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538401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3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教育改革到课程改革,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陆 安 2010年10月12日,本报告的基本结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思维能力案例分析教师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惑,素质教育实行多年,存在很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问题背后,学校功能与价值遭受挑战。素质教育怎么来的?现实针对性的概念。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场所。对人发展的促进功能与选拔功能。适度平衡。鉴别和分层的筛选器。严格的等级制度、机械的记诵之法,不当的教学方法,导致极其荒谬的结果,扭曲人格,阻碍身心。社会分工:积极(才能与机会、努力与报偿统一起来),消极。解决学校功能失衡问题:功能协调的平衡论;功能发挥的弱势控制论;功能选择的代价论。,1999

2、年全教会后,主旋律,不乐观。共识;格局(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不平衡;老大难;无论多难也要推进。什么是素质教育?两大问题。通俗地理解,成人,成才。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课堂。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新变化。考试评价改革,看准了就做。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竞争、用人制度;传统文化;独生子女。内外阻力,落实素质教育,关注八种关系,从有理到有利从个人意识到集体意识(四个学会)从状元观到人人成功多方面成功观(文化生态)从学科为本到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从单一评价到全面评价(竞争,高考的必然选择;改革高考能减负吗?高考是素质教育的障碍吗?)从重点学校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从一次高考定终身到全民学

3、习终生学习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基础教育同质化现象批判,基础教育长足发展之后,徘徊期。(成就与不平衡)千校一面(校与校之间差别不大;外力制动;单一归因;由借助外力实现激发内力转化,内在的文化个性、文化内涵、办学特色、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是一棵生命树)万人同语(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的趋同,追风逐浪,西语霸权,贴标签,换概念,万人同语话教育,潮起潮落,大浪淘沙,患上了可怕的失语症,寻根与寻源。),课程改革,课改倡导的变革,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经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现在进行的是第8次课程改革。与以往课程相比,新的课程,尤其是高中课程,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

4、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体来说,有以下6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以往教学能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课程结构的转变。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不同,新课程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三是课程内容的变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反映基础性,同时还要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四是课程设置的转变。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

5、性学习活动成为必修课程。,五是课程实施的变化。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学校要加强校本资源建设,保障高中课程更有个性。六是课程评价的变化。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课改的价值追求,新课程,是中国基础教育自我完善、全面创新的努力,表明了新课程的继承性、变革的深刻性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应该实现转轨从选择适宜教育的儿童转向创造适宜儿童的教育。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怎样努力

6、实现因材施教,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检验课堂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能否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持久、积极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并智慧地利用学生的差异,充分利用随机事件,创设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在注重体验学习、探究学习时,不可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培养合作学习时,不要忽视独立的个人学习的基础性作用。有瑕疵的课,只要是教师能从中发现问题、调整计划、改进教学、促进反思与提高,也是好课。,课改背景下的焦点问题之一道德教育问题,道德之知本是实践之知。德育危机的根本原因:一是对德育德本质认识不清;二是对德育的细微品性

7、认识不清;三是普遍地利用虚拟的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解决对策:一“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用人格至上考量学生;二是实现转变,即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你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三是进行德育工作制度化、个案化、生活化、真实化建设,力避空洞说教、乏味教条。案例:德国哈茨的环保课;法兰克福学生的起每年社会行为,课改背景下的焦点问题之二教师发展问题,以智慧型教师作为总要求,谋求教师专业发展更协调、完整和全面。教师专业能力有赖于专业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关键是实践性知识的丰富、实践性智慧的提升。实践性智慧隐含于教学实践中,基本获取途径是行动、反思和研究。面对可

8、预测、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要求研究新情况、新环境和新问题。必须促使缄默知识外显化。教师叙事,可以审视和分析课堂生活,体会成败得失。案例:难忘那个小女孩的背影,课改背景下的焦点问题之三课改文化问题,课程活动,终极目标就是传承、发展、创造人类文化,需要回归文化的逻辑的,生活的逻辑。学习,不是单纯的现成知识的积累,是经验重组、意义生成的过程。课程,需要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回归生活,不是要取消社会与学校的边界使得课程与生活统一起来,而是要通过知识的实践性,让学生品尝求职带来的快乐。课改的参照系,应更多地立足在国内而非西方,应走基于本土化、民族化的

9、国际化、全球化之路。国家课程改革政策,需要“地方化”的设计与执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规范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从学校和教师层面上看,虽然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和教师相应的课程权利,但还是存在权利缺失、迷失、薄弱的问题,因此,应从管理层、培训层、教师层三个层面上,提高课程的领导力、转化力、执行力。案例:美国、英国、日本与中国在“二战史”教学上的差异。,课程改革的理念,理念:深思熟虑、具有理性色彩、自觉化程度较高大观念,它必须是科学的、先进的、能指导我们实践的一种思想认识。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学生为本的涵义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保障与生俱来的学习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课程政策

10、的转型,由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第二个条件:课程范式的转型,由科学中心主义到社会建构课程第三个条件:教学范式的转型,由灌输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由记忆型教学文化到思维型教学文化(没有生命活力与灵性的心智屠宰;保罗弗莱雷: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通过三种对话,形成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课程改革的亮点,第八次与以往的七次有什么不同呢?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强化品德教育。第二,关注人文素养。第三,凸显信息技术。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视点与策略,第一,重建“基础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读写算被赋予新的内涵,关爱、关

11、联、关切。新世纪的学校是什么?不是充满竞争,而是充满关心的地方,重视学生人格建构与多元发展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是多元智慧的存在。诺丁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往智慧的道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丘成桐的观点;多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第二,着力摆脱分科主义的束缚,推进“课程统整”,是课程改革的重大诉求。领域学科模块我国的课改,采取了3个措施,推进课程统整:设置崭新的综合性学科;设置崭新的课程领域;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倡导改造学习方式打破学科界限,淡化学科界限,以主题导入,在问题情境中发展学生能力。课程统整,是一种课程策略,也是一种课程意识,它是一种解构,也是一种建

12、构,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的品质就是不断超越。第三,确立课程资源的概念。,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教师:重要资源,教师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应善于鉴别和利用资源,根据实际,增强资源意识,提高资源开发技能。学生:生活就是资源。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合理地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与人生的过程。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不会有优质的教育。两个误区:其一,只要校舍漂亮了,就是优质教育。其二,开发资源是行政领导的事情,与一般教师无关。第四,兼顾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体系,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力,是课改的主攻目标。,第五,建构主义。把教学过程的核心由知识传递者转

13、移到学习者身上;强调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是学习者经验的合理化与实用化,不是死记硬背;知识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磋商而形成的共识。第六,课程改革不单纯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而是观念与体制两个层面上的同步变革。课程:传递价值,价值选择,负载着主流价值趋向。课程就是师生的共同生活。新教材的生成,是课该的开始,而不是终结。通过这种课程机制,力争把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内容奉献给面向未来的中国学生。,课程文化的反省与再造,如何看待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如何看待新教材?如何看待研究性学习?如何看待观摩教学?如何看待实践性智慧?归根结底,涤荡应试文化,变革非人性的课程。(学校是什么?教师是

14、什么?教学是什么?变灌输为对话,变专制独裁为平等合作,变资源掠夺为资源共享。多元声音所激起的对话、论争与交响,终究使我们看到了包括课程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的曙光!,课程究竟是什么,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集中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课程改革受到高度重视我国课程改革从2001年正式启动。,课程实施是什么,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课程总是自我更新。课程改革,作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由若干环节组成。古德莱德:观念、社会、学校、教学、体验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有效推行并取得成功,就必须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教师

15、。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课程内涵的变化昭示了什么?,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体验。(重心变化)从强调目标与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焦点变化)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的整合。(视野与构成变化)从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隐性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空无并重。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学校、校外整合。,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宏观层面看微观层面看新课程对教学改革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互动性与互惠性,学习共

16、同体)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强调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新课程对教师工作提出哪些新的要求,调整角色地位提高专业素质改变教学策略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多样化,做中学、用中学,通过活动,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学改革是作为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而展开的,平台、支撑点、要求,教学改革有望实质性、全方位的推进。需要梳理几对关系,意在表明,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验的概括、提炼与发展。,课改中必须协调与处理好的几对关系,第一对:课程与教学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塞勒:建筑图纸与施工;球赛的方案与球赛;乐谱与演奏

17、。当课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时候,就是体验课程。强调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突出有机整合。那么,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其一,重建学校的课程文化(系统工程,组织变量,合作、对话、探究的文化氛围)其二,促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小范围)其三,改变课程实施趋向(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生成的资源之一,只有经过师生的共同解读,它才有意义。)其四,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当课程实施走向创生趋向时,学校和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开发。不论从哪个意义上讲,课程的实施者,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介入课程开发的。1、教材内容的加工教材内容的心理化。(轮轴,容声冰箱

18、)教材内容的问题化(黄河断流的畅想;孔乙己)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教材内容的结构化。教材内容的最优化。2、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二对: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为什么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首先突出在师生关系这个侧面呢?交往与教学。(目的,主体、内容,机构)怎样交往呢?变传话为对话。(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师生展开更多的沟通;克林伯格: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于漪宇宙里有些什么;宁鸿彬“挑战权威,叩问经典”分马)在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三个属性,主体性,互动性,互惠性;老师是一只青蛙)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接受与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第三对:书本与经验要让

19、学生获得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积累的成果,就必学习间接经验。人的认识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2理论与实践3结论与过程,第四对:知识与素质继续重视双基。知识问题向来是一个重要问题。(波兰尼、安德森、比格斯)爱因斯坦。怀特海。1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在传统社会,知识更多地是因袭。通过学习,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2经师易得,人师难求。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4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第五对:备课与上课备课与上课,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为了有效地上好课,必须精心备课。但,不是框子,也不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具有

20、独特精神生活方式的学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之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始料未及、即兴创造的成分。布卢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成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不是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节课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什么与怎样教。加涅: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不能仅仅考虑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

21、教导学,以教促学。课堂中教师的进退之道。(教师掌握学科知识,未必就是优秀教师;教学时一个偏正词组;有所为有所不为;缺位与越位。)课堂教学应回到教育教学规律上来。(学校的行政管理、考试、家长的督促,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不能全盘否定,但毕竟不是教育教学规律,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专业发展与专业幸福)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而非塑造他们。从总体上看,课堂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改革的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的呢?,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

22、;练习度;延展度。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趣味性;在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学习情境的“无边界”,将使学习的偶然性、选择性、全景性明显增强。学习的超文本,非线形、自主调控也成为鲜明的特征。,教师不能仅关注技巧,更要关注价值思想,在课改大潮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做到了吗?案例:小学新课程教学比赛。蒋梦麟: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思想。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反思课改背后的价值思想,便抓不住课改的魂,更不会落实课改。(夏丏尊:学校教育如果单从

23、外形的制度和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就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池之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思想的缺席,使我们发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顶的思想,结果就是教育整体发育不良。,教学:体力活技术活生命活,案例一:假如你是希特勒,二战怎么打案例二:问题分析公式化教学的根本价值是什么?尤其是对于以陶冶、滋养学生的精神品格、文化气质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切体悟历史智慧并形成历史意识为根本的历史教学,这种技术化手段,究竟能起多大作用?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

24、圆满的人。真教育与伪教育。如果说“大教教心”,那么,小教呢?教术吗?,课程改革的“加法”与“减法”,新课程已推行了10年,深入人心。但有多少教师真正抓住了新课程的内涵?如果仅理解为传统教学手段加上多媒体,仅理解为手段的翻新,这样的新课程,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性进展却十分缓慢。承担人性塑造使命的教育,应多做减法。真理总是朴素的,不需要装饰,大道至简。一切改革,都应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如果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这样的改革能走多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现有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无法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吗?课堂教学在实现素质

25、教育功能方面存在局限性。怎样做次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课堂内部:保证主体性;树立正确的目标观;课堂教学活动尽量多样化、丰富化。课堂外部:与学校其他活动配合和沟通;与其他教育渠道(社会、家庭)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调。,教育无痕,让孩子得到心悦诚服的教育,无为教育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校、家庭、社会、同学、媒体现在: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和家庭。,课改:在过程中收获,在校正中前进,课改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课改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质内容和具体要求课改已经进入点上实验到面上推广的阶段最近,没有了万丈激情,而是在稳扎稳打中迅速推进,正在逼近预定的目标(理念、结构、内容、方式、评价、管理)

26、课改成为一种公共论述,课程改革的现状之一成就,平静、理性、稳健、发展。、这种特点是课改的阶段性所决定的。一是政策发布和文件研制的大量工作已经结束,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推开,到了具体落实的层面上了,关注点自然落到了高中课改上了。二是课改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了。从开始的激动、兴奋、新鲜,到后来的困惑、怀疑与争论,开始了更为理性的反思。正在逼近预定的目标,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生着喜人的、深刻的变革。三大领域取得突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校本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现状之二困惑,巨大的成功难掩一种事实,课改在大面积推广的过程中遭遇困难,面临问题。两种观点(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事情可做了)徘徊。

27、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课改都面临不小的压力。1)新课程本身需要完善(指导思想与教育实际脱节的问题;学习方式转变的困惑;新课标表述)问题的梳理:2)配套政策(课程一致性问题、教师教育 问题、班额问题、资源问题)3)社会问题(应试文化),主要问题:三大瓶颈制约当前课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课堂创新的形式化倾向。(教学流行病:滥用课件;表演作秀;无效讨论;满堂发问;滥用赏识;放任自流;目标虚化新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成熟成长的过程。呼唤新的规则、秩序、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传统的制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理性精神,理性精神的又来理性精神的实质(站在21世纪发展的角度把握;

28、求真与实事求是)理性精神在课改中的若干体现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创新多元与标准,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二科学目标,怎样理解知识的教育价值三维一体的课程价值表述,是否意味着知识价值的降低如何将“态度维”的目标转化为现实的结果,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三发展教师,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复杂性。是否具有智慧,能否进行智慧的表达,对学生至关重要。对教师的智慧,一言以蔽之,就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师的核心人物就是传递知识与能力。但传递什么,太重要了。(没有统一的标准;知识与能力、思维什么最重要;斯宾塞教育论,西方逻辑、语法、修辞等都没有确定性,而我们四书五经却有确定性)怎么教?假使现在教的都是最好

29、的、最重要的,如何传递,就千差万别了。,思维能力,教育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教育在培养创造性方面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教育有好的传统。但对创造性不够重视,把学生给教傻了。创新精神并非天赋神授、与生俱来的,它来自哪里?赫钦斯:“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以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审视我们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传统教育的特点在于“三个过于强调”,直接导致思维定势。表现在三个方面:由教师为中心而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没有自信的教育环境)由书本为中心而造成的思维中的惟书本

30、定势。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而造成的思维中的从众定势。,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传统文化的弊端 自我意识的迷失;伦理道德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置换;学而优则仕导致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失落。标准化考试的弊端标准答案;由于答案只有一个,问题意识的失落;不敢想象;拒绝创造。考试制度像指挥棒一样牵制着我们的教育。求同训练的机器 自上而下的的服从文化;作文;兽性与家畜性;石墨烯、会飞的青蛙、壁虎爪子、太阳能车、飞机;宠物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给谢斯写一份辩护词。,教育应该向学生教些什么东西?,到底教育应该向学生教些什么东西?两个派别的争论。知识本位论与思维本位论的较量。学科文化知识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学校应该

31、做的最终要得事情。与这种极其强调知识重要性的观点不同,思维本位论认为,知识就其本身来说毫无用处,更为重要的是思维,促使一个人不断发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是学校最重要的使命 其实,如何定位,如何协调,重要且两难。然而我们的教学向来被认为是传递知识的事业,主要任务约定俗成为双基。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创造者。偶尔会冒出天才。教学所遵循的逻辑顺序适合于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传统教学的痼疾。改变传递教学观。什么是合格教师?,如何看待各种教学模式,都将问题解决或发现用来作为改变

32、被动状态的方式。改变被动性,是关注的焦点。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持之以恒的理念。,从独白到对话,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对话式教学就是不断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思维处于应急状态并迅速搜寻解题策略。典型的对话式教学:1孔子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勇敢;诚实)共同点:通过提问的策略,打破思维的内部平衡。,对话的艺术,对话式教学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教学观念的理解把握及教师本人的教学艺术水平。一些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对话式教学的实质,简单地理解。对话式教学实际上上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在对话式教学中,

33、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对提问的有效利用。提问的作用何在?如何做一个“善问”的老师?,从对话到发现,与独白式教学相比,对话式教学确实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了机会。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被追问的状况,还要进一步解放学生,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发现即自学基础上的创造。发现即课题研究与问题解决。发现还是接受?(奥苏伯尔故意唱反调),教材的问题,教材虽然方法、风格起作用,但受教材制约。知识中心的体系。不是教育家编写。教材内容的过多过深,必然造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问题教学方法的粗糙单一。重叠交叉、雷同划一。陶行知: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约定俗成的标准,虽然一改

34、刻板的知识记忆型旧貌,但真正有效地激发和培养独立思维能力的,实在不多。思维型教材最重要。新方向:改变教材首先要在管理体制上为地方和学校留出足够的空间。1以学校课程开发补充国家课程开发2以发现的兴奋点代替系统知识中心,考题的编制,在当前教育中,受到人们指责最多的恐怕就是应试教育了。其实,升学考试并不是问题产生的唯一根源。问题的要害是升学考试这个量规的制定,是编制考题的指导思想。听觉、视觉,思维。只有提出问题,面对问题,才有了发展思维的可能。闭合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美国头脑奥林匹克竞赛(OM)吉尔福特:凡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怎样命制考题?1、多出综合性的题目2、多出开

35、放性的题目3、评分标准多样化,案例剖析,刘发建:爱国主义再认识,以抗日战争题材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民族精神是需要铭记、汲取的。鲜明主流价值观的文本,在人文学科之中比比皆是。走进历史,理性地面对历史,唤醒对英雄的崇敬和对伟大的向往,教育不能剥夺学生亲近英雄、向往伟大的权利。,武凤霞:对自由人道、生命的再认识,武凤霞:检阅。每个生命都是高贵的存在。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美联航93号航班,let s roll(动手吧)。不管面对何种现实,我们都不要忘记人的尊严。我们每一个教师,不管面对何种生存环境,都不要忘记自己的道义责任,为了现代文明精神的火种不断,为了自己职业的尊严。,元延花:对“减法”的再认识,

36、以语文凡高传、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些专家暗示,讲授与互动对立,引导与建构对立,用减法减出来的一味的互动、建构,丢失的也将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李希贵:对提问的再认识,表面互动、活跃,内里却丢失了基本的学科教学任务。假问题太多,真问题太少,提问时等待时间过短,是教学失效的主因。不能仅从教学论视角来研究,该换一种方式提问了。日本:读写算最主要的工作脑区是人脑的前额叶,20岁才能成熟。,语文扩读课观察两个虫子爬:对预设与生成的再认识,无法预约的精彩。以语文扩读课为例。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整体素养。舒尔曼:教师必

37、须知道,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七大类:学科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夏琨:晏子子辞千金,对经典的再认识,教育有一个使命:塑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所谓共同的精神家园;教育就是要使文化血脉流得更顺畅;教育就是应该有一点文化魅力的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字词句文翻译,乏味,厌学。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语文要致力于思想的丰富与独立。深层次问题需要思考:教育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经典课文的去留问题。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教育是要有

38、一点文化味的。跟欣赏高雅艺术一样,文化往往是教育的奢侈品。很多人津津乐道教学方式的改变,视之为唯一的、凌驾一切的问题。似乎,只要解决了教学方式的问题,教育就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活泼了,生动了,但似乎少了一些什么,没有内涵。语文味没了,历史思维缺席了。,艺友制:对本土经验的再认识,陶行知艺友制的教育:发布信息浏览信息加工信息,招友,找友,交往,合作。舶来品合作学习(约翰逊兄弟,斯莱文教授):异质分组,角色分工。遭遇中国五六十人的大班额,怎么办?回归本土,尊重本土经验,从本土文化中催生新质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教师发展,一流大学的启示:有大师,有大爱,普林斯顿大学自由宽容的

39、学术氛围。安德鲁怀尔斯(1985年后)与约翰纳什(1994年获诺贝尔奖)。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活出教育生命的意义,一个教师,自他从事教育工作那天起,也就拥有了自己的教育生命,那就应该活出教育生命的意义,实现教育生命的最大价值。教师的成长周期律。导致教育生命空载的原因。,阅读的重要,阅读率连年走低的背后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书需要古典的心情;网络阅读不能替代图书阅读;要读书先会选书;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不妨学学易中天。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

40、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礼拜六: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大家确实忙,但是否忙到没时间读书的程度呢?陆游:呼僮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梁实秋。马上、枕上、厕上“三上”之功。何况,忙归忙,休闲增多。鲁迅: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地,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人们读书少,恐怕主要是不习惯。上网。俯而读,仰而思,读总是与思联在一起的。阅读横卧在精神生活的门口,谁要深入精神的殿堂,就不能绕开阅读。,结语,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中的学生很可能会改变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与新课程一道同行,与学生们共同成长!让我们以大智慧、大气魄去做一个清醒的实践者,一个理性的实践者,一个有所作为的实践者。,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