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59714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信息系统的概念一 信息、数据、知识的概念。1、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是经过加工过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2、数据是客观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和结构化,它是把客观事实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指数字,而且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它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一种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以数据形式存在的信息可以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得到最为有效的处理和应用。3、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从认识论角度看,知识是认识产生飞跃的结果,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从信息论

2、的角度看,知识是一种特定的人类信息,是抽象化和系统化了的信息。二、数据与信息的关系。1、数据的概念。2、信息的概念。3、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的涵盖范围比信息大。4、举例说明:在超市中,顾客购买货物的清单对于每位顾客来说是数据,经过收银员的计算后才能成为顾客交费时需要的信息;每位顾客的交费信息对超市的会计来说只是数据,当把每天所有的交费进行汇总才能得出他所需要的信息日营业收入;对超市经理来说,他关心的是一个周期内的利润或利润率,这就需要将每日的营业数据做进一步处理才能得到。三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依存性、价值性、时效性、可传递性、可加工性、可共享性、可转

3、换性、真伪性四、信息的维度。考查选择题,所以详细看课本。五、信息的管理意义。 根据题型选择答题范围,结合图看看11页前两段。六、从系统的角度如何理解信息系统。七、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组织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母的,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八、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的组成。九、信息系统的阶段的典型功能和主要目标。 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事务处理阶段: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系统处理阶段: 3、20世纪70年代到80

4、年代的支持决策阶段: 4、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综合应用阶段:第十章 系统规划一、信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二、诺兰阶段模型的定义、阶段和作用。 1、诺兰阶段模型是诺兰总结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一规律,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 2、六阶段A、初装阶段初装阶段指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B、蔓延阶段C、控制阶段D、集成阶段E、数据管理阶段F、成熟阶段3、作用:三、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ISP又称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或者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是一个以组织的目标、战略、目的、处理过程以及信息需求为基础 ,识别并选择要开发的IT系统以及确定系

5、统开发时间的过程。它是将组织目标、支持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信息、提供这些必需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这些信息系统的实施等诸要素集成的信息系统方案,是面向组织中信息系统发展远景的系统开发规划。四、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1、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发展战略及总体结构的确定。2、企业现状分析。3、可行性分析。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5、业务流程分析。6、近期计划。五、BRP的定义。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最早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 和Jame Champy提出的,在九十年代达到了全盛的一种管理思想。它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

6、、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Organization),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 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第十一章 系统开发方法与策略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条件。 1、领导重视与业务部门的重视。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周期长,耗资大,涉及整个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人事调动等诸多因素,这

7、些问题必须由主要领导亲自抓,需要领导的充分重视和积极参与。同时,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是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他们的信息需求各不相同,吸引这些熟悉本部门的业务流程的各级管理人员的参与才能最终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2、具有一定科学管理工作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4、具备一定的资金能力。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和主要活动。 1、系统规划2、系统分析3、系统设计4、系统实施5、系统运行和维护6、系统更新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策略。 1、“自顶而下”的开发策略2、“自底向上”的开发策略四、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自行开发

8、 内容: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即根据项目预算,企业自行组织开发队伍,完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案,组织实施,进行运行管理。 特点: 2、联合开发 内容:由用户和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共同完成开发任务。一般是由用户负责开发投资,根据项目要求组建开发团队,建立必要的规则,分清各方的权责,以合同的方式明确下来,协作完成新系统的开发。 特点:3、委托开发内容:用户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目标等方面的要求明确提出,采取招标等方式委托给富有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按照用户的要求完成系统开发的任务。特点:4、购买现成软件内容: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系

9、统开发的经济效益,可以购买现成的适合于本单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特点:五、结构化开发方法 1、基本思想2、特点 A、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用户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起源和最终归宿,所以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和满意程度是系统成功的关键。 B、严格区分工作阶段。将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以便于计划和控制进度,有条不紊地处理各方面的工作。 C、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进行开发。开发者能把握全局、致力于总体目标和总体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各部分的合理分工、协调和正确配置。 D、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献化。可以避免混乱,保证不同阶段的工作很好的衔接,保证不同角色的开发者能够互

10、相协作,可以使开发人员及时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今后系统维护带来方便。 E、强调阶段成果的审定和检验。可以减少系统开发工作中的隐患,只有得到用户、管理人员和专家认可的阶段成果才能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 3、优点 A、系统易于实现。在自顶向下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由大化小,由繁变简,整个复杂的系统被分解成许多小模块,其中每个模块的规模比较小,功能单一,容易实现,同时可以提高系统开发的成功率和生产率。 B、所开发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首先确定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和总体结构,经反复研究确定总体结构后,再投入力量加以实现,可以避免后期工作中出现大量反攻,而且有利于系统整体结构的优

11、化。 4、缺点 A、侧重点在于数据转换过程,而不是数据本身。数据的转换处理过程是不确定的、变化的,而数据本身却是相对稳定的,从而也更有价值。 B、开发周期过长。该方法是在充分了解目标系统的要求后一次完成所有任务,有时系统开发尚未完成,而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用户对系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C、有违认识事物的规律。该方法要求系统开发者在调查中就要充分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不符合人们循序渐进地认识事物的规律。 D、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图表。人们必须编写大量的文档资料,这方面的工作量非常大,有时会造成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这套文档也需要不断修改,难以保持其内容的一致性。

12、E、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不能准确而清晰地交流。他们之间交流、通信的主要工具是每个阶段的文档资料,在澄清和确定用户需求方面能起的作用有限,从而导致用户信息反馈太迟,对目标系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六、原型法 1、开发过程 A、识别用户需求。B、开发系统原型。C、分析评价模型。D、修改完善原型。 2、特点 A、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B、能更准确认识问题。C、充分利用最新的开发环境。 D、将系统的调查、分析、设计融为一体。 3、优点 A、用户极大的参与度。B、降低开发风险。C、所开发的系统应变能力强。 D、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使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大大地减少,效率、技术等方面都大大地提供。 E、

13、提供很好的项目说明和示范,简化了项目管理。 4、局限性 A、不适应于开发大系统。因为大系统比较复杂,如果只在初步调查分析而得出的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系统原型,势必会让系统很粗糙,甚至无法使用。 B、对于有大量运算、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一个合适的模型来供人们评价。 C、对于原来管理基础不完善,信息处理混乱的企业,使用原型法有一定困难。并且,由于用户的工作水平和长期所处的混乱环境影响,容易使设计者走上机械地模拟原来的手工系统的轨道。 D、原型化开发方法常常会忽略测试和文档开发工作。由于系统容易改变而又缺乏完整有效的文档,使得系统运行后很难进行正常的维护。七、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1、

14、优势 A、对问题空间的理解更直接,更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规律。该方法可以将问题域直接映射到模型,这使我们对问题域的理解更直接、更准确、更快和更容易。 B、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使用同一模型,不存在过渡困难。许多分析结果可以直接映射成设计结果,而在设计过程中又会加深和补充对系统需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完善分析结果。此外,该方法从分析到设计都使用对象模型作为统一的表示工具,不仅减少了各个阶段模型之间的转换,而且可以使需求的变化较为容易地同步到模型和代码中。 C、所开发的系统有更强的生命力。该方法使代表共性的对象稳定下来,而把不稳定的内容隐藏起来,避免了复杂性,增强了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15、 D、易于扩充和维护。类是理想的模块机制。OO方法具有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特征,不仅减少了系统开发的重复工作量,缩短了开发周期,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八、三种方法的比较。九、CAES的含义。 CASE是集图形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为一身的开发工具。第十二章 系统分析一、A、系统分析的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详细、深入调查用户现行系统的运行情况,熟悉用户业务流程,充分分析用户的需求,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该逻辑模型描述了新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不涉及具体的物理细节。分析阶段只解决系统应该“作什么”的问题。B、系统分析的工作步骤。 1

16、、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集中时间和人力,通过各种途径做全面、充分和详细的调查研究,弄清现行系统的边界,组织机构,人员分工,业务流程,各种计划、单据和报表的格式、种类以及处理过程等,弄清企业资源及约束情况,为系统开发做好原始资料准备工作。 2、功能、数据与流程分析 根据详细调查的资料,对现行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现行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数据整理,为提出新系统逻辑模型做准备。 3、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 在系统功能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佳的由一组图标工具描述和表达的逻辑模型。 4、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报告是用户与开发人员达成的书面协议或合同,也是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文档。二、详细调查的

17、内容 组织结构调查;业务功能调查;工作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查;业务流程调查;数据与数据流程调查;处理逻辑调查;查询和决策要求调查;其他内容。三、数据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的定义。 1、业务流程图(TFD)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 2、数据流程图(DFD)是只反映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情况的图。四、绘制数据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五、数据分析的内容。 数据收集;数据的汇总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字典;处理逻辑的描述工具;六、数据字典。 1、定义:数据字典是为数据流程图加以补充说明的工具之一,它是数据流程图上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的文字的集合,它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流、处理

18、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进行具体地定义。 2、内容 A、数据项的定义。数据项又称数据元素,是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是不可再分的的数据单位,如学号、姓名等。在数据字典中仅定义数据项的静态特征,具体包括:数据项的名称、编号、别名和简述;数据项的长度;数据项的取值范围等。 B、数据流的定义。 数据流有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组成。定义数据流时,不仅要说明数据流的名称和组成等,还应指明它的来源、去向和数据流量等。 C、数据存储的定义。 数据存储在数据字典中只描述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及有关的数据流、查询要求,而不涉及它的物理知识。 D、处理的定义。 仅对数据流程图中基本处理加以说明,包括处理的编号、名称、功能

19、的简要说明,有关的输入、输出。 E、外部实体的定义。 外部实体是数据的来源和去向。在外部实体中的条目主要说明外部实体产生的数据和输入的数据以及外部实体的数量,包括外部实体编号、名称、简述、有关数据流的输入和输出。七、处理逻辑的描述工具(结构化语言、判定树、判定表)。 1、结构化语言 2、判定树八、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 1、系统概述 说明系统的名称、目标、主要功能、背景、系统的用户、开发者、引用资料和采用的专门术语等。 2、现行系统概况 A、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通过现行系统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图表及说明,说明现行系统的目标、规模、主要功能、组织机构、业务流程、数据存储和数据流,

20、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 B、系统需求说明。说明用户需求以及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3、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A、系统的结构以及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新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子系统的划分。提出明确的功能目标、并与现行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重点突出计算机处理的优越性。 B、系统流程图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各个层次的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和处理说明。说明新系统与现行系统在界限、处理功能、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等方面有哪些主要变化,重点是计算机处理和数据存储部分。 C、数据库的概念结构。 D、输入/输出的要求。对输入/输出的种类,形式和要求等做一般说明。 E、与新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 4、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

21、 A、工作任务的分解。根据资源及其他条件确定各子系统开发的先后次序,在此基础上分解工作任务,指定专人人工负责。 B、时间进度安排。给出各项工作的预定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规定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及完成的界面,可用PERT图或甘特图表示进度。 C、预算。逐项列出本项目所需的劳务以及经费的预算,包括各项工作所需人力及办公费、差旅费、资料费和设备费等。 5、用户领导审批意见。第十三章 系统设计一、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1、系统总体设计,包括系统平台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总体设计。 2、系统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的详细设计、处理过程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系统安全保密设计等。

22、3、编写系统设计报告。二、系统设计的目标。 1、系统的完整性。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系统功能应尽量完整。 2、系统的效率。包括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人的操作效率。 3、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硬件和软件在运行过程中抵御各种干扰、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 4、系统的可变性。系统的可变性指系统被修改和维护的难易程度,必须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以便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5、系统的经济性。系统的收益应大于系统总支出的费用。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系统的开销。 6、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免遭故意或偶然损害的能力;保护数据不丢失、不泄露、不改动和被销毁的能力;限制数据传播范围(

23、保密)的能力。三、模块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和模块结构图的定义。 1、模块是组成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基本单位,它可以被组合、分解和更换。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成一个模块,可以分为逻辑模块和物理模块。 2、四要素 A、输入和输出:模块的输入来源和输出方向都是同一个调用者。 B、处理功能:模块把输入转换成输出所做的工作。 C、内部数据:仅供模块本身引用的数据。 D、程序代码:用来实现模块功能的程序。 3、模块结构图是描述系统模块结构的图形工具,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子系统结构与分层的模块结构,还清楚地表示了每个模块的功能,而且直观地反映了块内联系和块外联系等特性。四、什么是数据库设计。 在系

24、统设计阶段,根据所选择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一个特定的DBMS支持下进一步完成数据库设计,为最后在存储介质上建立数据库做准备。它包括数据库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部分。 数据库总体设计是对数据的需求描述从逻辑上进一步具体化,为下一阶段的数据库设计工作从系统上提供较好的支持。它包括数据的分类,数据存储规模设计,数据存储空间的分布,文件设计,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数据库详细设计是根据数据字典和数据存储的要求,确定数据库的结构,其内容包括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它包括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和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五、代码、代码设计及其步骤。 1、代码是人和机器的共

25、同语言,是系统进行信息分类、校对、统计和检索的依据。 2、代码设计是设计出一套能为系统各部门公用的、优化的代码系统,这是实现计算机管理的一个前提条件。 3、步骤 A、确定编码对象。根据对信息的调查分析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在基本数据项中选出需要编码对象并加以汇总。 B、分析编码对象特征。分析编码对象的特征以及代码使用频率、变更周期、追加和删除情况等。 C、代码结构设计。对每一类的代码化的实体,确定其代码结构的类型和具体的结构形式。 D、校验位设计。对需要加校验位的代码,设计其校验位的计算方法。 E、编制代码表。按照代码结构及编码规则,对每一类代码化实体的所有编码对象赋予具体代码值,从而得到一份手编

26、的代码清单,。 F、建立计算机代码体系。将所有手编代码以实体为单位转换成计算机存储的代码对照表文件。 最终结果包括一份代码对照表文件的目录、一批代码对照表的存储文件以及一份关于代码结构及编码规则的说明等。六、举例说明层次码。七、ER图八、原则及关系转换。九、输出设计的内容 1、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要求:使用者的名称、使用目的、输出频率、份数、有效期与保存方法等。 2、输出信息内容:输出项目、位数及其数据形式(文字、数字)等。 3、输出方式:最终信息的提供形式,如各种报表的格式要求。 4、输出设备:常用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影像输出系统、语言输出系统和磁记录设备等。 5、输出介质:与输

27、出设备相对应。十、输入设计的原则。 1、源点输入数据。理想方式是单一地从产生数据的地方由数据记录人员输入,尽量减少数据的转抄、传递等中间环节,从而减少出错概率。一旦出现错误,也容易发现和修改错误。 2、控制输入量。尽量控制数据输入总量,只需输入基本信息,而其他可通过计算、统计、检索得到的信息则由系统自动产生。 3、减少输入延迟。可采取周转文件、批量输入等方式减少延迟,提高运行效率。 4、减少输入错误。采用多种校验方法和有效性验证技术减少输入错误。 5、避免额外步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入步骤,当输入步骤不能省略时,应仔细验证现有步骤是否完备、高效。十一、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 尽量保持一致性;为熟

28、练用户提供快捷键;提供有效反馈;设计完整的对话过程;提供简单的错误处理机制;允许撤销操作;提供控制的内部轨迹;减少短期记忆负担。十二、用户界面的分类。 图形、网页、手持设备十三、用户界面设计的步骤。 1、绘制窗体和消息框流程图。描述这些窗体与消息框之间的先后顺序。 2、制作用户界面原型。选择相应的菜单样式实现用户界面,得到用户界面的初步原型。 3、从用户那里获取反馈信息。设计好的用户界面原型经过用户的使用之后,通过观察和聆听,可以得到对用户界面原型的评价。 4、迭代修改用户界面。先按照用户的意见修改用户界面原型,然后再送给用户修改。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用户界面设计得到用户的认可为止。第十四章

29、 系统实施一、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 二、实施外购方案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1、供应商的服务。包括供应商的信誉、升级服务和软件的修改三个问题。 2、系统运行的效率。可以考虑外购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拼装和拆卸”的软件系统,或者直接外购需要的软件模块。 3、不同软件之间的衔接。每个软件商开发的系统都是自成系统,开发时一般不考虑与其他软件商程序的衔接问题,所以外购时应特别注意不同软件之间程序调用和数据传递等一系列问题。三、外购方案的实施过程。 1、掌握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包括回顾系统的设计方案,估计系统的大小和未来的需求以及明确各种条件的限制。 2、确定软件系统的供应商。将有关的设计要求说明书分发给相应的

30、软件商,要注意软件商是否愿意对自己已开发的软件进行适当的改动。可以采取招标方式将整个实施过程外包给软件商。 3、评估购置软件系统的功能。尽可能地从各方面获得软件商的有关信息,同时也要获得相应软件包的信息。 4、购置软件系统。在购买时注意就相关问题进行洽谈。 5、安装软件系统。提前计划好安装策略,做好需要运行的数据等。四、系统测试的目的。 1、测试是为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2、好的测试用例是很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错误的测试用例。3、成功的测试是发现至今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所以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发现系统中的错误。五、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 1、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软件的个人和小

31、组来承担。 2、测试用例不仅要包括输入数据,而且要包括预期的输出结果。 3、测试用例不仅要包含合理、有效的输入数据,还应选择不合理或无效的输入数据。 4、检查程序是否做了规定以外的操作。 5、保留所有的测试用例,以便于重新测试和追加测试。 6、多种测试方法相结合,以近可能查出更多的错误。六、系统测试的过程。 1、模块测试。其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单元能够独立运行。在模块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大都是程序设计或详细设计中的错误,如数据流的输入、输出不能正常进行;局部数据结构出错;算数运算的优先次序不正确或理解错误等程序设计中的错误。对于模块测试,一般分为人工走查和上机测试两步进行,上机测试时采用白盒

32、法设计测试用例。 2、子系统测试。又称分调,是把经过测试的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测试,主要测试各模块之间的协调和通信,即重点测试子系统内各模块的接口。子系统测试时发现的问题有:数据穿过接口时可能丢失;一个模块的运行可能会影响另一个模块的运行;把若干子功能结合起来可能不产生预期的主要功能;全局数据结构与局部数据结构矛盾或不协调等系统设计中的错误。测试过程中采用黑盒法测试用例。 3、系统测试。也称总调,它是将经过测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测试。在系统测试中,主要采用黑盒测试方法,主要解决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和数据共享问题以及验证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发现系统分析中的错误。七、切换前

33、的准备工作。 1、内容:数据准备;文档准备;系统安装;人员培训。 2、数据准备是将原系统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录入,转换成新系统文件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各类数据的归类整理要严格科学化,特别是对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具体方法应程序化、规范化;计量工具、计量方法、数据采集渠道和程序都应该固定,以确保新系统运行有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各类统计、数据采集、报表应该标准化、规范化;将各种准备好的数据装入新系统。 3、人员培训对象及内容 A、事务管理人员。新系统的目标、功能;系统的结构及运行过程;对企业组织机构、工作方式等产生的影响;采用新系统后,对职工必须学会新技术的要求;今后如何衡量任务完成情况等。 B、系

34、统操作员(重点)。必要的计算机硬、软件知识;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训练;新系统工作原理;新系统输入方式和操作方式;简单出错的处置知识;运行注意事项等。 C、系统维护人员。让他们直接参与系统的开发工作,了解整个系统的全貌,深刻理解新系统的原理和维护知识。八、系统切换方式。 系统切换是用新的信息系统代替原有系统的一系列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将信息系统完全移交给用户使用。九、三种切换方式的概念以及对比。 1、概念直接切换就是在确定新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启用新系统,原有系统停止运行。 平行切换就是新系统和原有系统共同运行一段时间,经过这段时间的考验后,新系统正式代替原有系统。分段切换又称逐

35、步切换,这种切换方式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地替代老系统。 2、对比 A:适用范围 直接切换适用于新系统不太复杂、数据不很重要或原有系统不能使用的场合。 平行切换适用于较复杂的大系统。 分段切换适用于对于新系统尚未切换的部分,可以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继续试运行。 B、特点 直接切换的特点是使用该种切换人力和费用最少,但是风险比较大。新系统切换之前必须经过详细严格测试,同时切换时做好应急准备。此外,采用这种方式时管理层需要仔细慎重选择切换时间。 平行切换的特点是安全可靠、风险低,但费用和工作量都很大。可以对新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而且由于是与旧系统同时运行,消除了不安情,而且一旦新系统出现问题可以立即停止而不会影响原有系统的运行。 分段切换的特点是既保证了可靠性,又不至于费用太大,切换风险介于上述两种方式之间。但是这种方式在新老系统之间存在信息交换困难,而且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都有更高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