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528173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教学计划.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0 四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城南完小 李娟一、指导思想以道德与法治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依据工作布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其根本宗旨在于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徳成长的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二、 学情况分析四年级 012 班共有 55 人,这个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

2、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 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 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 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三、 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

3、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能力与方法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

4、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三)知识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

5、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四、教材分析。一、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是从 2020 年春季全册共四个单元,教材结构如下二、教材的显著特点 ?1、教材既系统地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又全面地反映了儿童生? 活的多重性、动态性,以满足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 ?2、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同时注重人类道德生活经验的传递人的道德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学习,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因此,教材以发

6、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引 ? 导儿童发展其道徳自主建构的能力。通过多种生活事件、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其 ? 面对的道德问题,反思其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通过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地进行道 ? 德决定,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决定。同时,儿童这种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并非 ? 在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也并非在孤立的、狭窄的自我生活圈中就能得到的,必须积极地 ? 与人类已有的道徳生活经验相连接 a? 任何道德自主的决定都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渊源。因此,一个人的道德自主发展式,使课堂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实现生活经验的融合。教材或是通过美文、故事 ,利用移情的力量使课堂中

7、的儿童进入教材 ,或是通过讨论、探究等活动,让课堂中的儿童来解决教材中呈现的问题,从而使课堂中的儿童与教材实现真正的互动。是在关系中形成的。为了培养儿童的品德,发展其道德自主性,教材需要传递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徳生活经验,通过这种直接传授,帮助儿童拓展其道德生活的视野,使其获得超越个人生活经验的可能性。道德生活经验的直接传递符合儿童心智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对儿童具有特殊意义。对此,教材或是叙述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或是展现不同的传统习俗、习惯,或是直接呈现儿童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等。同时,教材也注重在使用已有的人类道德生活经验时,为儿童留下自主的思考空间,让儿童能够对教材内容作出评

8、析乃至质疑。3、教材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的关系,凸显教材明理、循情、导行的特点儿童的生活经验既有情感层面的,也有理性与行动层面的。然而 ,自发的生活经验往往具有模糊、不明晰、片段化的特点,教材要帮助儿童自觉地、有意识地整理其生活经验。教材注重将儿童生活中知、情、行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促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 .教材在引导儿童回顾生活经验时,注重儿童的内心感受,引导儿童发现情感经验的意义,并通过反思,使儿童自觉地将这种情感经验纳入理性层面,为进一步促进儿童的道德行动奠基。因此,教材一方面加深儿童对生活经验的感受和认识,另一方面促进儿童通过自主、理性的行动来表达其对生活的情感与

9、认识,最终将儿童生活的知、情、行整合起来,使儿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在这个基础上,教材重视儿童生活经验,依据儿童理性发展的水平,帮助儿童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并将这些新的情感体验、新的生活认识用于未来的生活,改变和提升儿童原有的生活状况。因此 ,教材展现出的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有情、有理、有行的整体化过程,是对儿童现实生活进行全方位革新的过程。4、教材既是 教本也是“学本”,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又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是一套“利学易教 的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教本”。作为教本 .教材内含教学方法的指引,为展开教

10、学提供了话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方案,凸显了本套教材的“教本”特点。同时,教材也在引领儿童与教材中的人物展开对话,因而教材也是儿童开展自主学习的“学本”。本套教材努力追随儿童的成长,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都尽力符合儿童的需要,力图成为儿童爱不释手的学习文本,实现本套教材提出的“走近儿童,走得更近些”的口号。作为学本,本套教材呈现的文化是儿童文化G 教材或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故事,或以儿童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营造儿童愿意亲近与喜爱的教材文化,使儿童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作为学本,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教材通过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使儿童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教材内容建立连接

11、 .通过与教材的对话,儿童能更好地反思、建构自己的生活。作为学本,教材设计了多种道德学习的方法。五、教材的重点难点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主要从同伴交往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和谐的同伴交往方法,成为同学中受欢迎的人。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通过观察包装,百度引导其辨别商品质量,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思考买不到不合适的东西怎么办?这些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从而让学生学会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

12、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第四单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华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华礼仪之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在五千年的传承中也有很多糟粕掺杂其中,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更要坚决抵触陋习陋俗,使我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传,万世流芳。六、教学措施1、教师因材施教,搞好辅导。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

13、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进行优生和潜能生结队子,帮助潜能生完成学习任务。生活中帮助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刘麦西 - 林思齐 林雨欣 - 张哲翰 胡澜- 蒋文俊吴曼菲 - 黄润涵 罗子琼 - 罗嘉瑞 谌励晗 - 李潇虎2、教师教学要督促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尽力创造模拟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3、组织

14、适宜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折,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1)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

15、的原动力。(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3)、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

16、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 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4)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

17、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 46 人为佳。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它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4、 将道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国情、历史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5、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

18、抓起的要求,培养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促进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6、坚持以服务儿童道徳发展为宗旨,注重教材的启蒙性、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教材风格的童趣性,培育儿童的爱心与责任心,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儿童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落实党对国民教育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要求。7、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通过具有道德与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 .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8、教材与儿童展开平等对话,陪伴儿童的道德成长教材改变了以往惯于对儿童进行道徳说教的姿态,以儿童成

19、长的“同龄人”身份,与儿童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从而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9、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坏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七、学资源分析充分开发、有

20、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它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

21、、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

22、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它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査、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它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

23、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六、检测与评价八、评价与检测(一)目的和原则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毎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

24、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折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査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25、,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査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毎一种评价方法都

26、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四)评价的实施和反愦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3、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毎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九、教学进度:教学内容 课时第一单元 同伴与交往1 我们的好朋友 32 说话要算数 33 当冲突发生 3练习 复习 3 课时第二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4 买东西的学问 35 合理消费 36 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 3练习 复习 3 课时第三单元 美好生活哪里来7 我们的衣食之源 38 这些东西哪里来 39 生活离不开他们 3练习 复习 3 课时第四单元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311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312 家乡的喜与忧 3练习 复习 3 课时十、教学研究:微型课题:如何构建社儿童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