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考试.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555230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升初语文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升初语文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升初语文考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升初语文考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考试.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升初语文考试 作者: 日期:初一招生考试座号 语 文 试 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字词积累:(共26分)1、看拼音写汉字(12分) zh dng j xi()立 ()盛 发() 话()子()扎 ()撞 ()静 直()市()下 酩( )()宿 应接不()2、填字组成语或短语。(6分)( )然泪下( )然发动进攻( )然若揭( )然悔悟( )然若失( )然无声3、填写首尾的成语(6分)精( )( )精神( )( )神痛( )( )痛贼( )( )贼举( )( )举防( )( )防4、下面各组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相同的用表示。(2分)(1)好逸恶劳-穷凶极恶() (2)满腔

2、热情-装腔作势()(3)欲速不达-速战速决() (4)明察秋毫-毫不动摇()二、综合运用:(共20分)1、按要求写句子。(16分)(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肯定句:_改为双重否定句:_(2)油蛉在这里不停的叫,蟋蟀们也在这里叫。改为拟人句:_ _(3)缩句:欢乐的歌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_ _(4)补写句子。a. 我的奶奶很节约, _ _(夸张句)b. 他很急,_ _(比喻句)c. 书上有有只小鸟在_ _(拟人句)(5)用关联词语,把下列两个句子连起来。今天下雨。运动会改期。_ _2、按顺序排列下列句子。(4分)()瞬间,大圆盘的边缘透出了一线亮光。()月亮失去了银白色的光

3、泽,变成古铜色的大圆盘,悬挂在蓝色的天幕上。()渐渐地,渐渐地,月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似乎比以前更皎洁更明亮了。()为了看月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待着。()八点十七分,一派壮丽的景色呈现在人们眼前。()周围的繁星闪烁,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发出青白色的光。三、阅读理解(共34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二十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演出可谓盛况空前。对台北河南老乡来说

4、,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八十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啊!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

5、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怅惘。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着雨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摘下送到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仔细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共11分)1. 作者来台北干什么?究竟看到了什么?(2分)_ _ 2.第自

6、然段中“紧紧”“抓”“久久”“颤巍巍”四个词语,表达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2分)_3.第自然段的“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摘下送到您手边。”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2分)_ _4.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子,写在下面。(2分)_5.为什么看戏的老乡一听到卖苗郎、寻儿记便失声大哭呢?(3分) 我爱红杜鹃离开黄龙沟已经两年多了,我却经常想起那万绿丛中的杜鹃花。那时每当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在墓碑上写着“

7、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里边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还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爱杜鹃花,说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了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讲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的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用鲜

8、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她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仔细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共15分)1给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3分)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4分)(1)同归于尽: (2)音容笑貌: (3)点缀: (4)幽静: 3写反义词,(3分) 经常( ) 精心( ) 安全( )4在文中用“”标出作者联想的句子。(2分)5文中有三种人都借杜鹃花寄托了他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请仔细体会后填空。(3分)(1)八路军伤病员把杜鹃花作为_ (2)老爷爷往烈士墓放杜鹃花,表达了_ (3)作者管杜鹃花是因为_乘船

9、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下面句中的“之”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2分)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俱乘船避难( ) (2)幸尚宽( )(3)纳其托( ) (4)遂携拯如初(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2分)(1)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 (2)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四、作文。(20分)题目:我真 要求:

10、(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我真幸福、我真羡慕他(她)、我真后悔、我真快乐、我真难过 (2)写亲身经历的事情,要表达真情实感;写想象的事要合理。 (3)叙述要有条理,语句要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要求字数在200字以上2016年濮阳市油田十八中学初一招生分班考试座号 语 文 试 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字词积累1、看拼音写汉字 zh dng j xi( )立 ( )盛 发( ) 话( )子( )扎 ( )撞 ( )静 直( )市( )下 酩( )( )宿 应接不( )答案:伫立 驻扎 住下 鼎盛 顶撞 酩酊 发髻 寂静 寄宿 话匣子 直辖市 应接不暇2、填字组成语或短语。

11、( )然泪下( )然发动进攻( )然若揭( )然悔悟( )然若失( )然无声答案:潸 悍 昭 翻 怅 悄3、填写首尾的成语精( )( )精神( )( )神痛( )( )痛贼( )( )贼举( )( )举防( )( )防答案:精益求精 神乎其神 痛定思痛 贼喊捉贼 举不胜举 防不胜防4、下面各组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相同的用表示。(1)好逸恶劳-穷凶极恶() (2)满腔热情-装腔作势()(3)欲速不达-速战速决() (4)明察秋毫-毫不动摇()答案:(3)二、综合运用1、按要求写句子。(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肯定句:_改为双重否定句:_(2)油蛉在这里不停的叫,蟋蟀们

12、也在这里叫。改为拟人句:_(3)缩句:欢乐的歌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_ _(4)补写句子。a. 我的奶奶很节约, _ _(夸张句)b. 他很急,_ _(比喻句)c. 书上有有只小鸟在_ _(拟人句)(5)用关联词语,把下列两个句子连起来。今天下雨。运动会改期。_ _1、答案:(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非碰壁不可。 (2)油蛉在这里不停的歌唱,蟋蟀们也在这里弹琴。(3)歌声回荡。(4)a.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b.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c. 欢快的唱歌 (5)因为今天下雨,所以运动会改期.2、按顺序排列下列句子。()瞬间,大圆盘的边缘透出了一线亮光。()月亮失去了银

13、白色的光泽,变成古铜色的大圆盘,悬挂在蓝色的天幕上。()渐渐地,渐渐地,月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似乎比以前更皎洁更明亮了。()为了看月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待着。()八点十七分,一派壮丽的景色呈现在人们眼前。()周围的繁星闪烁,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发出青白色的光。2、答案:5-3-6-1-2-4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二十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演出可谓盛况空前。对

14、台北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八十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啊!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景?数十年天各一

15、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怅惘。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着雨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摘下送到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1. 作者来台北干什么?究竟看到了什么?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作者来台北唱河南豫剧。 看到了台

16、北河南老乡思念家乡的情景。2.第自然段中“紧紧”“抓”“久久”“颤巍巍”四个词语,表达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_听家乡戏的激动,对家乡的热爱和强烈的思 念之情。 3.第自然段的“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摘下送到您手边。”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_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_4.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子,写在下面。_黄澄澄红丢丢_ 或 _原汤原水原汁原味_5.为什么看戏的老乡一听到

17、卖苗郎、寻儿记便失声大哭呢? 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_ 我爱红杜鹃离开黄龙沟已经两年多了,我却经常想起那万绿丛中的杜鹃花。那时每当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 有一次 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在墓碑上写着 革命烈士之墓 的墓前 我便问老爷爷 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 他看了我一眼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里边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还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

18、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爱杜鹃花,说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了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讲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的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她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仔细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1给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那时每当花开时节

19、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在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1)同归于尽: 一同走向死亡。(2)音容笑貌: 声音和相貌。(3)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4)幽静: 安静、宁静。3写反义词, 经常(偶尔) 精心(粗心 ) 安全(危险)4在文中用“”标出作者联想的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读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的悲壮场面。5文中有三种人都借杜鹃花寄托了他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请仔细体会后填空。

20、 (1)八路军伤病员把杜鹃花作为_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 (2)老爷爷往烈士墓放杜鹃花,表达了_对革命烈士怀念_ (3)作者管杜鹃花是因为_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_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下面句中的“之”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C )(2分)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俱乘船避难( 都,一起 ) (2)幸尚宽( 幸而,恰巧 )(3)纳其托( 接纳,接受 ) (4)遂携拯如初( 救助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2分)(1)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 幸尚宽,何为不可? (2)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既已纳其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