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课平行与垂直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摩课平行与垂直心得体会.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观摩课平行与垂直心得体会 观摩课平行与垂直心得体会1昨天下午第二节课,我有幸聆听了杨湾中心学校胡旺胜老师的一节课平行与垂直。胡老师是我们望江小学数学的优秀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他的课生动、有趣、精彩。这节课是本周五准备送到市里参加优质课大赛的。我很荣幸,亲临胡老师的课堂,感受到了胡老师和蔼可亲、教学功底深厚,他驾驭课堂的娴熟真是令我钦佩不已。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流程清晰,首先是从谈话导入,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介绍,成为朋友关系,其目的是理解“互相”一词。接着,老师出示两根直条,想象成直线,相机询问学生“直线有什么特点?”,生答出“两端无限延伸”。让学生摆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学生在纸上画出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随后收集学生作品,评析分类,本节课的亮点就在此。学生作品的分类和说分类理由,课堂生成精彩也在此,得出相交和不相交,学习不相交平行和相交里的成直角垂直。老师在新知的学习中边学边练。老师课件做的精致。练习设计有梯度,板书设计合理。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在练习时,如果用上课本练习十的第2题,学生动手摆一摆两支笔,课堂或许更加出色。总之,这节课准备相当充分,上得非常精彩,使我受益匪浅。教学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我会取其精华,用到我的课堂中。观摩课平行与垂直心得体会2华师大附属小学黄潘文老师今天执教了四年级垂直与平行,这是在孔珍工作室跟岗学习以来听的第一节课,不论是从黄老
3、师的课堂上,还是从听课老师的评课议课中,收获良多。黄老师上的这一节垂直与平行是常态课,没有太多的花俏,正是这样,很好地体现了黄老师平时的教学智慧,黄老师在课堂中精炼的语言,使得在场听课的老师由衷地赞叹。垂直与平行是一节值得研究的课例,黄老师上课伊始,直接奔题,出现一条直线,问同学认识吗?有什么特点?当中简单明了,为研究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做好了铺垫;然后以一张白纸为平面,可以想象成无限大的平面,画两条直线,看看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收集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关系。在黄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听课者在肯定黄老师教学的设计的同时,也有不
4、同的声音。有老师在议课中谈到,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学科,具有大量的数据时,我们才有分类的价值。所以建议不需要收集相交与平行的特例,应该把学生所画的两条直线的所有情况展示,再分类。也有老师提出,一节数学课要体现数学美,要围绕数学是什么(What)?为什么学数学(Why)?如何学和如何教(How)?来设计。我想,这两点建议,在我以后的教学中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一位老师观看了黄老师的课堂和听了听课老师的评课后,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准备在另外一个班上一节垂直与平行的课例,我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垂直与平行这一课例,很多老师都曾经执教过,或者听过这一课例,感受颇多,我自己也不例外
5、,在这里我附上一份自己执教垂直与平行的教学设计,希望大家也能给出宝贵的意见。观摩课平行与垂直心得体会3前两天执教了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垂直的公开课,教学环节基本流畅,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得不说,这节课耗费着我诸多心血,直至现在,我的教学设计仍在反复斟酌、完善之中,这节课是概念认识课,是建于孩子一点点逐步理解的基础上,我总不断感觉到教材背后仍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内容未挖掘出来,而挖掘出来又该如何完美地教给孩子这些都是我需要继续思索的问题。我在备课时,渴望把数学概念背后的内容呈现出来,可又担心超出孩子的认知范围和大纲要求,如今看来,深度挖掘教材信息是必不可缺的,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深刻完整的认知,只是在
6、输出、启迪孩子思索时,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课,重在孩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我在授课时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但在抽象为数学信息时,挖掘得还不够深入、细致,平行概念的界定,“在同一平面内”、“互相”这些定义的深刻理解,以及“怎么确定图上的一组平行线是不会相交的”、“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中的特殊情况”等细节都要保证在孩子头脑中理清理透,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多多查阅资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深入剖析教材,不仅使理论、概念在自己心中融会贯通,便于输出,便于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理解得更为深刻、立体;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
7、来帮助孩子来理解,还可通过一些简易习题的辨析,来帮助孩子走出概念理解的误区。而在理解了数学概念之后,还需要将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整理,让孩子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有一定的拓展延伸,如“三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等。而对于数学核心素养中模型思想、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符号意识都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此外,正如评课老师所谈到的,我的数学语言还需要不断地锤炼,力求严谨简洁,给孩子起到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此次授课,我深深感觉到了一节好课的不易,从一两个例题中,挖掘出容量庞大、丰富多维的信息,再结合孩子的经验基础和认知心理,经过老师的匠心设计,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中,通过平易的语言、直观有趣
8、的活动,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知识体系,不得不说,这是一门伟大、深奥的艺术,而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观摩课平行与垂直心得体会4我校石惠齐和李妍两位老师去朝阳小学,聆听了石艳霞老师讲授的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王老师巧妙地用孩子们感兴趣的魔方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6个面,感知平面的概念。接着,通过谈话的方式,复习直线的重要特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为接下来的教学做知识铺垫。紧接着,王老师组织学生在同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这时,学生思维发生了碰撞。孩子们画出了7种不同的答案,王老师把7种答案分别展示出来进行分类,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位置的不同之处。通过看一看,分一分等动手操作
9、,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大幅提高,在操作中慢慢抽象出两条直线平行的特点。经历过两条直线平行的探索,垂直的特点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的得知,达成教学目标。整堂课王老师注重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魔方,动手画图、自己分类、讨论特点、学生顺利得出平行与垂直的特点,效果良好。本次听课收获满满,我将努力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让课堂活起来,针对孩子的需要进行合理地引导,让教学这门艺术谱出动人乐章。观摩课平行与垂直心得体会5由于今天上午调不开课,错过了在培育小学由春晖小学教师讲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公开课,所以对于今天下午的公开课,我特别期待,早早的来到了淮河东路小学。平行与垂直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
10、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于老师在设计这节公开课时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现有数学现状,整节课上得有条不紊,难度适中,“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更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探索欲,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课前,于老师简单介绍了自己(我想说,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位老师的芳名),说想和大家成为朋友,表扬“王佳乐”坐直,和她做朋友,并引导大家说出“老师是王佳乐的好朋友,王佳乐是老师的好朋友”从而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本节课学习“平行与垂直”线与线易错处提前打了预防针,做好了铺垫
11、。这可谓是本节课设计的最精妙之处。新课伊始,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展开探究“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关系”,经过老师的适时点拨与指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能是相交和不想交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平行与垂直的关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于老师出示教具,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分别放两条不相交的直线(铁棍二),并问学生这两条线是否平行。这样的直观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垂直与平行关系所必备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的理解,可谓直观到位,一目了然。但是这一小环节唯一的缺点就是教具直线(铁棍
12、儿)太细,不便于学生观察。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平行与垂直”的知识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PPT图片展示、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应用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学生思维并没有打开,回答内容局限于在教室内看到的,所以这还需要老师引导有方。作为新教师,学习永远是我们永葆课堂生命活力的秘诀。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首先是关于备课,要以深入解读课标为基石,了解学生数学现实为前提,深入分析教材为重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胸有成竹的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知识的海洋。其次是我懂得了究竟要怎样从学生出发思考教学,要做到找准学生数学现实,尊重学生数学现实,如何提升学生数学现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后是我了解到了“三不教”即:学生已经会的知识不教,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能够理解的知识不教,即使教给学生他们也不会的知识不教。回想自己的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我会试着将今日所获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在反思中提升,在实践中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