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859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 方法和研究结果 程念祖一、问题的提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班级。班级的人际关系状况,对于这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功能单位来说,至关重要。其关键在于,班级能否成为有凝聚力的群体。社会心理学对群体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凡具有下列全部或部分属性的一批个体就可构成一个群体:频繁的互动,群体的意识,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共同规范的作用,来自其他成员的遵守规范的压力,有共同的目标,具有群体相互沟通的网络,具有合理的领导者结构,由于群体的作用,成员们从与群体的关系中获得满足,进而带来了个人行为的改变。 (“社会心理学”南开版 p1“)。上述属性,只有“频繁的互动”这一条是班级一开始

2、就具备的群体属性。至于其它的属性,特别是那些班级赖以完成其教育功能的属性,则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如共同的规范和来自其它成员的遵守规范的压力,共同的目标和群体意识等。使班级能成为有良好教育功能的群体,这些既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富于创造性、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 群体根据其属性及属性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群体的结构不同。群体尽管种类繁多,但都具有一个特征,这就是使它的成员结合在一起并区别于其它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凝聚力是群体的确定特征。凝聚力是一种功能特征,凝聚力反映在结构上,则是形成群体中一定的人际关系结构,这实际上是群体成员关系密切程度的反映。 班级的领导者和群体意识的

3、培植者是班主任及班主任领导下的班级中有影响的人物,由他们组成沟通网络,构建起人际关联的结构。如果一个班主任和班主任领导的干部们构建不起来这个沟通网络,换句话说,班级有组织的人际关系(班主任,班干部,共青团组织等)与非组织际关系相互之间不协调、分离、甚至对立。这样的班级就很难完成其学校所规定的教育功能。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班级是一个暂时的群体,并不具备为所有成员为之共同奋斗的具体目标。维系群体的凝聚力是其成员之间的情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和群体的荣誉感。目前班级中普遍运用的分等排名次的作法,常常起到离心和涣散的作用,不利于培养群体凝聚力。因为他不能促进

4、群体成员去合作解决问题,不能促使成员间互相采纳意见,不能促使群体成员互相沟通。(“社会心理学”南开版F142)这样,群体成员难以从与其他成员交往中获得满足。而一个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其每个成员在群体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中,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密切相关。据我们1500名中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95以上十分重视人格自尊,73以上十分重视友谊和交往,72十分重视升学、85的学生强烈要求有更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自主权。他们遇到了问题或烦恼有61以上的是找同伴商量,拒绝成年人帮助的占5219。66,7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而665 的学生讨厌为考试而死记硬背。 从这些数字可以反映出,在班级中应该

5、满足学生对自尊、自重、友谊,求知、升学的需要。而学生的同伴,比成年人对他们满足心理需要更为重要。把排名次,争名次作为班级工作的主要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是违背的。学生不喜欢的事情,与教师的工作方法、态度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以上所有调查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这些统计说明,这样的班级群体,并不都具备按学校要求应具备的教育功能。 班级群体的凝聚力的大小和班级群体教育功能的大小,在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状态中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来。这就是我们研究班级人际关系结构的由来。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的是雅各布莫雷诺(1934年)创立的“社会测量”法。 1、设问。尽可能设计一些与自然情景中相差不大的问题:如“班里要重新

6、排座位,你愿意周围都是哪些同学(前、后、左右各四人)?” “出去春游(秋游),分小组活动,每五人一组,选择你最乐意一起的四位同学” “班里要选举干部,选择你最满意的四位同学(不受什么限制)”。也可以直接了当地提问:“你愿意和本班哪些同学交往(四一五人为限)” “你最喜欢班里的哪些同学(四一五人为限)”。但这要在提问者与学生之间没有隔阂或没有利害冲突(学生认识到这点)的情况下采用。设计问题,要对结果加以比较的话,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等效性,如上述选举的问题与游玩的问题,结果肯定会不一样。这些本身都有意义,但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比较,区分优劣。 2、问卷资料的处理。问卷整理后,每个班级成员将被赋予一个代

7、号,按代号将每人的答卷结果输入计算机,用Fen程序处理,获得:双向一般聚类图,单向模糊聚类图,双向模糊聚类图,模糊聚类树等。 (见一个班级的结果:附录1) 3从上述各种图中,采集需要的数据,比如从双向矩阵图中,采集班级群体中独立的矩阵块数目(K示之),这实际上反映出班级人际关系的分组情况,俗话说,哪些人合得来。再比如,采集班级群体中,没有进入矩阵的“独立者”人数。他们或者是不愿与别人交往或者有愿望与某些人交往,但未被他人接纳的成员的数目。以上两类数据,都反映出班级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心理相容程度。从单项选择聚类图中,还可以清楚地找到群体中的最广泛联系和被广泛接纳的成员,这些成员与班级实际当干部

8、的成员的吻合程度,间接反映了班级组织人际关系与非组织人际关系的协调情况。 三、研究结果初报经1986年,1988年,1993年1994年三次较大规模的测试采样共做出了66个班级的双向选择矩阵。由于这项研究尚在进行中,本文在着重介绍方法的同时,只对部分结果予以报导。 表1,表2,表3,分别是1988年,1993 -1994年根据“双向选择矩阵”统计的班级群体独立矩阵块的数目(K)和班级“孤立者”的人数(G)不同学校,不同的班级均示以代号。 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班级大都有2个以上的矩阵块,换言之,班级是由2个以上心理相容的小群体组成。根据对矩阵图与班级成员性别的比较,2个矩阵块

9、的班级大致是男女生各一块,应该是比较正常的。矩阵块过多,说明班级群体中成员相互交往,交流,心理相容的圈圈多,但交往面小,是群体没有凝聚力的一个表现。如1988年的Lg8,是个新组建的文科班,全班女生30人分成6块,最大的一块有7人,最小的仅2人,全班男生13人,分成了五块,最大一块4人,其余均2人。这个新组建班的人际关系结构,说明矩阵块数的多少,反映班级群众凝聚力的情况是有效的。 (见附录2) 以9394的班级矩阵块的多少与8688年相比较,9394平均437块,8688 年,平均3.58块(注c删去Lg 8,因为这是个刚组建的文科班)以统计检验,差异尚不显著,只能说,有增加的趋势。这个事实与

10、现在青少年中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应该说有一定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如果将上述结果中,9394年与8688年班级中“孤立者”的人数相比较,9394年“孤立者”平均为38人,86年为94人,88年为54人。9394年比86年有极显著差异(P001) 9394比88年有显著差异(P005)。 这个事实说明,90年代班级属性中,伴随着价值观的多样化,群体意识及共同目标、共同规范的削弱,个人受群体共同排斥的情况大大减少。这一方面是个性得到较充分表现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说明,班级群体凝聚力下降。这与许多教育者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四、本研究的应用价值设想 谢谢你看完全篇文本,希望所编写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你有好

11、的想法和见解可以编辑文档添加上去。 本研究方法简便,在相应计算机软件编制完成,并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能迅速取得研究结果。因此,我们设想,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意义: 1,追踪班级人际关系的变化情况,为建设教育功能强的班级群体提供根据。比如,班级中的群体,有时会有些非正式的规范与教师的规范是矛盾的。这些群体规范甚至迫使一些学生只能暗地里遵守学校的规范。如所谓“告密者”受到群体制裁时,就是这种情况。了解这样的群体的组成、大小,采取正确教育措施予以引导,使班级群体发展成,遵守规范,是非分明的坚强的集体。本研究方法显然有一定的意义。你文文静静,秀气美丽,课堂上总是眨巴着乌溜溜的眼睛专心地听讲,作业完

12、成得认真又整洁,每次值日你都能有始有终,认真完成,老师真喜欢你。如果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那你的思维会更加敏捷,口头表达能力会更加出色。勇敢些,相信你能行。 2、了解班级组织人际关系与非组织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并尽可能采取措施协调这种关系。比如,通过“单项选择聚类图”,找出在班级中拥相当多成员拥护或跟随其后的领头人物,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促使非组织人际关系与组织人际关联的相互交流,转换。 3,对重大教育措施在班级人际关系上的反应进行监测,对重大事情发生后班级人际关系的变化进行监测,防止负效应,促进积极转化。“ 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 简短而有力,你看你终于凭实力评上了高桥初中校 “ 十佳 ” 特长生。遇到了挫折不气馁,沉静之中带着几分倔犟,淳朴之中透着踏实。班里有你,就有了主动,有了无私 ,有了正气。感谢你!英语单元考试有时你能考到 90 多分,语文考试你能进入中上水平,或许你没有想开去,但老师觉得,只要你想要,就可以很好。但愿你真能做到 “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会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 请付之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