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57426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基础知识.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25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中外教育名言(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2)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3)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

2、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 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劳动起源论:

3、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5、学校教育的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 修辞 辩证术)四学(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

4、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1)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 教育的原始性 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

5、,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 等级性,学校成了培养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型和多样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益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生产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

6、建设中的功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级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朱熹四书集注 韩愈师说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

7、态的教育学的开端。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 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5、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2)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3)教育学语录化(1966-19

8、76)。 (4)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至今)。6、教育学科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7、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第三节 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 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

9、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其中教育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作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念,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1)把教育

10、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写作结合起来。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1、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

11、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制度1、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2、教育的政治功能(

12、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 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舆论,思潮 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

13、功能。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2、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

14、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 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因此,第一,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1、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运动区 体觉区 视觉区 神经系统)儿童5岁左右学习乐器最佳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

15、机制决定。代表人物:孟子、柏拉图、弗洛依德 (2)外铄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3)实践主体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3、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因素的自然展开。代表人物:创始人:高尔登。 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董仲舒性三品4、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养育论)认为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

16、影响其决定的作用。代表人物:洛克的“教育万能论” 华生“环境决定论”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17、、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期。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5、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第三节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特征、矛盾、任务)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3、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性别、因材施教)

18、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具有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研究者通常认为:2-3岁学习口语最佳,4-5岁是开始书面语言学习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开始,学习乐器在五岁左右最佳。(学记:当之可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差异性 互补性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实际上,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基本区别人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2、 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一, 导向功能。第二, 调控功能

19、。第三, 评价功能。总之,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1)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代表人物:卢梭、帕克、爱伦.凯(2)人格本位论观点:注重受教育者完整的人格陶冶,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社会的需要。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小原国芳“全人教育”(3)文化本位论观点:强调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围绕文化进行的,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

20、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代表人物:斯普朗格(4)生活本位论观点:教育要为当下生活服务或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代表人物:斯宾塞“完美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5)伦理本位论观点:是介于个人和社会本位论的发展观点。代表人物:康德、赫尔巴特(6)社会本位论观点:主张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柏拉图(完美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 军人 劳动者组成) 涂尔干(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社会的缩影) 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倾向)2、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

21、,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2)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2)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 才智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3、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1)个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可能。素质教

23、育正是以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2)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使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和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教育。第四节 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1、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 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

24、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拨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拨性教育。3、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第一节 学生1、学生本质属性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第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儿童权利公约还提出了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

25、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3、儿童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第二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的职业发的阶段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2、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1)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分享教育权利。 (2)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劳动者。(3)各国纷纷普及教育,需要大批的师资。3、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4、教师职业

26、素养的内容(1)专业知识素养: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主体性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2)专业才能素养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学技能教学能力(1组织教学的能力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教研能力(3)专业精神素养:主要包括专业道德、专业利息、专业情操、专业人格、专业自我5、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3)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与策略日常教学反思个人行动研究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 深思体悟 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 博客 教学日记 教育随

27、笔 教育叙事)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 座谈 听课 参观 网站论坛 课题协作 专家支持等)跳出教育谋发展6、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1)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优势及缺陷。(2)环境分析 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3)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势发展领域。(4)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7、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8、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9、教师的社会角色(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 (6)学生的培养和知己。1

28、0、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流着和合作者。 (3)终身学习者。 (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11、教师的专业才能素养(包括教学技能 教学能力 教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和本领,教师的专业才能使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表现,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1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13、波斯纳经验+反思=教师成长14、教师个体 65% 以上的专业技能都是在任职以后的实践环境中形成的15、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 (2)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

29、情感素质。 (3)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 (4)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第三节 师生关系(材料分析题)1、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2、师生关系的构成(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代际关系 师生政治关系 文化的授受关系 道德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关系。(3)伴随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1)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3)校

30、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4、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为完成共同认为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5、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6、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1)专制型 (2)民主型(3)放任型第六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简答题、论述题)第一节 教育途径概述1、教育途径: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2、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 思想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咨询与指导 社会实践 课外活动3、教学的作用(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活动

31、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节 学校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实施多样的教育活动。2、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3、课外活动的特点(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过程的实践性。4、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

32、用(1)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获得新知识。(2)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3)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 审美和劳动能力。(4)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 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6)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7)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5、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6、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张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充分发挥学

33、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际、强调活动综合。3、综合实践活动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自主性。(4)生成性。(5)开放性。4、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2)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4)综合实践性活

34、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开发(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程内容。(3)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第七章 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培养目标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2、影响学制的因素和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影响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文化发展特征:(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35、(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发展继续教育。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主要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前苏联型学制(“Y”型学制)2、旧中国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蔡元培)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3、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4、老解放区学制的特点(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2)学校教育类型的组织多样

36、化,富于灵活性。(3)依靠群众办学。5、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6)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发的终身教育体系。(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9)大力支持

37、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1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1)推进政校分开,官办分离。(12)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第三节 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 社会 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2、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第四节 终身教育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部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 也包括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补充:终身教育的特点: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2、终身教育产生

38、的背景(1)社会加速发展。(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3)人口的急剧增长。(4)闲暇时间增多。3、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应从教育过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机构、施教人员、教育内容及方法上加以区分4、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共同主张和不同同:(1)教育过程的延续性和终身性。(2)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3)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4)教育目的双重性 。 不同:(1)目标指向不同。 (2)战略选择不同。(3)实际重点不同。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25分)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

39、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学习者的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1、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3、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4、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 它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实践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摄制称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5、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6、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

40、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积累的过程。7、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1)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3)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8、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 (5)开展行动研究。9、伯林纳的“教师专长 教学能力 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教师专长(教学法知识)知识专长 管理专长 教授专长 诊断专长教学能力(教师行为)讲授

41、管理 教学 诊断教学结果(学生结果)认知方面 学业成绩方面 情感方面 社会方面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1)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过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3)认知发展图示:图示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

42、过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平衡:平衡时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0-2岁)感知运动阶段: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 表象思维(2-7岁)前运算阶段:不能理解守恒 思维不可逆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7-11岁)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有抽象思维 去自我中心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运算 3、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形(4)交叉性4、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将同化和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示,并创立新的图式。(2)考虑儿童的认

43、知发展水平,可以识别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3)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与旧知识整合起来。5、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A、两种工具的理论:1物质工具 2精神工具B、两种心理机能:1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2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

44、A、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从而为个体所使用。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后经过多次重负,变化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B、最佳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启示:由于教育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教师就不应只给儿童提供一些能够独立解决的作业,而应该提供一些有难度,需要在他人的适当帮助下才能解决的任务,这样儿童才能在发展区的差距之内向前发展。C、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6、维果斯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儿童通过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2)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