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62621 上传时间:2021-01-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审美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审美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审美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审美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审美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审美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审美教学设计.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审美教学设计 语文审美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8课,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生动地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接着写到狮子扑来了,鹿四条细长的腿让它逃脱了,而美丽的角却让它差点送了命,课文情节紧奏,前后对比分明,语言非常优美,在生动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二、说教学目标这篇课文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是学习的难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腿和角前后不同的态度是学习的重点,同时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那么略读课文只要求初知课文的大意,不要字斟句酌,教师只要抓住重点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即可,而孩子主要是运用他们在精读课文

2、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那么有了对课型特点的分析和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我就为学生们设计了以下目标:第一、通过阅读来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边读边想来读懂课文。第三、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第四、能够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那就是要全面地看到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美和适用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环境下,它却有存在的价值,从而学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和想问题的方法,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三、说教学流程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指出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孩子具有感受理解、欣赏、

3、评价的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他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他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生活经验来走入文本开始阅读的,在阅读当中他会利用他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来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在交流中来欣赏文本,进而来评价文本与生活中的人和物,以及文本本身,最终他会带着新的感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紧紧地抓住学生的阅读学习和生活的联系,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活动当中来感悟文本,在悟中来明理,具体的教学思路有三点:第一、形象展示,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两个动物朋友狮子和鹿,将美丽的鹿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引导孩子去猜想狮子和鹿之间到底

4、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进而激发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第二、多层次阅读,感悟交流,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我们知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程度是建立在多层次的阅读的基础之上,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和孩子们一起经历阅读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四个层次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来生成并建构新的知识,具体说:第一读就是让孩子们自由地读,让他们扫清字词障碍;第二读就是引读,检查学生课文读通的情况,老师通过语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整体感知这个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三读就是细读,主要运用图画而与音乐,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让他们运用自己在精读课文当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边读边

5、想,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当中的有关段落,然后将印象最深的段落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这样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第四读就是品读,赏析文中的佳句,并把它积累下来。第三、注重积累,走进生活,学用结合。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必须厚积而薄发,我想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将和孩子们一起把寓言故事当中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用结合,积累这一课当中所学到的道理,那就是全面地看待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我想这样,让孩子的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与生活的结合,实现在生活当中真正的意义。四、说板书我的板书主要来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

6、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语文审美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理解树在*中的象征意义;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二、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四、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二)、朗读*,把握大意。(整体感知)1、三棵树在*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

7、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

8、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四)、主旨理解。思考:作者在*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六)、总结课文:人与

9、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七)、拓展(表达训练)语文审美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这一课有3幅图,描绘了一个小兔运南瓜的故事,第一幅图画的是小兔看见一个大南瓜,不知道怎样才能运走。说明小兔很为难。第二幅图画是空白的,留给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第三幅图画的是小兔把南瓜运回来了。妈妈奇怪地问:“你是怎么把南瓜运回来的?”图下有两个要求,一是“想一想”,二是“讨论讨论”,观察和说话的重点都是“小兔是怎么把大南瓜运回家的”。本课的目的引导学生想办法,并讨论哪种办法好,力求讲述一个完整

10、的故事。【教学目标】1.认识到“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这一道理。2.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3.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4.动脑筋想出小兔把南瓜运回家的办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学前准备】课件展示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也可使用挂图);小白兔头饰一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1.板书课题:小兔运南瓜。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小兔有多大,南瓜有多大,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小兔能把南瓜运回家吗?)2.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学生说说图意,小白兔来到南瓜地里,看见一个大南瓜,高兴地想把它运回家。可是南瓜太大,抱不动。小白兔摸

11、摸脑袋,愁眉苦脸地说:“怎么运走呢?”3.今天我们学会看图讲一个“小兔运南瓜”的故事。二、整体感知。1.出示3幅图。2.学生自己观察这3幅图,想想:这3幅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4.指名说一说。三、认知贯通。1.观察图一。(1)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南瓜,小兔的神情是怎样的?(用“又大又重”形容南瓜。用“皱着眉头”、“搔搔脑袋”等词语形容小兔子的神情。)(2)小兔看见了大南瓜,它是怎么想的?(先想一想,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2.观察图二。(1)那小兔是怎样运南瓜的呢?图上没有画出来,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合理。(要求小组内每人讲一种方法,并且要表达清

12、楚。)(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辨析。(把南瓜当轮子滚动;请小动物帮忙抬回家;用绳子拴住拖回家;找车子运回家;拿刀子切开,再运回家等。)(3)哪些运南瓜的办法比较好?(学生根据板书质疑,并由提出该方法的学生负责解疑)(4)表现性交际:让学生按自己设想的办法来到“小白兔”身边大声地告诉它。要求把话说完整,说清楚。3.观察图三。(1)小兔把这么大的南瓜运回了家,兔妈妈的眼睛瞪大了。她会怎么说?小白兔又会怎么回答呢?(知道学生观察小兔的动作、神态以及兔妈妈的神态,想象两个人物的语言)(2)同桌分角色练说,再让学生上台表演。(3)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评一评小兔和兔妈妈之间口语交际的过程。可以评

13、语言表达,也可以结合神态、动作评。通过评判,使学生对口语交际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四、延伸拓展。1.学生自主看图练习讲故事。2.小组内每人讲一遍,注意讲故事态度要大方,声音响亮,每组选一名选手参加班内比赛。3.开展故事大赛,评选讲故事员。被评为讲故事员的组同时被评为优秀讲故语文审美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

14、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字词正音:读(du)句读郯(tn)郯城,县名苌(chng)姓聃(dn)用于人名,老聃贻(y)赠送二、解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

15、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韩愈在中国文学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形式,不重*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

16、、“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

17、,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三、过程设计1、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人为什么要从师?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18、耻师焉。”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注:大意对即可。)原文:“学者必有师。”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19、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分析了观点后,诵读第三自然段。*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3、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4、思想内容: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

20、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5、论证结构:*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

21、的恶劣风气。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语文审美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认读字“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八个生字;区分形近字“治、抬”“哇、挂”。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3.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情境创设法、变序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感。2.通

22、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演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不可怕、不用治是葫芦落的原因,从而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知道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不可怕、不用治是葫芦落的原因。教学难点:懂得生活中的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三、教学策略采用情境创设法、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演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是一篇

23、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认识“葫、芦”二字,注意指导“芦”的读音。(轻声)范读课文,听清楚生字的读音。(二)学习生字1.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2.出示课件:读词语、读生字、读句子。3.同桌交流记字方法。4.集体交流识字方法。(三)初读课文1.自己再轻声读课文。2.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不好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序号。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可在旁标注出问题。(四)指导书写1.指导认清难字的字形并指导书写。言:两个短横一样长。每:上窄下宽,竖折向左斜,折要平

24、。怪:右上角上“又”,下面是“土”不是“工”。2.“哇、治、慢、挂、邻、”可让学生独立分析字形,看字帖练习写。(五)复习词句1.导入,齐读课题。大家认真看老师画的这是什么?师画葫芦藤。读词语:葫芦藤。2.选一选,把生字送回家。瞧,细长的葫芦藤上挂满了小葫芦,这还有两对葫芦兄弟呢,你能分辨它们吗?那快来认一认吧!指名领读生字。光会读还不够,看谁能把这葫芦兄弟送回家!齐读句子,出示生字。3.刚才,我们还学习了八个会写字,从大家的书写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请你当个小医生来诊断一下错误吧!出示课件:小小诊所。(学生作业中写错和写得不美观的字)【设计意图】在写词语之前教师创设情境“小小诊所”这一学

25、生喜欢的形式,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进行二次指导生字,不是盲目复习,而是有针对性的复习。(六)前后对比,读好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1)刚才,同学们写词语特别认真。我们还知道了小葫芦长得十分可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里,去看看那些小葫芦吧!打开语文书,快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葫芦的句子。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2)读了这三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你发现这是写什么?颜色、形状。叶子绿绿的,花是雪白雪白的,多美啊!叶子跟葫芦有什么关系?你再读读。谁愿意按照书上的内容把这绿绿的叶子、雪白的花朵和小葫芦贴在板书上?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总结:你看葫芦啊是先长

26、满了绿叶,再开出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就挂起了几个小葫芦。(3)出示实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快看!你们喜欢吗?快来夸夸它吧!看来你真是喜欢小葫芦,谁再夸夸它?你们这么喜爱小葫芦,那种葫芦的人喜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我猜呀,这棵葫芦一定能长得赛过大南瓜,是不是呢?【设计意图】抓住“细长、长满、绿、雪白、可爱”等词语让学生体会葫芦的可爱;抓住“每天、几次”体会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通过抓住“长、开、谢、挂”这几个字渗透葫芦生长的各个部分都紧密相连,为后面突破重难点作铺垫。2.前后对比质疑。(1)那结果怎么样呢?谁来说说呀?(2)很多同学都提出

27、了一个问题呢。小葫芦为什么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快读读二、三自然段找找答案吧。3.学习第二自然段。(1)引读:是啊,有一天,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课件出示句子,自己读读这两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你发现什么了?大家看,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加上不同的标点,读的语气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2)看来他心里只想着葫芦,眼里只有葫芦。于是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谁想读读这句话?师拿出小葫芦,谁愿意表演一下这个种葫芦的人?你为什

28、么用这样的语气?你为什么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葫芦说呀?哦,怪不得“盯”是眼目旁呢!你们可千万别写错呀!你在跟谁说呀?(跟自己说)这就是“自言自语”。【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读使学生理解“盯”“自言自语”,体会种葫芦人当时的心情,从而读出语气。此教学环节体现了随文识字的教学理念,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有趣。(3)咱们合作读读第二自然段吧,我来问,你们读。他看见什么?想了什么?他又说了什么?正在种葫芦的人满怀希望时,他的邻居看见了,他们之间又说了什么?一起看看第三段,指名读第三段。【设计意图】通过问读的形式,渗透写作顺序,为后边拓展说话做准备。4.学习第三自然段。(1)一个邻居看见了,对

29、他说什么了?指名读。你想告诉他什么?注意指导读好“光”。(2)引读:可是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生读)种葫芦的人你奇怪什么呀?课件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这两句又是意思一样,什么不同?谁能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这两句,哪句更能突出种葫芦的人感到奇怪?谁再读读?(3)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第三自然段。(七)合作探究,总结全文1.孩子们,还记得吗,在种葫芦的人种下这棵葫芦后,出示课件: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而现在(生读)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出示课件: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老师读)现在却(生读)小葫芦

30、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设计意图】前后对比读文,再次强调葫芦的生长过程,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哎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多么令人惋惜啊!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一自然段。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谈话总结:太感谢你们让我知道原来葫芦的叶子和果实是有联系的,叶子生蚜虫,葫芦也会长不好。不仅葫芦是这样,其实,任何事物之间都是存在着联系的。3.分角色朗读课文。(八)课外延伸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下一棵葫芦,他吸取了前一年的教训。有一天,种葫芦的人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他想了什么?说了什么?于是,他又是怎么做的?最后的结果怎样了?请你按照看、想、说、做的顺序说一说吧!先自己小声说说,再指名说。【设计意图】语言实践与阅读紧密结合。让学生按照文中第二段的写作方法“看、想、说、做”说一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审美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