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容及其教育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研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重要的核心的子课题德育内容的民族化,决定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决定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中国德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实现学校德育的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构建学校德育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关键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关键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不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不懂得中国德育,不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不合格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本讲内容:一、中国道德及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华民族传统美
2、德教育德目体系的构建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中国道德及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综观、系统考察中国5000多年的道德历史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德目及德目体系问题。德目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继承性和操作性。没有德目的德育不可能有针对性、继承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据史料记说,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画出八卦,造出文字,从此产生文章典籍。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系指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讲的都是天人关系的重大道理;五典,系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的书籍,讲的都是治理天下的恒长道理的 八索,系指夏、商、周三代将三坟、五典、视为宝贵,统叫八索,主旨是求索八卦的含
3、义 九丘,系指九洲所有天文地理。从反映这些书籍德卜辞中出现德字,如“以德配天”“惟德是辅”可以看出古代德目体系已渐形成。,中国历来将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德目,其区别在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德目及其内涵的调整和充实。周代制礼倡德: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子(慈)、良、恭、义、仁、惠、柔、敬、和、友、中、懋等品德规范,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
4、、子孝、兄爱、弟敬;管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孔子重礼乐之教。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育内容。他提出两个“四教”: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他设计的完整人格是“三达德”: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发展孔子思想。孟子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四德”、“五伦”的道德教育思想。“四德”,即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类人伦。他教育人们
5、“明人伦”、“知仁义”,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春秋繁露精华)主张道德教育是“为政之首”。进而,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三纲五常”,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它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传承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德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
6、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并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孙中山提出八德目。20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
7、庭革命”口号,更加广泛地批判封建道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重新解择并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他赋予“忠”崭新的含义,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他对“仁爱”的解释是“博爱”,是救国救民;对“信义”的解释是对朋友、对邻国讲信义,并谴责帝国主义不守“信义”;对“和平“的解释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孙中山道德教育思想是爱国主义为主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同时学习“欧美之法”,提倡与三民主义相一致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新中国20字公民道德规范。新中国进入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以文件形式提出公民道德规范5句话20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8、团结友善、勤劳自强、敬业奉献。20字包容10个德目。这个德目体系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反映了新时代道德育规范的要求。,仁义礼智信琴棋书画诗统领千百年人道永不变,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的构建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确定的依据(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二)依据国家现行对学生所规定的德育任务与目标(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其成长规律(四)依据一定时期的形势、任务和青少年学生实际,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德目体系中,采用表格方式系统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构建网络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隐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基本观点(二)与现行学校德育对接(三)注意渗透现代意识 这样构建有以下几点
9、好处:一是系统整体 二是关系明确 三是寓涵新意 四是纲举目张,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敬业尽责、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一)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人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和谐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其具体要求是: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 继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不但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美国伦理道德、尊敬父母不但有行动,而且有节日。如国际父亲节(6月17日)起因在美国。美国的约翰保杜德夫人,幼年丧母,由父亲抚育成人。她为感谢父亲的抚育之恩,于1910年向教会提议每年的6月的第三
11、个星期日为父亲节。父亲节时,父亲在世,子女佩带一朵红玫瑰化,父亲不在世,佩带一朵白玫瑰花。美国母亲节,美国妇女安娜贾薇丝提出创立母亲节的。安娜贾薇丝1846年出生于美国的西弗吉尼亚洲。她的母亲是教师,在讲解儿女应孝敬父母时,她表示希望学生中有人能想出办法来纪念母亲的爱。安娜对母亲去世悲伤至极,根据母亲生前的话,决心实现母亲的遗愿,便在母亲逝世第二周,发起创立母亲节。很快得到各洲的支持。1914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式宣布,每年5月第二周的星期天,家家户户悬挂国旗以示对母亲的尊敬。美国人在母亲节,一般是母亲在佩戴一朵黄色康乃馨花。母亲去世戴白色康乃馨花。,提倡孝敬父母,反对愚忠愚孝。对父母有
12、意见,应有礼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如果发现老人有不正当行为,应耐心劝阻,不同流合污,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老人负责;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要学会逃暴怒,不要多嘴辨理,父母气消以后再找机会解释清楚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指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
1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要求是: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
14、尊重知识。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三)团结友爱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和谐社会的固有精神力量和伦理道德支柱。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爱人”的道德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伦理思想基础。孔子以后的名家大师诸多代表人物,在仁爱互助伦理道德方面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补充、发挥和深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得道多助”;使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公德准绳和行为规范,并逐步
15、发展成为伦理道德理论体系。,团结友爱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表现于社会历史生活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如在兄弟之间,骨肉相依、同命相连、相濡以沫;在朋友之间,亲如手足、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在君臣之间,君明臣贤、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友好往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厚德载物,包容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并存。,团结友爱教育的具体要求是:1认识团结友爱的意义与作用。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历史发展看,团结友爱能促进生产发展。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生产力不发达、靠人民并肩劳作、
16、团结互助的产物。从社会安定方面看,团结友爱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我国56个民族,提倡、弘扬、光大团结友爱的美德更为重要,这是加强人民团结、各民族大团结、祖国大统一的基本保证。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团结友爱能使人民幸福,精神愉快,安宁和谐,事业有成。2学会讲团结友爱。会关心人、团结人。不与同学闹矛盾,有了矛盾,严格要求自己;会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残疾人,要主动上前帮助,不袖手旁观看笑话;会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不猜忌人,坦诚待人;会容让人、原谅人。对别人误伤自己或者错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3正确对待团结友爱。要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
17、讲求大团结,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哥们义气、搞山头、搞帮派、搞不正当的团结。为维护革命团结,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做到对自己缺点错误不掩盖,对别人批评诚恳,不包庇、不隐瞒。4学会交友。交友对人生非常必要与重要。“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交友主张贵在知心。凡朋友,当以“讲信重义”为基本原则。“重神交而重道合”,在交友时必须“慎择”,“结有德之友,绝无义之朋”。,(四)立志勤学 立志勤学,“立志”与“勤学”两者之间紧密相联,它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中国古代学子文人立志勤学的名人很多
18、,事迹很生动。其主要特点:(1)自孔子始,逐步形成了读经研史的传统。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成为历代文人立志勤学的范本。(2)求学育人,具有早抓,抓小的特点。少小立志,自幼成才,不乏其人。如唐代的韦述,10岁就读了2000多卷古书,10岁就撰写唐史30卷。(3)治学严谨,攻读不辍,活到老学到老。明代的李贽,在5O多岁时还拜焦闳为师学习了3年易经,从59岁到70岁,又到湖北龙潭的艺佛院读书著述整整10年。(4)艰苦勤奋,坚韧不拔,表现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奋求欲。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月”、“凿壁”。(5)在民间形成了注重立志勤学的时尚。流传了许多勤学格言,如“铁杵磨成针,功到
19、自然成”、“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等等。,立志勤学教育的要求:1 树立正确人生观。像古今中外所有伟大人物那样,少年立志,志在国家,志在人民,志在天下,矢志不渝。把“救国救民”、“为中华之崛起”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目标。2懂得勤奋学习是实现远大理想的道理。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有一个“挤”劲、“钻”劲、“韧”劲,切忌浅尝辄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要“多思”,要好学好问,既不但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能者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3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强以不知为知。做到“
20、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五)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它激励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奋斗,改革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苦乐观、忧乐观“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学而)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万民之苦乐为苦乐。以有限的生命,成就“三不朽”之伟业;这样的一生,上无愧于天,对得起道德良心,下无愧于地,对得
21、起列祖列宗。正是有了这样精神境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全集)。作为中华民族儿女,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矢志救国、自强不息、刚强不屈的精神。,自强不息教育的具体要求:1树立高尚、远大而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努力追求之。自强不息是人们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作“三不朽”)的思想动力基础。古人所谓“三不朽”,是以“立德”为首的。所以,立志自强,首先要立志作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全世界、有益于全人类,具有大道德的人。2自强不息,首先是立志,其次是砺志不懈。为了坚持和实现自己的崇高志向,必须不断地磨砺自己。这是实现志向,获得事
22、业成功的关键。,(六)谦虚礼貌谦虚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谦虚礼貌,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接人待物,和蔼可亲,为人平等、公正、礼让。礼貌是人言语动作表现,属于行为方面的修养。礼,是内容;貌,是形式,属仪。一般地说“礼仪”,包括国家制度、等级秩序和典章仪式。所谓谦虚礼貌,恭谦礼让,从属于“忠恕之道”,是以“仁”为核心的“礼”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谦虚是礼貌的内在本质,礼貌是谦虚的外在表现。两者基础是尊重他人,依礼而行。,在以“仁”为总则的“恭、宽、信、敏、惠、忠、敬、谦、让、诚”等人际交往具体规范指导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亲
23、相爱,比户可寻;夫妇和顺、“相敬如宾”、“不忘贫贱”、“不弃糟糠”者多不胜数;富而不淫、乐赈好施,济世救穷者为数不少;朋友交往、不忘故旧、不避贫贱、不计年龄、不论远近、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不绝于书;尊老慈幼、敬贤让能、奖掖后进、尊师重道等等,不胜枚举。”至于古来史书上记载的恭谦礼让方面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后代。关于行路让先、耕田让畔、居处让邻、席让坐、食让鲜、分让财,进屋扣门、先来后到、礼尚往来、文明经商、更是罄竹难书。总之,中华民族在讲礼貌方面是有优良传统的,不仅为中国人构铸了“中华魂”,也为中国人塑造了“中华形”。,谦虚礼貌教育具体要求:1懂得谦虚礼貌是高尚道德修养,是心灵
24、美与言行美的统一,它与资产阶级客套虚伪是两码事。2严格按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谢谢、您早、您好、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实在抱歉、给您添麻烦了、感谢您的帮助、欢迎您再来、再见、祝您一路平安等等。3提出文明礼貌具体要求。如在路上遇见师长学友互有礼貌地打招呼,与师长说话要站直、坐正等。“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购票购物按顺序”讲先来后到,“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等等。,(六)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美德。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实事求
25、是,讲究信用。诚实与守信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诚实就是一个人内心忠诚老实,思想真实,光明磊落,言语真切,想啥说啥,没有虚假;守信,就是一个人外在表现,办事认真,说话算数,信守诺言,说到做到。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前提,不诚实不可能守信;守信是诚实的表现、体证,不守信不可能诚实。诚实守信是民族精神重要内容。诚信是立人立国、立业的生命基础。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处事的重要原则。诚信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美好道德精神的境界。,学校诚信教育对策学校应将诚信作为办校、治校、管校的理念。以德治校,诚信立校。开发智能,培养情商
26、,表里如一,永做真人。尊师爱生,诚信育人。措施:设立教师诚信档案;开展诚信宣誓;教育承诺;不开假毕业证书;制定诚信守则;不造假典型。教师要诚信立教,以身作则,教学育人,诚信为本,守职尽责,诚信施教,要求学生诚信,教师自己首先诚信,有教无类,贫富同育。措施:像家长诚诺,像学生承诺,建立诚信光荣榜。培养学生诚信要做到:对老师、家长不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做弊;守时、守约;不沽名钓誉;不装病。措施:班级组织诚心学会;开展诚信好少年活动;制定诚信公约;诚信演讲,剖析两面派。,关于对诚实守信的理解与把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也是“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教育是中华民族
27、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树立诚实守信为荣,不诚实守信为耻的观念,引导人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其次,教育学生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许诺应允诺,不失信于人。强调要守时、守信、守约。,最后,还要教育学生以义取信,惟义所在。古人云,长大成人,自立于社会要有三个条件,“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虽然信摆在第一位,但有“信”还要有“知”。“知”就是指有道德知识,要辩是非、明善恶。孟子对信、义有比较正确地看法。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即言之信否,行之果否,一切以大义为重,合义者必信、必果,不合义者则不必信、不必果。如,
28、陈世美派韩琦刺杀秦香莲母子,当时韩琦义、信不能两全,他以义为重,宁可失信于陈世美,也不枉杀无辜,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以义取信的美名。,提倡诚实守信,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坑蒙拐骗假的现象严重,谁诚实守信谁吃亏,谁能造假谁赚钱,对坚持诚实守信这一为人处事之基本信条有动摇。在现代条件下,如何进行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认为,重要的是系统准确地理解诚实守信的规范。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这段话中“与国人交,止于信”,其意思是,讲诚信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本国人、熟人朋友、讲诚信的人。诚信是相互的。俗话说,你
29、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不分前提,不讲对像的诚信是要吃亏的。在市场经济生活中与人交际,一定要有警惕,要有头脑。即在交际中,首先要看是本国人,还是异国人;是熟人,还是不熟人;是讲诚信的人,还是不讲诚信的人。与其交际,既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对不讲诚信的人,要审慎;对非道德的人与事,或远之,或斗争。对待恶人,特别是像狼一样的恶人,就不能像东郭先生那样信实,就要像猎人那样巧妙的与之斗争。前一时期,大陆与国外的合资、独资企业有的被欺骗,其中有的原因就是一些人愚诚愚信,丧失警惕。我们民族重视、依赖诚信道德,西方一些民族习惯,是一事当前先从功利、实用着眼。不了解这些,又愚诚愚信,就容易上当受骗。,诚实守信,
30、不要“轻诺”,要“重然诺”。一是重视自己对别人许下的诺言,说过的一定要做到;二是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前要三思而行。合乎义则诺,不合乎义,则不诺。对合乎义的诺言,一定要守时、守信、守约。提倡诚实守信,反对愚诚愚信,(八)严己宽人严己宽人,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是我国乐群贵和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严己宽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是一种力行道义,心怀宽广,情操美好的人格特质。宽人,就是待人宽厚。具体表现为不念旧恶、不计前嫌、不为己甚、不苛求于人。用今天的语言,就是“团结大多数”,“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严己宽人教育的具体要求:1坚持道德自律、
31、自觉“慎独”。在别人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也能警惕自己,谨慎从事,做到“有人在与无人在一个样”。2懂得“容人之过”,并不是不要原则,不讲斗争。对“过”,首先要分清是非,容,是容忍,不是赞同,更不是同流合污。“容人之过”实质是容人而不容“过”,是容有过而改过或愿意改过之人。3闻过则喜,改过从善,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能修养学习,严己内省,知过改过,而且持之以恒。,(九)人贵有耻人贵有耻,即人贵在有羞耻心、有脸。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规范之一。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知荣耻是做人的基本素质。“行已有耻”源于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32、?”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意思是;人要有羞耻心,知耻、明耻、不做无耻、可耻之事,可以称为志士。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谨言慎行,辨知荣辱。,上下5000年,许多仁人志士知荣知耻,孔子不耻下问,颜回不耻恶衣恶食,辛吡不趋炎附势,唐睢不辱使命,苏武怒斥叛臣,李若水骂贼而死。他们的高尚品德受到后人的赞誉和敬仰,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和学习。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无耻之徒。石敬瑭认贼做父,秦桧卖国求荣,刘禅乐不思蜀,安禄山丑态百出他们不顾道德规范和起码的做人准则,不知耻者,为所欲为,无所不为,以至做出丧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他们的倒行逆施被千夫指斥,万人唾骂,成为历史上不耻
33、于人类的狗屎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耻辱当作荣耀来吹嘘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出口不逊、动作粗野、打架斗殴,却自恃“英雄”;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公德,还洋洋得意,不顾廉耻;出卖贞洁,三陪赚钱丧失人格,却自以为荣光,权、钱、色交易,公款嫖娼,却自认为萧洒风流,享乐人生;这些人根本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荣誉感促人上进。知耻则是上进的开始。知个人之耻,就是要维护个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知国家之耻,就是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知耻近乎勇”,耻辱给人的刺激是很强烈的,一个人蒙受奇耻大辱,往往会激起勇气与造成耻辱的邪恶势力顽强拼搏。一个民族或国家蒙受奇耻大辱,往往会群情激愤,引发波澜壮阔的社会斗争
34、。正如马克思所说:“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就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明证。,保持崇高气节,是知耻、明耻的具体表现。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格、国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居污浊而不染、临强敌而不畏、富不移情、贫不移志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知耻、明耻、保持崇高的气节更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在国际交往中,切实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如何在糖衣炮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如何面对金钱诱惑,拒腐蚀、永不沾、保持贞洁,这
35、一切都需要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政治气节、生活气节。这是立党立国立人的需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作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懂得人贵有耻的道德意义,明白有无羞耻心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是否有尊严、有气节、有勇气的标志。从而树立起“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的正确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内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次,懂得怎样做是知耻、明耻,不做无耻、可耻之事。结合实际自觉维护个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第三,正确对待早恋、性爱,洁身自好,中学生应以性体验、失身、失贞为
36、耻辱,对社会丑恶现象嗤之以鼻。,(十)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其本义是,看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遇到暴徒行凶、幼童落水,以及一些意外的灾祸的危难关头,应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他们都强调了正义与勇敢的关系,并辩证地告诉人们,勇敢,是值得提倡的,但前提是应符合正义,这是区分勇敢与蛮横的根本界限。无义之勇没有意义,见义勇为才值得颂扬。,中国共产党人则是中华民族见义勇为光荣传统当之无愧的继承者。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女工向秀丽为抢救国家财产,与大火搏斗而光荣献身;王杰为了战友的安
37、全义无反顾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刘英俊舍身拦惊马;徐洪刚盘肠斗顽敌,见义勇为教育具体要求: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继承和发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就是在凶残的敌人和艰难险阻面前要毫不畏惧和胆怯,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2培养勇敢精神。不但需要克服怯懦,而且要注意把勇敢同鲁莽、蛮干区别开来。古人告诫“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留侯论)“勇不作敌”(左传)。“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荀子)。古人把勇与仁义联系起来,提倡义勇结合。在今天,就是要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因此,打斗、逞能、轻生的行为并不是勇敢。义是标准,包含着是非判断。
38、那种讲哥们义气,结帮成伙,无视法律,恃强凌弱,横行霸道,这不是见义勇为,而是“江湖义气”,是完全错误的。那种出于虚荣心、好奇心的血气之勇,一害自己,二害他人,应当反对。,3要智勇结合,大智大勇,智勇双全。对青少年学生见义勇为教育,一定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学会以智取胜。不要匹夫之勇,不要明知自己不会水,还要下水救人。明知自己弱小,还要以身救火,作那些无为的牺牲。,(十一)整洁健身整洁健身,属于环境伦理道德范畴。它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一个国家整体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全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关于整洁健身的含义,不仅仅停留在一个人仪表整洁、身体强壮的表层解释上,还应当涵
39、括着“天人合一”: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动养生”:身体强健与劳动、武功、武术的关系;科学锻炼:延年益寿与自然规律、身体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等更深更广的层面。应当站在优化人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丰富整洁健身这一人类最高的社会公德的内容结构。,在“天人合一”的导向下,顺其自然,遵循规律,积极锻炼,一直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传递“整洁健身”美德的一条基本原则。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寝处有时”、“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等养生主张,提倡人类要有规律地生活;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过问养生、养生说、养生诀等20多篇文章,多方面探索养生之道;清代乾隆皇帝遵循的“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
40、适时进补”养生方式,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毛主席一向注重整洁健身,主张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70岁高龄还畅游长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使中国人真正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整洁健身教育的具体要求:1懂得整洁健身的道德意义。明白整洁健身,不仅关系到个人自身健康,而且关系到人类发展完善、关系到民族素质高低、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2积极主动参加课内外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并培养一二项体育爱好。自觉坚持做眼保健操,注意学习卫生,保护好视力和体力。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讲究清洁卫生,常换衬衣,常晒被褥,勤剪指甲,勤洗
41、澡,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刷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污物、垃圾。知道喝酒、吸烟的危害,自觉地做到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毒品。遇到困难、挫折不低头,不气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精神焕发的勇于战胜困难的青春活力。,(十二)求索创新求索创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求索创新,就是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攀登高峰。古往今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求索创新,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光辉典范。如古代的扁鹊、蔡伦、张衡、祖冲之、黄道婆、李时珍、徐霞客;现代的李四光、高士其、林巧稚、华罗庚,等等。他们中有的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领先世界1700多年;有的人求到了圆
42、周率小数点后7位数,领先于世界1100多年;有的人为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说而跋山涉水,吃尽辛苦考察了大半个中国;有的人为解除人民痛苦,挽救人民的生命而潜心研究细菌,甚至不惜自己吞食细菌来体验种种反应。,其具体要求:1首先要解决世界观、解决好为谁求索创新的根本问题。有了正确的人生目的、在求索中就能“以苦为乐”,“愈挫愈勇”,最后攀登到光辉的顶点。2培养勇敢精神。勇敢是成功和胜利的前提。只有无所畏惧,坚忍不拔,才能获得成功。屈原遭到革职放逐后,写出爱国诗篇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出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著成兵法;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在监狱里完成了52万字的历史巨著史记。3培养吃苦精神。“攻城不怕坚,
43、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十三)敬业尽责敬业尽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事业敬重热爱,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尽责就是为了事业不辞辛苦、勇担重责、勇于拼搏,为之献身。敬业是尽责的前提和基础,尽责是敬业最具体、最集中的体现。自古以来,许多仁人志士敬业尽责的故事广为流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辅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范仲淹为官,振衰除弊,政绩卓然。留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许多鞭策人们敬业尽责的警语名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敬业尽责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掌握敬业尽责的意义,树
44、立敬业尽责的正确道德意识;2 结合实际承担的义务,培养自觉的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胸怀大志,志存高远。3 学习古今典型及敬业尽责的至理名言,增强敬业尽责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十四)勤劳节俭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所谓勤劳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勤劳节俭,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早期的经典周易中,就有这样思想的总结,即,“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
45、民”;孔子也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孙”、“君子惠而不费。”从传说中的尧、舜、禹起,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勤劳节俭教育要求:1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1)懂得,“成由 节俭,败由奢”是治国安邦的大道。(2)懂得“克勤克俭,开源节流”是治家之法宝。(3)懂得“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之美德。2以实际行动,继承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3提倡勤劳节俭,反对愚勤愚俭所谓愚勤愚俭,就是不科学、不聪明、不要生命的劳心劳力和不吃不喝不穿。据报道有位农民不吃不喝不穿,起早贪晚拼命赚钱,
46、并将钱藏起来,不去储蓄,结果钱都烂掉了。合理消费与铺张浪费是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价值观,两种生活方式。合理消费就是不忘艰苦奋斗精神,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力,有计划地安排好吃穿住用;铺张浪费,就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摆阔气,讲排场,大手大脚,过去,让学生参加劳动,只注意通过劳动磨练筋骨,锻炼思想,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勤俭教育。结果,重政治,轻经济,得不偿失,破坏、浪费很多原材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进行勤劳节俭教育,不仅要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与享乐观,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及现代质量意识,讲求效率、讲求效益,掌握科学劳动技术,做到省时、省力、省功,少投入多产出。,(十五)见利思义见利思义是中国传
47、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的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
48、“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在义利关系上,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见义思利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懂得见义思利的内含,弄清义与利关系问题中的几种基本观点,自觉坚持“以义制利”、“义然后利”的观点。2明确义利观是具有阶级性的。让学生知道为哪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谋
49、利益,就有哪个阶级和政治集团的“义”。笼统的“义”是不存在的。”3在实际生活中能坚持社会主义的“义”,自觉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拾金不昧,而对有损国格、人格的利不能沾边,对那些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的现象应当有一个正确认识,勇于批评,敢于抵制,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十六)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又被视为“仕者之德”。所谓清正廉洁,指的是为官要清白正直,不贪财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都曾探索过从政为官之道,清正廉洁为大家所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想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即其身要正、心存百姓、清廉自
50、守。,中国历史上不附权贵、执法如山的清官屡见不鲜,他们以身作则,以不同的方式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使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宋代的包拯说;“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春秋时鲁国典狱官李离因判错案,冤杀了人而自杀。诸葛亮因用人不当而使街亭失守,他不彻私情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请降职三级。从而实现了他的诺言;“进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为官清廉是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又一品质。清则无私,廉则生威,为官做到清白廉洁,定能做到鞭梢所指,从者如流;登高一呼,万民响应。,到了近现代,这种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并被赋予了时代的、新的内容。那就是率先垂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