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56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流行病学56文档资料.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早期的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并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学的进步及流行病学者的努力,传染病流行病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天花于1977年在全球消灭 2.脊髓灰质炎的消灭指日可待 3.各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从全世界卫生状况看,在多数国家,传染病仍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各国重要的卫生问题。,1.1993年WHO宣布:结核病全球告急,全世界总人口约1/3感染了结核杆菌。1995年结核病死亡者达300万人,还发现耐药结核杆菌及多种耐药结核病爆发流行,结核病防治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2.古老的传染病未
2、能有效的控制。我国: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痢疾等发病率居高不下。3.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艾滋病:传播之快,死亡率之高,影响某些非洲国家民族存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发病的人数呈几何级数上升。,4.建国后已控制或接近消灭的性病、血吸虫病又死灰复燃。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仍是我国流行病学领域的重点问题。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中心内容:要控制和消灭传染病,首先要搞清传染病为什么会发生与流行。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是病原体与宿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多,但病原体存在不一,定发生传染病,掌握各种病原体和宿主的特点,对理解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过程是很有必要
3、的。(一)病原体 指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1.侵入门户 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部位。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特异性定位。2.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或遗传因素产生变异。与流行病学有关变异有:(1)耐药性变异 如耐药结核菌(2)抗原性变异 如流感病毒(甲型)(3)毒力变异 分毒力减弱和增强两种,利用毒力减弱变异,制成疫苗,预防传染病,如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二)宿主 能供给病原体场所和营养的生物(人、动物)。宿主不仅能适应环境,接受损害,而且也具有抵制、中和外来侵袭之能力。抵抗力、免疫力 排除、消灭宿主 病原体 易感者 生存、繁殖 多数情况宿主死亡,病原体随之死
4、亡,如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病原体难以生存。宿主死亡、产生免疫之前,病原体须从体内排出,延续其种属。,(三)传染过程及其感染谱 传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现象。传染过程: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隐性(冰山)轻 重 死亡 进入 治愈病原体 机体 感染 显性 轻、中、重(麻疹)死亡 死亡为结局(狂犬病)传染梯度(感染谱):机体对病原体反 应轻重频率,传染力:病原体在宿主 体内生长繁殖,病原体 引起感染的能 的感染 力。程度 致病力:病原体引起易 敢者患病的能 力。传染过程是传染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传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的发生必然有传染过程,此为个体现象。,二、
5、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成,此为群体现象。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与流行,必须具备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生长(一)传染源:体内有病 原体 繁殖 人 排出病原体 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1.病人作为传染源 是重要的传染源。根据病人的病程经过分: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频度。(1)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各种疾病潜伏期长短不一 伤寒:5 39天 12 18天 痢疾:数小时 7天 7 12天 麻疹:7 21天 10 11天,潜伏期的用途:
6、1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医学观察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增加1 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按最长潜伏期留验。2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的时间:被狂犬病严重咬伤或咬伤头部,在72 小时内注射抗狂犬病血清。麻疹 在潜伏期处5天内行被动免疫才有效控制感染。3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追查传染病及传播途径:,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高峰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为感染日期。4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经1218天 水型伤寒流行:水源消毒 病例数下降 5决定疾病的流行特征:潜伏期短 疫势猛,常呈爆发 潜伏期长 流行时间长(2)临床症状期: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1典型病人:症状典型,病原体大量排除,是重要的传染源。,2非典型
7、病人(轻型病人):症状轻,易误诊、漏诊,不易发现和及时隔治,人群中自由活动,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可忽视。(3)恢复期:病原体体被清除,不再成为传染源 临床症状消失 仍能排出病原体 如伤寒:13个月 10%排菌 36个月 15%排菌 可持续6个月 终身作为传染源 美国一家牛奶场,因牛乳被伤寒杆菌污染,造成 伤寒爆发,传染源是玛丽,携带75年。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排出病院体的整个时期。,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长短不一。传染期短 续发病例成簇发生 传染期长 续发病例陆续出现 病原学检查 传染期可通过 结果判定:痢疾病人大便 流行病学调查 培养23次 阴性 出院 意义:了解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 期限的重
8、要依据。2.病原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按携带病原的不同称: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病原携带者可分为:(1)潜伏期病原体携带者: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如麻疹、白喉、痢疾、霍乱等,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2)恢复期病原体携带者: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携带状态有长有短 3个月内 称暂时病原体携带者 管理不好,常致 3个月 称慢性病原体携带者 疾病爆发(流行)(3)健康病原携带者:未曾换过传染病,但 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流脑:发病少,带菌多(实验室检查才发现)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携带者的类型 不仅取决于 排菌效果 排菌期长短 职业 饮食行业、个人卫生习惯
9、 托幼机构等 更取决于 社会活动范围 定期检查 卫生防疫措施,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由感染的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动物性传染病(亦称人兽共患病)。(1)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但在人间不会引起传播。狂犬病 狼 狼 狗 狗 人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2)人为主要传染源:病原体主要靠人延续世代 人型结核:人 人 牛(3)人、动物都可为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病:人、牛,乙脑:猪、人(4)真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须以人和动物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牛、猪绦虫病。动物性传染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一般不大,因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引起传布,但也有例外 经空气 鼠疫发展
10、为肺鼠疫 人间传布(二)传播途径 经一定方式 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 侵入易感者 侵入另一个易感者 此经过的途径 世代绵延,此种更换宿主过程称传布机制,或传布过程。包括排出途径、传布途径、侵入途径。,传布途径较复杂,一般分以下几种:1.经空气传播:有三种方式(1)经飞沫 流感病毒、流脑(2)经飞沫核 白喉、结核(3)经尘埃 结核流行特征:影响因素与:地区:传染源周围人受感染 人口密度 时间:冬、春季多 居住条件 有关人群:儿童发病多 易感者比例 2.经水传播:有两种方式(1)经饮水传播:如痢疾、伤寒、甲肝等。,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流行特征 发病与性别、职业等无关,暴饮者发病多
11、 水源经常污染,病例终年不断,水消毒 流行终止 其发生的频度与范围 被污染水源的性质(井水、自来水)取决于 居民卫生习惯 2.经疫水传播:血吸虫病、钩体病流行特征:有疫水的接触史 发病有季节性、地区性、职业差别 大量易感者入疫区与疫水接触 爆发、流行 对疫水采取措施,个人防护可控制发生,3.经食物传播:肠道、呼吸道传染病、寄 生虫病可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分两类:被病原体污染(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食物 生鱼 肝吸虫 本身存在病原体 生猪肉 囊虫病 乳牛结核 结核病 毛蚶 甲肝 病人有吃污染食物史,吃者发病,不吃不发病 流行特征 易形成爆发,其程度与吃污染物人数有关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爆发即
12、平息,4.经接触传播:有两种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源与易感者不经任何外界因素直接接触所造成:性病、狂犬病。(2)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传播,伤寒、痢疾、肝炎、沙眼。散在发病,很少流行 流行特征 无明显的季节性 个人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差的 地区发病多,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称虫媒传播):分两种(1)机械性传播:苍蝇、蟑螂 传伤寒、痢疾 病原体在体内不能生长、繁殖,主要是机械运载病原体污染食物、食具。(2)生物性传播: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肠道或体腔经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传播特点:病原体与节肢动物间存在生物学上依存关系。咬 疟原虫 蚊体内有性生殖
13、人,森林脑炎病毒可经卵传给下一代 蚊自吸汝病原体至感染易感者所经过的时间 外潜伏期 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吸血 节肢动物分布一致 季节性升高 流行特征 有职业特点:年龄差异 森林脑炎 伐木工人 老疫区:儿童多 乙脑 新疫区:老幼均发病 一般无人直接传人,6.经土壤传播:土壤被污染的机会较多 发育 寄生虫病:蛔虫卵 土壤 具有感染性 土 炭疽:芽胞 长期存在 意义:决定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能力长短;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个人卫生习惯 7.医源性传播:在医疗、预防工作中,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造成某些传染病传播。有两种类型:,一类:治疗、预防、检查时,医疗器械被污染所致。另一类:输血、生
14、物制品和药物受污染引起 8.垂直传播: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称水平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称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几种方式:(1)经胎盘传播 收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感染。胎盘 畸形 风疹病毒 胎儿 先天性白内障,(2)上行性传播 经 到达 绒毛膜 引起 病原体从孕妇阴道 子宫颈口 胎儿 胎 盘 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金葡、白色念珠菌等(3)分娩引起的传播 孕妇产道污染,分娩时胎儿可被感染 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可经子宫内,分娩时致胎儿感染,是儿童艾滋病病例的主要感染方式。,(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人群易感性。群体的易感性取决
15、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比例。人群中有免疫力人数多 人群易感性低 人群中有免疫力人数少 人群易感性高 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的死亡,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判断人群对某病易感水平高低根据:历年流行概况 计划免疫 综合分析 人群抗体水平,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一)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周围传播病原体所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传染源。范围小的疫源地 称疫点 单个疫源地 如麻疹局限于一个家庭内
16、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一片称疫区。形成疫源地的条件:有传染源存在;病原体能继续传播。,传染源活动范围疫源地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 传播途径的特点 疫源地条件 疫源地被消灭的根据:移走(隔离)传染源 病愈 死亡 传播途径:彻底清除外环境中病原体(消毒、杀虫)易感者 接种 无新病例 观察 经该病最长潜伏期 无新感染,(二)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是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麻疹:脊灰: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 是疫源地相继发生的结果 疫源地消灭 流行过程终止,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源 构成流行过程三个相互连系 传播途径 的基本环节 易感人群 受自然
17、因素、社会因素影响(更重要)(一)自然因素:包括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等。对流行过程影响更明显(二)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经济、文化、人口密度、人口移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社会制度等。,疟疾:蚊 自然因素 普查治 灭蚊 预防服药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促使三个环节联系 流行 如果 社会因素 抑制三个环节联系 终止,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首先要确定预防策略和制定具体的措施。(一)预防为主:坚持群众路线,因时、因地制宜(如钩体病 灭鼠),采取综合措施(针对三个环节),突出主导措施(如麻疹
18、 预防接种),反复斗争(如血吸虫病)。(二)建立疾病监测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间交往频繁,人们观念、行为的改变,要加强疾病的监测(如艾滋病)及国际间合作。二、传染病的预防 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 采取 指未出现疫情之前对 的措 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 施(一)改善卫生条件 改善饮水条件,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粪便、污物无害化处理。(二)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水平 如艾滋病知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 提高人们、态度、信念 自我保健能力、行为(三)免疫预防 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预防相应的传染病。(见计划免疫部分)(四)国境卫生检疫 在海港、陆地、机场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出入国境人员、交通运输设备、行李
19、、货物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防止疾病传入、输出。1.检疫传染病的种类及期限 我国规定三种:鼠疫 6天 霍乱 5天,黄热病 6天 进口检疫 2.检疫内容 出口检疫 卫生监督 感染者 留验 健康证明 3.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隔治病人)医学检查 消 杀 灭 三、传染病的控制(一)疫情管理 1.疫情报告(传染病报告)迅速、全面、准确,甲类:鼠疫、霍乱(1)报告种类:分三类 乙类:共35种 丙类:(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 法定报告人 甲类(包括乙类中艾滋病、肺炭疽)城镇 6h内 农村 12h内 乙类 城镇 12h内 报告时限 农村 24h内 丙类 24h内 省级卫
20、生行政部门受到甲类、传染病 爆发、流行的报告后,于6h内报告卫 生部,确认、排除后 发出订正报告 疑似病人 形成带菌者或后遗症 转归报告 2.疫情报告工作的考核 疫情报告制度是否健全 考核的内容 报告是否及时 漏报、漏诊等 评价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指标是:漏报率、漏诊率。(二)防疫措施 出现疫情后,防止扩散、尽快平息 1.对传染源的措施,(1)病人: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五早)临床资料 实验室资料 早发现、诊断(与业务水平、流行病学资料 责任感有关)早隔离 医院隔离:严格隔离(甲类)医院或家庭隔离(乙类)甲类疑似病人 在指定场所隔离观察 尽快明确诊断 乙类疑似病人 医疗保健机构指导下治疗
21、、隔离(2)病原携带者 饮食行业、服务行业、托幼机构、献血员,登记 做好 管理 经2-3次病原检查(-),才可排除 随访(3)接触者 曾接触传染源而有可能受感染者 接触者应接受检疫 检疫期限 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1应急接种 如麻疹的接触者 预防接种 2药物预防 强力霉素 霍乱 防止滥用、以免造成耐药性乙胺嘧啶 疟疾,3医学观察 一般对乙类、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要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4留验(隔离观察)对甲类传染病接触者。需限制活动范围,在指定场所进行诊察、检验、治疗。(4)动物传染源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由兽医部门隔治 牛 血吸虫病 羊 布病 家畜、宠物、警
22、犬 接种,无经济价值的动物 灭鼠 狂犬病 打狗 缅甸 象患狂犬病 2.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三管(水、粪、食)寄生虫 肠道传染病 无害化 甲肝V 一灭(苍蝇,蟑螂)呼吸道传染病 空气消毒 虫媒传染病 杀灭媒介昆虫 消毒:用理化、生物方法杀灭和消除传播途径上(环境中)的病原体。,微生物 无菌化(无致病、非致病菌)流行病 无害化(无致病菌)(1)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消毒。饮水、空气消毒(2)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目的 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3.对感染者的措施(1)免疫预防 发生传染病时
23、:被动免疫 局部流行时:人群应急接种,可控制大面积流行。,(2)药物预防(3)个人防护 4.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报上级地方政府决定,可宣布疫区。(1)封锁疫区 采取措施后,经(2)隔治病人、接触者 该病最长潜伏期后(3)消、杀、灭,无新病例出现,(4)易感人群接种 宣布解除紧急措施,第三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评价:计划免疫投资小、收益大 成本效益比:麻疹 111.9 风疹疫苗17.7流行性腮腺炎16.7(三种混合疫苗114.4)传染病死
24、因顺位:由第1位降至第6,7位,一、免疫程序 基础免疫:五种疫苗,七种疾病(全程足量的初种)麻疹、白百破、脊灰、卡介苗、乙肝 以前四苗、六病 加强免疫:(适时的复种)二、扩大免疫规划(EPI)由WHO提出的:要求免疫方法与流行病监督计划结合。内容: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 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三、预防接种 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一)预防接种的种类及生物制品 1.人工自动免疫:将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1)减毒活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株制成。卡介苗、麻疹、脊
25、灰(2)灭活疫苗:由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灭活制成。狂犬病、乙脑、霍乱(3)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去毒,保留,免疫原性而无毒的制剂。白喉、破伤风(4)多联多价疫苗:多联 几种疫苗或与类毒素按比例混合而成。多价 同种病毒(细菌)不同型的混合。优点:同时预防几种疾病,减少接种次数。2.人工被动免疫:含抗体的血清(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1)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用时须作血清过敏试验。(2)丙种球蛋白:由人血液(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3.被动自动免疫 先用DAT 如白喉接触者 后用类毒素(二)预防接种的实施 1.疫苗计划的制订 儿童基
26、础免疫所用疫苗按免疫程序规定编制(1)应免疫接种人数的计算 见P176177(2)疫苗需用量的计算,2.组织实施 定点 预防接种方式 按期完成基础免疫 分散 组织好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 如脊灰 12月56日 元月56日为强化免疫日 接种完毕及时登记 3.接种途径与剂量,免疫异常:免疫缺陷 急性疾病:发热 4.疫苗禁忌症 以往接种有严重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患耳 5.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局部(1)一般反应 红、肿、热、痛 全身 全身不适 反应强度分:弱、中、强三级 见P178表12-2 晕厥(2)异常反应 休克 用1%肾上腺素 过敏 皮疹,6.冷链 保证疫苗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
27、位,在贮存、运输、接种过程中,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四、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一)疫苗安全性 出产前严格检定 疫苗 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停止使用,(二)免疫效果 免疫监测 Ab滴度及持续 时间 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检测指标 阳转 OT试验 血清抗体转化率(+)阴转 锡克氏 试验(-)白喉(三)流行病学效果 采用现场试验研究 用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 指标:保护率=(对-接)/对100%效果指数=对/接,(四)计划免疫工作考核 考核内容:1.组织设备,人员配备 2.免疫规划,疫情监测 3.计划免疫实施,人员培训 4.冷链装备和运转情况 考核指标:1.建卡率 2.接种率 3.四苗覆盖率 4.冷链设备完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