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敏实验及合理使用抗生素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药敏实验及合理使用抗生素PPT文档.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生物耐药机制 为什么要测MIC 如何用好微生物报告,细菌耐药机制,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耐药机制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耐药机制,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细胞结构,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外部结构.1.外部注水的通道帮助运输营养物质和一些低分子物质(包括抗生素)2.在细胞的表面是脂多糖,是细菌内毒素的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细菌的致病性同时也使它带上了负电荷 3.脂蛋白在外部膜和胞壁质层之间,胞壁质层是由肽聚糖构成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的基本形状.4.蛋白质和磷脂嵌在细胞质中.(许多蛋白质对细菌细胞代谢起酶催化作用)总之外部膜对细胞主要启到第一道渗透屏 障以维护外周胞质中的蛋白不流失.细胞 质中包含细菌
2、细胞染色体和RNA等其它一 些结构,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外部结构比阴性细菌更简单 头发状物质是磷壁(酸)质目的是加固胞壁质层.胞壁质层(细胞壁)也比阴性菌厚.其它的部分如蛋白质,细胞质膜,细胞质和其它结构和阴性细菌相同,抗生素作用机制,阻碍细胞壁合成 内酰胺类药物 万古霉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 大环内酯类 氯林可霉素,氯霉素(50S)四环素,氨基糖苷类(30S)干扰细菌DNA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代谢途径 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药物(可单独或结合使用),阻碍细胞壁合成(阴性细菌),阻碍细胞壁合成(阴性细菌),阻碍细胞壁合成(阴性细菌),阻碍细胞壁合成(阴性细菌),阻碍细胞壁合成(阴性细菌),阻
3、碍细胞壁合成(阳性细菌),阻碍细胞壁合成(阳性细菌),阻碍细胞壁合成(阳性细菌),阻碍细胞壁合成(阳性细菌),多粘菌素杀菌模式,多粘菌素杀菌模式,多粘菌素杀菌模式,多粘菌素杀菌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30S)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30S)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30S)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30S)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30S)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30S)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50S)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50S)模式,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50S)模式,干扰细菌DNA合成(喹诺酮类),干扰细菌
4、DNA合成(喹诺酮类),干扰细菌DNA合成(喹诺酮类),干扰细菌DNA合成(喹诺酮类),细菌耐药机制,1.细菌产生酶如内酰胺酶,在抗生素未到达 靶位时就将抗生素消灭 2.细菌的细胞壁变得抗生素无法渗入 3.抗生素的靶点发生突变使抗生素无法再结合上 去 4.细菌细胞内形成排放泵,在抗生素到达靶位前将 其排出 5.变化细菌DNA改变靶位酶的代谢途径使抗生素无法结合,或者通过获得新的遗传信息,使细菌在代谢中不再使用靶 位酶,细菌产生酶如内酰胺酶,在抗生素未到达 靶位时就将抗生素消灭,细菌产生酶如内酰胺酶,在抗生素未到达 靶位时就将抗生素消灭,细菌产生酶如内酰胺酶,在抗生素未到达 靶位时就将抗生素消灭
5、,细菌产生酶如内酰胺酶,在抗生素未到达 靶位时就将抗生素消灭,细菌的细胞壁变得抗生素无法渗入,细菌的细胞壁变得抗生素无法渗入,细菌细胞内形成排放泵,在抗生素到达靶位前将其排出,细菌细胞内形成排放泵,在抗生素到达靶位前将其排出,细菌细胞内形成排放泵,在抗生素到达靶位前将其排出,细菌细胞内形成排放泵,在抗生素到达靶位前将其排出,细菌产生酶如内酰胺酶,在抗生素未到达 靶位时就将抗生素消灭,细菌产生酶如内酰胺酶,在抗生素未到达 靶位时就将抗生素消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遗传突变2.获得性耐药,遗传突变,遗传突变,遗传突变,遗传突变,获得性耐药,通过染色体变异获得环 丙氟哌酸耐药性,获得性耐药,遇到另
6、一个原生质中 有氨苄青霉素耐药基 因的细菌,获得性耐药,形成桥状物质,我们称 为菌毛,将耐药基因从 一个细菌传到另一个 细菌,获得性耐药(转化的方式),获得性耐药(转化的方式),获得性耐药(转化的方式),获得性耐药(转化的方式),为什么要测微生物的MIC 有些药物已经不再适用K-B法 MIC值对临床治疗更有针对性,VISA-falsely“S”by previous(CLSI M100-S18)vancomycin disk diffusion breakpoints,Vancomycin Zone Diametervs.MIC S.aureus,Vancomycin MIC(g/ml),Va
7、ncomycin Zone(mm),former(2008)15 mm cutoff,VISA,VRSA,VSSA,对于耐药问题的临床对策,1.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循:避免将抗生素用于单纯的咳嗽和感冒;避免用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感染,如病毒性咽炎;对于健康妇女的非复杂性膀胱炎,抗生素限制使用三天;限制使用电话开抗生素处方,特殊情况例外;窄谱抗生素可奏效的情况下不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处方应尽可能以细菌培养和药敏的结果为依据;,对于耐药问题的临床对策,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需要修改抗菌治疗方案;外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根据抗生素药理、药代的特点以及目标病原菌的不 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确定合理的给药时间和给
8、药期间;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要防止细菌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下过早的停用,亦要避免在没有督察的情况下长时间滥用;在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价格/效力比。,抗菌药PK/PD理论的产生背景,近十多年来,人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口服抗菌药物按照NCCLS药敏试验的分界点来判断药敏试验结果,常常与药代动力学、微生物学以及临床结果不符。这一发现引起了实验和临床抗感染专家的重视,他们努力探索,希望在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模型的基础上,将临床转归,致病菌是否清除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合起来,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方法来指导临床用药。在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下,这一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卓著的成就和发现,一个全新的抗
9、菌药PKPD理论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抗菌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范畴,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抗菌药的吸收、分布和清除,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决定着药物在血清、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与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浓度与药物效果、药物毒性的关系。对于抗菌药物而言,研究抗菌药抗菌活性变化的时间过程,这是抗菌药学的核心问题,与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关系,它决定了达到成功治疗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为此必须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两者结合起来。,药代动力学参数,生物利用度(F)峰浓度(Cmax,Cp
10、eak)达峰时间(Tmax 或Tpeak)表观分布容积(Vd)半衰期(T12)清除率(CL)消除速率常数(Ke)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药时曲线,AUC,Cmax,T1/2,抗菌药药效动力学参数,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引起细菌肉眼观察下未见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是能使活细菌数量减少到起始数量的0.1%的药物最低浓度,该指标亦常作为描述药物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指标。,抗菌药药效动力学参数
11、MIC and MBC参数的不足,MIC和MBC反映的是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或抗菌潜能,但不能反映抗菌活性在体内的时间过程。例如MBC不能提供抗菌药的杀菌速度,不能预言增加药物浓度是否可以提高杀菌速度MIC也不能反映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被抑制的状态能持续多少时间。,抗菌药药效动力学参数,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指细菌暴露于抗菌药后,在洗去抗菌药的情况下,数量增加十倍(1log10单位)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的差)。PAE的大小反映抗生素作用后细菌再生长延迟相的长短,亦反映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后的持续抑制作用,故而又称持续效应(Persistent e
12、ffects)对于G球菌,所有抗生素都有PAE;对于G-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都有延长的PAE短PAE或无PAE见于-内酰胺类对G-菌,例外的是碳青霉烯类,它们对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延长。,抗菌药药效动力学参数抗生素后效应(PAE)-续,PAE在体内是变化的,动物感染模型的研究发现:体外PAE不能预见体内的PAE,多数情况下,体内的PAE长于体外PAE,在白细胞存在时,氨基甙类和喹诺酮类的PAE将更长;体外链球菌对-内酰胺类的PAE延长,而体内未见延长;体外在长给药间隔或重复给药后氨基甙类的PAE降低或消失,但体内实验未发现此结果。,抗菌药药效动力学参数,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P
13、A SME)是指细菌暴露于高浓度(10MIC)抗菌药后,在低于MIC的药物浓度下,数量增加十倍(1log10单位)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的差)。PA SME的意义与PAE相似,不同的是将细菌暴露于高浓度抗菌药物后,继续置于低药物浓度(MIC)下,观察其再生长的延迟相。PA SME较之PAE更符合体内情况亚抑浓度下可导致细菌慢生长并有形态改变Sub-MIC的后效应在体内长于体外。,抗菌药药效动力学参数,抗菌素后白细胞活性增强效应(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enhancement,PALE)在一些抗菌药物的作用后,白细胞吞噬活性或胞内杀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这可以看作是另一
14、种形式的抗生素后效应,表型是PAE延长(体内和体外)。阿奇霉素的PALE较强,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产生较长PAEs的抗菌药倾向于显示最大的PALE,氨基甙类和喹诺酮类在白细胞存在时,通常可使PAE延长一倍(对于G-菌),但白细胞对PAE小的抗生素,如-内酰胺类未见有明显的增强效果。,抗菌药药效动力学参数,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s):将不同浓度(如12、1、4、16、64MIC)的抗菌药物加入菌液中,于不同时间取菌药混合物作菌落计数,绘制时间菌浓度曲线,即杀菌曲线,抗菌药(疗效)分类的实验性证实动物感染模型的实验性治疗,抗菌药药效学研究表明:各种(哺
15、乳)动物间在PK和PD参数和疗效上十分相似,同时临床效果和细菌学疗效上也十分相似或相关。因此,动物感染模型实验性治疗效果的观察,可用来作为抗菌药(疗效)分类的依据。亦可作为人体剂量设计的参考或参照。,抗生素的PK/PD分类,Shah等将抗菌药分成两个基本的杀菌活性模式,或称作为两个群:浓度依赖的杀菌剂 抗生素后效应长,浓度与杀菌活性正相关,主要参数为24-hr AUC/MIC 或 Peak/MIC,如氨基甙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甲硝唑类和阿奇霉素等时间依赖的杀菌剂 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在此浓度以上杀菌速度及强度 不再增加,抗生素后效应无或很短,主要参数为TimeM
16、IC,如-内酰胺类,大 环内酯类(除外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的PK/PD分类,Time above the MIC 40%interval,用PK/PD参数确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限,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可用Cmax/10作为敏感限;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可根据Cmax(以头孢匹胺为例,为264mg/L),T 1/2(4.5h),计算:按一级动力学过程有公式:A=A0(1/2)n 以Time over MIC达40interval为敏感限:12h(interval)40%=4.8h,为(4.8/4.5)=1.07 T 1/2 则敏感限为A 4.8h=264x(1/2)1.07=125mg/
17、L,用PK/PD参数确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限(再以马斯平为例),1.马斯平为-内酰胺类药物,系时间依赖的抗菌素。2.按马斯平单次静脉给药1000mg计,Cmax 为78.7mg/L,T1/2为2小时3.按一级动力学过程有公式:A=A0(1/2)n Time over MIC 达40%给药间隔作为敏感限 12h40%=4.8h 4.8h为(4.8/2)2.4个半衰期 则此时血药浓度(即敏感限)为:A 4.8h=A0(1/2)n=78.7(1/2)2.4=14.9mg/l,药动/药效学敏感限因给药方法而变:马斯平30min内注射(q12h,平均T1/2为2h),500mg 1g 2g iv Tmax 38.2 78.7 161.3 mg/l PK/PD敏感限*7.2 14.9 30.6 mg/l im Tmax 12.5 26.3 51.3 mg/l PK/PD敏感限 2.4 5.0 9.7 mg/l,*time/MIC40%计算,根据PK/PD理论调节给药间隔可提高时间依赖抗菌药的临床疗效(举例),某药为时间依赖的抗菌药,每12h给药一次,其Cmax为40mg/L,T 1/2 为2h。若感染菌的MIC为10mg/L,问上述给药方法能否有效抗感染?若每8h给药一次呢?,xie,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