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时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5961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时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时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时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杭州西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雾。古人说,西湖是“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这里的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学习目标:,1.走近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古诗的文学常识。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这首诗。3.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陪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解 题,钱塘湖:杭州西湖春行: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知识锦囊: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五律、七律,知识锦囊: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2、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与颈联必须用对偶,知识锦囊:律诗各联名称,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诗歌节奏,五言律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歌节奏,七言律诗:一般节拍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

3、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元(88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

4、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我 欣 赏西湖美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春天的西湖,23,杭州西湖白堤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且政绩突出。杭州人民为纪念他而将此堤命名为白堤。,翻 译 诗 歌,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没(m):隐没。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部分词语解释,译诗,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春水初长,与岸相平,湖面笼罩着蒙蒙云气。,几处早莺在向阳的树枝争鸣,谁家的新燕在为筑巢啄取春泥?,野花星星点点,渐渐眯乱人眼,春草初生,刚能遮住马蹄。,*

5、最爱湖东的景色,百看不厌,白沙堤掩映在绿杨阴里。,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早春,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默读全诗,看看白居易经过哪些地点?(或者体现诗题中“行”字),孤山寺北 贾亭西 白沙堤,(作者就是沿着这样的游览路线描写沿路景物的。即以诗人行踪为线索),29,他是乘车、骑马、还是步行?请根据诗中提供的线索说明。,是骑马游。“浅草才能没马蹄”即是根据。,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这首诗描写的景是初春景象,全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

6、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水、云、莺、燕、花、草、杨、堤,想一想:,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3、哪些句子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品读欣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视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了铺垫。,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让人透过水面刚与岸平,天上水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感受到春意的氛围。,首联:点明春行的地点,诗人从

7、大处落笔,勾勒出西湖早春轮廓,品读欣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诗人所见的莺争着飞到向暖树上唱歌:燕开始衔泥筑巢。这景象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描写细腻生动,流露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觉和喜悦的心情。,颔联:借助动物(莺、燕)表现春天生机盎然(勃勃)。突出动态美,品读欣赏,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草。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感到很舒服,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诗人由“贾亭西”已到了“湖东”,写法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颈联:通过对植物(花、草)的描写表现出早春的蓬勃生机。突出静态美,品读欣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行不足”,

8、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这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境。,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对美景流连忘返。(留白写法),钱塘湖春行,所在(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所见(春),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堤,所感:,最爱,行不足,春光山色 春意盎然 无比喜爱流连忘返,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这首诗的诗眼:,喜悦,最爱,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平、云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湖东、白堤,春光明媚流连忘返,内容总结:,全诗以“”字为线索,从 起,至 终。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行,

9、孤山寺,白沙堤,春,喜悦,43,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喜悦,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从而体现了初春的特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请作具体分析?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经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加以品析。,(1)“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

10、,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2)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加以品析。,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4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春花春草正在生长的勃勃生机?,才能绿草如茵,刚刚没过马蹄,还在继续生长。渐欲野花似开未开,但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50,在西湖景物中,作者对哪里最感兴趣?根据是什么?,湖东。“最爱湖东行不足”便是

11、根据。,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特别是“最爱”“行不足”。,51,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元代曲作者,秋思,天净沙,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 题,天净沙 秋思是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名片,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万中无一”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白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

12、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作品简介,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行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写作背景,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翻 译 诗

13、 歌,部分词语解释,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意境: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的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准备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见他的乡愁何等的浓重。,品读赏释,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tng)人的图画

14、。“枯”、“老”、“昏”、“古”、“西”、“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心情。,品读赏释,展开想象,请同学们看着课本69页的那张图,结合本曲的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63,枯藤老树昏鸦,64,说说你对各个诗句的理解。,1.枯藤老树昏鸦: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苍凉,景物特点,65,小桥流水人家,66,2.小桥流水人家:,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烘托游子思家之情。,恬静,67,古道西风瘦马,68,古道西风瘦马:,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由马瘦可以联

15、想到人瘦。,马犹如此 人何以堪!,荒凉,69,夕阳西下:,点明时间;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我会思考,请同学们默读全曲,思考一下哪一句是点睛之笔(主旨句、画龙点睛),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断肠人在天涯”,情,71,主 题,这首小令,寓情于景,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羁旅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我会思考,我们知道这首曲抒发的是孤寂愁苦之情,那请同学们看看全曲,哪些词语表现了“孤寂”?哪些词语表现了“愁苦”?,孤寂:愁苦:,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73,艺术特点1,语言极其精练:前三句只用名词,不用动词。18个字,9幅画面,

16、意蕴丰富。还有“断肠人”。,74,艺术特点2,运用烘托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用:增强感染力突出羁旅之思,写作手法,正面:,侧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手法,全曲基调:,孤寂愁苦之情,全曲总共二十八个字,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小结:,秋思,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写景,凄凉 冷清秋景,抒情,夕阳 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游子之哀,羁旅之思,小结:,这首诗通过对秋天黄昏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沦落天涯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1.“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游子思乡的愁绪。,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突出特点?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的气氛,表现游子的惆怅思乡之情。,3.曲中多出运用映衬的手法,请你试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1)如“古道西风瘦马”用“古道”与“西风”相映衬,使道路更显苍凉,“悲秋”之情更浓。(2)“小桥流水人家”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