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填空题.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906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填空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填空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填空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填空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填空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填空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填空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关系。2、“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 最先提出来。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 ,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 创立。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 和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_,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_,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_。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_。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_、_学科。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_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

2、联系尤其密切。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_和_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11、人际关系是_的产物。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阶段是_ 阶段、接触阶段和_阶段。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_阶段和终止阶段。14、德国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创始人齐美尔认为一切社会关系都可以分为_、_、混合关系三种形式。15、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_、感情交流、_阶段。第二章 人际关系在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世纪_年代。2、_为了探讨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

3、括:圆形传递、_、链式传递和_。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_。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交往模式分是:_、集中型、偶然型和_。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_。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_、休息型、_、活动型。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_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_、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_。10、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_。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

4、个理论是_、理论、和_。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_、尊重需要、_、审美需要、_。14、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_。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_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_。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决定控制源,二是_。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表达出来,常用的方法有_、图示法和_三种。1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_,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_一书。19、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_和_自己外在形象的理论。20、修茨把人际关系的取向划分为两种:_和_21

5、、马斯洛将_、_和对文化因素的强调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21、纽科姆认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三个形态:_、_、混合关系。2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_、_和对策论思想。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_、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所持有的稳定的_。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_成分、情感成分和_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_、防御功能和_。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_,和态度的协调性。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_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7、研究态度形成和发展

6、的认知理论主要有_和_8、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_提出的。9、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_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10、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_,第二是_。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_提出来的。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_。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_和_。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_改变。15、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人体的_、交往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_。16、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有功能理论、_、_17、按情感体验分,可以把态度分为_和_。18、按认知评价分

7、,可以把态度分为_和_19、按行为倾向划分,可以把态度分为_和_20、个体社会态度的获得,实质上是把社会信息转化成_的过程,是_的过程。21、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任何态度的形成经历着_、_、内化三个阶段。22、社会化包括两个过程:即_和_。23、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态度的_;一个是关于态度的_。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_提出来。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_和_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_。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_成正比,与_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

8、:改变认知、_和_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_的方法来减少失调。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_和_做的。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_、承诺、_和预期的消极后果。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_的关系。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公开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 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这是_因素在起作用。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_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

9、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_。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_、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_等方面。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_。15、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_,随着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_。第五章 印象形成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_的过程。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_、知觉者和_。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_、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

10、论。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_。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_。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_。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_和_8、_又称为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列的影响。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性或特点,这就叫_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身材矮小,灵活精明”。这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_。11、人们能

11、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种现象称为_。12、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试图_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13、自我表现论主要是心理学家_提出来的。属于_理论。14、亚历山大提出了_来解释印象管理。15、_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16、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包括:_、参照群体的认同和_。17、_、_、_等都是印象形成中的偏见。18、符号相互作用论、_、_都是印象管理的理论。19、定型属于印象形成中的_偏见_。20、尼斯贝德和威尔逊德研究清楚说明了印象形成的_,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做的实验说明了_。21、成功自我表现的障碍主要有:_和_第

12、六章 人际知觉1、_是人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2、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脸部表情、_和_。我们可以运用非言语线索判断说谎的人,如脸部细微的表情、说话的声调、_、_。3、人们对辩认表示_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_开始,他提出了_的理论来解释归因。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_于1956年提出。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是通过_和社会赞许性这两个因素来完成的。7、_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因果归因模型。8、韦纳提出了_的归因模型。9、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包括两个步骤的过程,一是决定_,二是决定_。10、控制源理论是由_提出的,他把人分为_和_。11、控

13、制源理论认为,_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12、对人的归因偏见主要有三种:行为中心偏见、_和_。13、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根据他的行为,而忽略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这种现象称为又称为_,是_偏见。14、从归因理论来看,在冲突中,对冲突行为的_可能要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15、人际知觉是_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_过程。16、控制源理论既是一个_,也是一个_。第七章 自我知觉1、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有三条线索:即实体的特异性、_和_。2、詹姆士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_和_。3、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包括:_和_。4、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论模型E=A*C中,A代表_、C代表_。5

14、、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_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_的原因。6、习得无助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_和_两个方面。7、习得无助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在_、情绪和_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上容易产生轻微或严重的_症。8、个人对缺乏控制所作的归因中的归因维度主要表现在_、_和_等三个方面上。9、自我障碍是个体为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_的_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10、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表现为_、_、_几个方面。11、贝姆于_年提出了_理论。12、自我知觉中的偏见有:行动者与_偏见和_偏见。第八章 自我导向1、控制行为变量的两种方式是那些突然产生的_和紧随其后而来的_。2、卡罗利

15、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问题识别,(2)_,(3)扩展自我管理,(4)_。3、自我控制是以_的发展为基础,以_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4、个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_和_两个方面。5、当个体觉得无法成为环境改变的动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_。6、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它是以_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在人际交往中任何一方都必须学生_。7、自我控制能力是由提高_,把握自我控制、形成_等因素构成的。8、控制行为变量的方式主要包括_和_9、操作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常常成为继续出现期望行为的_10、卡罗利的自我调节变化阶段中扩展自我管理阶段主要包括_和自我管理、_几个方面。11、人际交往焦虑的人,自

16、言自语的行为主要通过控制_,来提高交往的_。12、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_,选择目标和_三个阶段。1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含义包括_的实现、以及个人_或_和实现。14、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中,首先是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建立新的_才真正有助于新行为的建立。15、由于线索的诱发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心理学家常把这种情况称为_。16、对自我控制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_、二是_.17、强化的三种方式分别是:积极的强化、_和_。第九章 人际影响1、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有布雷姆提出的_和霍兰德提出的_。2、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这种遵从形式叫做_,既在公开行为上又

17、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这种遵从形式叫_。3、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_和_4、群体成员遵从了群体的规则或规范时,群体会给予成员积极的_,而当成员违反了这些规则或规范时,群体会给予成员 _。5、独立是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_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_作出反应。6、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压力使其遵从主要有_压力和_压力。7、影响遵从的因素主要包括:_、群体的特点和_三个方面。8、个体间的行为感染主要通过_、_、_及其他方式(他人)相同的情绪和_,主要是_的传递。9、心理学家认为:简单的模仿是_的倾向,而复杂的模仿包括对模仿对象的_和_,这些认识和理解是_的。10、儿童的模仿现象总是_的,模仿的基本趋

18、势是从_模仿到_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_的模仿,从_特征的模仿到_内容的模仿。11、时尚的形成经历了_、_和_等连锁反应,成为社会上一时的普遍行为。12、时尚根据发展的过程,分为_、_和_13、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_、_、_和_等方面。14、舆论的形成过程,经历了_、_、_三个阶段。15、米尔格兰姆认为_的接近程度和_的接近程度是影响服从的两个变量。16、有关遵从的两种理论是_和_。影响遵从的群体因素是_和_。17、群体理论注重于群体施加于个人身上的压力,代表人物:_和_等人。18、时尚的特点有:第一,包含的_很广,第二,表现的_独特等。19、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两大类:即遵从与非遵从,后者包括

19、两种形式:_和_。20、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有:_、_和克拉奇菲尔德技术。第十章 利他行为1、影响得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旁观者效应、_及_。2、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生物学理论、_、_三种3、利他行为中求助者的特点经常表现为_、_、_、_。4、利他行为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例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个人信仰等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单就社会规范来说,就有_、_和_等会人们去帮助他人。5、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这种现象称为_。6、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称为_,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_所影响。7、利他行为不只是发生在_时,也表现在长期地承担_

20、的行动中。8、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认为利他行为受先天决定,是_的表现。同时还指出利他行为的目的是_。9、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中在解释基因判断的观点认为,个体是依据_和_来推论基因类似性。10、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影响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_和_。11、与利他行为有关的个性特点是_和_12、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包括_、_、责任和承诺、个性。第十一章人际吸引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人的外表和容貌、_以及_等成分。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_、另一类是_。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_和_。4、强化过程是通过_、_等强化形式来完成。5

21、、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_和_之间的关系。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_、_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_理论的一种,是一种_情形。7、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_、_、_的特点8、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_,最富排斥力的是_。9、影响人际吸引的情景性因素有时空距离、_和_10、相等理论属于_的变化,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_相等来衡量人际关系的。11、人际吸引理论包括_、_、_、_等。12、影响自我暴露的个体情景因素包括:回报、喜欢、社会赞同、_、_。第十二章人际合作和冲突1、冲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一类是_2、人际冲突的形式有_冲突和_冲

22、突。3、社会交换理论用_来说明个体对于交往结果的满意程度。4、社会两难情况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_,但可能导致集体的_的一种情景。5、社会交换情景中有四种行为类型:_、_、_、_混合型行为方式表现为_和_。6、个人内部的冲突可分为四种形式:_型、_型、_型、_型。7、研究合作冲突的情景类型有两种,即_和_8、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_和_,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9、引起冲突的原因有:对稀有资源的竞争、_、_和信息沟通不良10、对使用威胁作为一种解决冲突的办法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威胁会使对方产生来办到。11、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策略有:一是威胁的作用,二是_,三是_,四、_12、社会两难情景包括:_和_。13、影响合作的因素有回报、_、沟通、_、群体规模和个人倾向性等。14、有关合作的理论包括:_和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