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124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1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文档资料.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红细胞检测和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2,红细胞形态改变,3,Reference ranges of RBC and Hb RBC(1012/L)Hb(g/L)adult male 4.0-5.5 120-160 adult female 3.5-5.0 110-150 newborn 6.0-7.0 170-200,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临床意义单位容积血液中RBC数与Hb量数值呈大致相对平行关系:健康成人RBC数(1012/L):Hb量(g/L)1:30两者测定的临床意义大致相同。贫血发生时,两者可平行

2、减少,或减少程度也可不一致,故同时观察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对诊断更有意义。排除因素:1、病人全身血液容量有无改变;2、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3、病人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拔的差异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RBC Hb成年男性:6.01012/L 170g/L成年女性:5.51012/L 160g/L,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RBC容量相对增多。,绝对性增多:多由于缺氧等原因导致EPO增多,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少数病例是由造血系统疾病所致。,在临床上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

3、面积烧伤、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RBC增多症,肾癌,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将贫血分为三大类:红细胞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丢失过多,生理性减少:3月-15岁:生长迅速,RBC、Hb相对不足,较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年人造血功能减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数,Hb量低于参考范围下限,红细胞形态学改变,RBC的大小异常RBC的形态异常RBC的染色异常RBC的结构异常,小红细胞(mic

4、rocyte)大红细胞(macrocyte)巨红细胞(megalocyte)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球形细胞(spherocyte)椭圆形细胞(elliptocyte)口形细胞(stomatocyte)靶形细胞(target cell)镰形细胞(sickle cell)泪滴形细胞(dacryocyte)棘细胞(acanthocyte)裂细胞(schistocyte),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a)低色素性(hypochromia)高色素性(hyperchromia

5、)嗜多色性(polychromatia),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 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Cabot环 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1.红细胞形态检查,在良好的Wright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直径为69m,染色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红细胞大小(cell size)异常,1)正常红细胞(normocyte):见于正常人、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骨髓病性贫血等。,2)小红细胞(microcyte):,3)大红细胞(macrocyte),4)巨红细胞(

6、megalocyte),5)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2)红细胞形态(cell shape)异常,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3)口形细胞(stomatocyte),4)靶形细胞(target cell),5)镰形细胞(sickle cell),6)棘细胞(acanthocyte),7)泪滴形红细胞(dacryocyte,teardrop cell),8)裂细胞(schistocyte),9)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3)红细胞染色(cell staining)异常,1)正色素性(nor

7、mochromic),2)低色素性(hypochromic),3)高色素性(hyperchromic),4)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4)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1)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3)卡波环(Cabot ring),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白细胞的检测,白细胞参数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在外周血中包括五种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由于

8、外周血各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例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数量或质量的变化。,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 count,WBC),白细胞计数参考范围成 人(410)109/L(4 00010 000/mm3)新生儿(1520)109/L(15 00020 000/mm3)6个月2岁(1112)109/L(11 00012 000/mm3),2.白细胞及其分类形态,(1)中性粒细胞形态 1)正常形态: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Nst)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

9、ocyte,Nsg)2)异常形态 3)核象变化,正常形态-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正常形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10 000/mm3)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4000/mm3)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其次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Reference range of white bloods cells differential count,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

10、暂时性升高。,新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生理性增多,(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A.反应性增多见于:1)*急性感染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急性溶血 4)急性出血 5)急性中毒6)恶性肿瘤,B.异常增生性增多:多见于粒细胞白血病,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1)粒细胞白血病2)骨髓增生性疾病,病理性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中性粒

11、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1)感染性疾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原虫。(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中性粒细胞的核形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能反映新生以至衰老的情况。在正常人周围血液的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约为1:13。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5070)以23叶为最多,而不分叶(杆状核粒细胞占15)或分叶过

12、多的较少。在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定义: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临床意义 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时,其次见于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可出现极度核左移现象。,核左移(nuclear left shift),核左移(nuclear left shift),核右移(nuclear right shift),定义: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

13、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临床意义: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低以及抗代谢药物的应用所致,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如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核右移(nuclear right shift),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granulation anomalies and inclusions),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改变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棒状小体,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空泡形成(vacuolizatien)杜勒小体(Dohle bodie

14、s)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分叶过多(hypersegmentation):这种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Pelger-Hut畸形 Chediak-Higashi综合征 Alder-Reilly畸形 May-Hegglin畸形,A、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改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下列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granulation anomalies and inclusions),A

15、、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A.中毒性改变-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A.中毒性改变-空泡形成(vacuolizatien),A.中毒性改变-杜勒小体(Dohle bodies),A.中毒性改变-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B.分叶过多(hypersegmentation),Pelger-Hut畸形(Pelger-Hut anomaly):也称家族性粒细胞异常,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先天性分叶功能减退,核畸形

16、,如肾形、哑铃形、夹鼻眼镜形、花生形等,通常出现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缺陷者,也可以发生于某些感染、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后者称假Pelger-Hut畸形。,C.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佩尔杰畸形,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 CHS)契-东综合征 先天性白血病颗粒异常综合征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骨髓和血涂片的各期粒细胞中含有数个至数十个直径为25m的包涵体,呈淡紫红色或蓝紫色颗粒。患者易感染,常伴白化病。此异常颗粒也偶见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C.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C.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Alder-

17、Reilly畸形(Alder-Reilly anomaly)阿尔德蕾莉畸形 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此异常颗粒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不伴有白细胞数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他毒性变化。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类似颗粒,亦可见于其他白细胞中。,C.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May-Hegglin畸形(May-Hegglin anomaly)本病又称为杜尔小体白细胞异常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除中性粒细胞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D 棒状小体(auer bodies),为

18、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m,故称为棒状小体。此种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2)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e),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占血液中淋巴细胞的50%70%。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功能。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的15%30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超过5109/L时。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至67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降低,这一阶段淋巴细胞百分率均较成人为多,属生理性增多。,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再生障碍

19、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移植排斥反应,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某些杆菌如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弓形体等感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后。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正常形态:,(2)淋巴细胞形态,2)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

20、生,并出现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共分为三型。近年来免疫学研究认为,其是指T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是增生亢进,甚至出现母细胞化所致。原因感染;药物过敏;输血、透析、体外循环;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2)淋巴细胞形态,(2)淋巴细胞形态,(2)淋巴细胞形态,(2)淋巴细胞形态,(3)单核细胞(monocyte),单核细胞增多(monocytosis)见于: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的粟粒性肺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3)单核细胞(monocyte),某些血液病

21、: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 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单核细胞增多。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为幼稚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单核细胞减少(monocytopenia):无意义,(3)单核细胞(monocyte),(4)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生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腺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从而导

22、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4)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其临床意义较小。可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在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的初期,大手术及烧伤等机体应激状态。,(5)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等。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其机制不清楚。4)其他:如水痘、流感、结核、系统

23、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5)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大多白细胞数明显增多,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步消失。据细胞数量,分为白细胞增多性和白细胞不增多性。据增多细胞类型,分为中性粒细胞型、嗜酸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三)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细胞

24、。由于胞质内还残存多少不等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即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出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继而构成网状结构,而得名。红细胞由骨髓释放入外周血,尚需2448h合成最后20的血红蛋白,残存的嗜碱物质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a.丝球型 b.网型 c.破网型 d.点粒型,参考范围 相对计数 0.5%1.5 绝对计数(2484)109/L,1网织红细胞计数,(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网织红细胞的高低直接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能力,主要用于鉴别红细胞减少疾病、溶血性疾病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

25、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时。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2)作为监测贫血治疗疗效或骨髓移植成功的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1网织红细胞计数,(四)血小板的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参数,是诊断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参考范围:(100300)109/L 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生理变化:女性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剧烈活动和饱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又可恢复到原来

26、水平,属生理变异。新生儿出生时血小板略低,两周后显著增加,半年内可达到成人水平。,(四)血小板的检测,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1.血小板生成障碍,2.血小板破坏过多,3.血小板消耗增多,4.血小板分布异常,5.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thrombocytosis),1)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等。2)继发性增多:见于急性和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早期、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和脾切除术后等,血小板反应性轻度增多或呈一过性增多。,2.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

27、ume,MPV),平均血小板体积指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参考范围711flMPV的临床意义要结合PLT变化才有价值,临床意义增加:血小板破坏增加骨髓代偿功能良好 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 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减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 白血病患者 MPV随血小板数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 能衰竭的指标之一,2.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3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参数参考范围1517。临床意义 增大多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性

28、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等。,3.血小板形态,血小板是无核细胞,形如圆盘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m,在血中约存活10天。血小板一般有13个突起,血小板可分为透明区与颗粒区,二者没有明显分界,颗粒呈深蓝色或蓝绿色折光,散布于颗粒区内,可不断运动,透明区为浅绿色折光。小型血小板占3347,中型血小板占44.349,大型血小板占816,巨型血小板占0.72。,血小板的发生,大小的变化 血小板明显的大小不均,巨大的血小板直径可以达到2050m以上,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旺盛的疾病。,血小板形态变化

29、,形态的变化(1)无颗粒型血小板:血小板内无颗粒,血涂片上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主要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毛细胞白血病。(2)血小板卫星现象:是一种体外现象,见于EDTA抗凝血制备的涂片,血小板粘附于中性粒细胞表面,部分血小板甚至被吞噬,无临床意义,但可使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血小板形态变化,血小板分布情况(1)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外周血涂片上常可聚集成团或成簇。(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集团可以大至占满整个油镜视野。(3)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小板集团明显减少。(4)在血小板无力症,则不出现聚集成堆的现象。,血小板形态变化,96,1小时,(五)红细胞沉降率检测(erythrocyte sed

30、imentation rate,ESR),定义: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参考范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1.生理性变化 12岁以下儿童、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60岁老年人血沉加快,这可能与生理性贫血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等有关。,红细胞沉降率-临床意义,红细胞沉降率-临床意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在临床诊断上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上一般用于以下情况:1)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如风湿热、结核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病变活动时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多较前减慢或恢复正常。2)用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的参考: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而恶性肿瘤则有不

31、同程度增快,晚期或有转移时常明显增快。3)用作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的鉴别(心肌梗塞与心绞痛)。,2病理性变化(1)血沉增快: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 恶性肿瘤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部分贫血(2)血沉减慢:在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或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血沉可减慢。,(六)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平均指数,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根据其值变化协助诊断贫血及其程度或测知血浆容量是否丢失,也可用于红细胞的各项平均值的计算,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血细胞比容,参考范围:男性 0.400

32、.50L/L 女性 0.370.48L/L,血细胞比容增加 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性增多时,红细胞比容常达50的以上。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高时,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红细胞比容常可达60以上。,血细胞比容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由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可以计算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分类及病因,指导治疗。,红细胞平均指数,利用RBC、Hct、Hb的数值,可计算出红细胞三种指数,以协助贫血形态学分类诊断。红细胞三种指数:a.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系指

33、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1)为单位。MCV(fl)1L1015fl,RBC count(1012L),Hct(L/L),红细胞平均指数,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MCH(pg)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指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MCHC(g/L),RBC count(1012/L),Hb(g/L),Hb(g/L),Hct(L/L),红细

34、胞平均指数,参考范围MCV:80-100flMCH:27-34pg MCHC:320-360g/L(32-36)临床意义,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血液学检查常用指标,是通过自动血液分析仪测量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用所测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表示,即RDW-CV。参考范围:RDW-CV 11.5 14.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用于缺铁性贫血与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

35、,根据MCV和RDW两项参数对贫血进行新的形态学分类,临床意义,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负压,血细胞悬液,外电极,内电极,小孔,小孔管,小孔电流,样品杯,小孔近观,库尔特原理三要素:小孔、负压、电极检测:细胞大小和数量,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检测区域,红细胞,红细胞通过小孔,Oscilloscope,示波镜,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一)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1第一群是小细胞区(35-90f1)2第二群是中间细胞区(90-160f1)3第三群是大细胞区(160-450f1),淋巴细胞,大单个核细 胞群,粒细胞,淋巴,嗜碱,单核,嗜酸,中性粒细胞,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二)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1.红细胞主群(50fl偏上)有一个近似两侧对称,基底较为狭窄的正态分布曲线,又称“主峰”。2.小细胞群(130-185fl)位于主峰右侧,又称“足趾部”。(三)血小板直方图 体积分布范围为2 20fl。,报告单给出18个参数和三个直方图。直方图以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以FL(飞升)为体积单位。这些可以表示出细胞大小群体分布情况的图形为细胞分布直方图。,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