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1人口的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1.1人口的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
2、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请同学们读P2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通过这幅图片,你能得
3、到什么样的启示?,读图思考,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居民诞生。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标志着世界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长。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 数之比,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
4、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活动探究,请同学们完成P3的“活动”,1、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200000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200000(1+2%)101.7%=4145 200000(1+2%)10=243799;2437991.7%=4145,2、通过活动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5、,读图思考,请读P2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P3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思考:(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如何?(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各有何特点(即完成下表)?,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不断增长。,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
6、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空间)分布特点:不平衡,(1)大洲之间的差异:,(2)国家之间的差异:,人 口 总 数 量:,人 口 增 长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多到少依次是亚、非、欧、拉丁美、北美、大洋;,从多到少依次是亚、非、拉、欧、北美、大洋;,从高到低依次是非、拉、亚、大洋、北美、欧。,(3)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请大家读P5图1.6“人口增长及其转变示意”,思考:(1)三种不同的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
7、有怎样的差别?(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可从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入手:原始型发展为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则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变化,从而探讨可能的原因。)(3)三种模式可能分别出现于人类社会的什么历史时期?,阅读思考,1、人口增长模式,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一般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2)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最根本原因)、国家政策(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请同学们阅读P7的
8、第一、二、三段“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向现代型的转变”文字,完成下表:,阅读思考,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欧洲和北美,现代型,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20世纪
9、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不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差异?,人口金字塔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座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座标表示人口年龄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右图表示0-14岁、15-64 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后回答 9 一11题。9 图中 比 国家 0-14 岁人口比重A 约高6%B 约低6%C 约高1%D 约低1%10 图中 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B C D 11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 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 计划生育 B 鼓励生育 C 采取移民政策 D
10、 鼓励人员出国,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3)下列四国中,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A印度 B埃塞俄比亚 C法国 D俄罗斯,人口老龄化,实施计划生育,CD,请同学们阅读P6“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并思考、讨论、探究P7“活动”。,案例与活动探究,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国家政策、自然环
11、境),科技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改善,死亡率下降;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传统生育观念改变,社会福利提高,使生育率大大下降。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工业文明),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后工业文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人口增长模式,请同学们读P3页图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讨论思考:世界各洲的人口总数量、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并按多(高)到少(低)排序
12、?,读图思考,人 口 总 数 量:,人 口 增 长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从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从高到低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P5的文字以及P4的“阅读”材料、P5的图1.5“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思考、讨论,完成下表:,阅读思考,保持较低水平,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13、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请读P5的图1.5“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并完成下表:,阅读思考,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是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鼓励生育,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控制)生育,注: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