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531566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生产力,含义: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三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原始社会:石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的出现,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生产,解析与探究:中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金榜83页,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材质、工艺、牵引动力)农具的进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进步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保证。,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请举例说明),生产资料,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治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内容上看,调整生产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3)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主

3、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联系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石器时代(渔猎社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技术社会形态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社会)电子时代(信息社会)生物时代(生物社会),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物社会,经济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方法:,农业生产四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传统农业是以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为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以资本和科技要素为主的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何区别?,中国南北方饮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什么启示?,一、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受自然

4、环境影响,启示:,(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B C D,体验高考,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一: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1)农耕工具,(2)灌溉工具:_、_,木、石、骨,木、石、骨、蚌,青铜农具,铁,牛,铁,牛,曲辕,翻车 筒车,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5、生产模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精耕细作(或称集约式农业),指农业上采取各种手段,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取得最大限度产出的耕作方式。东亚是世界上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区,与北美粗放农业有所不同。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称“粗放农业”(成因?),所谓“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属于粗放经营)-铁犁牛耕(属

6、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包括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改进作物品种、播种、施肥、灌溉、休耕、水旱轮作等从耕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判断:下图反映的是精耕细作吗?,翻车(三国),功能:排涝、灌溉,比较翻车与筒车:,功能:灌溉,筒车(唐),筒车,功能:灌溉,人地矛盾,生态环境遭破坏,农业结构,由农业的根本任务,解决衣食温饱,所决定的。,包括:,食物生产,衣着原料生产,中国:农(谷物生产)桑(或麻、棉),英国:农(谷物生产)牧(蓄牧业具双重功能),争夺土地,圈地运动,桑争稻田、棉争粮田,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人教版无此内容,不作重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治

7、理黄河、坎儿井,三、水利工程农业环境的改良(不作重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四、耕作方式,低下,大规模简单协作,提高,私有土地出现,自耕农经济,(中国传统 农业社会的 基本模式),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反映了商代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练一练,(2007广东文基、理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

8、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三: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特点四: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阅读与思考:,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详见教材第5页或金83页),地位:1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3是

9、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局限:具有分散性(家庭独立)、封闭性(缺少交换与合作)、脆弱性(易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农经济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和取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地位及局限,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

10、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说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地理环境;生产工具;水利工程;耕作方式;国家政策;经验积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思路提示,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自然经济早

11、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而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强调生产力低下;自然经济强调排斥社会分工,自给自足。,二者的密切联系: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迟滞性,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007山东文综)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A.B.C.D.,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一 图二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