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复习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复习概要.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导 论 本章结构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本书的内容安排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关系 研究目的 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国际经济学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运用微观分析工具进行实物面(real side)的分析,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国际金融理论: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国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
2、经济关系的影响,包括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制度。它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所得到的分析工具进行货币面(monetary side)的分析。 二、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一)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着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障碍。(二)国际经济关系是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体之间的(1)不同国家之间政策目标的不一致,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则并非最佳。(2)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仅影响本国的资源配置,也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三个阶段 古典贸易理论 (大卫 李嘉图) 新古典贸易理论 (赫克
3、歇尔、俄林) “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一)古典贸易理论 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即比较优势不仅决定贸易方向,也构成了“巨大贸易利益”的来源。 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差异。 假设前提:劳动在国内完全自由流动,而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要素禀赋差别才是决定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最重要因素。 将技术、要素禀赋、偏好集于一体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 要素禀赋理论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实际上就是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个要素。 各国必须在技术、要素禀赋、偏好等方面中至少
4、一个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带来贸易利益。 “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模型): 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另一个独立因素。 克鲁格曼:“即使在缺少偏好、技术和资源禀赋方面差异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可以引导各国开展专业化分工和贸易。” 打破了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使得研究重心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 不完全竞争理论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模式,还不像比较优势理论模型那样,达到完美的地步。 (三)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两大渊源: 1、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能解释许多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60年代以来,世界
5、贸易绝大部分发生在偏好、技术和资源禀赋都比较相识的发达国家;同一产业门内别内部的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主流。2、40年代兴起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考察对象,分析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供给面: 要素禀赋 技术 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市场结构: 完全(不完全)竞争 同质(差异)产品 需求面:消费者偏好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四、课后作业 认真复习以下微观经济学知识: 1、消费者无差异曲线2、生产可能性边界3、埃奇沃思方框图4、市场结构理论(重点部分)5、边际技术替代率等几个“边际”及几个“率”的概念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从技
6、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贸的起因)本章结构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成本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成本理论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模型基本结构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第一节 从绝对成本理论到比较成本理论一、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一)绝对成本理论的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 1776) (二)绝对成本理
7、论的基本内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倒数关系。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绝对劣势。 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1、重商主义(Mercantilism)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提出“绝对优势”(Ab
8、solute Advantage),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 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二、比较成本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一)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英国成为19世纪初的“世界工厂”,世界其他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英国的资产阶级虽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政权仍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
9、。1815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保护贸易的法律,即谷物法。 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废除谷物法(Corn Laws)。就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论证谷物自由贸易优越性之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二)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10、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的判别:A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Y产品具有比较劣势 ,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一、模型基本结构 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 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Labor Homogeneity); 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immobility); 规模收益不变;(原因: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且劳动者生产率在一国内是固定的 ) 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两国的生产技术(即生产函数)不相同; 两国的消费者偏
11、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 )相同。 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成反比。 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production technology difference)的两个实例: ABX的劳动投入量312Y的劳动投入量64ABX的劳动投入量312Y的劳动投入量68表21(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表21(a)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表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ABX的劳动生产率1/31/12Y的劳动
12、生产率1/61/4ABX的劳动生产率1/31/12Y的劳动生产率1/61/8表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现在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为: 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AB世界生产净变化X+2-11Y-1+32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AB世界生产净变化X+2-11Y-1+1.50.5结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 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13、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Recardo: the ratio of the labor embodied in two commodities differed between two countries, such that each country would have at least one commodity where the relative amount of labor embodied would be less than that of the other country. 由此引出: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
14、念。 三、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 方程其中表示A国的劳动供应总量,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封闭条件下):EbAYBA/EaO图21B/X(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与比较优势 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 三、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的一般均衡与比较优势 假设A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即 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生产达到均衡; MRTPX/PY (2.10) (2)消费达到均衡; MRSPX/P
15、Y (2.11) (3)市场出清: Xc=Xp , Yc=YP (2.12) 由于pA*pB*,这表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导致了两国封闭经济的均衡相对价格的差异,换言之,封闭经济的均衡相对价格差异反映了比较优势所在,即pA*aY/aX=pA*时,国民供给曲线为DC段(包括C点);3、pAaY/aX=pA*时,X必然存在过剩供给,其量为图2-4中CD与曲线MEA之间的水平距离,相当于图2-5(a)的CN曲线的横坐标,X的pA越高,X产品的过剩供给量就越大;3、X的pA=p1pa,所以A国劳动者使用X、Y两种产品的数量表示的实际工资水平分别为:(2.17) 由以上两式可见,贸易后A国劳动者使用
16、出口商品X数量表示的实际收入虽然未变,但使用进口商品Y的数量表示的实际收入则提高了,即,这表明贸易之后,每个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为aX数量的X产品或者pWax(大于ay)数量的Y产品,每个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可以使用图210中的预算线ax(pWax)来衡量,即每个劳动力的实际收入所能购买的X、Y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都落预算线ax(pWax)上,而该预算线的位置高于贸易前的预算线ayax,说明贸易后A国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 (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如下图所示: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 CapwAXDOY(a)图25EaEbFpwYOXBCbB(
17、b)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迈克道格尔(MacDugall)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 行业或产品美国劳动生产率/英国劳动生产率美国出口/英国出口收音机大于28生铁5容器4罐头3.5机械15表 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1)纸1.51.421烟卷0.5油毡0.33针织品0.33皮鞋0.33可乐0.2化纤0.2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2)棉制品0.11人造丝0.09啤酒0.06小于1.4水泥0.09男式毛制品0.04人
18、造奶油0.03毛衣0.004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比较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本章小结:李嘉图贸易理论的不足 没能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 完全专业化生产与现实不相符。 和斯密一样,李嘉图的理论仍集中在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问题。 练习与思考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
19、(2)比较优势的形态。ABX615y212ABX105Y45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ABX615y212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3.证明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
20、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1)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2)进口为2,000个单位。7.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8*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
21、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提示:比较之间的大小)。 第三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新古典理论,基于比较优势的思想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222模型,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即假设生产要素之间是可替代的 ) H-O理论 (静态分析)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比较静态分析)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罗伯津斯基定理,动态分析)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里昂惕夫之谜)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222模型。 意义:引入另外一个生产要素后,在
22、两个部门生产中使用不同要素组合比例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将是一条凸状曲线,即对应于机会成本递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情形,这就避免了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形下所出现的完全专业化分工这一与现实不太吻合的情况。 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等诸多因素,都可以成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来源。这自然也就不会有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或过于含糊的窘境。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充分就业意味着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及劳动之和分别等于资本和劳动的总给量,即: X和Y两个部门的产出由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决定,而生产要素
23、在两个部门之间的配置取决于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returns to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开始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报酬不一致,那么生产要素将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直至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达到一致,生产要素的流动才会停止下来,这时,生产要素在两部门中的投入便确定下来。上述过程可通过埃基沃斯盒状图(Edgeworth box)来描述。说明:对于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利润最大化)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生产均衡时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2.契约线(contract cur
24、ve),即曲线OXEOY) 根据契约线上所有各点对应的X、Y的产出组合可在图3-2中绘制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图3-2 生产可能性边界二、机会成本图3-2(a)中,假设现在该国的生产点位于A点,它可以通过将生产要素从Y部门转向X部门来增加X的生产,这样一来,生产点就会改变,比如转移到B点,那么这时增加X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以Y 的生产的减少量来衡量的,即机会成本为Y/X。如果X的生产仅增加一个微少的量,那么机会成本就可以用通过A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即dY/dX 。随着X的生产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对机会成本递增原因的一种解释是两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注意
25、,是指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两个部门所使用的最佳生产要素组合是不同的,或者说,是指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 图3-2的(b)描述了机会成本不变这一情形。 该PPF是一条直线。两种情况可以导致这种结果。1、若X和Y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比例完全相同,那么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资本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外一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即 -Y/X保持不变,所以机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2、如果生产X、Y仅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也就是古典贸易理论里面出现的情形。 在本书以下的内容里(“新贸易理论”部分除外),我们将始终假设所考察的经济社会要么机会递增,要么机会
26、成本不变,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只能是上述两种形状之一。 三、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要素禀赋: (1)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2)由要素相对价格来判定。如果某一国的劳动价格(w)和资本价格(r)之比大于他国,则该国资本比较丰富或廉价,他国则劳动比较丰富或廉价。图3-3中,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A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图 33 A、B两国的要素禀赋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
27、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国家或地区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瑞 士73,459德 国50,116加拿大42,745澳大利亚37,854日 本36,480法 国35,600美 国34,705意大利31,640台湾地区25,722英 国21,453韩 国17,995墨西哥12,900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四、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28、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Ky/Ly,即kxk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产品。 在生产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就是共同的要素价格。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 产品的要
29、素密集度可借助等产量曲线来说明。 kx=Kx/Lx ky=Ky/Ly kxky由图可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X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的资本劳动比率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图 3-4 不同要素价格下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动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即两国技术水平也一致) 即假如大米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大米在美国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情况。如果一定的人均资本在美国生产出某个产量的产品,同一资本-劳动比例会在中国生产出相同产量的产品。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即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 所有商品
30、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即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 );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labor and capital) 第二节 H-O理论二、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要素禀赋差异 相对供给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
31、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要素禀赋点 图 35 (a)图 35 (b)三、封闭经济均衡与比较优势(第一种工具: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pApB ,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要素禀赋相对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图3-7 封闭经济中两个国家一般均衡的比较四、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第二种工具)图3-8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图3-9 封闭经济中X商品的均衡产量与均衡消费量 1、NS与ND反映一国供给与需求的各种潜在可能。两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经济中均衡产量、均衡消费量和均衡时的相对价格。2、A国的X产品具有比较优势,B国的Y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五、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 在开放条件下,一般均衡条件可表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