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汇编.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252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汇编.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生字学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形似字注音要防止混淆)灶堂( ) 涿( )州 疙( )瘩 阖( )家 赢( )得糁( ) 簸箕( ) 腌渍( ) 吆喝( ) 抠( )下门槛( ) 叮嘱( ) 红火( ) 疙瘩( ) 中( )彩豆馅( ) 鬼祟( ) 打更( ) 腊( )月 栗( )子麻麻( )亮 秫秸( ) 穿

2、梭( ) 骚( )扰 生疮( )糖粘( )儿 父( )老 捅( )进 大吃大嚼( ) 2.辨别字形组词。薯( ) 磕( ) 祟( )(1) (2) (3)暑( ) 嗑( ) 崇( )栗( ) 馅( ) 骚( )(4) (5) (6)粟( ) 陷( ) 搔( )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_( ) _( )盛粘_( ) _( )4用下列词语造句。(成语要注意积累并学会运用)(1)赏心悦目:_(2)此起彼伏: _(3)五颜六色: 5分出课文第四段的层次,写出每个层次的主题词。6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本文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从这两个方面品读、鉴读课文,在

3、书上写好相关批注。【阅读指导】1整体感知。读一读:要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2自主思考。划一划: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说一说:分别加以概括(如:吃腊八粥)。3品读质疑。品一品:对文中语言具有特色之处加以品味。问一问:对文中不够理解之处加以提问。4拓展提高。查一查:对作品和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查询。研一研:对文章的值得探究处加以印证。【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营造春节的气氛:幻灯打出春节的图片,衬以喜庆,欢快的背景,播放春节特有的音乐,如贺岁歌,伴有阵阵的鞭炮声,让学生一踏进教室就如走进了“新春”。)一、新课导入春节又叫“过年”。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讲一个“年”的神话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叫“

4、年”的怪兽,头长尖角,非常凶猛。“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闯到村里,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又到了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当“年”兽闯进村里准备肆虐的时候,老人身穿红袍,在院子里燃放爆竹。“年”兽一看到红袍,一听到轰的爆竹声,吓得仓惶而逃。后来,每到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样的风俗越传越广就形成了我国民间最传统的节日:过年。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过年的喜庆,带着笑容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二、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深

5、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的主要作品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瓜棚豆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

6、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三、了解背景题目理解:此文是作者在60岁本命年的时候写下的。在这个年龄回想过去,能深刻留在记忆中的,一定是最美好的。60年的生活中,沉淀最深的就是那浓浓的乡情与乡俗。而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儿时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就像是昨天才经历过似的。所以,以此为题,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些记忆的珍视。刘绍棠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乡土题材,地方特色。四、交流反馈1交流预习情况。2初步梳理课文(1)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是什么意思?明确: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12岁)第二、三

7、、四、五(24、36、48、60)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多大年龄?(60)你怎么知道的?(最后一段,点题:本命之年忆往事。)(齐读第5段。)(3)作者60岁,恰逢他的本命年,他回忆起什么往事?明确:过春节。(4)我们先来看看最后一段,作者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你怎么来理解这句话?明确:昔日大年,含义丰厚,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顾起来,似乎老成、世故不见了,身心轻松了,童心复萌了,自然就有了返老还童之感。归纳:第三部分(第5段),点题,本命之年忆往事。文章结尾,余味不尽。(5)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不是)你怎么知道的?明

8、确:不是。在第1段中。(齐读第1段 ,提示:“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衬托)(6)提问: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明确: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华夏文明扑面而来,下面被衬托的春节也就不能不更加引人注目了。归纳:第一部分(第1段),春节,最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环节解析:先从课文两头切入,以此来突破对课文的理解。3学习第2段至第4段。(教师范读第2、3段。)(1)从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语程度逐渐加深,升级,用来表现作者对过

9、年的感受最恰当不过。)补充:腊月:农历十二月。发烧: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放声朗读第四段,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2)先分层,再提炼小标题(主题词可为名词短语或动词短语。)明确:第4段可以分为十个层次。第一层,炒年货(从“腊月初一晚上”至“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第二层,吃腊八粥(从“化食汤清净了胃口”至“不愿放下筷子” )。第三层,买糖果(从“喝过腊八粥”至“自卖自夸”)。第四层,挑绒花(从“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至“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第五层,杀牲禽(从“村南村北”至“就要被开刀问斩” )。第六层,备食物(从“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

10、糕”至“说闲话儿” )。第七层,送灶神(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至“下界才能保平安” )。第八层,换门神(从“灶王爷走了”至“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第九层,除夕夜(从“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至“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第十层,拜新年(从“天麻麻亮”至“我又长了一岁” )。归纳:第二部分(第24段),火热的春节景象。明确过大年的场景: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畜。 6备食物。 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守岁。10拜新年。4进一步梳理课文。(1)第三与第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概括介绍和具体描写。(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时间顺序。五、作业1抄写生字

11、。2对本文语言上有特色的语句加以圈点并加上批注。3搜集有关于春节的诗词,对联、成语、俗语等。 第二课时一、探究思考刘老家乡的过年是如此热闹、隆重,使我们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置身于京郊运河当年过年的场景之中,感受到那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课文。1赏析过年十件事的描写。问题预设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的毕剥毕剥响,可谓情景交融,同时也表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理想;“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表现了

12、“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吃腊八粥:“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过渡十分自然。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味、香”,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买糖果:“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过年的气氛在逐渐“增温”。卖糖果的花样繁多,各具特色。卖糖葫芦的小贩,以“彩”促销,不由得你不去买。卖枣儿的小贩,把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真能引得小孩直流口水。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挑绒花:“还有

13、”,承上启下。“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表明绒花十分吸引人。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怕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特色鲜明。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位著名作家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细腻生动。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总之,读起来很有情味。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糕点只有好差之分,不存在有无问题。“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窗沿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用起来了。妇女们“忙”

14、,男人们“闲”,大概是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烧煮之类全交给女性了。送灶王爷:先明确交代时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表明非在这个时候不可。作者突出“送灶王爷上天”之事中“最好玩的”一件事来写:“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而又可笑。换门神:“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把上下文关联得很紧;写旧习俗用了“换岗”一词,这又是一处幽默。如同上面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除夕守岁:此时的事情多,规矩也多:守岁、

15、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磕辞岁头、赏压岁钱,“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等。这是最高兴也最严肃的时刻,合家团聚享受过去一年的劳动成果,并诚心诚意地祈求未来一年的幸福。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心的喜悦和祝福。“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人们是多么友善,村庄是个多么美好的群体!2这篇文章给我们描绘了京郊运河的父老乡亲过年的浓厚和情景。为什么人们这么看重过年?过年又这么隆重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可以尽情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

16、,密切邻里关系。)3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自己的和阅读批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1)如:炒完了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为什么用“捅”?“土炕烫得能烙饼。”表现出当时怎样的情景?提示:把“捅”与“放”或“塞”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烧了多少柴禾。“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炒了多少年货。充分表现了炒年货气氛的浓烈。(2)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这个句子很有情趣,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既“舍不得吃”“ 可是吃起来却没有个够”?提示:“舍不得

17、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从而“舍不得吃”,可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却没有个够似乎矛盾而又统一。真实可爱,富有情趣。(3)“腊月初一一蹦一蹦,大人小孩不得病。”“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如“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这些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自然易懂的民间俗语,本文浓重的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不体现在以下词语中:红火、发烧、年根、小疙瘩鬏,开刀问斩、忙得脚丫子朝天、天麻麻亮。(请学生再次品读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也可背诵下来。)4精读课文,归纳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

18、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账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3)记叙生动传神,语言表现力强,幽默风趣,富有情趣,也是本文的特色。记叙生动传神如:“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

19、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典型的风俗画“乡村守岁拜年图”。在阅读这些文字的同时,勾起了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令人向往的纯朴的民风,以及少年对新年特殊的感觉,都流露于字里行间。作者在叙述时没有华丽或难懂的文字,但却朴实、纯真,让人感到有一股醉人的乡俗,民风扑面

20、而来,令人遐想。另外许多地方的记叙表现出了童趣。如第一件事中,写到“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第二件事中说到“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都写出了儿童的纯真。综上所记叙生动传神,语言表现力强,幽默风趣,富有情趣,也是本文的特色。二、深入探究1作为汉民族的过年习俗,刘绍棠所写的与我们这一带过年的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现在跟几十年前过年的情况相比又有了不少发展变化,请同学谈一谈,现在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的情形。如:看春节联欢晚会;带些礼品到爷爷奶奶家去拜个年;

21、到影楼拍一张全家福;全家去旅游等等2比较:现在过年和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有哪些相似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相同风俗:如:忙年,祭神等等,不同风俗:如:大年三十晚上要爬门,据说能长高个子;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初二扫地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据说这样才能不失财;年三十有的要用石灰在地上盖一个个的印,据说是怪兽“年”的脚印,“年”从你家门前走过了,这一年就平安了;年三十长辈要给我们压岁钱;正月初一要舞龙、舞狮子,挺热闹的;过年要吃汤圆,为的是团团圆圆。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过年的有些习俗可能要逐渐淡化,民俗文化也可能流失,谈谈你对民俗文化去留问题的一点看法。三、延伸拓展可供选题(选题超市

2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至两题)。1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2过年了,张伯伯正在贴对联,他只贴好上联“满园春乐浓”,你能帮他对出下联吗?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节竟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怪不得作者在六十高龄时还对它情有独钟。其实,不仅运河地老百姓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江南北,各族人民都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不少渗透在古诗词,对联、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中,你能说出多少呢?4画简笔画完成图片解说依据:“过去的春节现在的春节将来的春节”画出三幅春节图,并在图旁作小解说。点拨:抓住特色来画,小作解说,语言不要罗嗦,做到简洁清楚。5以下是春联集锦,你可以试着积累几句(尽你自己的能

23、力)。蕙兰并茂 桃李争芳 春色满人间九万里风鹏正举 朝霞遍宇内五千年云雀长鸣邻睦风亦暖 家和雪自香 江南洒绿茵锦绣一方天地 塞北飞白雪银装半壁河山黄莺歌红梅 紫燕舞翠柳 杏雨飞红喜织千家春色 和风着绿巧绣万里新图 默默无闻做事 孜孜不倦读书 风调雨顺处处山欢水笑 政通人和年年国泰民安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爆竹一两声人间改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桃腮柳眼春含笑 水色山光韵带香年年过年年年不虚度 岁岁别岁岁岁不蹉跎春风细剪池边柳 旭日浓妆岭上梅柳绿桃红江山如画 冰消雪化天地皆春吉星高照平安宅 鸿福常临和睦家 爆竹数声花明柳媚 春风一度雪化冰融三星在户财源旺 五福临门家道兴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

24、坤福满门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春风掩映千门柳 暖雨催开万径花四、写作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写好一个场景,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正确把握场景的氛围,然后仔细回想这样的氛围是由哪些因素营造出来的。认真阅读上边的文字,仔细揣摩作者是如何营造炒年货时热烈的节日气氛的

25、,然后模仿着写一个场景,字数150字左右。参考题材:吹生日蜡烛,老师宣布比赛结果,围观)写作一得(小练笔)五、语段阅读(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

26、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1注音。捅( )进 烙( )饼 晾( )脆 盛( )在碗里2解释。缤纷:_赏心悦目:_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指出诗歌中加粗的词的含义。惊( ) 清( ) 芒( )处( ) 露( ) 小( )4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看

27、出“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_5“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_ _6这里介绍了过年的哪些风俗?你家乡过年时还有哪些不同风俗?请选择一两例来说说。_7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_8“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这种特殊的感受你是否有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感受到的?_9下面对“我奶奶手拿

28、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这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表达的美好的愿望。B这是当地人民淳朴、善良个性的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奶奶的心情是愉快轻松的,因为能为亲人祝福是幸福的。 D奶奶这是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10你的家乡,是否有类似的习俗,能否比较一下异同?(参考答案:1tng lo ling chng。2缤纷:繁多、杂乱。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欢畅。3惊蛰、清明、芒种、处暑、白露、小寒。4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5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过年的气氛越来

29、越浓的特点。6炒年货、吃腊八粥、其他略。7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8“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 “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9A。10.略。)六、板书设计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买糖果增温 挑绒花 杀牲畜 备食物腊月二十三:送灶王 换门神腊月三十 : 除夕守夜发烧正月初一:拜新年七、结束语本文作者带着我们一起经历了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风俗,看到了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体会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

30、中最神圣的日子,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更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它包含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通过这篇文章使们认识到要更好地尊重民俗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资料宝藏】1与课文相关的解读本命年的回想片段赏析片段一: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生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赏析:这段文字描绘腊

31、月初一晚上炒年货的情景,渲染了一种热烈火爆、团圆和乐的幸福气氛。写奶奶,先辅之以膛灶柴火熊熊,土炕滚滚烫烫,铁锅毕剥作响的侧面描写;再继之以奶奶手拿锅铲,翻动不已,口中念念有词,虔敬有加的正面描写,既见出奶奶的勤劳能干、慈祥和蔼,又显现人们祈求健康,渴盼幸福的美好心愿。一位须发斑白、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脸上写满了虔诚的祝福,写满幸福的微笑。她真是我们中国人的奶奶啊!写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寥寥八字,写活了大家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读来真有“口舌生香,嘴角流涎”之感,更容易唤起人们“兄弟姐妹是一家”的亲情联想。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只有逢年过节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围桌而坐,大吃大嚼;花生、瓜

32、子、玉米花,地道本色,平凡普通,决非大鱼大肉,更非山珍海味,可是,人们吃得有滋有味,心花怒放。这些勤劳朴实的人们,他们吃的是“快乐”!写自己,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汤化热,止痛解渴;这是大吃大嚼,“贪得无厌”,也是爱之愈深,痛之愈彻。作者的欲罢不能,哭笑不得,给我们留下了诙谐风趣的印象,我们也明白:是劳动的“美味佳肴”点缀了我们的生活,是过年的合家团聚赐予了我们希望。一个场面,众多人物,有点有面,有主有次,共同演奏了一曲无伴奏多声部欢乐颂。 片段二: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

33、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 赏析:过年的热闹、欢快,有小贩们的一份功劳。你瞧,刘绍棠笔下的卖糖果的小贩,走街串巷,来往穿梭,使出各自的绝招,诱发大人、小孩的好奇心和购买欲,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卖冰糖葫芦的,故弄玄虚,搞“有奖”刺激,惹得人们心急手痒,眼热嘴馋,当然“最甜”的糖葫芦还数“快乐”牌的。卖挂落枣儿的,串枣成圈,围脖而转,边转边吃,边吃边卖。此种吃卖,别致新颖,让人饱眼福,流口水,甜心头,真乃活色生香的流动广告呀!卖糖瓜的,放开喉咙,扯着嗓子,吆喝叫卖,自卖自夸,使你不得不回首侧目,另眼相看。刘绍棠毫发逼真的观察,情趣饱满

34、的叙述和怦然心动的感受让我们体验到了通州运河逢年过节的不一样的风情和不一样的快乐。这些质朴本色,活灵活现的文字也启示我们:观察是一种发现,表达是一种快乐,分享是一种幸福。 片段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赏析:“送灶王爷上天”的民俗描写很容易唤起我们似曾相识的童年记忆,我们感到真切、风趣,我们感到轻松、愉快。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愚昧迷信、落后守旧的行为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中蕴含的人民展望未来,祈求平安,追求幸福的真诚心愿,而且,这种仪式严肃之中溢满

35、快乐,随意当中饱含正经,它牵连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它积淀了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它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俗习惯,它成了我们漂泊不定的现代人的一个心灵情结。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文明怎样进步,也无论我们家在何方,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心愿:明天更美好! 片段四: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之后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

36、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赏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事,讨压岁钱和拜新年。虽然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习俗,但其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讨压岁钱有两个环节,一是小孩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才给压岁钱。这里体现了小孩对老人的尊重和感恩,祝福和孝敬,亦可看出老人对小孩的关心和期望,老小之间,尊老爱幼,和乐相处,洋溢着浓浓的家庭亲情。二是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讨压岁钱。亲支近脉,走家串户,这是家族亲情的生动写照。不过,只有男孩可以出去,这又暗示了旧时代农村男尊女卑,女不如男的不平等现实,让人在喜庆之

37、余多了一些忧虑。拜新年一事写得有面有点,点面结合,恰切地表现了农村家家户户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七嘴八舌”恭贺新春侧重从“面”上渲染吉祥、喜庆的气氛,“我”走遍百家拜年贺喜侧重从“点”上突出农村人际关系的和谐友善,这里没有城市人的欺诈、伪善、冷漠,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友爱和互助。由此,我们不难体会,作者津津有味地回忆这些近乎琐碎的生活片断,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纯朴、本真,充满人性温情的人际关系。 2学法指导我们可以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篇的方法。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以时间为序安排全篇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它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

38、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落清晰。本文按照时间的推移,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大年的十件事,从“腊月初一晚上”到新年的“天刚麻麻亮”几十天的时间里,作者有时用时间提示,有的用一定的语句过渡,顺着时间推移一件不落地往下说,件件趣味盎然。3拓展阅读的推荐过年的习俗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

39、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像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

40、、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像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

41、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

42、鬓明朝又一年。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

43、聪慧,万事如愿。“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通过阅读,你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譬如: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