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59309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一、关注人的发展 课程标准把人的需要放在了首位,教育是一群人影响一群人的事业。教育的发展首先是人(教师)的发展,其次还是人(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关注人的发展。课程标准的理念多已融入了新教材的设计中,所以用好新教材就是在落实新理念。通常我们需要对照课程标准来读教材,用教材。二、研究教材,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下,八年级上、下的编写,是以专题(单元)与案例相结合为编写体例。无论用哪种版本的教材,都需要有“用教材”的思路。正是因为如此,必然引出的结论就是 1.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构建者这里说的教学资源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物化资料(

2、是狭义的资源)。传统的教学资源常常就是教材的代名词,而新课程所倡导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也是教材的构建者,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是“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教学资源”。因此,必然要求我们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问题至少有两方面,一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二是拓展教材,将生活化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资源引入课堂,使学习内容鲜活起来。对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应如何理解呢?课程标准规定了学习内容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新教材的编写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是围绕这些最基本要求,运用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阐述,在这种地理文化的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准确性与适切

3、性的问题,所以,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研读课程标准,然后,基于“标准”并运用批评的态度,思考标准的要求与课本之间的关系,选择以“何种方式”去“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见注释 如何看待教材?有人说,读书是沙里淘金的过程。读此书也需要我们排除掉其中的垃圾、泡沫、泥沙,而把它有价值的思想放入我们的内存系统。教材设计有合理性,也有不完善之处。应如何解释?举例来说吧。人教八年级上册新版P5增加了领海基线概念,但没有图解给予说明。可以增加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主张管辖海域领海 专属经济区公海海平面领海基线0海里12海里毗连区24海里200海里领海线200海里内海陆领海基线12海里 领 海毗连区专

4、属经济区24海里200 海 里地公海中国地图是的“九段线”,是“历史性水域”又例:关于黄土高原的窑洞(早期版本56,八上旧版37),教材说,利用黄土直立性好,挖窑洞居住,既节约建筑材料,又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但黄土具有湿陷性,黏性差,在暴雨冲刷下,土体水分极度饱和,引发窑洞垮塌,造成人员伤亡。鉴于传统的民居窑洞存在安全隐患,延安市出台了让老百姓告别窑洞的措施。再如例:人教版八上教材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条件时这样说,“平坦的地形,没有大的山川阻隔,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地理条件”。那么,四川、重庆都有许多山地,如何修高速公路呢?打隧道修路是学生经常看到。引申问题:重庆至合川的高速公路在途径缙云山时

5、,为什么要绕道?地下水问题 更是涉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开发要求,缙云山属于禁止开发区。这里丝毫没有贬低教科书的意思,相反,对有的学校不用教科书持反对的态度。因为教科书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见注释2.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教师把“教教材”做为教学的重点,认为把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讲细就行了。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有开放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果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的背景下,那么“走出教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

6、并关注思想方法和人文素养的渗透等就是我们教学的方向。 在此,我们也需要重新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书本只是知识的载体,并非知识本身。真正的知识源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有用的知识也必然会再应用于社会实践。它是活的,是发展变化和不断更新的。因此,抓住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推介创业文化就是一种必然选择。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原因就是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人本”的活力,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企业都不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着超越利润的更高价值取向: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如惠普的“HP way”,IBM的“IBM就是服务”等,这些都给教育以有益的启示。什么样的知识应当引

7、进教学?与学生今后发展相关的,与生存有关的。 大学生服止痛药,半年。不是没有知识。看起来不像地理问题,其实也是地理问题。是人口素质问题。是科学常识问题。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我们是搞教育而不是教书。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是 学生习惯于回答有结构(注释)的问题,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试图靠一种结构去解决问题(教条式的套用结构)已成为不少学生的思维习惯。许多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都可以表现为一种结构。在解决问题时,结构起提供思路的作用,但结构又不是万能的,只有当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良好的认知结构,才能在不同情景中迁移应用。因为人的思维惯性十分顽

8、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建立通常需要经过艰苦训练。下面的案例是针对学生习惯于回答有结构的试题而设计的。问题探究1 丹麦农业的变化地势平坦、国土狭小,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早期由于大部分土地不肥沃,排水能力差,牧羊业是农业的主业。到19世纪中叶,丹麦人把沼泽的水排干,大量施用肥料,使土壤肥沃起来,使原来的以牧羊为主的畜牧业转向以种小麦为主的种植业。但不久,北美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地种植小麦,并将小麦廉价地销往欧洲。丹麦的麦农逐渐丢失了欧洲市场,受入急剧下降。但欧洲人喜食面包,需牛油、奶酪和肉类,丹麦人积极发展乳牛业。经过努力,现在丹麦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牛油、奶酪和猪肉生产国之一。问题:丹麦的农

9、业条件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什么影响?(1)受自然条件限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弱),利用牧草从事牧羊业几乎是唯一选择(2)19世纪中期,靠科技投入,改良了土壤(将湿地水排干,施用化肥),选择种植小麦。(3)此后不就,小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激烈。丹麦小麦生产成本高,麦农收入减少而放弃种植小麦。 美国大开发了西部草原,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温带大陆性气候更适合小麦种植,经营规模大,生产成本低,小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市场竞争力弱(温海气候也不太利于小麦生长)(4)根据欧洲人市场需求(人们喜食牛奶、乳制品及牛、猪肉等),选择发展乳肉畜牧业,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距欧洲市场近,生产和运

10、输成本低等,获得发展。 继续设问:哪些因素在农业生产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交通、科技(如冷冻保鲜,生物技术)、市场及市场的变化(全球化的因素)、信息通讯的作用,要求农业生产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说明自然因素的作用在减弱。(1)读图7,简述该地区的气候特征(10分)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2分);年平均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或气温低,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4分);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地域差异明显)(2分)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多大风(大风日数多)(2分) 学生凭第一感判断图示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答错是自然的。 在注释中有一案例 之后我查阅了学生的答卷,发现学生在审题

11、过程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凭直觉处理问题。即便是解答较好的学生,也有问题。他们说,老师讲过,要先答什么,然后再答什么,答题是有套路的。我觉得学生依然存在问题。由于有答题框架,学生是跟着它的思路走,才完成了答题。但学习的方法和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作分析试卷,要作临床调查,只从卷面找问题难以避免主观臆测。我们曾经以为学生的失误是知识结构有问题,其实不然。是单凭直觉一路沿着错误判断造成的。分析试卷,必须有事实、数据、讲出道理。三者缺一不可。尤其要有典型事例,切忌没有事实的一般性评价。如“不会审题”“读图能力差”“答题不会使用地理术语”“错别字多”等。试卷分析中,整理出答题错例,能够把一

12、般评语具体化,要用统计数据,不能凭个别事例就下结论。讲出道理,分析内在联系,对今后的教学才有具体帮助。 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知道,新教材的改革是与教材功能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早先的教材是供教师使用的,现在的教材不仅为教师所用,也为学生所用,从此,便有了教材的教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改革。就是说,教材不再是定论性的知识库,而变成为活动方案加信息库。加强了活动设计是教材的一大进步,学生的学习不是靠教师告诉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自已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教材的教学化意味着学生学习活动化,教材的这一变化本该有效矫正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做法。可是,当前教师教书的情况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

13、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我国最近编制了教师教育标准,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针对目前中小学偏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接受式学习,封闭式的教学方式,标准规定教师授课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重庆晚报2010年6月28日)。 “儿童为本”就是说教师要有“儿童立场”,这是教师意识的关键。它是教师眼中的教育世界,必须与行政的视角、专家的视角和大众的视角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教师投身其中的教育之思考、甚至教育之痛。(立场)“大多数老师需要进一步学习,所有老师都应是终身学习者”。 这样说的依据是:当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学生主体意识的逐

14、渐增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等等,已经超越了教师以往的经验,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最高占有者,我们用什么应对学生的挑战呢? 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互动,相互切磋的教学模式。师生将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共同创新的钥匙。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会选择的学习者,获得发展的加速度呢? 1. 不迷信自已的讲。 原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在介绍上海育才中学的教改经验时,曾说:“从有经验的教师努力讲深讲透的过程中,看到了实际上在障碍着学生积极思维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我校以自学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总结教师讲深讲透的教训中试验出来的。”这段话在告诫教师不要越俎代。古代的苏格拉底在与人讨论时,总

15、是说自己什么都不懂,和对方摆个平等,而后顺着对方的思路,展开讨论,共同推进知识,讨论结束,好像助产,孩子是对方自个儿生出来的。一流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提高是靠自已提升起来的。 2. 不轻易回答学生的问题,不代替学生分析试卷。 学生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一位中学生是怎样学数学的? 犯点错,不是坏事,体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经历过山车似的转折,学生才会逐渐成熟。其实,婴儿从半岁起到两岁半,长乳牙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只不过人到成年后已经忘记了这段经历。人的成长经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经历痛苦是必然的成长过程。 3.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 (不轻易回答问题不等于不回答问题) 一位地理科代表的产

16、生。让学生表达自已的想法是学生要练习的主要能力。发言是权力,也是义务。说话和论证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提高。更重要的是,民主的课堂,允许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培植它需要民主、平等的土壤。思想解放了创造力才会产生。 4.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动起来了,才是我最放心的时候。 学生评价我们出的试题说“你的题出得好pie,”和学生一起聊聊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P39活动(3)根据漠河和海口偶的气候特点的差异,说一说它们各自发展旅游活动的优势。 主要根据两地的气温特点去说明,学生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冬季可不可去漠河?(分别是夏季和冬季) 注释5. 说理评估 义务教育课标第四部分,在实施

17、建议中,对地理学习的评价提出了建议。在此,我们提出“说理评价”能否作为一项基本阅读要求添加进去? 标准的教学建议之(四)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条指出,增大地理教学的开发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已的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学生提看法,必然要说理。说理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说理重点在于区分“事实”和 “想法”。“事实” 是公认的知识,而“想法”只是个人的看法。任何“想法”都不具有自动正确性,必须经过证明才获得正确性。证明也只是说服别人,清楚地告诉别人为什么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想法必须加以证明,提供理由。四种常用的理由是:事实、例子、数

18、据、专家意见。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理性话语能力培育,从社会作用来说,是一种帮助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公民教育。从公民修养来说,则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人文教育。 五、探讨(兼谈教材编写的两个特点) 新教学观强调的分析能力是建立在新材料、新情景,多渠道、多方法的基础上的。用多元标准对地理事物进行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当然,对这种能力的理解文科与理科是有所不同的。与十多年前的教材要求相比,新教材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分析的内容上,旧教材是强调对已学内容的分析,新教材是让学生分析全新的知识内容;二是分析的方法上,旧教材强调分析的结果,新教材强调分析的过程;三是评价上,旧教材答案是

19、封闭的,很可能是唯一的,新教材是开放的,允许有多种答案。 有一篇文章叫“小孩子提出的大问题”(文汇读书周报03年9月26日),作者写了如下的话:要告诉孩子如何从生活的感悟中正确认识、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鼓励孩子们提问,鼓励他们的梦想并激发他们去实践。不要相信或认为一个答案是所有答案中最好的。这种类型的题在考试中有吗?有,出现在课改试验区的高考试卷中。见下面的题1和题2。题1: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A、B、C三种方案(表2、表3略)。完成下列要求。(07年海南卷) 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6分)(本题答案可在B、

20、C方案中任选一种,理由陈述充分均可得分。) 说到此,不得不提出一个学生解题能力上带有普遍性的倾向演绎能力明显强于归纳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一、很可能与教材演绎式的编写有关(教材编写特点之一),旧教材是如此,新教材的编写也基本上是演绎式的,即先给出原理、概念等,再举例说明之,然后学生根据这些原理、规律去演练习题,如此循环往复。一些结构性知识便成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我们的教科书很少给出若干片段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归纳式的训练。其二、演绎题是考试的主要题型,如考查某个知识结构(许多是可以背记作答的)。其三、在教学中归纳问题被忽略,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命题中做过尝试

21、,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主要方法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和澳大利亚小麦生产的相同特点。(8分)答案 产品大量出口,(产品商品率高)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投入大) 专业化生产 生产规模大 (4分)在08年12月21日的考题中,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作概括描述。面对图像材料,学生无现成的结构套用。1990199619751980196019651970100806040200出口贸易结构()农产品农产加工品工业产品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1985年份 读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图,简述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6分)现行地理教材编写的第二个特点是,以专题(单元)与案例相结合为编写体例。

22、引导学生建立“环境是人文现象的重要基础”、“人文现象带有鲜明的地理底色”等基本观念。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读,得出地理基本结论和基本原理,在阐述原理的的过程中又以适当的实例做说明或论证。教材还辟有专栏或活动,其中的案例是用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地理知识和原理作解释,常以问号的形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活动设计有较多的观察、社会调查、科学探索等内容,大多具有实践、开放和综合应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完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的认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案例:从开放和综合角度让学生分析问题。 距今一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部落人口增加,单一

23、不稳定狩猎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人口需求,人们面临选择。就在这时,气候的演变促进了古人类的发展。在贾湖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稻谷等古生物的遗存,并且检测到古贾湖人骨骼碳3的含量很高(证明贾湖人是以大米为主食)。据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半坡贾湖大汶口黄河流域古文化遗址分布黄河气温()10000年9500年9000年8500年8000年(距今)紫貂扬子鳄,丽蚌麋鹿 贾湖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25 201510 5 0年降水800mm年降水1200mm河南舞阳县贾湖地区古代气候变化示意图图3距今9000年前后,贾湖地区的气候相当于现在 地区的气候条件,距今8500年又与 的气候相当。请说明气

24、候对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兴起有什么作用。(8分)参考答案 东北地区 长江流域(中下游)(4分) 距今8500年左右,贾湖地区气候变暖,使得大量种植作物(水稻)成为可能,古人类由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部族的人口进一步增加,为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提供了保障(4分 六、教学策略 (一) 改进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划分教学内容,另一种是按学生的认知方式划分教学内容,不同划分方法确定的教学内容会有一定的差异。按知识的系统和内在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优势是系统性强,不足是组织方式更关注知识而非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更强调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来组

25、织内容。其具体方法是:“设立认知冲突(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片断) 1.建构问题系统,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系统论,教学内容是由若干部分相互联系而成的整体,与传统教学按照知识的逻辑编排教学内容不同,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组织是围绕问题,将知识转化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系统。(1)确定问题主题 以水资源一节为例 教学内容被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主题。空间 数量 质量 时间指出狭义的淡水资源包含的类型从数量、质量两方面说明上海市水资源状况说明上海地表径流季节变化特点问题1:上海引水源地不断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可能带来

26、的问题。 问题2:说明长江径流变化对引水源地青草沙(位于崇明岛)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3: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2)引出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答案(1) 河水、淡水湖水、浅层地下水(2)地表、地下水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1.7倍地表水质较差 长江水质较好,支流质量差 地下水水质良好 (3)但上海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原来上海使用的是黄浦江上游的水,由于污染和过量采集,水质下降;地下水水质虽好,但为了控制上海地面沉降,其开采量受到严格限制。 上海将长江作为主要的淡水源。会增加用水成本 (4)长江径流虽大,但枯水季节容易受海水入侵而影响水质。 (5)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

27、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 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强化水资源管理等。2.采用问题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它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将教学内容编成具有多个层次关系的问题,学生也要能够理解和掌握有关感念和原理,并能够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学情和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交互为用,涉及概念、原理的内容可以采用知识逻辑顺序的教学组织形式。然后在采用问题解决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运用的问题解决中。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应当通过实验及教学效果调查。确立各自的

28、优点与不足。(二)优化学生的思维 不少学生只知道自已的思考过程,不了解别人的思考过程,他们需要在比较中逐渐获得思维优化的意识。一位校长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这样说,讲的内容我没听懂,这位老师是好老师。找了一较差的学生先把自已的解答写在黑板上,再由一位中等学生对之加以纠正,又让一数学思维强的学生,说明自已的解答方法。这位校长说,除了公平之外,还具有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 心理有(观念),才能为。有的教师上课时连提示性语言都没有,学生受到思想方法的教育很少。 七、学习策略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工具性知识,比如:概念学习的方法。知道它是什么,也要知道它不是什么,它还是什么。

29、你想要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你不想要什么,就对你想要什么接近了一步。对事物要进行分类,分层次。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对人的走路进行分类。把读书过程,转化为思考和质疑过程(教师可以给予示范引导)(1)阅读策略 (注释重读教科书的策略) 学生如何读教科书呢?以人教版七下,日本一节为例。根据日本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的原因。然后提醒学生举出更多的事例,以达到迁移水平。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理。考题也不宜只考书上有的。也就是考知识迁移能力为主。(4)意大利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但那不勒斯市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发达。简要分析其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6分)主要原因:优良的港口;廉价的海运;较高

30、的技术。】 (2)复述策略,记忆分类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二者的关系。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项目复述要尽可能早。好的习惯养成,终身受益。(3)自我调适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学生考试后常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身份的焦虑 安全感、身份、欲望积极情绪的力量蕴藏的道理蛮深,人的情绪(积极与消极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两种力量)。人类遗传基因的消极(或负面)情绪是占上风的,例如安全感、焦虑等不被意识的东西是潜藏于心的。积极与消极情绪的比例有3:1的关系,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用三次积极的体验去对抗,不一定一天要做三件好事(指短时间做三件)。可以使积极情绪得以恢复。找到生命的意义,需要理想,需要勇气,积极情绪会大

31、增。别人的鼓励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外力。例如做义工,从而体会得到的快乐。 推荐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4)两条应考策略学生凭直觉思维造成的失误,后来被我们总结成一条审题和答题策略。 肯定否定再断定的策略,是从学生哪里总结来的;还有得与失的关系,考试不是比谁不犯错误而是比谁少犯错误。 某些时候要敢于放弃。 八、区域地理的教学。初中课标在(五)认识区域部分(世界地理)的说明中指出,“本单元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在中国地理的说明中,初步掌握改为“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高中必修3, 课标规定“以某区域为例,分

32、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发生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这三条能力目标随着学习进程而逐级提高。我们知道,新教材的改革是与教材功能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早先的教材是供老师使用的,现在的教材不仅为教师所用,也为学生所用。从此,便有了教材的教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改革。就是说,教材不再是定论性的知识库,而变成为活动方案加信息库。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教师把“教教材”做为教学的重点,认为把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讲细就行了。新教材有开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以案例为载体,教学的重心不是案例本身,而是案例中

33、体现的方法。教材中的活动,标准中列出的以为例,分析等,能力目标是迁移水平。 在区域案例学习之后,接下来就是方法的提炼,(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也可以安排课时单独进行),通常被称为形成认知结构。(见谈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 为了避免知识结构僵化,被教条的生搬硬套。还需要输入更多案例供学生具体作分析,反思解答问题的得与失。(案例见注释 洞庭湖土地利用的变化)并且说出自已的理解和分析过程。 优化学生的思维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比如让更多学生发言,在比较中获得思维优化意识。 不是集体回答,是个人独立发表意见。 在上课前,有老师鼓励学生用几分钟,面对全班学生总结某知识点,谈学习方法及体会等等。这位老师深知学生学会学

34、习的关键,要牢固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运用复述策略,训练学生将地理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思维是借助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心理过程,而口头表达是一种外部语言。内部语言通常没有外部语言那样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可以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正是这一特点,一方面使思维有可能快速进行,另一方面,也常常可能造成思维不连贯、不符合逻辑或模糊不清。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语言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外部语言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谨,前后连贯,符合逻辑,那么文字表达就会明显提高。 结束语: 反思自已的教育过程 观念的转变远比作出一个决定艰难。经验是倾向于自我复制的,不太能够移植,学习中还需要对经验不断进行反思,舍去影响经验的具体因素,上升到一般高度。庶几,才能逐渐发展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成功者大致需要三个条件:有勇气(信念),有智慧,这两者都是教不会的,要靠悟、靠体验和反思来获得,教师的成长= 学习+反思。 说有易,说无难。相信老师们有自已的想法。只是没有机会在这里发言而已。以上发言,是平心而论的东西,谈点也多是存而不论。为大家提供一些案例(对、错都有),是想引起更多人参与讨论、交流,共同推进教育与教学研究。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