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537366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考复习之,论语,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风乎舞雩(3),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2)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3)舞雩:雩,音。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

2、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1)识:音,记住的意思。(2)诲:教诲。(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

3、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角落。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

4、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富:指升官发财。(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

5、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韶:舜时古乐曲名。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6、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

7、德的君子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

8、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

9、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10、。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11、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12、,(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2)女:同汝,你。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13、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

14、其精辟之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

15、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后也。”,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孔子认为,人是要有

16、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富:指升官发财。(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17、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18、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论语名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小不忍则乱大谋”,“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见危授命,见利思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过犹不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