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单元教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类与整理》单元教学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将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
2、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准备课中。由于标准(2011)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并以第81页的例17体现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解开了在上一轮教材实验中教师对于教学“分类”这一单元内容的“目的”的困惑。上述两种做法其实都体现了分类的重要作用: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次教材修订基于标准(2011)编排了“分类与整理”单元,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具体内容如下:其中,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例2则主要是
3、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切统计的起点。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编排,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收集到的数据),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2教材编排特点本部分内容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例1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
4、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再分析计数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2的安排也是类似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突出了分类的实际意义,又完整地体验到了统计的全过程。(2)为学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1中,对气球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是学生通过自由探索而得出的;“可以怎样分?”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去进行探索。例2中,学生自行选择标准进行分类计数也给学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间,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于分类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3)从易到难,坡度合适本单元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难
5、。例题设计由给定标准到自己选择标准、由单一标准到不同标准、由形象地表达分类结果到利用统计表表达;练习中由简单的基本训练到复杂的综合训练、由只记录结果到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提出问题等,难度逐渐在加大。由于难度的加大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进行,因此难易的坡度都很合适。三、教学建议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掌握分类方法,为将来学习统计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设计柜台、整理书包等。提供充分“分”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
6、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首先,在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类的实际需要。其次,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的思想。最后,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强调分类结果正确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实物图逐步过渡到图和表。(3)对学生不同的分法,可以肯定但要有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首先,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会千差万别。体现在对于物品的分类上,选择的标准往往不同。对于学生对所选标准所作出的解释,合理的应当肯定。但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不同标准,否则会使分类失去意义,也将难于驾驭课堂。其次,在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注意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 (4)建议用3课时教学。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