27、化成水放出大量热)1000C的水蒸气比10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0C的水要放热)(五)升华:升华现象: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六)凝华:凝华现象: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凝华放热:做碘升华实验时要在玻璃片上面放点冷水;下雪不冷; 附录: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

28、化放热。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电学基础知识汇总一、基本物理量(一)、电荷1、什么是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定义:用摩

29、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摩擦起电接触带电:由于接触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叫做接触带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1e=1.610-19C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

30、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 e 被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约为10(二)、电路1、 组成:电源: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 种类:电池(干电池、蓄电池把化学能转化电能;硅光电池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导线:输送电能2、三种电路:通路:接通的电路。 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

31、,很容易引起火灾。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4、连接方式:串联并联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电路图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

32、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三)、电流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4、电流的三种效应。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

33、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5、电流的概念: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说明:电流只与电荷量、通电时间有关,与导线的粗细,即横截面积的大小无关。6、物理意义:电流表示电流的大小或强弱。7、计算电流的公式:I=Q/t 其中I表示电流,单位是: A ; Q表示:电荷量,单位是: C ;t表示时间,单位是: s 8、单位:国际单位: A 常用单位:mA 、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A某学生用台灯工作时电流约140 mA ,合0.14 A A9、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2)方法:读数时应做到“三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

34、格电流值、看清每小格电流值。 使用时规则:(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2)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四)、电压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

35、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是连通的。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3、电压的单位(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V 换算关系:1Kv1000V1V1000 mV 1 mV1000V(2)常见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4、电压测量:V(1)、仪器:电压表 ,符号:(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3)、使用规则: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

36、”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可 测量 ,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5、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异同类别电流表电压表异符号AV连接串联并联直接连接电源不能能量 程0.6A 3A3V 15V每大格0.2A 1A1V 5V每小格0.02A 0.1A0.1V 0.5V内阻很小,几乎为零相当于短路很大

37、相当于开路同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 (五)、电阻: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水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

38、变为自由电荷。4、电阻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R5、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常用单位:千欧、兆欧。换算:1M=1000K 1 K=1000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6影响因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

39、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3)、实验分析: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4)、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7、分类(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滑动变阻器: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

40、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使用方法:串联在电路中;“一上一下”接法变阻:接入电路前应调到阻值最大(滑片远离下接线柱)。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1.5A”字样,50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或变阻范围为0-50。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作用: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保护电路应用:电位器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注意: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

41、何变化。二、欧姆定律。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注意如何保持电压不变?)。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此为能力考点)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

42、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3、数学表达式 I=U/R 4、说明: I、U、R对应 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三者单位依次是 A 、V 、 同一导体(即R不变),则I与U 成正比RSL 同一电源(即U不变),则I 与R成反比。 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等因素决定。 RU/I 是电阻的量度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可由U/I给出,即R 与U、I的比值有关,但R与外加电压U 和通过电流I等因素无关。5、解电学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6、欧姆定律可以用来解决哪些问题?第一:可以用来求导体中的电流强度。第二:可以计算导体两端应该加多大电压。第三:可以用伏安法测定导体的电阻。(2)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VARxR2、原理:I=U/R3、电路图: (右图)4、步骤: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变阻(“一上一下” )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