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55661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2007-07-09 邹逸麟 高瑞扫校 点击: 2255一、山东运河开凿前沿线的地理面貌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邹逸麟载椿庐史地论稿 最近关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讨论中所提到的东线方案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的引水渠道。京杭大运河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早的邗沟河段开修于公元前五世纪,最后的山东河段,就是元代的济州河、会通河,明代合称为会通河,清代又称为山东运河,完成于十三世纪末,又经过十五世纪初的改造,全线才得畅通。前后历时约二千年。京杭大运河的各河段中以山东运河段因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工设施最多,航运困难最大。历史时期为保证这段运河的畅通,曾设计

2、了进水、减水、蓄水、滞洪、船闸等一系列工程,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局部地段也有过南水北调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运河时通时塞,河身及其有关工程变迁很大,运河沿线的地理面貌也几经沧桑。20世纪初南北漕运停止后,本段运河即因年久失修,复经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断破坏,南北航运全告中断,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已失去原有的重要价值。山东境内的大运河从修成到淤废的过程较为复杂,其淤废的原因亦甚多,其对沿运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曾有过较大的影响。本文即试图对有关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希望能为有关方面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一、山东运河开凿前沿线的地理面貌 在元代以前今山东运河沿线地区的

3、地理面貌究竟怎样?是研究元代会通河开凿后这一地区历史变迁的起点。六世纪的地理名著水经注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 根据水经注所载,可以将这一地带分成两个地貌区。 (一)河漯平原区。即今鲁北平原的西部临清卫河和今黄河之间的旧大运河沿线地区,相当今聊城地区。它位于黄河巨大冲积扇的东北斜面,地面平坦,地势从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水经注时代这里的河流都作自西南向东北流向。自北而南有四条著名的河流:(1)自战国至西汉末年的大河故渎。(2)大河故渎南有漯水,是大河下游的一大分流。(3)漯水之南为东汉至北魏时黄河所经。(4)瓠子河,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时黄河在瓠子口决后出现的,水经注时已为故渎。 (

4、二)汶泗水系区。今天演变为北五湖、南四湖带。东汉以后至北宋中期,北界黄河,南抵汴水,西面是古黄河冲积扇的中下部,东面是鲁中山地丘陵,为两个相向倾斜面的交界处,呈西北北、东南南向的条状低洼地带。自西来的济、菏、汴诸水和自东来的汶、泗、沂等河都汇注于此。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水系。 (1)泗水水系。据水经泗水注记载,泗水发源于卞县(今泗永县东)东陪尾山,西流经今泗水县、曲阜县,折西南贯穿今南阳湖,经古高平县(故址在今微山县西北两城公社附近)西、方与县(今鱼台县西南旧城集)东、湖陆县(今鱼台县东南四十里,昭阳湖西岸)南、沛县(今县)东,自北而南有洙水、沂水、菏水、南梁水(今荆河)、漷水(今漷河)、丰水相

5、次注入。泗水又南流至彭城(今徐州)北与自开封分蒗荡渠东流而来的获水(又称汴水)相会,又东南经今宿迁等地入淮。 (2)汶水水系。汶水即今大汶河。据水经汶水注,汶水发源于莱芜的原山,西流至刚县(今宁阳县东北堽城屯一带)西,分出一条洗水,至任城(今济宁市)与洙水合会。汶水自刚县西流至桃乡分成四股:其中二股几乎平行流向西南,大致即今汶河,至今汶上县西南二股合而为一,西南注入茂都淀。此淀据胡渭禹贡锥指、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皆谓即明清时代南旺湖,准以地望,大致不误。西流一股至寿张古城(今东平西南,当已沦入东平湖中)东,潴为泽渚。北面一股汶水西流走今大清河,又西南至今梁山南注入济水。济水自巨野泽流出,经今梁山

6、、安山之东,贯东平湖滞洪区由今黄河、小清河道入海。_水经河水注、水经漯水注、水经瓠子河注。(3)在汶泗二水的西侧,还有一条是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时所开的人工运河桓公沟。据水经济水注载,该沟是疏导薛训渚(在今嘉祥县治萌山下)分南北流:北流一支注入巨野泽,又名洪水;南流一支注入黄水,黄水原自巨野泽流出注入菏水。这样,桓公沟就南起菏水,北达巨野泽,全长三百里。 从北魏以后至宋代,这一带水系有过局部的变迁: 一、上文提及沟通汶泗的洗水,原为十六国时人工所开。以后因人工设施废坏,洗水上源不再沟通汶水。 二、汶水下游在唐宋时代记载中只有西流入济水的一股,西南流入茂都淀的一股已遭淤塞。茂都淀自水经

7、注后不见史籍,估计由于来水断绝,淤为平地。 三、隋以前由于西汉以来黄河多次夺泗入淮,泗水河床淤高,下游滞潴,水流宜泄不畅,泗沂二水在兖州城东壅塞而成大泽,开皇时兖州刺史薛胄在城东作堰(拦河坝),遏泗水西流,走原洙水故道(即后来的府河)南经任城城下。积水疏导后,湖泽变为良田,并发展了兖州和淮河之间的航运。至宋时任城县(今济宁市)东的一段泗水又曾淤废。据上所述,可以知道公元六世纪时今临清卫河和徐州淤黄河之间大运河沿线地带,河流纵横交错,湖泊也相当发育,水运交通初具规模。以后河流改道、淤废,湖泊逐渐消失,造成了极为复杂的地形,给元代以后山东运河的开凿和通航带来种种不利的因素。_元和郡县志卷10任城县

8、(今济宁市)载,桓公沟源出县理西四十里萌山下。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谓萌山为嘉祥县治所在地。今嘉祥县治距济宁市西四十里,则薛训渚当为今嘉祥县萌山下的一个小湖。 晋书卷75荀羡传:“是时(笔者按:据资治通鉴为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慕容兰以数万众屯汴城(笔者按:汴当作卞,即卞县),甚为边害。羡自洗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 隋书卷66薛胄传。唐时泗水仍经任城县下,(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29:“开元二十六年玄宗南巡,任城县令于其县东造桥以为跨泗水别流之上。有桥亭记碑在济宁文庙。”宋史卷332李师中传载,李师中知兖济二州时,曾因济水淤塞已久,寻访故道,自兖城西南启凿,功未成而罢去。文中“济水”即指

9、泗水。续山东考古录卷29:“此渠合洗入泗皆在济州,故称济水。”一、济宁以北汶泗之间有一片高阜地带,为汶泗二水下游冲积物共同堆积而成,也是这一地区汶泗二水系的分水岭。古代称为“东原”元代要在这里开凿沟通南北的运河,就必定要爬过这年高坡,从而给航运带来困难。 二、泗水中下游两岸支流众多,流量丰沛,这为元代以后利用泗水作运河的航道准备了有利的条件。但元明以后黄河夺泗入淮,泗水下游河床因黄河袭夺而淤高,遂使其上泗水排水不畅,酿成涝灾。这就决定元代以后的山东运河南段始终存在严重的排涝问题。 三、临清卫河至今黄河之间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水经注以前为西汉大河、东汉大河、漯水、瓠子河等河流所经。北宋中期以后

10、又为黄河东派、马颊等河所经。这些河流湮废或改道后,留下断续带状的废堤和沙垅,使地面高亢并有微度起伏。因而元代开凿南北流向的运河河床起伏不平。并且一旦黄河东北决入运河西岸张秋镇(今山东阳谷县东南)时,因地势的关系,往往挟运河水东流入海,张秋以北运河因缺水而阻运。以上所述就是元代济州河、会通河开凿前的地貌概况,以下介晤元明清三代如何解决运河开凿后出现的种种困难以及所造成的影晌。二、山东运河的开凿及其水源问题二、山东运河的开凿及其水源问题 元代统一中国,开始时漕运路线是由江淮溯黄河(当时黄河东南流至徐州夺泗入淮)西上,至河南封丘县西南的中滦镇上岸,改由陆运180里至御河(今卫河)南岸的淇门镇,再由御

11、河水运至直沽(今天津市),转达大都。这是一条绕远道的水陆联运路线,甚为不便。为要弥补这个缺陷,就只有在东部平原上开凿黄河和卫河之间直通水道。而开凿这样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只能以当地的汶泗二水作为水源,可是汶水向西折而东流,泗水折而南流,必需经人工改造才能利用,因而元明清三代山东运河工程首要解决的就是水源问题。(一)引汶会泗地点的选择从堽城作坝到戴村作坝。_ 禹贡徐州:“东原既平”。史记卷2夏本纪集解:“郑玄:东原,地名。今东平郡即东原。”汉东平郡即今山东汶上、东平、济宁一带。侯春峙等山东地貌区划,载山东师院学报(地理版),1959年第4期。 上文提及,元以前洸水已不通汶,汶泗不相交会。大蒙古国蒙

12、哥汗七年(1257),时南宋尚未被灭,蒙古军为了征伐上需要,在宁阳县东北刚县故城西北汶水南岸筑一斗门,遏汶水南流,走原洸水故道南合泗水,“以饷宿、蕲戍边之众”。这是恢复引汶会泗的初步尝试。平宋以后,南北漕运大兴,需要开凿沟通黄、卫之间的人工运河,于是自至元十三年(1276)开始修凿济州河,到至元二十年功成。济州河是自济州城(今济宁市)引洸水往北挖150渠里接通安山附近的济水。但因为水源只有洸水,流量不足。至元二十一年时又在兖州城东门外五里泗水上改建隋薛胄旧堰,遏泗水走府河(即洙水故道)至济州城下会洸水入运。济州河的水源问题才初步解决。济州以南即利用原来的泗水作运道,从此泗水变成了运河的支流。

13、济州河开凿后,漕船可由江淮直抵安山下的济水,自此有两条路线可达直沽:一走水路由济水(即大清河)至利津入海,再渡海趋直沽;一由大清河北岸的东阿旱站陆运200里至临清入卫河。前一条仍不免风涛之险,后一条经茌平县一段,地势卑下,遇夏秋霖潦,牛车跋涉其间,艰阻万状。于是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又增开了一段人工运河,起自安山西南的济州河,经寿张、东昌(今聊城)至临清入卫河,全长250余里,功成后赐名会通河。大致即今临清至安山的运河故道。引汶泗工程的修筑和济州河、会通河的开凿,黄卫之间水运航道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在航行最根本的水源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困难。_ (清)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4堽城坝条引元李惟明改作

14、东大闸记:“国初岁丁巳,济停奉符毕辅国请于严东平,始于汶水之阴,堽城之左,作一斗门,遏汶水入洸,益泗漕以饷宿蕲戍边之众。且以溉济兖问田,汶由是有南入淮泗之派。” 元史卷9、12世祖纪。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30山东大川:汶水;卷127川渎异同:漕河。但在今梁山一段与古济水不同。元史卷64河渠志一兖州闸:“又被涨水冲破梁山一带堤堰,走泄水势,乃入旧河,以致新河水小,涩粮船”。旧河指济水,新河指济州河。(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兖州府滋阳县。元史卷93食货志海运。(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01引杨文郁会通河功成之碑。元史卷64河渠志会通河。 济州河和会通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发源于鲁中山地的汶泗两个水

15、系。这两个水系的特点是:第一,汶泗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大致为600毫米700毫米,河流全年总径流量较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今人曾以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期三年(19321934)汶泗流域泰安、曲阜等十二个县逐月降水量资料作过统计,表明每年6月9月降水量最为集中,占全年总量的5070,汶泗等河往往在这个时期出现洪水,运河宣泄不及,泛滥成灾。而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降水量仅全年总量10以下,往往成为每年的枯水期。而历史上每年的漕粮都是在春季起运,正是最需要水源的时候,这就成为运河的致命伤。第二,汶泗二水系型式属树枝状水系,暴雨季节总流汇注,下游洪水集中。尤其是泗水支流多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峰高,含沙量

16、大,对运河的威胁很大。第三,鲁中山地山岭起伏,山岩物质多属花冈岩、片麻岩、结晶片岩以及泥沙质沉积岩构成。汶河等河谷宽广,深入山区内部,山区植被覆盖不良,暴雨季节山洪陡涨,侵蚀和搬运作用很大,而物质多为粗砂和细砾,河床多为淤塞。由于上列因素,元朝政府在水源工程上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至元二十一年在汶、泗、洸、沂等水和运河承水的济州城南置会源(又作天井)等八闸以控制来水。至元二十八年_ 中央水利部水利实验处: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3辑,沂泗汶运区第3册,中央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刊印,1951年5月。(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08引俞时中修任城东闸记:至元二十一年“有司创为石闸者八,各置守卒。春秋观水之涨

17、落,以时启闭。虽岁或亢,而利足以济舟揖”。据山东运河备览卷1沿革表,这八闸除了济州城的会源闸外,其余七闸皆在汶、泗、洸、沂等水上。(1291)改建了堽城坝,又改兖州城东门外土堰为永久性滚水石坝,在城东五里引水渠府河上筑金口闸(又名黑风口),控制引水。延祐四年(1317)在兖州滚水石坝上开三个涵洞并置闸门,即为金口坝。夏秋季节关闭金口闸,听泗水由金口坝经港里河(原泗水河道)至济州城南四十六里的师家庄入运,用延长洪水流经的办法,减缓洪峰对运河的威胁。冬春水微,则闭金口坝,使泗水由黑风口经府河至济州城南会源闸合洸水入运。经过这一番工程后水源问题似乎有所改善,但是造成水源不均的气候条件既无法改变,沿运

18、河上又没有采取什么蓄泄水量的措施,因此元一代运河时通时塞,漕运仍以海运为主。 元末会通河已被废弃不用。明永乐时建都北京后,重修会通河,水源工程有所改建。一是筑戴村坝。明永乐九年(1411)重修会通河时,主持工程的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的建议,在东平州东六十里戴村附近的汶水上作土坝,长五里,遏汶水南流,走今小汶_ 至元二十八年在宪宗时所筑斗门之东的洗河上筑闸,称为东闸,原斗门称西闸,后西闸址高,不过水,独东闸受水,即堽城闸。每年秋分时在二闸之西汶上筑沙堰,约三分之二水量入冼,春时遏全汶入洗,即所谓堽城坝,汛期将洗河上闸门紧闭,听洪水将沙堰冲毁,西流折东由大清河入海,延韦占五年(1318年)时又

19、改沙堰为石堰,多为洪水冲毁,乱石堆积河床,后遂多次修建堽城闸,疏浚洗河。详见山东运河备览卷4引李惟明改作东大闸记。 元代堽城坝始建年代不详。元史卷64河渠志一兖州闸载,至元二十七年四月都漕运副使马之贞言:“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修石闸八、石堰二,除已修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堰一,至今未修。”又云“去岁流水冲坏堽城汶河土堰、兖州泗河土堰。”又“据兖州石闸一所,石堰一道,堽城石闸一道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备,必须修理。”据此则二十七年时堽城坝闸尚未修建。山东运河备览卷1沿革表列于至元二十八年。今从之。 金口闸在府河上,滚水石坝(即金口坝)在泗水上,二者不同,文献记载常混为一谈。金

20、口坝(滚水石坝)建置年代各书皆谓至元中。然据元史卷64河渠志一兖州闸,至元二十七年时兖州泗河仍为堰,则改建石坝当为二十七年以后事。山东运河备览卷1沿革表作二十六年,误。今姑作二十八年。金口闸设置的确切年代各书皆谓建于至元中。山东运河备览卷4金口坝条引牛运震空山集:“黑风口一名金口闸与金口坝一时并建元至元中”。故今亦姑作置于二十八年。 (清)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4引李惟明重浚洸河记。“老人”是沿运河设置管理河事的人员,有堽减坝老人、管泉老人等,见泉河史卷6职官表下(泉河史,明万历二十六年皖人胡瓒修,清顺治四年刊本,藏华东师大图书馆)。河西南流入南旺地区再作南北分流(详后)。戴村坝成为明代会通河工

21、程中“第一吃紧关键”。为什么要改在戴村作坝?这是因为元时在宁阳县北的堽城引汶,而堽城以下的汶水有漕河、汇河(上游即今康王河)等多条支流注入,水量大增。所以明人指出:“汶水西流,其势甚大,而元人于济宁分水,遏汶于埕城,非其地矣。”明代改在戴村引汶,水量比较丰富。另外,元代的堽城坝闸在末年也归圮废。明成化年间因旧址河阔沙深,不宜更作坝址,“乃相西南八里许,其地两岸屹立,根连河中,坚石萦络,比旧址隘三分之一”。就在此筑埕城新坝,跨汶水上,下开涵洞置闸启闭,再开新河十余里接洗河。并在新河上置埕城新闸,控制流沙。所以在明中期后汶水上引水工程有两道防线可以调节水沙。这一点明人比元人高明。但是问题并不是如此

22、容易解决的。第一,原来在坎河(今汇河)入汶河口的汶河上有一沙洲,沙洲以南为汶河主泓道所经。明代在主泓道上筑戴村坝,留下沙洲北面的岔流,以备泄洪。当重运北上时,就在戴村坝东的坎河口的岔流上作一临时沙坝,使涓滴尽归南旺。如遇来水过于迅猛,则连沙坝冲出西趋大清河归海,不会患及汶河。但日久正河渐淤,主泓北移。沙坝不能遏水,万历元年改作石滩。十七年潘季驯又改为石坝,石坝不能排沙,结果使汶河河床淤高,常溢为灾,清康熙四十一年宁阳、汶上、济宁、滋阳等七县都遭汶河决口之灾。其次,明代只在戴村筑坝遏汶水南流,没有在引水河道上如元代埕城、金口之制修筑闸门,因而在夏秋汛期对水沙都无法控制。自戴村至南旺的河道,“每涨

23、一次,则淤高一尺,积一年则淤高数尺,二年不挑则河尽填”。这种情况之下,运河就不免有枯涸之患。相反,如戴村至南旺的河道经过疏浚以后,则又产生另一种后果,因为南旺带运河宽不过十丈, _(明)胡瓒:泉河史卷3泉源志戴村坝。(明)胡瓒:泉河史卷1图纪东平州泉图引郡志;元史卷64河渠志一。(明)胡瓒:泉河史卷4河渠志引商辂堽城坝记。(明)胡瓒:泉河史卷3泉源志主事余毅中筑坝议略。(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3河防险要。 (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3,筑汶河堤岸。(明)胡瓒:泉河史卷4河渠志笪东光创建上源闸坝以省大挑议略。而汶水却宽数百丈,“以数百丈之汶河,而尽注于十丈宽运河之内”其结果必然造成运河的泛决。明清

24、二代运河吃尽水源不均的苦头,就想出另一个引泉济运的补救办法。 二是引泉济运。汶、泗、沂诸水发源的山地,寒武与奥陶纪石灰岩地层分布极广,岩融地貌相当发育,溶洞、溶蚀岩沟均有所见。水经注中就记载到泗水上源地下有广如数间屋大的溶洞。这种岩溶地形往往形成地表水渗漏而地下水蓄藏却十分丰富的现象,常在山麓地带流出而成大泉,与地表水相对而言较为稳定。永乐十七年(1419)在陈瑄的建议下,初浚泉源。以后每隔数年查访疏浚一次,将汶泗中上游种地的泉源都通过地表明渠导入汶、泗、沂等水,再汇入运河。明时会通河泉源来自三府十八个县,分杨四派:(1)新泰、莱芜、泰安、蒙阴等县以西,宁阳以北诸泉,都由汶河注入南旺,然后南北

25、分水,称为分水派,又称汶河派。(2)泗水。曲阜、滋阳境内泗沂二水上源诸泉和宁阳以东汶河诸泉,都由洸、府二水会于济州天井闸。因为流经济州城,又称济河,所以这一派泉源称济河派或天井派。(3)邹县、济宁、鱼台、峄县以西和曲阜以南诸泉,都由泗河故道至鲁桥入运,称为泗河派或鲁桥派。(4)邹县以南、滕、峄县境内流入昭阳湖诸泉皆由沙河注入运河,称为沙河派。嘉靖末开南阳新河后,运道经昭阳湖东,诸泉遂入新河,故又称新河派。另外,沂水、蒙阴、峄县境内一部分泉源由沂河至古邳注入黄河,是为沂河派,与会通河无涉。明万历三十五年开泇河后,改为泇柯之源。明代的会通河(包括元代的济州河和会通河),其水源主要取给于鲁中山地的泉

26、源,故又称泉河。明初大致有一百多泉。以后逐年有增加。成化年间乔缙为都水司主事,督理山东泉源,“合六百余泉会于四水(汶、洸、泗、沂),漕运大济”。这是见于记载的引用泉水_(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6治河议。水经泗水注。(明)胡瓒:泉河史卷15泉河大事记。(明)胡瓒:泉河史卷7引东泉志。(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1朱睦摞作乔缙传。的最高数字。以后渐有减少。崇祯五年(1632)共计旧泉226,新泉36。清代沿袭明制,也不时增浚新泉。迄康熙初年分水、天井、鲁桥、新河四派的泉源共有430处。据大清会典记载,运东十六县和运西鱼台一县共有新旧泉眼420个。明清二代几乎把鲁中山地西侧的泉源都纳入了运河。但是地

27、下水受地表降水的影响,再说这些泉水又是通过明渠进入汶河,由于河床“淤沙深广,春夏久旱亢,沙极干燥,汶泉经之,多渗入河底”。所以水源仍旧极不稳定。另外,地下水无节制地大量通过明渠导人汶泗,其结果影响了对地表水的正常补给,使水分循环失去平衡。 (二)南北分水地点的选择从济宁分水到南旺分水。 运河的水源问题除引流汶泗之外,因为运河地势中间高两端低,所以还有一个南北水量的合理分配问题。南北分水地点的选择,也是与水源密切相关的问题。_(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29,川渎运河。(清)靳辅:治河方略卷4泉考。(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33。(明)刘天和:问水集卷3汶河。元代开济州河时南北分水地点选择在济

28、宁。这是因为元初设计引汶会泗水源工程时只是因袭了前人(即十六国时引洸会泗)的引水路线,没有考虑到运河的地势条件。济宁以北的南旺地势比济宁还高。据清代靳辅记载,南旺地面“与任城(即济宁)太白楼岑齐”,“为南北通运之脊”,今天测量约1.5高出米左右。从济宁分水显然是“北高而南下,故水之往南也易,而往北也难”。此外,济宁以南运河除泗水源外,沿线有不少支流注入,作为补充水源,而济宁以北唯赖汶水,“故北运每虞浅阻”。所以元代会通河每岁之运不过数十万石,远不及海运二三百万余石之多,“终元之世,海运不罢”。明代在戴村筑坝遏汶水南流至南旺地区分水。南旺为南北水脊,分水地点当然较元代在济宁分水为优。又据南北水源

29、多寡的条件,规定水流七分向北,三分向南。即便如此,南旺以北仍有缺水之患。到了清初“不知始自何年,竟七分往南,三分向北”。原因是分水口以北一段运河泥沙淤积过深,“遂遏北行之水,尽归南下”。结果雨涝之年,济宁、鱼台、沛县一带农田淹没,而东昌一带在大旱之年,在在浅阻,直至解放后新京杭大运河开挖前,仍“三北七南”。可见山东运河的分水地点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的。_ (清)靳辅:治河方略卷3。据济宁地区水利局及济宁市水利局函告。(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1运河总论。元史卷93食货志海运、行水金鉴卷102通漕类编。(明)胡瓒:泉河史卷3泉源志,坎河口条。(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1运河总论。民国济宁县志卷1,疆

30、域略。 (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2南旺大挑。民国济宁县志卷1山川篇:“今之汶水南流者竞居十分之七八,嫁祸于南,无岁不灾。”济宁地区水利局1978年9月28日来函告知解放后开挖旧河前,汶水至南旺仍“三北七南”。三、运河河道的变迁和沿运坝闸的设置三、运河河道的变迁和沿运坝闸的设置元明清三代运河河道的变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运河河道横向的移动,二是运河河道上坝闸的设置。(一)山东运河河道横向的移动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要是运河西侧黄河的干扰,此外也受到运河东岸水源的影响。元代以来黄河东南流至徐州和会通河交会,下游夺泗入淮。因此,当黄河在今河南、山东境内北决时洪水往律冲向东面的会通河,毁堤阻运。至

31、正年间黄河屡次在今山东境内北决,会通河深受其害。如至正四年(1344)黄河于白茅(今山东曹县境)北决,会通河沿岸的济宁、金乡、鱼台、丰、沛、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地,皆罹水患。八年,河决陷没了济宁路。十年再度北决白茅,郓城、济宁皆成巨浸。以后从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会通河所经的金乡、鱼台、任城、寿张、须城、东阿等县连年受到河水决口泛滥。因此到了元末会通河已淤废不堪,不能再继续通航了。明永乐年间修复会通河时,除了上节所述引水和分水工程外,不疏浚了自济宁至临清的385里河道。又因自汶上袁家品至寿张沙湾的一段旧渠,向西拐了一道弯子,所以另挖一道新渠,经安山之东,较旧渠东移二十里,比较顺直,就此奠

32、定了明代前期会通河道。永乐以后河患不息,会通河仍不断受到黄河的冲溃。例如正统十三年(1448)秋,黄河在新乡八柳树决口,一股洪水侵入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运堤,破坏运道,并挟南来的汶水由大清河入海。大清河以北至临清的运道因缺水而受阻。张秋即今册东阳谷县东南张秋镇,明时夹运而城;沙湾在张秋南十二里(今范县境),都是南北漕运襟喉重地。从正统末至景泰年间沙湾运堤数筑数溃,运道屡阻。景泰四年(1453)徐有贞开一条黄河分洪渠,从张秋西接河沁交会处的黄河,名广济渠,其东段大致即今豫鲁交界的金堤河,就是企图通过人工渠道来分黄济漕,减少黄河决口的危险。同时还疏浚了济宁至临清的运道,建八闸于东昌(

33、今聊城),以备泄洪。这是对会通河一次较大规模的修治。到弘治年间,先有白昂在会通河上加筑堤防,修凿了减水河,后有刘大夏在黄河北岸从河南至山东境内修了一条太行堤,防河北决。张秋一带运河威胁稍减,但正德年问黄河又反复徙决于运河沿线的宿迁小河口、沛县飞云桥、徐州小浮桥之间,大量泥沙决入运河,使运道淤塞,公私船只都取道运东的昭阳湖。嘉靖年间鲁桥镇以下运河闸座尽被泥沙淤没,无法启闭,沿线诸泉也因_元史卷66河渠志三黄河。元史卷51五行志二。元史卷186成遵传。元史卷4347顺帝纪、卷51五行志二及元史卷198史彦斌传。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明史卷83河渠志一运河上。(清)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3王鏊安平

34、治水功成碑、刘健黄陵冈功成碑。明史卷83河渠志一运河上。运河淤高而被阻隔在堤外,不能人运。当时有人就建议在昭阳湖东另挖一条人工运河来代替旧河。嘉靖七年(1528)开始了新河工程。工程进行一半,因朝廷内部意见分歧和黄河决口而被迫停工,嘉靖四十四年(1565)河决沛县,分成十几股冲入运河,徐州上下二百余里运道俱被淤没。明王朝紧急派朱衡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潘季驯总理河道。朱衡巡视了决口,见旧渠已淤成平陆,七年时所开新河残迹尚存。于是在嘉靖四十五年恢复新河工程,隆庆元年(1567)完成。新河在旧河之东三十里,自鱼台南阳镇至沛县留城接旧河,全长140余里。因起于南阳,故称南阳新河。新河在地理条件上较旧河

35、优越:一是旧河坡降陡峻,据记载,济宁地面和徐州境内的境山山顶相平,地势北高南低,鲁桥以南诸闸,“稍启立涸”。漕船从徐州北上济宁往往因候水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到达,新河靠近鲁中山地丘陵,地势较高,从济宁以南,“地势高下不甚相悬”。河道较平衍顺直,从徐州至济宁三四日即可到达,不烦牵挽。明隆庆年间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五:“旧闸河自留城至南阳,北高而南低,水易泄,闸常闭,所以客船难去一闸,曾有坐一月者,且让运船。自开新河,南高而北低,泉虽少而难泄,闸不常闭,各船皆快,无阻迟之苦矣。”二是新河补充了原被昭阳湖阻隔的鲁中山泉,水源较为丰富。三是新河在昭阳湖东,地势较高,运西又筑堤为障。黄河东决至昭阳湖止,不能

36、复东淹及新河。新河的缺点是靠近鲁中山麓,有彭河、激河、薛河等山溪性河流会于三河口入运,“犹高屋建瓴,冲击弥甚”。山洪暴发时即易冲毁运道。如隆庆元年(1567)六月一次,山_(明)刘天和:问水集卷3河道迁改分流疏、修浚运河第一疏。 明史卷83河渠志一运河上。 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明史卷228朱衡传。(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8引明穆宗实录卷30,隆庆三年三月戊辰朱衡奏。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7引明穆宗实录卷8,隆庆元年五月己未。(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7引明穆宗实录卷13,隆庆元年十月己丑。洪漂没运船有数百艘之多。以后在运东诸水上修筑了一系列减水闸、土

37、坝,有所改善。但工程不能持久,屡修屡圮。新河自沛县留城以下仍走旧道至徐州城北茶城运口与黄河交会。但黄强运弱,每逢七八九月黄运交涨,黄水往往倒灌入运,水退沙停,运口淤塞。每当春季运盛时,却“正值黄河水落之候,高下不相接”。隆庆三年(1569)七月和四年七月都因受到黄水倒灌和决入而使茶城运口连续淤塞。万历年问黄河在徐州一带决口频繁,万历元年至十年茶城运口几乎年年受淤。所以隆庆年间总河都御史翁大立提出开洳河的建议,但未能付诸实施。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在茶城之东新开一段羊山运河,在运口置内华、古洪二闸,递为启闭,以避黄淤,代替茶城运口。十六年(1588)内华、古洪二闸又遭黄水淤平,即于古洪闸外增

38、建镇口闸,去黄河仅八十丈。当黄河水涨时,“下板谨闭,俟黄水稍落,即启闭纵水外冲”。漕船出入的情况有所改善。不久因黄患日甚,徐州以下的黄河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明政府想将漕运改线避开这一段作为运道的黄河,遂于万历二十一年、二十二年间由总河舒应龙主持,在韩庄湖和彭河之间挖了一条四十余里的渠道,导湖水由彭河注入洳河,但尚不能通船,这是开洳河的首工。二十五年正当运粮繁忙时,自桃源、宿迁以上至镇口闸的一段黄河水涸断流,“粮船胶涩不前”。这促使了明政府更坚定地执行“改运避黄”的方针。自万历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完成了洳河工程。新河自沛县夏镇李家口引水,合彭、承、武、沂等水,至邳州直河口入运,全长260里,历史上称

39、为洳河。新道避开了黄河360里险段,既缩短了航_ (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7南河全考、明穆宗实录卷8,隆庆元年五月己未。 明史卷85河渠志三运河上。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12河上易惑浮言疏。 据齐乘卷2、明史卷87河渠志洳河记载,洳河发源于今山东南部,有东西两源,东洳河源出费县南山谷中,西洳河源出峄县抱犊山,二水东南流至三合村汇合,再东南与彭河、武河、沂河会合,贯蛤蠼、连汪、周湖、柳湖等四湖,至邳州直河口人泗(即运河)。如果将运河和彭河之问挖通,即可以通漕,避开茶城运口。(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24引明神宗实录卷135,万历十一年三月己亥。(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25引明神宗实录卷

40、201,万历十六年。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3河防险要。(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27引张兆元济运始末。程也避免了在黄河上航行所引起的种种麻烦,万历三十三年通过洳河的粮船有八千余艘。因洳河狭窄,粮船回空仍由镇口闸入黄河南还。山东运河河道至此才基本上稳定下来。 山东运河大部分河段系人工开挖,河身浅狭,又兼水源缺乏,“惜水如惜金”,平时容水不多。明清两代规定每艘漕船载重四百石。明代漕船舱浅底平,入水不过六孥(二孥等于一尺)。清初规定漕船龙头宽不过一丈,深不过四尺。所以吃水一般不过三尺五寸,明时山东运河最宽处不过六丈,留城以下因黄河的侵啮,有的地方宽至数十丈。运河既如此浅狭,又分段置闸过水(详下)

41、,沙多流缓,故极易淤浅。明清两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持漕运,几乎年年挑浚,屡挑屡淤。所以咸丰三年(1853)开始,部分漕粮改由海运至天津。五年黄河决铜瓦厢北徙,挟汶水走大清河于利津入海。安山以北运河全无水源。同治以后,漕粮改以海运为主,其中仅十分之一仍由河运。光绪元年因在山东与黄河交会处的一段旧渠淤废,在黄河北岸开陶城新河与南岸十里堡旧河相接,十五年又改由盐河达陶城新河。这是山东运河河道最后的变迁。到光绪末年自东昌(今聊城)至黄河一段运河几成平陆。漕粮全改折色,河运停止,以后山东运河仅区段通行民船,远非昔比了。解放以后曾在沿运进行调查,发现南旺一带分水处,因汶河挟来的大量泥沙首先停滞于此,年年开挖,

42、致使三公里长的一段运河两岸积土如山,高达十数米,运河形成峡谷河流,登高俯视,宛如一条小沟穿行其问。如逢暴雨或洪水,两岸泥土必仍坍入河内,再度淤填_ (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29引明神宗实录卷424,万历三十四年八月辛酉河道总督曹时聘言。明史卷87河渠志五洳河。(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9引明神宗实录卷12,万历元年四月辛未。(明)朱之锡:敬陈河漕事宜疏,河防疏略卷17。(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21引治水筌蹄。清史稿卷127河渠志三运河。 武同举:淮系年表。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运河(黄河南岸至苏州)航运查勘报告,1955年6月,载治淮汇刊第5辑。河床。明人谢肇涮南旺挑河行诗云:“都

43、水使者日行堤,新土堆与旧崖齐,可怜今日岸上土,雨来仍作河中泥。”正是这种事实的写照。济宁以南至韩庄的运河经常受到东山溪性河流的淤积,一旦停止疏浚,也就淤废不通了。 (二)沿运坝闸的设置。山东运河全长约七八里。整条河道是中间隆起,向两端倾斜,据记载,元代运河在济州(今济宁)城南会源闸分水,北至临清490余里,地降90尺(约今30米),比降约为18000;南至沽头闸266里,地降116尺(约今 38.6米),比降约14000大于。明代在南旺分水,而南旺又高于济宁一米多,向运河两端比降应更大。这是就总的趋势而言。由于运河东西两岸河流冲积扇的相间交叠,从济宁或南旺流向南北,并非急趋直下,而是沿线局部地

44、段多有起伏,有的局部隆起,有的局部洼陷,更兼水源不均,沿程必须“度高低、分远迩,设置船闸,分段启闭,递相灌输,才能通航。因而我们从历史上沿运船闸设置的过程,也可看出运河纵向的地理面貌。至元二十年开挖济州河后,在运河渠身上所修的船闸中以会源闸(一名天井闸)为最早。二十六年(1289)会通河修成,即修安山闸,以后根据河床高差,陆续增修。到至治元年(1321)全河有26闸,自济州北至临清16座,南至沽头10座。当时船闸的分布反映了三点情况:一是总的说来,船闸数量嫌少,各闸之间距离过远。如临清隘船闸和李海务闸之间152里,济州上闸和开河闸之间124里,开河闸至安山闸85里,枣林闸和孟阳泊闸95里,孟阳

45、泊闸_ (明)谢肇涮:北河纪余卷2。 元济州河、会通河全长约870余里,明永乐年间修复会通河时部分河段有所缩短,自临清至徐州镇口闸全长690余里。嘉靖年间开南阳新河后,全长710余里。万历年间开泇河,从临清至泇河的台庄闸全长780余里。 (明)胡瓒:泉河史卷4河渠志引揭傒斯改建会源闸记。 元史卷64河渠志会通河载济州中闸(即会源闸)置于至治元年。然泉河史卷4河渠志引揭傒斯修会源闸记谓治元年重修,则闸初建当在此前。其云:“我元受命,定鼎幽蓟,乃改任城为济州,以临齐鲁之交,导汶泗以会其源,置闸以分其流,西北至安民山入于新河,埭于临清地降九十尺,为闸十六,以达于漳,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为闸十,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