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和体育部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全面实施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推动大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发挥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二、改革目标系统构建“个性化选课、课内外融合”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有计划,成体系,选项多,面向广,见实效,有特色;课内外一体化路径通,运行稳。普及“三大球”运动,增强对抗性运动,挖掘“三大球”等体育运动文化和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
2、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体育社群建设上采取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体育会、社、队、群、圈等学生组织作用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以提高学生耐力和力量素质为重点,完善学生体质促进工作机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使我校学生体质优良率达到20%以上,及格率达到95%以上。三、重点任务(-)课程体系构建1 .科学谋划课程设置基本结构上扩大受益面: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4个学期体育必修课,其他年级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每学期30学时,课程结业获得1学分。选课制度上增强实效性:一、二年级体育课实行选项必修制,现有约30门体育专项课程供学生采用“两自主”与“三自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课,一年级体育专项和任课教师可任选,课时
3、板块固定,以此延长专项学程,提升专项技能学习实效;其他年级专项课程和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均可任选,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游泳必修制提升生存力:从2021级新生开始,在一年级两个学期内,对所有学生分批进行14学时左右的游泳普修教学,并随堂考查学习效果;定期进行游泳技能达标考核(暂行标准为:不限泳姿持续游进50米),学生在大学期间未达标不予毕业。病残学生可凭有效证明予以免修。专项设置上体现针对性:将现有体育专项课程分为A、B、C、D、E四种类型,对一年级学生开设游泳普修和体育专项相结合的选项体育课,课程名称为“专项A”和“专项B”,其中,“游泳+专项”的课程类型称为“专项A”,“完全专项”的课程
4、类型称为“专项B”。每学期“专项A”和“专项B”的班级设置大约各占一半,以便有效利用游泳场地。“专项A”和“专项B”分别按学期组织考试予以结业,但A与B的专项教学内容打通衔接。体育课程一旦选定,则持续2个学期课程专项不变,上课时间不变,任课教师不变。“专项A”和“专项B”以“三大球”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为主。对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学生开设“专项C”和“专项D”课程,每学期结业。其中“专项C”可理解为“专项A+B”专项部分的精简版,即把两学期的专项教学内容压缩至一学期内完成。一年级选择了某“专项A+B”,则不应在后续学期再选择该“专项C”。“专项D”是针对专项技能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的专项进阶课程,选择“
5、专项D”应具有较好的专项运动基础,开课前需进行专项基础考核,达到标准后方可继续课程学习,未达标准者作退课处理,可及时改选或在后续学期选课专项E”是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体育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与“专项C”一致,但课程结业考试以专项技能为主,不包括环湖跑、体质测试等内容。考评体系上突出引导性:学生体育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过程评价。体育课程成绩构成见表1、表2。表1*大学秋季学期体育课程成绩构成课程秋季学期专项游泳环湖跑体质测试体育理论平时考勤专项A20%20%30%20%10%0-6分专项B40%30%20%10%0-6分专项C50%30%20%0-6分专项D
6、50%30%20%0-6分专项E80%20%运动康复50%20%30%表2*大学春季学期体育课程成绩构成课程春季学期专项游泳环湖跑体质测试体育理论平时考勤专项A50%20%30%0-6分专项B70%30%0-6分专项C70%30%0-6分专项D70%30%0-6分专项E80%20%运动康50%20%30%复2.做好体育课程分类及其运用按照课程类型可将体育课分为选项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特色技能课、运动训练课、运动康复课、体育通识课、课外补习课等。分类及其运用情况见表3。表3体育课程分类及其运用情况表课程类型课程运用选项必修课所开设的体育选项必修课程可供本科生任选。公共选修课从选项课中筛选部分课程
7、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特色技能课在全校或部分学院范围内设定特色技能普修课程或学习内容。运动训练课面向学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和学校认定的部分校队队员(由主教练提供队员名单)开设运动训练课(I、IkIILIV),可免修其它体育课程,须照常参加环湖跑、体质测试。运动身体有疾患或术后康复期学生可根据康复情况参加康复课运动康复课(I、IKIILIV)学习。体育通识课本科生可选修体育理论、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与卫生、体育与社会等体育理论通识课程。课外补习课体能或技能较差的学生可参加针对性的体能促进训练营、课外技能提高班等。按照课程建设需求,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和农科特色运动技能课程两方面建设和发展农
8、科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包括射箭舞龙舞狮龙舟等,农科特色运动技能课程包括潜水攀树野外生存等。(二)推进课内外一体化建设L总结与推广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经验进一步总结课内外一体化建设试点课程篮球健美操的经验并逐步推广,按照“课堂内基础教育、社团内骨干培养、运动队精英集训”的递进层级夯实群众基础,保障梯队建设,提高竞技水平。2 .加强体育社团建设与管理梳理现行体育社团的审批流程、管理模式、发展经验等,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扶持更多的体育社团健康发展。对已登记注册的体育社团采取分级分类动态扶持的方式进行管理,从制度建设、日常管理、社团规模、示范引领、推广辐射、项目特点等方面综合评定等级,不同
9、等级给予不同待遇,包括师资配备、场地保障、经费支持、参赛许可等,定期评定,动态升降。突破组织结构上的固定思维,将学生体育方面的会、社、队、群、圈等无论在册还是不在册、长期还是临时、大型还是小众、实体还是虚拟,都纳入关注视野,进行分级管理或干预,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组织、信息技术在促进校园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上的积极作用。(三)加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1 .提高体质测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办法,优化测试方案,持续加强测试工作信息化建设。改革学生体质测试模式,采用“室内预约分散+室外集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此达到“不怕晒
10、,不怕雨;按预约,少排队;可重测,出成绩”的良好效果。2 .加强体质测试结果在教育评价中的运用落实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精神,将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与评先评优及毕业影响挂钩;将体质测试结果以20%的占比纳入学生体育课程成绩;对高年级学生体育素质进行年度考查,根据体质测试成绩、环湖跑完成情况或以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各级各类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或奖励进行计算,其中体质测试成绩占70%,环湖跑或参赛情况占30%。3 .发挥学院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上的积极作用将体质测试工作纳入二级单位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内容;每年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情况进行编印,如实报告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各学院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采取的典型做法。4 .发挥运动队学生在体质测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高水平运动员必须达到优秀等级(特殊情况另行要求),倡导普通生代表队员尽量达到良好及以上等级,对获得优秀等级的普招学生进行奖励。5 .做好体质测试不合格学生的有效指导工作体育部与学院协同实施不及格学生预警制,体育部对前两年测试总评不达50分的学生开办课外体质促进训练营,与学院协同管理,动员学生入营集训,科学干预。本方案自20xx级开始执行,由体育部、本科生院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