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半年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921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半年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上半年工作总结.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8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制度。 今年,我镇党委、政府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年初,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焦亨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廖杰任副组长的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同时,要求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相应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单位一把手任组长。 加强工作督查。镇、村、组三级和企事业各单位分别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督查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实行平时检

2、查和半年、年终考评相结合,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加强宣传动员,广泛发动群众。(一)、及时传达市上会议精神。3月26日,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后,我镇及时召开了全体镇、村干部和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了市上会议精神,并结合我镇实际,安排布置了下阶段的工作。同时,各村(社区)、企事业各单位分别组织召开了群众大会,传达了市上、镇上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党委、政府还利用每周镇村干部例会及时传达省、市最新会议和文件精神,总结本周工作,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并安排布置下周工作。同时,要求各村(社区)、各单位利用各类会议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通过

3、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为了得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党委、政府一方面装了一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宣传车,保持经常性的宣传;另一方面印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宣传资料近15000份发到每家每户;第三是在主要干道书写大型墙体标语40条、安装大型落地式大标语5条;第四是在各村、各组书写墙体标语上百条;第五是利用“桃花节”等大型活动时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相关知识宣传;第六是坚持节假日和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组织开展全镇性卫生大扫除,用实际行动教育广大群众。半年来,镇财政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宣传的费用近三十五万元。三、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二)、加强保洁

4、队伍建设。1、壮大保洁队伍,提高保洁员待遇,充分调动积极性。2、定期组织保洁工作人员开会,增强保洁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为了进一步增强保洁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镇整治办每月至少组织场镇和主要干道保洁工作人员开一次会议,传达市、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大家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各组相应组织召开各组保洁员会议。通过经常性的开会,保洁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 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一个新世纪来临之前的时代,中国人民祭起了法治之剑1981年,xx省xx市,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率先在全国兴起了以培育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1986年,又是她

5、,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开创了依法治市之先河。开拓性的试炼和十多年成效卓著的实践,已为xx酝酿了独特的法治氛围,而更重要的则是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依法治市进程,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一笔。秉持一种信念,即个别城市依法治市的成功经验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通意义和研究价值,我们依法治国研究课题组于去年的7月、10月两赴xx,在xx市党政领导、司法局、公安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xx依法治市的来龙去脉作了全方位的实证调查,不仅掌握了丰富详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而且深切地感受到了xx现实生活中内在的法治气韵。经过对现有材料的深入比较、分析和研究,参照世界各国法治发展的基本历

6、程,课题组一致认为,xx十一年依法治市的经验证明,法治建设启行的基本动因是人民对法治的实际需要,人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成熟是法治扎根生活的基础,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是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人民的评价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治建设的根本动力。一、人民的现实需要是法治建设的动因综观世界各国的法治发展史,我们可以确信,法治的笃行绝非来源于一种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的对法律的迷信,亦非脱胎于任何一个政治家的宏伟蓝图,更非奠基于任何一个天才空想家的虚妄设计,而是起源于人民在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对法治生活方式的切实需要。法治,正是由于其规范社会行为的

7、可预见性、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正是由于其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的崇高使命,而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愿意选择的一种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人类在历经数千年的人治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法治之路,依赖的正是其对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本质的深刻认识。xx市依法治市的实证经验,向我们鲜明地展示了从人治逐步走向法治的这一普遍性规律。1.依法治市的时代背景。xx在全国首开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之时,恰是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时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刚刚摆脱十年文革的阴霾,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都亟待变革和转型。人民在欢呼文革结束的同时,迫切期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

8、的安定。顺应人民的这一愿望,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左倾思潮禁锢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决议指出,在政治上要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恢复民主传统;为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决定,是我国人民对过去政治、经济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对人民现实的根本利益的实际反映,凝聚了人民理性反思的智慧,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国家全方位的改革由此正式开始。在法治建设领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选举法、政府组织

9、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以及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范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方向的权威性行为准则初步形成体系,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严格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希望。在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xx市的依法治市也逐步被xx人民推上日程。为把握十几年前xx的实际状况,我们特地专访了原xx市委书记徐步云同志。据他的回忆,八十年代初的xx之所以在全国率先开展普法教育,并逐渐地确立了依法治市的法治目标,其主要背景是:(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经济问题的解决光靠领导意志色彩很浓的行政命令已经

10、难以适应经济运行的规律,这在xx市这个工业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2)国家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仅仅依赖行政手段无法妥善解决多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3)xx是老工业基地,许多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改革其管理体制,需要做到企业依法管理,不以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党内党外都在议论应该如何避免重蹈十年动乱的覆辙,如何防止无法无天的“大民主”,人们对法律与政策相比所具有的高度稳定性和权威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5)当时xx人民对社会治安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强烈,呼吁运用手段法律对社会治安进行治理。从徐步云同志的回忆和介绍来看,正是xx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现实

11、需要,直接推动了xx市的法治建设。2.依法治市的直接契机法治建设涉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意识等许多方面和领域。世界上任何国家步入法治,并非在起始阶段就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而总是选择当时该国人民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八十年代初,“文革”结束不久,各个领域都处于拨乱反正的调整阶段。当时xx市社会治安状况较为严峻,犯罪率达万分之十六,比规定的最高上限万分之六高出十个点。其中,青少年犯罪严重,占犯罪总人数的80,多表现为盗窃、流氓犯罪。xx人民强烈要求整治社会秩序,尽快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xx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的这一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学习刑法、刑事

12、诉讼法等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这比全国的普法教育提前了五年。学校进行了系统教育。电台举办了“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讲座”,共18讲,每次历时38天,每年播讲一次。市司法局编写了6种、23篇、近6万字的法制宣传资料,汇集了各种案例60多个,绘出图画363幅,到全市巡回展出。有关机关和组织还对后进、有劣迹的青少年进行了热情的帮教活动,同时对屡教不改者、严重违法犯罪者予以严厉打击。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xx市一手抓普法,一手抓惩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到1983年,犯罪率逐步下降到万分之八,总共下降了二分之一。虽然依法整治社会治安问题只是法治建设的一个方面,离现代法治的实现相距甚远;但是,

13、由于它从xx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首战告捷;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在于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更在于初步培育了xx人民对法律的信赖。以此为契机,xx的法治建设开始步入全面发展的轨道。3.人民把依法治市推上日程法律的社会效用,有力地推动了xx人民学法用法的热情,加深了xx人民对法治重要性的理解。当时xx市平山区区委书记在谈学法用法体会时,曾运用群众语言对法律的重要性做了如下生动的概括:“依法说话,话灵;依法办事,事准;依法育人,人好;依法为官,官清。”很多通过学法用法、实现了由乱到治、提高了经济效益的企业都深有感触地说:“法能生财。”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人民对法律的渴望已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

14、而是提高到了综合性需求的层面。1985年,xx市所辖的xx县率先提出了“依法治县”的目标,xx市商业大厦提出了“依法治店”的目标,本钢所属很多厂矿提出了“依法治厂”的目标。这一系列依法治理目标的提出,不仅表明xx人民将法律创造性地融入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日常管理,化作了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均可理解和为之努力的日常行动,而且赫然凸现了全市人民对xx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渴望和呼吁。在此情况下,xx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普法总结大会,决定因势利导,顺应民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出“依法治市”的战略目标。1985年底,xx市委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市”的方针。1986

15、年3月,xx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这标志着xx依法治市工作比全国其他城市提前了五年甚至十年。一项宏伟的城市法治工程在xx人民的推动下正式开始启动。二、人民法治观念的提高是法治扎根生活的基础法治观念是人们有关法治的基本意识、情感、观点、思想和知识的总称。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实现法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法治,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经济基础;但是,没有法治观念或不具备相应的法治观念,法治就无法成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或者法治实现的程度就要受到较大限制。xx在全国成为依法治市的先锋并取得显著成效,应该说与xx人民法治观念的提高密切相关。1.开展全民普法:法治观念的培育在法治建设

16、方面,我国明显不同于某些西方法发达国家的特点之一,是我国各类、各级国家机关都负有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的义务,尤其是司法行政机关承担普法教育的专责。这对于要在一个有数千年人治文化积淀的国家提高人民的法治观念而言,意义相当重大。xx在法治建设之初就把着重点放在法制宣传和教育上。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对xx人民迫切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起了关键性作用,也使xx人民对法治及其功能有了初步认识。十六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始终是xx市法治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xx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普法的内容,对不同对象分层次提出要求,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1985年,全国普

17、法尚未展开,xx就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对20xx多名县级以上干部“十法一条例”的培训。1987年,xx提前三年完成了在全市人民中普及“十法一条例”的任务,并组织了31万名职工参加了工人日报在全国29个城市联合发起的职工法律知识竞赛,获得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特别组织奖”锦旗。1988年,xx市成立了“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xx分中心”,动员了13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参加学习,系统授课,两年后进行闭卷考试。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都是学员并参加了考试。国家“二五”普法期间,xx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专业法为重点,举办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培

18、训班1500多期,组织2500多名企业干部参加了省经济法广播培训班,并组织由16个部门参与、10万余人参加的“营造法制经济氛围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理论研讨,先后宣传普及法律法规200多部。为使普法教育持久地坚持下去,1996年3月,xx市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xx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从而使xx在全国再创第一-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xx的普法教育纳入了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轨道。xx长期坚持普法教育对xx人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3年,原司法部部长邹瑜在xx曾问一位80多岁的乡下老太太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宪法,该老太太说,“知道,宪法是妈妈,其他法律是儿子

19、,妈妈比儿子大。”由此可见当时xx普法教育成效之一斑。原xx市委书记徐步云同志向我们谈及他对依法治市主要问题的看法时认为:第一,法制宣传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第二,必须健全法制各环节,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监督;第三,必须协调法制建设与改革的关系(隐含法律滞后及其与发展的矛盾等问题-笔者);第四,加强对政府机构和老百姓的法律服务。这番出自七十多岁高龄的前市委书记的话,包含了对法治内涵的独到洞识。当然,xx人民的法治观念并不局限于此;而且,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2.确保法律实施:法治观念的深化普法教育固然有助于培育人民基本的法治观念;但是,法治扎根生活所需要的人民对法治不可

20、动摇的忠诚和信赖,则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中孕化而出。一个只注重书面上如何规定、而不注重在现实中严格实施的法律,岂能唤起人民对它的充分信任?法治又岂能在人民对法律有效性的怀疑情感中得到实现?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才是培育人民法治观念最有力的社会教育方式。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就会发现,法律制度有效运作的背后恰恰又蕴涵着人民相应的法治观念。没有一定的法治观念,法律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xx在进行持久的、大规模的普法教育的同时,也为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正是xx人民法治观念迅速提高的有力

21、证明。(1)切实保障国家宪法和法律在xx的严格实施。自1992年获得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授权之后,迄今为止,xx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没有一件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法制的统一。自1986年xx提出依法治市之初,市政府就开展了“四查”:一查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二查哪些认真执行了,哪些没有认真执行?三查本单位下发的文件、作出的规定有没有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内容?四查领导干部有没有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问题?“四查”活动非常彻底。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建立了执法责任制。由此可见,xx人民已对法律的权威性、法制的统一性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2)为严格执法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

22、伍。自八十年代以来,xx一直把干部队伍建设与法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尤以xx市公安局近几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警务、警风督察制度最为典型,其工作和成绩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成为与“济南交警”齐名的全国公安战线的两个典范。xx市委、市政府号召xx市各国家机关向市公安局学习。“正人先正己”已成为xx市各执法、司法机关的共识和实际行动。(3)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确保其有效运作。xx市人大的代表评议制、政府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制、法院的廉政监督制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反映了xx市立法、执法、司法各机关已逐步认识到制度建设是保证公正、严格实施法律的基础。虽然国家机关负有推动法治建设的法定职责,但xx市

23、的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和普通群众也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着xx的法治建设进程。人们开始改变过去遇到纠纷找长辈、找干部的习惯,而代之以找律师、找法律顾问。1995年,xx市律师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体户担任常年法律顾问2781家,代理各类非诉讼法律事务6151件。行政诉讼案件也逐年增加,曾出现几起“农民告市长”、“个体户告县长”的诉讼案件。企业普遍注重加强依法管理。如市化肥厂多年来严把合同签订和履行关,未发生过一起“三角债”。xx的环境治理一直是直接关系xx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热点问题,也是xx依法治理的重点领域。随着环境保护法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全市范围内治污防污工程的影响,石桥子地区的居民

24、对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由过去的漠不关心变成强烈关注,他们手拿盛着被污染井水的瓶子和上百人签名的告状信,来到市政府大楼慷慨陈词:“过去对于井水河水污染问题,俺们只知道和工厂吵架,如今俺们懂了,有法管着哩,俺们告他们污染环境,理直气壮!”石桥子地区居民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表明,普法教育使xx人民懂得了法律,掌握了法律,提高了法治观念;而这又反过来促使他们自觉地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监督法律的正确实施。法治之树,只有扎根于人民的肥沃土壤,才能根深叶茂。三、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是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法治,是人类数千年探索的理性选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但在世界各国走向法治的历史进程中,我

25、们很难找到完全一致的法治图式。英国是在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相妥协的基础上实现的法治。法国是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法治。美国则是在注重借鉴英法两国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治模式。日本法治的建立带有更多的移植色彩和外力因素。新加坡法治的实现过程较多地体现了领袖人物的意志。但不论各国法治的性质、模式、实现过程如何千差万别,有一点却必定是共同的:法治只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从本国历史、现实和国情出发所作出的自主选择。任何超越历史、脱离现实、违背国情的少数人的选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既然如此,在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的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尚不发达、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我国

26、,应该如何从历史、现实和国情出发,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路,就成了我国能否实现法治、如何实现法治的关键性问题。xx依法治市的经验虽然并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但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中国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1.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我国的法治建设注定是一次向传统社会、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制度挑战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缺乏创造力,因循守旧,全盘移植,都有可能造成历史的停滞或倒退。xx之所以被很多省、市誉为普法和依法治市的发源地,是与xx人民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扎扎实实的首创精神紧密相联系的。xx人民不仅在实践中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县”、“依法治厂”、“依

27、法治店”等口号,从而最终形成“依法治市”的城市法治目标,而且通过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举措来推进城市法治目标的实现。(1)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市阶段性的工作方针。据xx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市司法局副局长甄玉生同志介绍,自1985年提出依法治市以来,xx的法治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方针分别被确立为:探索阶段、深化阶段、建设阶段。1986年到1990年是xx市依法治市的探索阶段。由于依法治市还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课题;因此,xx市委、市政府将这一阶段的重点放在对有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这些问题包括:依法治市的必要性、科学性、现实性问题;依法治市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依法治市的内容和任

28、务;依法治市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党和国家机关在依法治市工作中的地位、职能等等。通过讨论、研究和宣传,大部分人对依法治市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思想基础。1991年到1995年是xx市依法治市的深化阶段。xx人民在提高了对依法治市重要性和相关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选择并积极开展了若干重点领域的依法治理,并初步实现了六个方面的“深化”: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开始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深化;行政执法开始向着落实责任、强化力度深化;企业依法管理开始向着保障和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基层依法管理开始向着由点到面、提高质量深化;政法机关开始向着强化职能、重塑形象深化;地方人大的法律

29、监督开始向着突出中心、强化力度深化。从1996年开始,xx市进入了依法治市的第三个五年阶段:“重在建设”阶段,即在继续抓好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基础上,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强法制基础建设,努力构建本地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机制。法治机制则是指法律从形成、到实施、到产生社会效能的综合的动态的运行机制,是由立法、普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基本环节有机联系、科学组合、顺畅运转所产生的治理结构。法治机构是厉行法治的保障,没有相对完备的法治机制,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xx人民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上述阶段性工作方针,既切实地推动了xx的依法治市进程,也充分体现了xx人民法治观念逐步提高的过程。x

30、x市委副书记田祖鸿同志说:“前十年,我们都强调重在治理,这是正确的。但是,从治本和依法治市的长远目标来看,治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就不能长期重治轻建,而要适时转向重在建设。”xx人民对法治问题的认识已实现质的飞跃。(2)首创依法行政“六化”目标和基层法治建设“双三一”示范活动。我国的法治建设涉及各个方面,而人民尤为关心政府法治问题。十一年来,xx市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市的主体工程。在“二五”期间,xx人民首创了“六化”目标以概括依法行政的精义:即执法权限法定化、行政规范合法化、执法活动程序化、行政执法标准化、执法检查经常化和监督机制完善化。“六化”目标

31、通俗易懂,且与依法行政的精髓基本吻合。根据这些目标,xx市13个重点执法部门开展了试点工作,三次大规模清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培训执法工作人员,使适应工作需要的执法人员比例由“二五”初期的42上升到80。在基层依法管理方面,xx市从1994年开始,在其所辖两县四区开展了“双三一”示范活动,即要求每个县区培植出两组各三个先进典型。一组为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一个村、一个居民委员会,一组为一个企业、一所学校、一个农贸市场。这项活动是xx市创造性地进行基层依法管理,以使xx各基层单位主动“依法建制、以制治理、民主管理”的成功尝试。经1995年年底检查考核,全市近2/3

32、的基层单位达到示范单位前一年的水平。(3)公安局内部机制的创造性改革。从1994年向前数三年,xx市公安局始终在xx市民意测验中居各类政府机关的倒数“老大”。但自1994年开始,市公安局位次一跃而为第一,群众满意率分别高达1994年的78和1995年的83。1996年7月,公安部决定继全国学习济南交警之后,在全国公安系统推广xx市公安局的治理经验。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报纸都大量报道了xx市公安局的这一公安战线的先进典型。xx市公安局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转变呢?概括起来,可归结为八个字:大胆改革,狠抓管理。从1994年起,xx市公安局在局长李文喜同志的领导下,针对公安工作中的新情况、新

33、问题以及公安局在人民心目中形象差的问题,坚决改革和转换队务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其重要举措包括:实行领导干部竞聘制、聘任制和民警聘用制,改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佯”的传统体制;创建领导干部抓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民警违法违纪追究有关领导责任的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治安案件中发现民警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报告的制度、从而解决了少数领导干部对队伍不敢抓、推卸责任、当老好人的问题;制定和实施“十条禁令”、“八条局规”、严肃警纪,遏制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实行案件集体审批制度、人犯处理追踪复查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严格内部执法监督检查;改革机构设置,将原来的行政性机构设置改为具有公安

34、特色的指挥管理机关、勤务作战实体和基层战斗单位,加强作战实体建设,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改革工作运行机制,实行责、权、利统一,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警务督察机制,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大力进行形象工程建设,全面推行警民联系卡制度、挂牌服务制度,改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等等。xx市公安局的改革措施内容广,力度大,成效显著。xx人民在依法治市中的创造性活动,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路提供了既锐意进取、又脚踏实地的实践经验。2法治建设的深厚力量存在于全体人民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就不可能完成。xx人民

35、对依法治市工作的积极参与,是推动xx城市法治建设的根本力量。xx人民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法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1)积极参与普法和学法,自觉遵槛律,提高笆律意识。(2)积极参与城市法治模式、法治道路和法治进程的探索。(3)积极参与xx市的地方立法活动。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xx市作为较大的市信有了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为使该顶权力的行使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xx市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始终坚持事前征求人民意见、事后听取人民反映的原则,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在调查中、有位群众十分激动地对我们说:“我们真正尝到了当家做主的滋味!”(4)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和基层的法治建设。在xx依法治市工作中,

36、重点依法治理的领域包括环境保护、公安、市政建设文化市场、医药市场、商品市场、农村的计划生育等,而以公安、环保成效最为显著。xx公安系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绩与人民群众以配合、监督、评价等方式的广泛参与是分不开的。1994年5月9日,市公安局正是在接到群众举报后才迅速查明包括一名分局副局长在内的三个参赌民警的,并分别给予这三个民警治安罚款3000元,党内、行政“双察看”处分,撤销了其中一人的分局副局长职务。此举在公安系统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震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大为提高。1995年,群众举报数量比1994年增加了一倍。而xx公安局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群众座谈会、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

37、员、在社会各界聘请警风、警纪监督员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环保是xx依法治理的另一个重点领域,其成效已闻名于国际环保界。而推动xx环境保护发生根本转变的动力则直接来自xx人民。在八十年代,xx是中国仅有的几个所谓“卫星看不见的城市”,污染相当严重。自1988年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xx市委、市政府带领xx人民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依法治污工作。1992年,本澳市近10万人参加了“十大污染源的评定,评出了十家污染最严重的企业,有力地督促了这些企业依照环境保护法改进污染状况。xx还举办三所环保实验小学,编写小学环保教材,组织寒暑假环境保护考察,使青少年从小就具有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各厂矿企业也都利

38、用各种途径减少、控制污染,以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七年以来,xx治理环境共投资48亿元,治理了44个项目。在xx全体人民的努力下,一度云遮雾罩、难见蓝天的xx市,今天又碧空万里,山清水绿。(5)积极参与法律监督活动。xx人民对xx市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制环节,都积极地予以评价和监督,有力地从而促进了法治机构的建设。xx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给课题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像xx市市长李英杰所说,没有xx人,就不可有xx今日的依法治市,更不可能有xx将来的城市法治。四、人民的评价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法治建设的成效可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但从根本上说,衡量法治建设成效的最高

39、标准只能是人民的评价。因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创造者、管理者和承担者;只有人民,才有可能、也才有资格对法治成效作出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价。正因为如此,xx市十分重视人民的评价,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欢迎不吹迎”作为评价依法治市工作的最高标准。xx市委书记童九洲同志说得很实在,依法治市工作好不好,不要自己说好,要问老百姓是不是说好。1确立人民评价法治建设成效的途径和机制为激发xx人民参与依法治市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法院不仅对人民评价法治建设成效的意见十分关注,而且建立了人民得以畅所欲言的评价机制。人

40、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兴衰存亡。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反映人民的意愿,倾听人民的呼声。在这方面,xx市人大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刨造性地建立了人大代表法律素质评议制度。该制度具体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在正式委任前,候选人必须接受人大代表的法律素质评议,并参加法律知识考试。自推行这项制度以来,已有两名候选人因法律知识考核不合格而未被通过。二是对任职满两年以上的人大任免干部进行执法水平的评议操作的程序和办法是由人大代表对评议对象作一个月左右的调查,形成评议意见,提交人大常委会;评比对象按规定向人大常委会述职,最后由人大常委会作

41、出评议决议。xx市环保局、土地规划同、电子局等部门的领导都受过法律素质评议。这项制度在xx产生了强烈反响,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外在压力化成了内在动力。法院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门榄,是解决法律纠纷的中枢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良心所在。法院能否做到依法办事,是一个地方法治建设是否真正取得成效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法官的公正最能培养人民对法律的忠诚;那么,法官的腐败则最易导致人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多年来,xx市各级人民法院总是以人民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标淮,经常挨家挨户听取民众的意见。1996年,xx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向人大、政协代表和当事

42、人征求意见的活动,发出了3200份征求意见信,回收意见满意率达95,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自1992年以来,xx市纪委、监察局、“纠风办”每年组织对全市24个执法机构和服务行业进行年度民意测评,使人民的评价成为推动各部门各行业严格执法的压力和动力。政府各部门也象公安系统、环保部门那样建立了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听取群众评议的机制。2人民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评价xx市依法治市工作重视人民的评价,人民的评价有力地推动了xx市的法治建设。xx人民对xx市公安工作的评价就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朴素但却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1)法治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xx公安系统经过大胆改革,队

43、伍战斗力明显提高,有效地稳定了xx的社会治安秩序。近两年来,xx未发生一起重大恶性案件,在街上打架斗殴的也大为减少。群众普通反映:“上下班感到踏实、安全,家里也没后顾之忧了。”一位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上感慨地说:“去年全市财政没有出现赤字,应该结公安局送块匾。没有他们,怎么能有这么好的形势。”(2)法治建设树立了政府的权威。人民群众从切身体会中看到了xx公安局改革取得的成效:警察态度好了,就连打电话说话的口气都变了;警察认真管事儿了,过去,有人打架,不见血、不出人命,很难请动警察,现在是有事儿就到;警察比过去精神了,交警整齐的着装让人一看就觉得威武。有一位退休老干部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通过公安

44、机关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全市的希望,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希望。”xx群众对“有困难找警察”深信不疑。(3)法治建设增强了人民对公仆的信任和爱护。1995年9月,交警孙志强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在xx市总工会起程时,40多名出租车司机自发开车赶到那里,鸣笛为他送行。素有“猫”与“老鼠”关系谐称的警察与出租汽车司机之间,能有这份真诚、浓厚的感情,确是xx市的一大特色。过去,开人代会时,公安局长总是被质询的对象,有些批评非常尖锐;但1999年xx“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却纷纷提出议案,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公安工作的投人,改善民警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xx市群众普遍反映:“要象拥护解放军那样

45、,拥护警察。”(4)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的切身利益。xx市公安局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公安系统执法水平的提高,而且增强了民警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保证了人民利益的实现。1995年夏天,xx明山分局体育场派出所户籍民警刘艳华一次乘公共汽车时,一位50多岁的男同志站起来非要给她让座不可。刘艳华感到很奇怪,哪有给年轻人让座的道理?这位男同志说:“有一次我去你那办户口,缺张介绍信,还差一元钱,你先给我办了,让我后补手续,结果没有耽误小孩上学报名。”刹那间,全车老少赞许、亲切的目光都投注在刘艳华身上。刘艳华感慨万千:“没有什么比这种场面更让我激动,没有什么奖赏比这种赞扬更令我自豪!”xx的依法治市历时十一年,虽取

46、得巨大成就,但也还有不足。这可从xx人民对xx公安系统工作的评价中窥其一斑:“要都象公安局那样动真格的,什么都好了。”可喜的是,xx市委对此已有足够的认识,于1995年10月开始推广市公安局的经验,在全市很快兴起了“学公安,树形象”的热潮。或许,xx经验中最可值得我们珍视的,并不仅仅是它在全国首创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这两个第一”,也不仅仅是它为全国树立了“依法治污”和“依法治警”这“两个典范”,而更在于它以成功的例证,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再次证明了一条正踊的规律:法治社会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法治道路是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历史、现实和国情所开辟的理性之路、智慧之路、前进之路。 因经济纠纷引

47、发的群体性事件调研近年来因非法集资、揽储及经营者恶意逃避债务等经济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年上升。据市信访局统计:年月份,共受理此类纠纷引发的群众集体来访批人次,同期相比有一定幅度增加。据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因经济纠纷引发的群体诉讼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共有起,涉讼人数达人。此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需要认真研究、加强防范、妥善处理。一、类型及特点因经济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有两种类型:()企业非法集资或金融机构高息揽储,由于到期无法兑付,集资人或储户利益受损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企业特别是一些饮食、百货(超市)企业经营者恶意逃避债务从而导致供货商等债权人利益损失引发的群体性事

48、件。纠纷涉及的单位类型主要有:超市家,饮食业家,金融机构家,企业家,事业单位家,镇村家。经济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以下特征:()涉及人数多、范围广。如南海公司集资案涉及参与集资群众达多人,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群体诉讼,有的案件涉讼人数达多人。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规模大,影响广。()普遍带有突发性,矛盾尖锐,对抗性强。由于涉及切身利益,有的当事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当集资款或债权无法兑现时,往往情绪激烈。而在同一个案中受害者处境相同,容易聚集,往往出现哄抢、冲砸等过激行为,围堵机关和冲击重要会议场所的事件时有发生。()处理难度大。大部集资款无法追回,经营者也早已负债累累,资不抵债。有的甚至携款潜逃。集资款、债务无法及时足额清偿,群体性事件极易复发。二、成因分析()经营者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经营者素质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差,决策失误,使企业逐步陷入困境。还有部分企业在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头脑发热,盲目扩张,乱铺摊子,管理跟不上,从而导致企业崩溃。如美登高食品公司、华鹏集团。()业主不讲信誉,对供货商索款推诿,有的甚至携款逃跑。年月份,坚尼烧烤店倒闭,法人杨坚出逃,原店员工和供货商哄抢店物,接着员工和供货商去省市集体上访不断,年集体上访批人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