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药健康】院內泌尿道感染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医药健康】院內泌尿道感染文档资料.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院內泌尿道感染,入院時,沒有泌尿道感染的症狀,而且尿液常規也沒有膿尿(pyuria,WBC5/HPF);入院72小時後,無論是否出現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尿液檢查存再下列任何一項異常,則定義為院內泌尿道感染(HUTI)1.尿液培養:存在菌尿症A.未放置導尿管的病人:菌落數105 cfu/mlB.置放導尿管的病人:菌落數102 cfu/ml2.尿液常規:存在膿尿(WBC 5/HPF),院內泌尿道感染,HUTI是最常見的院內感染:大約佔40%的院內感染HUTI併發菌血症的比率約0.5-4%;但是17%的續發性院內血流感染的感染源是HUTI,危險因素,幾乎所有的HUTI,都是因為在住院當中施行下列兩種醫
2、療措施,而得到HUTI1.置放導尿管:大約佔95%的病例;稱為導尿管相關泌尿道感染(CAUTI)2.施行泌尿科的侵襲性醫療措施(如膀胱鏡檢查):大約佔5的病例,置放導尿管菌尿症發生率,每置放一天的導尿管,發生菌尿症的 機率大約為5如果置放導尿管10天,發生菌尿症的機率大約為50如果置放導尿管1個月,發生菌尿症的機率幾乎是100,菌尿症的細菌來源,存在於病人自身的共生細菌:最重要;特別是下列三個部位的共生細菌 1.直腸 2.會陰部 3.尿道口 存在於醫院工作人員雙手上的細菌:通常是在置放導尿管或照護導尿管系統的時候,污染導尿管系統,腔外途徑,早期:正常的情況,尿道(特別是末端)存在共生細菌;因此
3、,在放置導尿管的時候,存在尿道的共生細菌可能經由置放導尿管的措施而侵入膀胱晚期:存在於尿道、會陰部、或直腸的共生細菌經由尿道黏膜與導尿管之間的空間侵入膀胱腔外途徑引起菌尿症的比率 女性:70-80 男性:20-30,腔外途徑侵入膀胱與引起菌尿症的致病菌,存在於尿道、會陰部、或直腸的共生細菌(即內源性細菌)特別是 1.腸內菌 E.coli KIebsiella spp Proteus mirabilis Enterobacter spp 2.腸球菌 3.念珠菌,腔內途徑,密閉的導尿管系統可能在下列二個地方再度開放,一旦細菌侵入導尿管系統內,細菌就可能往上侵入膀胱(即上升感染)1.導尿管與引流管接
4、合處 將導尿管與引流管分開以留取尿液做 檢查 將導尿管與引流管分開以施行膀胱灌 洗,2.引流袋出口處 如果引流袋出口處遭受細菌污 染,細菌可能經由導尿管系統往上 侵入膀胱,院內泌尿道感染臨床表現,院內泌尿道感染 1.無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只有尿液檢查發現病人得到HUTI,但是病人並沒有出現任何的臨床症狀;大約佔70-80的病例 2.有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大約佔20-30的病例 a.通常出現敗血症的臨床症狀:發燒、意識不清、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病況急速惡化等 b.出現典型泌尿道感染的臨床症狀(如尿頻、尿急、排尿疼痛、恥骨上壓痛)的機率幾乎1,院內泌尿道感染之治療,無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 1.
5、一般而言,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療 2.通常在移除導尿感後,HUTI會自行消失有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 1.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2.在抗生素治療的期間,導尿管必須移除或更換;否則會因為抗生素無法殺死附著在導尿管上的細菌,而造成日後HUTI復發;而且致病菌可能已經會對原先使用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預防院內泌尿道感染,避免置放導尿管儘早拔除導尿管使導尿管密閉式引流系統一直維持在密閉的狀態維持重力引流集尿袋通常存在大量的細菌,維持重力引流(集尿袋的位置低於膀胱)減少集尿袋中的細菌往上侵入膀胱當需要將集尿袋拿高時,一定要夾住導尿管,以避免集尿袋中的細菌經由尿液回流而侵入膀光,導尿管是否需要常規更換?,在1983
6、,CDC建議導尿管不必規更換;到目前為止,不必常規更換導尿管的建議仍然適用對於長期置放導尿管的病人,導尿管並不需要常規更換,更換導尿管的適應症,導尿管功能不良或出現滲尿導尿管阻塞破壞導尿管的密閉引流系統導尿管內存在很多分泌物,可能阻塞導尿管使用抗生素治療CAUTI的情況治療念珠菌菌尿症:通常拔除導尿管或更換導尿管就可以治療念珠菌菌尿症,)“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
7、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成为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交融慢性胃炎分类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统一。依据不同的诊断方法而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疣性胃炎、药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等。慢性胃炎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一般也不会发生癌变。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指胃粘膜的浅表性炎症,这类炎症主要表
8、现为胃粘膜的固有膜宽度增大并伴有水肿,被炎症细胞浸润,但胃腺体多属正常这类胃炎在临床上较多见,一般也不会发生癌变。只要经过恰当治疗之后,炎症可消退,但如治疗不当,往往可发展成萎缩性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除有浅表性胃炎病变外,胃腺体明显减少,脉管间隙扩大,胃粘膜层有全层性细胞浸润,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即胃型上皮变为肠型上皮这种性质的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密切,特别是有肠上皮化生者更是如此或统一的支撑点,希冀籍此能给(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中医学以至生命科学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对医学理论带来新的革命。在胃镜问世以前,胃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依靠临床症状和上消化道钡餐
9、检查。随着纤维胃镜的临床应用,特别是经胃镜对胃粘膜的活组织检查,对越来越多的胃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1982年,国内胃炎会议上根据国内外经验,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大类。而在浅表性胃炎的命名上,又常常使用病理、部位、形态等含义的词,如“慢性疣状胃炎”、“慢性出血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等。1990年8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又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它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加上前缀病因学诊断和后缀形态学描述,并对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别
10、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分别区分病变程度。1慢性糜烂性胃炎 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慢性非糜烂性胃炎可为特发性,也可由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参见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部分),克罗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门螺杆菌可能在此不发挥重要作用。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可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内镜下显示在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组织学变化多样。尚无某种方法具有广泛疗效或可治愈。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拮抗剂和质子泵。2慢性胃炎的癌变 对于胃溃疡发生癌变,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有些类型的慢性胃炎也会发生癌变,许多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却是事实编辑本段现代中医史(df4肺炎88gdg青霉素d25f肝炎df6)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雅斯贝而斯曾说:“如果历史有一个轴心,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轴心作为一系列对全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医学健康系列精品课件,本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