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10章 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8405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第10章 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微生物学第10章 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微生物学第10章 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微生物学第10章 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微生物学第10章 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第10章 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第10章 感染性疾病的控制PPT文档.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包含的内容,用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引起感染的病源微生物的消毒灭菌,及对其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其中对社区的控制、计划免疫是后者的重要环节,第一节 抗感染药物与耐药性,抗菌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药物,以及人工化学修饰或半合成的衍生物。化学合成药,抗微生物药物的突破1929年英国微生物学家Alexand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1932年德国药学家Gerhard Domagk发现磺胺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药物只对微生物有毒性作用,对人体无害相对于人体能耐受的浓度下可杀死或抑制微生物建立在微生物与人体细胞的差异上

2、,针对微生物结构和生物合成过程中独特环节起作用,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耐药性(一)抗菌药物的种类按对细菌的杀灭程度区分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青霉素类、氨基苷类等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四环素、磺胺等按对细菌的作用范围区分:广谱(四环素)、窄普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区分,(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非遗传性耐药耐药现象仅与细菌暂时的生理状态、存在环境有关。静止状态细菌对药物不敏感,如结核菌的潜伏革兰阳性菌的L性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沙门菌对氨基苷类药物不敏感遗传性耐药细菌的耐药性是由遗传物质编码产生多数遗传物质的改变和药物的连续筛选结果细菌可

3、通过多种机制实现耐药,并可产生交叉耐药,(三)细菌的耐药性(drug resistance),1、细菌耐药性遗传学分类,2、与细菌耐药有关的遗传物质,染色体:突变产生耐药,如编码利福平耐药基因质粒(R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编码水解或修饰药物分子的酶,产生耐药因耐药质粒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并可经接合等方式高频率传递;且常呈多重耐药,故尤为重要。转座子虽然不能自我复制,但其结构中有3种基因(转座酶基因、转座酶抑制基因、耐药基因),故引起产生耐药性比较稳定,染色体、质粒编码的耐药,3、遗传性耐药产生机制,产生钝化酶:如-内酰胺酶、腺苷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如四环素

4、改变菌细胞膜通透性靶位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突变致PBP缺失、30亚基蛋白改变等建立代谢旁路细菌直接利用环境提供叶酸产生对磺胺耐药代谢酶分子的改变编码同工酶避开药物的抑制作用,细菌耐-内酰胺类的机制,细菌染色体或质粒编码-内酰胺酶(-lactamase),水解-内酰胺环,导致-内酰胺类药物分解染色体突变导致细菌细胞壁的PBP缺陷-内酰胺药物不能激活细菌细胞壁的自溶酶,细菌虽被抑制,但不被杀死,常见于葡萄球菌和链球菌,4、细菌耐药的控制,维持高水平药物浓度,短时间清除病原菌联合使用两种没有交叉耐药的药物,避免耐药株被选避免滥用药物,防止细菌过多接触该药。,二、抗病毒药物,种类少、研发迟缓、1、对潜伏病

5、毒无效 2、耐药突变株出现,如HIV 3、靶病毒种类过于集中 4、很难找到药物的选者毒性 已开发的抗病毒药物应用受限,(一)抗病毒药物类型,化学药物基因制剂天然药物,(二)抗病毒化学药物的作用机制,1、阻断病毒脱壳 如金刚烷胺阻止甲型流感V脱壳2、阻断病毒核酸合成 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 analogue)和非核苷类似物主要应用于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3、破坏病毒蛋白酶,阻断病毒蛋白裂解 如赛科纳瓦抑制蛋白酶切割HIV的前体蛋白 4、阻断病毒蛋白合成 如IFN-a5、阻断病毒释放 如扎那米韦等抑制神经氨酸酶抗流感V,抗病毒化学药物

6、作用的靶位点,阻断病毒核酸合成的药物,(三)病毒的耐药性,增殖过程需逆转录酶的病毒易产生耐药性 临床使用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抑制剂均不易单独应用于抗HIV,故需要联合使用即鸡尾酒疗法,(四)天然药物从中药中筛选,如黄芪、板蓝根、大青叶等,三、抗真菌药,数量、种类非常有限作用机制是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常用的种类有:多聚烯类药物、咪唑类药物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最广,但只有少数能全身用药 咪唑类药物的酮康唑口服对浅表真菌和念珠菌有强大杀菌力,皮肤、粘膜的浅部真菌感染 多聚烯类:制霉菌素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指甲的浅部感染 口服最易在新生角蛋白中沉积的:灰黄霉素深部感染 多聚烯

7、类:制霉菌素 嘧啶类似物:5-氟胞嘧啶 二性霉素B,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抗菌谱,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芽胞消毒disinfection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消毒剂(disinfectant)防腐antisepsis 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抑菌bacteriostasis 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的方法常用的抑菌剂(bacteriostat)是一些抗生素,能可逆性抑制细菌的繁殖,但不直接杀死细菌无菌asepsis 指没有活菌的意思,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光线与射线过滤

8、除菌,一、物理消毒灭菌法,(一)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通常加温160170保持2h红外线灭菌110微米热效最强微波11000毫米的电磁波,红外线灭菌器,干热灭菌器,(二)湿热灭菌法,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果比干热好,因为温热灭菌时菌体蛋白质易变性湿热穿透力大湿热蒸汽有潜热存在,1、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61.162.8 30min71.7 1530秒杀死液体中的病原菌或某些特定微生物消毒牛奶、酒类等食品,2、煮沸消毒法,煮沸100经5min可杀死一切细菌的繁殖体,一般消毒以煮沸10min为宜芽胞需12小时才能杀死用于一般外科器械、胶管和注射器、饮水和食具的消毒水中加入

9、2%NaCO3,可提高沸点促进芽胞杀灭,3、流通蒸汽灭菌法,细菌繁殖体需15-30min才能杀死,但芽胞不会被全部杀死。工具可用蒸锅、Arnold消毒器 4、间歇灭菌法 本法是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灭菌,以达到灭菌的目的。只适用于不耐热(100以内)的营养物质,如某些培养基的灭菌。,5、高压蒸汽法 Autoclaving,压力:1.05kg/cm2 温度:121.3时间:1530min效果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灭菌对象:耐高热、不怕潮湿的物品,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玻璃容器、手术辅料、产包等,(三)光线与射线,日光和紫外线抑菌波长:240280nm,最适:260nm杀菌机制:DN

10、A链上相邻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阻碍DNA正常转录可诱导细菌突变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手术室、病室、实验室)电离射线射线、高能量的电子束(阴极射线)杀菌机制:直接或通过产生游离基破坏DNA分子的共价键不升高温度且穿透力强适于忌热物品的灭菌或消毒,如一次性医用朔料制品,(四)滤过除菌(filter),常用于不能加热灭菌的血清或液体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和型细菌常用的除菌滤器蔡氏(Seitz)滤器玻璃滤器薄膜滤器,Membrane filters,pores,bacteria,(一)消毒剂的作用机理,使细胞膜通透性受损使菌体蛋白变性和凝固,失去生物活性,导致细菌死亡破坏或改变蛋白质与核酸功能

11、基团,使菌体酶蛋白失去酶的活性,二、化学消毒和灭菌方法,(二)化学消毒剂的种类,酚类氧化剂重金属盐类醇类烷化剂表面活性剂染料酸碱类,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烷化剂,染料,酸碱类,(三)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75%ethanol温度:温度升高效率增强Anthrax spore2%戊二醛20oC:104/ml/15min 56oC:104/ml/1min 细菌种类和数量结核杆菌、芽胞被消毒物的性质,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医院感染的特点 医院感染的控制,感染类型内源性外源性:为主医院感染微生物条件致病菌耐药菌,多重耐药菌,感染对象患者、陪护人员、医护人员,老

12、人、儿童、其他免疫力低下者传播途径 空气、接触,一、医院感染的特点,二、医院感染的控制,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隔离(isolation)监测 抗生素的使用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机构和法规,Steps of Handwashing,第四节 传染病的控制,散发:零星病例、病例间无明显关联爆发:一单位、局部地区短时间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流行:突然大量病例出现某地区,感染人数明显超预期值 如果病情迅速蔓延,超过一定历史条件的流行水平即 成为大流行。,疾病流行的几个常用术语,我国感染疾病流行现状和趋势,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疾病基本得到控制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等,脊髓灰质炎即将被消灭。但结核病仍

13、未得到控制发病率最高的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过去基本消失的性传播疾病卷土重来,一些新传染病也在我国出现如: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O157:H7)、新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O139霍乱、肺炎衣原体感染等,有的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病原微生物耐药状况严重,传染病的流行控制手段,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者,一、消灭传染源,隔离:能最有效的控制传染源检疫:可有效的防止传染源与健康人群接触处死并严格处理其尸体:只适用于动物传染源环境因素传染源:要严格消毒灭菌,二、切断传染途径,注意个人卫生注意空气传播保护水源及食品卫生加强人群的卫生宣传教育,避免经密切接触传播的感染的HIV等知识,三、计划免疫(

14、保护易感者),概念:根究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调查,按规 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预防接种,以获 得对某些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意义:是控制传染病流行、获得群体免疫的最主动 的措施实施办法:即预防接种,将人工制备的Ag或Ab经适 当的途径进入人体,使其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特异 免疫力与预防接种的区别:有固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对象是15岁以 下的儿童、有一定的强制色彩,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EPI)1974年 WHO推行建议各国将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结核列入计划免疫从全球只有5%儿童接种1990年80%灭绝了天花,今年提

15、出在全球要消灭脊髓灰质 炎、麻疹,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年龄 接种疫苗出生儿(24小时内)乙型肝炎疫苗(1次)卡介苗 1月龄乙型肝炎疫苗(2次)2月龄 脊髓灰质炎糖丸(1次)3月龄脊髓灰质炎糖丸(2次)百白破疫苗(1次)4月龄 脊髓灰质炎糖丸(3次)百白破疫苗(2次)5月龄 百白破疫苗(3次)6月龄 乙型肝炎疫苗(3次)8月龄 麻疹疫苗1.5-2岁 百白破疫苗(加强)脊髓灰质炎糖丸(部分地区)4岁 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7岁 麻疹疫苗(加强)白破二联疫苗(加强)12岁 卡介苗(加强,农村),第五节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因素 各种微生物及相关毒素 人或动物血清 培养细胞实验室相关的传播途径 皮肤、气溶胶、粘膜接触、经口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措施 个人防护:安全柜等 环境防护:分级(P1P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