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舌尖到笔尖教学设计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从舌尖到笔尖教学设计汇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名从舌尖到笔尖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语文学段第四学段年级七年级授课日期2016.9.5教材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 8 月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赵明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南校区15010017372实施者赵明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南校区15010017372指导者李学栋宋宗颖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1302128291813910601636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7-9年级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
2、,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与他人交流协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1.某患儿发热,呕吐、皮肤有出血点,出血点涂片检查见脑膜炎双球菌。治疗中出血点逐渐增多呈片状,血压由入院时的92/94mmHg(12,2/8.5kPa)降至60/40mmHg(8.0/5.3kPa)问:应进一步对该患儿作什么检查?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在语文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实现形式,倡导“玩
3、中学”、“做中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积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放映生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实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营业收入 600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堂体验式写作活动课,教师创设了在“吃中写”的教学环境,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传统小吃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饮食文化。通过由说到写,说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用文字细化自己的味觉感受,充分发挥联想能力,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完成一篇以“介绍一种老北京传统小吃”为题的实用类文章。【解析】:学生情况: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踏入中学校门的
4、七年级学生,他们虽生在北京,但从小生活在远郊的农村,对于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及背后的饮食文化了解甚少。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对于写作,也怀有畏难情绪。在之前的梁实秋先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随文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本节课中“用文字细化味觉感受”这一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实际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贷:应收账款 500教学方式:启发式 讨论式7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手段:多媒体 实物展示台借:长期股权投资 2500技术准备:PPT 实物投影B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市场价格计量教学目标16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有关?知识与技能:1. 了解老北京传统小
5、吃的分类及五种老北京传统小吃的特点;2. 学会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3. 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篇介绍老北京传统小吃的小作文。1、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查找了五种老北京传统小吃的食材、烹饪方法、传说故事等相关资料。2. 通过亲自品尝和讨论交流,学生了解了这五种传统小吃的特点,并从色、香、味三个方面说出自己的“吃后感”。3.4. 20、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阶段进行。通过当堂写作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用文字来细化自己的味觉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北京传统小吃的魅力及其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老北京饮食文化,享受美食带来的快
6、乐,也能体会运用文字的乐趣,意识到从舌尖到笔尖,留下的不只是味道和文字,还有一份将老北京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教学流程示意从舌尖到笔尖(教师导入)开开胃 动动筷 咂摸味+磨磨嘴 泼泼墨(学生讲美食) (老师讲规矩) (学生品美食+聊美食) (学生写美食+评习作) 味道 文字从笔尖到(教师小结)精 美 情 礼文化 传承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时间安排从舌尖到笔尖1. 导入: 今天这堂课,同学们不光要动动嘴皮子,还得要甩开腮帮子。因为,咱们今个儿要吃出个所以然来。当然,老师深知,在座的同学们绝不仅仅能动筷子,拿起笔杆子来也是毫无含糊。那么今天,咱们就从舌尖到笔尖,细嚼慢咽,细品慢尝,细斟
7、慢酌,细细写来。1.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重点。通过带有些“煽动性”的开场白,激发学生们本节课的学习兴趣。2分钟“开开胃”1. 提问:老北京的传统小吃都有哪些?2. 简单介绍老北京传统小吃的分类,并准备五种老北京传统小吃,供学生们亲自品尝。1. 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熟知的老北京传统小吃的名字。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从起源、食材、烹饪手法、传说故事等多种角度,介绍本节课的五种老北京传统小吃,并将查阅的资料分发给同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为学生创设展示交流的机会。8分钟“动动筷”1. 教师简单介绍筷子的使用方法和禁忌。1. 认真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筷子。懂规矩,让
8、学生简单了解饮食文化中的“礼”。2分钟“咂摸味”+“磨磨嘴”1. 引导学生观其色、闻其香,细细品尝食物的味道。2. 引导学生细化自己的味觉感受,充分发挥联想能力,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香味三个方面来描述食物的魅力。1. 学习小组内部“边吃边聊”。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吃,从色、香、味三个方面说说“吃后感”。3. 学生补充发言,完善味觉感受。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讨论中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8分钟“泼泼墨”1. 引入文人墨客笔下对于老北京传统小吃的精妙描写(体会梁实秋先生在北平的零食小贩一文中用叠词来描写豆汁的特色)。
9、2. 教师展示学生习作,组织学生互评,适时点拨。3. 与学生分享下水文卤得是下水,煮得是回忆。1. 当堂习作:介绍一种你最爱的老北京传统小吃。2. 学生互评,提出优点、不足及改进意见。将说与写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互相评改的机会,激发写作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5分钟从笔尖到1. 教师小结:从舌尖到笔尖,留下的不仅仅是味道和文字,这其中渗透着深厚的饮食文化(精、美、情、礼),我们动了筷子,拿起了笔杆子,将跳跃的味蕾转化为细腻的文字,让更多的你们的同龄人也能感受到老北京传统小吃的魅力,这无疑也是一种传承。2. 布置作业:绘制一张老北京传统小吃宣传海报。1.理
10、解老北京传统小吃背后蕴含的深厚饮食文化,感受文字的魅力及传承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和作用,感受深厚的老北京饮食文化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5分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评价量规形成性评价:1.课前认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2.课上分享交流“吃后感”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3.课上互评作文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观点鲜明,内容具体。终结性评价:要求学生绘制一张老北京传统小吃的宣传海报,并在年级进行展评,由师生共同打分。 1.纸张要求:四开素描纸 2.标题要求:醒目新颖、概括 3.内容要求:丰富具体、图文并茂 4.文
11、字要求:书写工整、版面整洁 5.语言要求:细腻通顺、富有吸引力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一、教学方式“有突破”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吃中写”的教学情境,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实现形式,加强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生们在边吃边聊的过程中,学会用文字细化自己的味觉感受;由说到写,说写结合,在互评作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二、评价设计“有新意”本节课恰当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在学生互评作文环节中,学生们评价他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的同时,也能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是绘制一张老北京传统小吃的宣传海报,并进行展评,由全年级师生共同打分。这种展评方式不仅检验了学生实用类文章的写作技能,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三、传统文化“有渗透”本节课在训练学生实用类文章写作技能的素材选择上是花了一番心思的,结合本地生源的学情,教师把介绍老北京传统小吃作为本节课的写作内容,即让学生们亲自品尝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又让其了解了老北京饮食文化的精髓“精”“美”“情”“礼”,体会了文字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