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526118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方案(2011-2013)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二一二年十二月目 录一、专业改革与建设组织1二、专业建设基础2(一)专业建设背景.2(二)专业建设现状.3(三)存在不足 .7三、专业建设目标7(一)总体目标.7(二)具体目标.8四、专业建设内容 10(一) 推进校企对接10(二)探索系统培养13(三)强化实践育人13(四)转变培养方式15(五)建设教学团队18(六)实施第三方评价19(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1五、改革举措及保障措施21六、经费预算及绩效指标24一、专业改革与建设组织(一)专业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 任:

2、孙中义(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副主任:钟华明(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彭 志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委 员:黄世华(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质矿产系主任、高级工程师)陈时亮(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区调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杜建国(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邱瑞龙(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孙 健(安徽省地矿局矿调所副处长、高级工程师)王克友(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专业改革与建设项目组 组 长:黄世华(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质矿产系主任、高级工程师) 副组长:陈时亮(安徽工业经济

3、职业技术学院区调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杜建国(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成 员:罗仕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质矿产教研室主任、讲师)朱光喜(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质矿产系专业讲师)吕 达(安徽工业经济学院地矿系讲师)冯正清(安徽金石矿贸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安徽岩土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克友(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项目建设背景(一)专业建设背景1.行业发展状况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和原材料加工制品,资源对

4、经济发展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许多重要的大宗基础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国际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动荡,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2006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全面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出“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要求“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对

5、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继续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政策”。决定对地质勘探事业的管理运营体制和措施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地质勘探事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多年的地质勘查资金的投入,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几年来的辛勤工作和智慧劳动,我省的地质勘查找矿事业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保障和促进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明显的贡献。2.区域发展状况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东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沿海发达地区,西联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带动下,安徽省经济发展速度水平迅速超越临近的省份和全国大部分省市,2008年、2009年、2

6、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7%、12.9%和14.5%远超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安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安徽省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煤、铁、铜、钼、钨等矿产资源具有相当的规模,并由此发展起来的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等省内著名的资源型城市以及众多的矿山和地勘公司,他们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勘行业进军省外和国外市场的势头也很强劲,也促进了省内经济和地勘行业本身的发展。3.人才需求分析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矿产品需求迅速增长,但我国在矿产品市场中的话语权一直比较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

7、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国家开展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深部找矿工作,地质勘查行业又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地质勘查任务的急剧增加,急需要补充一大批地质与矿产勘查技术人员。这几年的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各种社会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资源和地质勘查行业,这些新进入地质勘查行业的机构急需引进一批地质与矿产勘查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90年代地矿人才培养出现明显的断层,进一步强化了人才紧缺的矛盾,地矿类技能型人才明显缺乏。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地质成为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再者,随着人类开发土地资源强度的不断增大,国土规划与整治等多方面都需要地质人才

8、的支持。综上所述,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很好地适应了国家和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连续多年很高的就业率和较高的起薪额,也反映了该专业的建设符合社会人才的需求。(二)专业建设现状1.专业基本情况(1)专业发展历史与基本情况1979年建校以来,我院已开办了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岩矿分析、探矿工程、探矿机械等专业,为华东地质、煤矿等行业培养各类地勘专业人才约3000多人。两院院士、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常印佛教授担任我院的兼职教授。中国地质大学也在我院设立了安徽函授教学站,主要招收地勘类专业。因此,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显著的行业优势。我院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设

9、立于2005年,现有在校学生108人,本专业现有晶体光学实验室、矿物岩石学实验室、构造地质实验室、测量实验室、钻探实训场等,拥有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和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的10多位技术专家成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和特聘教授。一大批教师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王克友在藏南康马地区发现奥陶系,钟华明通过地质调查在藏南洛扎地区建立了晚侏罗世乃乡组,杜建国发表安徽中部燕山期富钾岩浆岩系的成因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论文。本专业近两年专业录取人数全面超计划,就业形势喜人,发展前景良好。(2)专业建设的思路本专业建设以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

10、革,并建设一流的实训教学基地,积极吸引、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长期稳定地聘用一批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在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保证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力戒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生产实际的被动局面,培养社会需求欢迎的技能性人才。针对地矿行业学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分段安排学生深入地质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学习、实习,使学生熟悉一线地质工作内容,适应一线地质工作环境,培养他们对地质一线工作的认同感。通过现实的专业技能学习,使学生知识学的牢固,技能学的扎实,能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留得住。在野外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教育、引导学生实践“以献身地质事业为

11、荣,以艰苦创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传统,使学生明确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基础的思想。(3)专业特色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属于国土资源与矿产勘查行业急需的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本专业可以服务于国土资源调查、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化石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勘查,水文地质勘查、矿业开发企业,还可服务于其他行业,如建材行业、建筑行业、水电建设行业、国土资源管理等。因此,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会促进国土与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开发与利用,促进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利用,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4)“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见成效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

12、”的“2+1”教学模式。即2年在学校接受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其中安排野外地质实习、校内测量实习、校内钻探实习等,最后1年送往对口的地质企事业单位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周期和实际在岗学习周期都较长,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相对独立,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有教师跟随指导,使学生的实际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技能提高都很明显。(5)“校企合作”意向明确,初步合作有一定进展校企合作是学校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为专业改革和专业教学搭建了平台。近年来地质单位业务饱满,很多地质单位都有较多的生产研究课题

13、,一些地质单位纷纷要求录用本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学校也积极与相关业务单位联系商洽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事宜。学校已与安徽省地调院,安徽省地矿局324、322、327地质队等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意向书,学院也成立了安徽瑞科地矿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双方共同进行项目开发,以此带动校外实训教学。为加快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安徽省地调院特在我院设立了“地调奖学金”。(6)专业影响大,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当前,地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本院是本省唯一一家开设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的高等学府,在本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省内地勘单位纷纷到我校招聘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一些民营地勘企业更是求贤若

14、渴。在华东地区,我院高职类的地质类专业,特别是本专业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包括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国土开发利用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也很高,随着地方土地资源和矿产开发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海外矿产开发投资规模的进一步加大,本专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本专业的发展也将辐射带动其他行业高职类地质专业的发展,例如煤炭行业,建材行业,冶金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等。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经过7年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进一步接近高职教育的理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专业技能、实

15、践教学手段逐步丰富,院内实践教学计划完成较好,实验教学计划执行率95%以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不仅与安徽省地矿局各专业地质队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与其他一些专业勘查部门及矿山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由于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还不够完善,学生实际技能训练不充分,职业知识和能力还有许多不足。学生到用人单位后,还需要进行较多的培训,才能保证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熟悉业务。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团队一直在对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进行探索和改革。3.课程体系建设初具成效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正在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梳理,搭建以职业基本技能为主

16、线,基本知识为支撑的课程体系。改变试验验证理论,实验服务理论的思维方式,重要的技能训练课程,来自于对生产过程的提炼。建成了地质学概论、巢湖野外地质填图等校级精品课程。与企业联合编写了野外地质综合填图实习手册、地质工程野外施工技术等实习教材。4.教师团队的建设成效目前本专业有专兼职教师17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2人,研究生5人;在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中,工程系列的占76%。专业教师中,在企业任职的比例达47%。企业兼职教师负责野外生产实习、顶岗实训期间的教学,同时担任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据统计他们在专业课教学的课时量占专业课课时的37%。5.实习实训条件基础较好,能够满足主要专业实践课程的教

17、学需要 本专业现已建成岩矿实训室、地质展览室、晶体光学实训室、测量实训室、构造实训室、钻探实训场,基本适应了地质学概论、古生物地史概论、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院内实验教学的需求。本专业实验室总面积480平米,实验设备总价值165万元。本专业实验室还可为院内其他专业,如钻探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宝玉石技术等相关课程提供实验条件。实验室设备状况良好,运行正常,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求。为了提高校外实习实训效果,自2006年以来逐步在校外建立了12个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安徽省地矿局下属的各地质队、部分矿山企业,如巢湖实习基地,其为国家教育部挂牌的地质实训基地。各实习基地一般对学生实训进行集中

18、安排,针对性强,实习效果较好。过去几年已有不少实习的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6.社会服务能力强2009年以来,我院参与多个矿山环境评估与综合治理项目(方案),主持安徽省地矿局项目庐纵盆地中晚三叠世含矿性研究、安徽省宝玉石协会的九华玉玉石资源调查、安徽省古生物地质博物馆岩石标本采集与鉴定、庐枞矿集区王院铜矿区钻探施工等。安徽省地矿系统的在职培训项目主要在我院开办,近3年地质类专业培训年平均在230人次,主要以培训一线管理和技术工人为主,也举办一些技术人员在岗培训班。近2年也接受系统外的一些培训任务,平均每年40人次左右。本专业还与本院其他专业(如基础工程技术)合作,开展对外技术

19、服务,主要为地质工程咨询服务。(三)存在的不足本专业由于开办历史较短,教学资源积累还显不足,社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等,教学改革的成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主要问题是:1、教学的硬件实训条件显得比较单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开展不足;2、教师的专业实践和专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3、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三、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结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矿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需求,我院积极与安徽省地矿局及其下属生产单位联合成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理事

20、会。在学院和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统一规划下,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双师队伍建设。在教学改革方面,加强生产性教学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实训基地。通过系统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校办企业,实现校内实训教学项目化,努力实现“校中厂”的建设目标。同时通过师生参与地质生产单位的生产和科研项目,力争实现“厂中校”的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积极与行业和劳动部门协调合作,开发专业证书培训体制。建设学做一体优质核心课程,实现专业技能训练水平迈上新台阶。与企业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积极筹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由企业

21、、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组成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力争通过2年专业建设,将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建设成为服务社会能力强、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实践教学体系完备、就业率高、社会美誉度高的特色专业和龙头专业,在全国同类型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二)具体目标1、推进校企对接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成立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理事会。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化、项目化、专业课程的技能化为目标,努力实现校企运行环节的融合。校企融合主要是企业和学校相关要素实现对接,可以归结为“5对接”,即“课程对接技能、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师对接工程师、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校园文化

22、对接企业文化”。在安徽省地矿局下属生产单位新建2个以上校外人才培训基地,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内容和方式,促进职业技能培养水平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显著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上一个台阶。实现学院、企业、学生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各参与方多赢的局面。2、探索系统培养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深入了解社会、行业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探索新的培养途径。高职培养目标既要与本科专业重基础相区别,也要与中职专业倚重实践有差异,重点培养具有野外一线地质工作技能和野外综合分析、解决一般地质问题的能力,培养的人才定位于初级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据此基本定位,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配套相应教学条件

23、。在办好统招高职生教育的同时,积极与行业和教育主管部门沟通,探索建设高中毕业人员、中职毕业人员以及非本专业的高职毕业人员,进入本专业进行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渠道。3、强化实践育人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实训体系基本形成,保证了基本实践教学内容的进行。实训基地形式多样,有全国性的地学实习基地、企业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但总体来说,实习基地功能还不够完善,教学项目偏少,效率有待提高。要结合现有实践教学条件,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与规模,完善已有实训基地和实训条件,开拓新的实训基地和实训项目。巢湖地学实习基地是教育部挂牌的中国南方地学实习基地,基地的教学软件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项目需要进一步开发。肥东

24、四顶山具有较好的地质实习条件,拟进行开发。院内实训条件建设内容主要是规范院内岩矿实训项目和教学管理、新建构造地质及地质制图实训室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企业实习单位有多个,需要进一步规范实训项目以及教学管理,计划在327地质队(或其他地质生产单位)逐步建立矿产勘查实训基地,在安徽省地调院成立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实训基地。以校办企业安徽瑞科地矿科技有限公司为平台,积极探索院内生产性实习的可能性。4、转变培养方式重视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对岩石、矿物及地质构造等重点专业课程及相关的技能进行项目化处理,实施项目化教学。对已经实施项目化管理的野外地质填图课程,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教学管理的水平,争取取得

25、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校内开发钻孔地质编录、探槽地质编录等虚拟流程,模拟地质生产实践的过程,具有很好的仿真效果。积极探索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利用各种技能大赛,锻炼学生队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性高职高专资源勘查类专业的技能大赛,不断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搭建数字化校园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产现场的信息完整地展现在课堂上,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并将学习资料集成在网络平台上,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积极与地勘企业、矿山企业、高校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5、建设教学团队为适应技能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

26、队伍。努力提高双师队伍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构成。教师人数按照略超过国家标准来配置,其中专任教师12人,外聘教师8-10人,高级职称力争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达到80%以上,硕士学历教师力争达到80%以上。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激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热情,在校内设置1-2名专业带头人。逐步建立导师制,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由具有较高职业技能、较高专业职称的教师(工程师)传帮带年轻的教师,同时要求专任骨干教师每年企业工作经历不少于1个月,兼职教师承担课程占总课时量25%以上。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矿局地质找矿专业技能赛,锻炼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通过多种形式

27、,如教育理论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实施第三方评价由校企合作理事会主持,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及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委员会建立相关制度,广泛采纳各方人士的意见,构建科学合理、不断完善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系统力争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并设置有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的改革,为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7、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依托专业教师团队和实训基地的资源,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开展地质勘查工、取样工、钻探工等社会培训,承接矿产资源勘查、储量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岩矿分

28、析鉴定等项目。四、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为了深化工学结合,进一步完善“专业技能项目+地学实习基地+地质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校企合作理事会。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化,专业课程的技能化为基本目标,实现“5对接”,即“课程对接技能、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师对接工程师、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1、成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依靠安徽省地矿局的支持,成立以其下属生产性单位为主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并配备一定的专兼职人员,制定相关的章程、工作制度,由本项目或学校提供一定的运行经费。我院与安徽省地矿局、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矿

29、局327地质队、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安徽省地矿局322地质队,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院等单位联合成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实训教学管理工作站、办公室等部门。理事会的人员由组成方单位的技术领导或技术人员组成,运营费用由相关单位协商解决。办公室设在学院,实训管理工作站设在各实训基地或实训所在地,其人员可以由企业和校方共同组成。理事会建立理事会建立章程和基本工作制度,确定理事会参与单位的义务和权利,问题裁决机制。具体细节由理事会参与各方协商一致确定。2、以实习基地为基本形式,与企业建立更加明确的合作关系(专业与产业对接)在理事会的

30、协调下,建立以地矿局下属生产单位为主体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已经建立校企合作及签署校企合作意向书的单位,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拟在地调院建立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实训基地、在327地质队建立矿产勘查实训基地、在321地质队建立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实训基地。实习基地有明确的人员组成,校企双方都有人员参与,参与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实习期间成立实习指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实习指导小组下面设立实习管理部、技术部、学习部,可以由合作双方职工及学生共同参与。实习基地原则上每年需要接纳一定数量的实习生,实习项目具体,任务饱满,有考核,有

31、成果。3、课程对接技能,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以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将主要课程进行项目化或模块化处理,设置成类似于生产过程的项目。职业技能与项目及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如图。其中,“地质作用与岩矿鉴定基本技术”、“沉积构造、地层及地质构造”、“矿产勘查方法及原始地质编录”、“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与地质制图”为主要项目课程。“岩矿鉴定技术”及“地质构造及野外识别”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依靠与专业建设理事会及校企合作单位的合作,建设相关的项目课程及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系统吸收企业专家的意见,开展座谈和研讨,形成比较科学而又合理的

32、课程系统架构和架构。具体项目课程内容有企业专家审核把关。4、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在项目课程的教学中,模拟企业生产过程,并请生产企业人员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指导。主要教学过程由学生个人独立或团体合作完成。教师在适当引导、演示项目操作后,主要担任指导、督促、解疑、检查等职责。教学使用的器材、工具与生产单位的实际相一致或基本一致。有关技术标准,按照现行的国家、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执行,相关的文献均采自于企业成熟的文献,并形成相关的实训文字图纸或实物。在企业进行的项目,力争完全由企业人员进行指导。5、教师对接工程师,实现智力优势互补校企双方商定形成有关促进校企合作、智力人才交流机制的意向或协议。如可以签订教

33、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合作协议、企业兼职教师互惠合作的协议,促进教师与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互相支持双方的生产和教学工作,促进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流动,实现智力优势的取长补短。在教师与工程师对接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工程师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提高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建设的效率。双方单位给予交流人员充裕的时间,并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在工作业绩考核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6、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行业发展形势和培养职业技能的需要,尽可能实施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双证书”制度。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本专业相关的证书在安徽省内还没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开

34、发相关的证书。在实施现行的钻探工、测量工考证的前提下,申请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政策支持,设立地质勘查工、采样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制定具体标准。7、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地质行业具有职业的特殊性,是个艰苦行业,相对于城市生活和工作、相对于校园生活显得单调而沉闷。在学生进入行业实习和工作的时候,有明显的陌生感,一些学生有怕苦怕累的思想情绪,不能适应地质工作。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及实训中,不断向学生灌输“地质文化”,要求学生学习地质行业的“三光荣精神”,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用地质行业的辉煌成就、优秀地质工作者、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同

35、时在实践中教导学生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使得学生逐步了解地质文化、适应地质文化。积极调动学院的宣传、党群、学生会等工作部门积极参与院企文化对接工作,积极与地质生产部门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二)探索系统培养地质专业人才市场总体需求量不大,中等职业类的地质学生极少。从人才培养层次分工上看,主要是与本科的分工。本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有野外一线地质工作技能和野外综合分析地质、解决一般地质问题的能力,培养的人才属于初级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地质人员缺口较大的是年轻的野外地质人员,野外地质员是高职专业教育培养的层次。由于野外地质工作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对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要

36、求及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较高。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要充分重视这些因素。目前,也有相当部分不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员想进入地质行业,或者已经在地质行业工作。拓展这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这部分人的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除了函授教育外,还可以根据国家鼓励地质等艰苦行业的政策,积极与行业和教育主管部门沟通,探索高中毕业人员、中职毕业人员以及非本专业的高职毕业人员,进入本专业进行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渠道,对这类人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人才培养方案。(三)强化实践育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野外地学实习基地及生产单位的实习基地3种基本形式。不同的基地其所承担的任务和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形式多样、功

37、能协调、制度完善的各类实训教学基地。根据拟定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主要建设的实训基地有:新建地质构造和地质制图实训室,扩建晶体光学实训室,扩建岩矿实训室,巢湖和肥东野外实训基地建设,地调院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实训基地,327地质队矿产勘查实训基地,321地质队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实训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要与课程体系建设紧密配合,与项目课程的设计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也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建设内容如下:(1) 建立系统配套的矿物岩石标本主要造岩矿物及三大岩类主要类型的矿物标本数量充分,有系统的鉴定档案。主要依靠安徽省地质实验室或其他权威机构进行鉴定。(2) 建立主要矿床类型标本

38、及资料购置和收集主要矿床类型、矿石类型的标本及地质档案材料,特别是在中国有重要意义的矿床类型资料。(3) 充实岩矿展览标本进一步充实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反映专业发展成果的展览标本,以及专业群发展所需要的标本。营造良好的地质科普教育的氛围。(4) 新建构造地质与地质制图实验室地貌、地质构造模型,矿产地质模型,绘图仪,电脑、投影仪、地质制图软硬件及配套设施。对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地质模型进行认真设计,并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设计过程。(5) 充实岩矿和晶体光学实验室偏光显微镜补充专业和专业群教学使用显微镜落后及不足的问题。(6) 钻孔编录、探槽编录收集有代表性的钻孔岩心和地质资料,建设校内模拟探槽。(7

39、) 地质工具书、教学挂图、地质信息数据库资料、典型地质工作成果样本等 2、野外地质实训基地建设(1)巢湖实习基地完善包括部分实习硬件,如数字化填图仪,笔记本电脑及交通工具等。建立巢湖实习基地地质构造模型及图文资料。(2)肥东四顶山实习基地建设收集周边地质资料、实物标本,编写相关的教学文件。 3、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生产性合作项目以及顶岗实习项目。1、与现有实习基地单位开发实习项目、编写项目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2、计划在327地质队(或其他地质生产单位)矿产勘查实训基地。3、在安徽省地调院建立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实训基地。4、以校办企业安徽瑞科地矿科技有限公司为平台,积极探索校内

40、生产性实习的内容与形式。校企合作涉及环节较多,学校要基于政策支持,包括财力支持。可以与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统筹考虑。(四)转变培养方式教学内容项目化、实战化是职业教育,特别是工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主要特征。通过教学内容项目化改革,实行学做一体,能非常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专业特点、专业建设基础和办学条件,配合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以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同时对已实行项目化、实战化教学的的野外地质填图和部分进行项目化、实战化改革的固体矿产勘查技术进行完善提高。同时利用各种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进行实战化技能训练,并创造条件将生产实际过程引入到

41、校内教学过程中来。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对项目化课程的开发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避免引起教学秩序的混乱。对进行项目化改革的专业或课程制定支持性的政策。1、课程内容的项目化开发(1)地质作用及岩矿鉴定基本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矿物光性特征鉴定此项目是光性矿物学的内容,主要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矿物光性特征的鉴定。学生学习偏关显微镜的使用,矿物光性特征的测试鉴定。矿物手标本鉴定此项目是矿物学的基本内容,主要任务是利用一些鉴定工具和鉴定试剂对矿物进行肉眼鉴定。主要鉴定的是矿物的物理特征及部分化学特征。岩石、矿石的手标本鉴定此项目是岩石学和矿床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利用一些鉴定工具和鉴定试剂对岩石进行肉眼鉴定。主要鉴

42、定的是矿物的物理特征及部分化学特征。岩石的镜下鉴定此项目是岩石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岩石进行系统鉴定。包括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描述,岩石鉴定命名等。矿石镜下鉴定此项目目前没有相应的课程,从实践性上看,属于岩石学教学的范畴,因此归结在本课程下。主要任务是描述矿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的定名。岩矿石的综合鉴定分析在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鉴定命名,结合岩矿石成因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岩石矿化特征系列样品的鉴定与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对矿石综合特征进行综合鉴定和成因分析。以上项目化教学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进行的,可能是在不同的学期开展的,并且与其他课程进度保持协调一致。(2)沉积

43、构造、地层及地质构造课程项目化教学沉积构造的观察描述及产状测量主要在室内或野外详细观察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地层接触关系等,确定岩层层面和頂底面的标志,并测量地层产状。标准化石的地层学意义及观察与鉴定主要在室内和野外观察化石的形态及分布特征,鉴定地层层位。构造形态的野外观察与分析主要在野外识别判断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形态特征,组合规律,应力场分析室内地形地质图的判读研究岩矿体及地质构造的出露特征,地质构造运动的分析,并做地质剖面图等。地质构造及其控矿特征结合矿产成矿规律,利用矿床实例系统分析构造运动对矿产的控制综合作用。(3)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勘查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综合训练钻孔原始

44、地质编录方法以及岩矿石鉴定技能,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主要是模拟现场环境进行。(4)探槽原始地质编录是勘查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综合训练探槽原始地质编录方法以及岩矿石鉴定技能,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主要是模拟现场环境进行。(5)实测底层剖面地质填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是系统训练专业技能的综合实训课程。完成的主要任务是野外实测地层剖面、地质现象的野外观察分析,各类地质图的编绘,以及地质图的数字化处理等。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课程教学的项目化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在专业也建设过程中,已有的项目化课程要进行优化提高,还要不断开发新的项目化、实战化的教学项目。2、职业技能大赛

45、职业技能大赛具有很强的实战性特征,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大赛,能有效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参与高职高专资源勘查类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了优秀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1)成立地质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由校内专业带头人牵头,研究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内容,研究与课程教学的衔接关系,培训学生。(2)建立长效的赛前集训体制在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的领导下,在相应年级的专业学生中,通过客观的评价,选拔进行集中训练队伍,并进行系统的训练。根据大赛开展的时间,每年进行一些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聘兼职培训指导教师,训练条件的准备等。外聘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每年从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选一批拔优秀学生组建成集训团队,并由专职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负责指导。比赛前经多轮淘汰,层层选拔,最终才确定参赛队员。院内在适当的时机组织校内的地质技能大赛。3、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地质科研和生产性项目利用安徽省地矿局对学校专业建设扶持,积极申报地质科研项目,积极参与校办企业安徽瑞科地矿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性项目。以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