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素材1 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相关联的算式。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老师已初步领略到咱们四(11)班孩子的风采,上课铃声响了,老师相信会看到大家更精彩的表现,首先请看这样一道问题。 课件出示: 师:轻声读题,会解决的请举手。 生:705+405。(师板书算式) 师:能具体说说你这样列式的依据吗? 生:705算的是买5件夹克衫的钱,405算的是买5条裤子的钱,加起来就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的钱。 师:思路很清晰。(有不少学生又举起了手)看来,有些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一起来听听。 生:(70+40)5。(师在先前算式左边板书) 师:这样列
2、式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可以看做5套衣服,我先算出一套衣服的钱,也就是70+40,然后再乘5,算出一共要付的钱。 师:咱们班学生果然身手不凡。一会儿就想出了两种方法。接着请看第二题。 课件出示: 生1:1230+1630。我先算出上午卖出的千克数,再算出下午卖出的千克数,然后相加,得到一天一共卖出的千克数。(师对应先前右边算式板书)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齐):同意! 生2:(12+16)30。我是先算出一天一共卖出多少袋大米,然后乘30算出一天一共卖出多少千克大米。(师对应先前左边算式板书) 师:不错,有了刚才的经验,现在更棒了。 2观察两组算式左右两边各自的特征。
3、师:同学们,看看这些算式,老师发现左边的两道算式感觉蛮像的,你们觉得呢?(学生纷纷点头赞同)那你能说说它们像在哪些地方吗? 生1:左边的算式都有小括号。 生2:左边的算式小括号外面都乘上一个数。 生3:我可以把他们两个人的话总结一下,也就是左边的算式都是先算两个数的和,然后再乘一个数。 师:发言很有水准。让我们再来看看右边的两道算式,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1:它们都是先算出两个数的乘积,再相加。 生2:我想补充一点,在相乘的两个数中有一个数是相同的。 师:确实是这样的! 3引导学生验证。将左右两边的算式组成等式。 师:同学们,对应的两道算式只是我们用不同的思路解决了同样的问题,按理它们的结果
4、应该是相等的,那两边算式的结果究竟等不等?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生:计算。 师:很好的方法。(师生共同口算第一组算式) 师:通过计算,第一组算式左右两边都等于550,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师用等号连接第一组算式) 师:接着我们来看第二组算式,咱们提高点要求,谁有本领不用经过精确的计算也能做出判断?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生:右边算式中的1230是12个30,16x30是16个30,合起来是28个30;左边的算式正好也是28个30,所以是相等的。 师:非常精彩!从乘法的意义着手,同样说明了问题。不管怎样,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在每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了。(师用等号连接第二组算式) 二
5、、探索规律。全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1观察算式左右两边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类推到第二组算式。 师:画上等号不是我们学习的结束。恰恰是我们研究的开始,老师在寻思着,这两道算式结果是相等了,那算式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再轻声地读一下每一道等式,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轻声读算式) 生:第一道等式左边是70和40的和与5相乘,右边是70和40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师:问题的关键是这样变化后。计算的结果是 生(齐):相等的。 师:是呀。带着这样的想法一起看看第二道等式。 生:左边算式是12和16的和与30相乘,右边算式是12和16分别与30相乘,再相加,结果一样。 师
6、:同学们。这两道等式左边的算式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右边的算式先分别相乘再相加,改变了运算的顺序,结果却不变,这样的现象是巧合吗? 生:不是! 2师生合作写一组与上面算式有相同特征的式子。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肯定,那现在老师写一道算式,你能很快写出一道与它得数相等的算式吗? 板书:(15+10)4 生:154+104。(对应先前算式板书) 师:结果究竟等不等? 生1: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左边的算式计算结果等于100,右边的算式结果也等于100,所以相等。 生2:老师,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不用算也能发现它们相等。左边算式表示25个4。右边算式是15个4加上10个4,也是25个4,正好相等。 师:哎!
7、看来你们还真发现了一些名堂。那具备这种规律的等式就这三个? 生:不止。 师:那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3学生每人举出一例。 师:口说无凭,咱们也不说无数个例子了。下面就请每位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例子吧。要求先写两道符合规律的算式,再验证两边是否相等。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式子。 (学生举例并小组交流) 4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规律。揭示课题。 师:谁愿意将你的例子说给大家听听。(视频展示台展示) 生1:我的第一个例子是(10+20)30=1030+2030。 师:怎样证明相等呢? 生1:我是计算的,两个算式都等于900。 师:好,你的例子正验证了刚才的规律,下一个展示
8、的机会留给别的同学吧。 生2:我写的是(17+35)28=1728+3528,左边算式表示52个28,右边算式是17个28加上35个28,正好也是52个28。 师:这个例子如果计算还比较麻烦,但这位同学也巧妙地验证了这一规律。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例子,但有限的时间不允许每个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例子,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假设我们班每人写的例子都不一样,咱们班55人,共110个例子,再加黑板上的3个例子,一共有了113个例子。举完了吗? 生:没有! 师:那有没有哪位同学举出符合特征的算式却不相等的例子? 生:没有! 师:确实,凡是符合这样规律的两个式子结果都是相等的。现在问题来了,
9、都说有无数个这样的例子,(在先前板书下面板书:)那如果非要你写出一道等式就包含所有的例子。你会吗? 生:(a+b)c=ac+bc。(教师板书) 师:听听。他想到了什么? 生:用字母表示数。 师:这样能概括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齐):能! 师(走到先前回答问题的学生身边):我要采访采访你,这样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生:我们以前学习过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真不错,能恰到好处地迁移,掌握了这种方法,相信你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字母表达式,有了它,简洁明了,咱们说起来就方便多了。告诉大家,这一规律还有个名字 5通过交换算式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乘法分配律”的
10、含义。完善认识。 师:一起来看刚才的等式,(手指先前板书)从左向右看,也就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而调换算式的位置,课件出示: 705+405=(70+40)5 1230+1630=(12+16)30 154+104=(15+10)4 ac+be=(a+b)c 师:这样看来。可以吗? 生:可以! 师:倘若两个数同一个数分别相乘。也可以将这两个数先加起来,再同那个数相乘,所以,数学家们给这一规律起的名字叫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三、回顾旧知。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1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师:其实说起乘法分配律,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
11、就已经接触过。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们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乘法之后,到了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出示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从中能找到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吗? 生:把14分成10和4,2个10和2个4加起来正好是28。所以142=28。 师:将这种想法用等式表示出来就是142=102+42,(课件出示等式)这样的想法不正符合我们刚学的乘法分配律吗? 2回顾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到了三年级,我们深入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起来看 课件出示: 师:要求篮球场的周长,教材给出了4种思考方法,上面两种方法是将长方形的4条边
12、分别相加,这自然不用多说,下面两种方法你能看懂吗? 生(齐):能! 师:你能将这两种方法用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左边的方法列成综合算式是282+152。(课件出示综合算式) 生2:右边的方法列成综合算式是(28+15)2。(课件出示综合算式) 师:这两道算式自然是相等的,(课件出示:=)你再仔细看看这道等式。想到了什么? 生(齐):乘法分配律! 师:看来,咱们数学学习前后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这就告诉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上好每节课。 四、简单运用与初步拓展,丰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1运用规律填空。 师:掌握了乘法分配律,让我们来口答几道题目,可以吗? 课件逐一出示: (42+35)2=
13、42囗+35囗 2712+4312=(27+囗)囗 1526+1514=囗(囗囗) 2初步拓展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接着出示:(25-12)4=囗囗囗囗 师:感觉有些不一样了吧。没事,直觉告诉你,可能等于什么? 生:254-124。 师:怎样才能确认呢? 生1:可以算一算。左边的算式等于52,右边的算式也等于52。 生2:也可以直接想,左边算式是13个4,右边算式是25个4减去12个4。也就是13个4。 师:同学们,这么重要的发现咱们可不能轻易放过。面对这道等式,回想我们刚学的乘法分配律,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a-b)c=ac-be。(课件出示) 师:这样的联想究竟对不对,仅凭屏幕上的
14、一个例子显然太单薄了,怎么办? 生:再举例验证。 师:好的,每人举一个例子,看看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纷纷在练习本上举例) 师: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的例子。(视频展示台展示) 生1:我的例子是(30-20)10=3010-2010。 师:你是怎么验证两个式子相等的? 生1:我计算了。得数都是100。 生2:我的例子是(1000000-10000)10=100000010-1000010。 师:这个例子比较特殊。数据很大,我想这么短的时间,你应该没精确计算,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2:左边的算式是990000个10,右边的算式是1000000个10减去10000个10。也是990000个10
15、。 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都很棒1 3再次拓展到3个数或更多的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联想,我们将乘法分配律由“两个数的和”拓展到了“两个数的差”。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考。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想法,进而形成新的结论。这不,有几个四年级学生在研究乘法分配律时就暗暗在想: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 课件出示: (a+b)c=ac+bc (a+b+c)d=ad+bd+cd (a+b+c+d)e=ae+be+ce+de 师: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他想的有道理吗?
16、 生:有。 师:这是一个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大大丰富我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你也能像刚才一样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吗? (生举例验证) 生:我的例子是(3+4+5)2=32+42+52。 师:他的例子印证了什么? 生:“3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3个数同这个数分别相乘,再加起来。 师:那“4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呢? 生:(1+2+3+4)5=15+25+35+45。 师:虽说一个例子仍不能说明全部。但通过刚才的交流,已基本消除了我们心里一个个的问号。同时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至于更多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又会怎样?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可以继续研究。 4通过选
17、择计算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会不会有同学在心中嘀咕,花这么长时间去研究这么个乘法分配律,它究竟有什么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一起看这样两道算式: 课件出示:(30+4)25 3025+425 师:这两道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吗? 生:相等。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它符合乘法分配律。 师: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道进行计算,你更愿意计算哪一道算式呢? 生:我喜欢算第二道,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 师:这个理由已经非常充分了。那如果我们遇到的题目偏偏是第一题呢? (课件隐藏第二道算式) 生: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将它转化成3
18、025+425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30+4)25=3025+425 师:这样看来,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学问,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 师:同学们,短短一节课很快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乘法分配律。 师:相信大部分同学都有这样的收获。 生2:我知道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如果变成两个数的差同样适用。 师:这是咱们从乘法分配律大胆展开联想的结果。 生3:我知道了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还可以换成更多个数的和。 生4:应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收获。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很多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研究,相信大家只要保持今天这种探索的热情,以严谨的态度去面对,你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越学越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