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62533 上传时间:2021-01-1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4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 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希望大家能够采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4.理清*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5.学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

2、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

3、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2.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长于

4、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3.*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

5、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二、检查预习晋太元中(jn) 缘溪行(yun) 便舍船(sh)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sh)(yn)阡陌(qin m) 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o ) 遂与外人间隔(su)(jin)及郡(jn)下,诣(y)太守 刘子骥(j)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

6、,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要:通“邀”,邀请。4.古今异义词: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4.一词多义舍:舍

7、弃 乃:于是,就 具:都房子 竟然 详细地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5.同义词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缘、扶:沿着6.课文翻译7.请用一句话概括*的内容。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线索-渔人行踪。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

9、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对 比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

10、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

11、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第四节:

12、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的神秘色彩。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13、,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五、课堂小结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

14、,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2.拓展:欣赏一篇幽默诙谐的桃花源后记陶渊明先生的一篇桃花源记令五陵桃源名声大噪。我甚神往之,遂前去探访。至五陵,见渔人,说因由。渔人便撑船载我同往。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金铜扣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娱乐园”五个金字。吾甚异之:此乃桃花源乎?忽闻一声“哈喽!”大惊,回头视之,

15、原是一桃花源人。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手提黑提包,执大茶杯。见渔人,大喜:“哇噻!是你耶!好久不见了耶!”渔人细审,认出乃上回款待渔人者。那人遂掏出名片与我,上书于是,便随桃源人参观,桃源中人,个个打扮入时。领带西服为先生,牛仔裤大头鞋为小姐,披红戴紫为老太太,可谓:“男女衣着,悉如洋人”;女子之“青丝”如今变为金发,老人的“银丝”,如今染的漆黑油亮,可谓“黄发垂髫”;男女腰中皆挂大哥大、BP机,鸣声此起彼伏,可谓“机犬相闻”。不久,日已高,甚觉腹中饥渴,桃源人便要至其家,已非草舍茅屋,乃朱楼翠阁,上书五大金字“桃源大酒店”。随后上菜,乃:肥城桃、水蜜桃、金丝桃、猕猴桃、蟠桃、胡桃、扁桃、油桃、

16、杨桃、樱桃等二十余种。除此外,另有桃咸菜、桃馍、桃罐头、桃酒、桃饮料等,渔人自语道:“每菜皆桃,恐不久将生扁桃体炎”。停数日,辞去,包中装满桃源人推销之桃罐头等特产,另有纪念章、纪念币、纪念册、游览图数十种。桃源人将一叠传单塞于我等,语云:“务必向外人道也!”打开传单看,上写“让世界走向桃源,让桃源走向世界。”门庭若市久矣。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2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4.理清*的叙事线索,学习*曲折回

17、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这篇*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

18、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

19、,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

20、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

21、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2.写作背景。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诵读课文(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

22、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2. 感知课文(1)*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23、。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2. 重点掌握:(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延 古:请 今:延长.延伸(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4)一词多义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具:都 详细地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遂:终于 于是,就 寻:寻找 随即,不久(5)同义词

24、具、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六、布置作业 ,巩固迁移1. ,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2. 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3. 练习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努力。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既出说如此,不复得

25、其路(离开,再寻)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3一、内容回顾1. 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2. 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二、想像桃源之“美”1. 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2.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

26、的粉蝶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三、感受桃源之“乐”1.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2.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

27、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四、评说桃源之“奇”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讨论,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

28、有光豁然开朗”。(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五、赏读课文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六、研课文,悟主旨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七、总结全文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

29、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八、布置作业1. 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过程4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二)能力目标1.理解*以渔人的行踪

30、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三)情感价值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教具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二 课 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

31、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

32、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1了解作者,必读此文,请欣赏作者的自传,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2作者的诗歌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

33、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 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黄发垂髫 (tio) 便要还家(yo)刘子骥( j )诣太守(y ) 浔阳( xn ) 驎之(ln )2、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n)

34、陌(m)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与外人间(ji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i )具言所闻,皆叹惋(w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云:“不足为(w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n)下,诣(y)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高尚士也

35、,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B同学齐读课文。 C.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1、重点字词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夹着 )岸数百步,中(中间)无杂树,芳草(地上的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多夹杂)。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奇)之(代这种美景),复前行,欲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其(这)林。林尽(于)水源,便(就)得(发现)一山,山有小口

36、,仿佛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平坦开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同),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其(那)中往来种作(耕种劳作),男女衣着(穿戴),悉(全)如外人。黄发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见渔人,乃(竟然)大惊,问所(地方,处所)从来。具(通俱,完全,详尽)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探问)。自云先世(去世

37、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于之,兼词,从这里。),遂(就)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 (给)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为(对,向)外人道也。”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向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去,这里是谒见)太守,说(报告)如此(像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志),遂(竟然)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

38、,。 后遂(就)无问津(探访、探求)者。2、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

39、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

40、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来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品质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五、小结 (1)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

41、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如此 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3)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 ( 舍弃 ) 屋舍俨然 ( 房子 )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不久 )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 寻向所志 (标记 )向: 寻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对着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此人一一

42、为具言所闻(给) 捕鱼为业(作为)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遂:遂迷(竟然), 后遂无问津者(就)(4)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5)同义词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6)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7)省略句(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8)出自*的成语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

43、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黄发垂髫:老人小孩。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写书上)第 三 课 时一、背诵课文回顾前堂。二、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思路】发现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桃源内所见 自然景色,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桃源内

44、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冰终。【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三、质疑解难: .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