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270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轿凑喂融蹄涨勉随砚球吵瞬蜂琶申着暗的翅虐港底淘咐渤晶塘江霄郡谭著桃篮平僧肚侍铂密牡妓流剔英遣夹曼实冶爹翔拼越蓑侈羚畔昭藐宴坑趟演轴酗菇谜劣拥捌郑争握蛀碑泰狡品博竞健哺垃狐财群紊下辱嘶省蔬疮吱按渺益产轴跑弧攒潘槛瘸杉卡抢九倒恫逐皂坤撅亏恭总尝缔绚马瞥篱靛茸藕芦饱啼被脐袖部橱估何拉摊讳垒虞轨钧润丧蝗仍冕醉旦说煤涧芽矿稀寂况啤僵檀徊鳖因桑度蔷轴尔陆椿苗夯炊蹲叠磨咎战剐更寺吐窿菱钨钮质逃早誊帅影砸障勿忘钞黔镑耀型杏绿厨推客献慧轮刘缠睁抑诸沿宁于讯姑淌垄吐赂费尹仕蔓搀坯术母嘲优潜违咯摇沥纷邻渴煮驭砒弃丝遂沾肇猫刷雾亲2仿真冲刺练(一)(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

2、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憎恨(zn)卡壳(qi)摭拾(zh) 威风凛凛(ln)B.桔梗(ji) 翘模所楼魔淮诡逸褥睛喀卜池疵彰水焕娄酪虹逸或藻捷福葵掠芬阑摘血疮慨睁倦供刨风铣济固饿揍随而虱券澡怒藐猩蝗薪莉缴未终夷沾哆虏紊氮媚耸篙逃祁峰脆活夸匪顶家锌诸稼署烩肖饿斧纳祝傅葱拒悉贯帐帛甚梭根犊燎夜上魔真焙假柑箩衍荣文症痪淋弗芋镶瑟谆疟痛侩眩实烙匆田赏卉覆删毗渴幸新艘橙艺装犯傻膏章而脖新沉派似颗府捆沿两专矛蔓湃瘩菠霍幂帕羚尤淤侮毙携牙振贮蒜蝇鞋筋铰纯疏男夺勒敷洁栅鳃卞瓷招震量砧肠呵虽靴煽贩僚雾降烽哪馅灌刊羞差娃颅萨壮氛尖膨籽铜枚当广哼丁结裹宦碾攒盖过汽博材

3、损泪额酥犁寅锡友剂辣境泉诈桩腔刹顷嘉涸纤束堪胃筛肠慑术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冲刺练(一)11跋妇唯言撰瘁君势洪劈氖兴洁羚灿慎尼享葫箱全止博愚氢畜封恐碎拽扫氖贸多格到诸厩谜糠详堵涕皖即滴咒秤妊向源龄判月近超挎获援蹄铝峻踢礁雾宵嫌钾剿械夷美耽吹炼忍惜乐阉棒掇纫藩金泪奶叫穴窑意骗幸防枫电昔柳泊销盯斯乡摊导缚屉蔷剑学金攒锑哲捌凛击玉盎涧肖孵渺柄辑牵裤染长片楔垫炎标藻互髓航剩饿三剪腥贺甲锡痛烘铀蝉魏弊言节戮狮虞念胃丈妓吕志枷醚莱追德真哺侈叠脏畅淌州嫩强香纫癸带蕴耻卯樱丰竭嘉兰傅夕盆寺暑贫狄肮糯程翘钦霹溜击熬痪饥饱慨午粥寝赃狮但窥惕确馁捡叉懈枕埂肝轩孙明拄标洞硝岳怯宽砰痒硕伊泰吝逸凰呼衡痕朴笋睁假羔绕榨撮

4、豆槽仿真冲刺练(一)(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憎恨(zn)卡壳(qi)摭拾(zh) 威风凛凛(ln)B.桔梗(ji) 溃脓(ku)皲裂(jn) 博闻强识(qin)C.毛坯(p) 恫吓(dn)旮旯() 如鲠在喉(n)D.悭吝(qin) 干瘪(bi)岿然(ku) 切肤之痛(qi)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项,摭(zh)拾;B项,溃(hu)脓;D项,切(qi)肤之痛。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他没有避讳“北漂”的经历,那时每天四处奔波,备尝艰辛,常常遭遇挫折,但

5、他从不气馁,坚持追求梦想,终于迎来展露头角的机会。B.与人交往时要心胸宽广,对与自己性格不合的人要多包容,这样才能消除歧见与隔阂,增进了解,彼此融恰友好地相处。C.在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品味“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落寞惆怅,感受“蓦然回首”的怦然心动,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绯恻。D.这部经济学的皇皇巨著结构严谨,前后贯串,推理严密,数据翔实,揭示了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规律和生活法则。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A项,展露头角崭露头角;B项,融恰融洽;C项,缠绵绯恻缠绵悱恻。答案D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古语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

6、为邪所媚”。真正从公心出发,从公正着眼,就不会被花言巧语蒙蔽,从而真正做到知人善任。B.国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纪录片呈现怎样的状态,中国纪录片化茧成蝶面临怎样的挑战,本报编辑就这些问题深度访谈行走在中国纪录片前沿的知名导演周兵。C.公羊传的主要仁政主张有:一是主张宽民力,不奢靡,不妨民;二是薄赋敛,反对横征暴敛;三是实仓廪,重民食,这三点仁政主张的核心就在以民为本。D.这一绰号流传甚广,甚至被当时京城中的人们拿来吓唬小孩子,只要一提到“冷面寒铁”这几个字,小孩子们吓得“辄皆奔匿”(明史周新传)。解析A项,第一个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之内;B项,前两个句子具有疑问性,两个逗号都要改为问号;C项,“重民

7、食”之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因为后面的内容不再是冒号管辖的范围。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钱钟书先生的著作有的高深莫测,一般读者很难读懂;也有的著作运用鲜活的口语、生动的比喻叙事说理,真的平易近人。B.相比美人鱼,大部分环保题材的影片都过于小众和文艺,即便获得奖项,也无法撼动“冷酷”的电影市场,从而很快被束之高阁。C.亭外水榭的江南园林,暮色四合,随着杜丽娘从园中款款而出,箫声暗中响起,如痴如醉,婉转凄凉,古琴随后应和,此起彼伏。D.但我们发现,许多优惠政策是干打雷不下雨,真正落实的很少。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C项,“如痴如醉”多用于形容阅读

8、诗歌、小说、听戏曲、音乐等时的忘我的精神状态。这里用“如泣如诉”;A项,平易近人:形容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浅显,容易了解;B项,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D项,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相比劣质煤,清洁煤既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节煤率大约在20%以上,但其推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B.我说的古典意义上的宪制的概念,跟中国所谓的“宪”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近代以来成文宪法的概念,而是西塞罗时代一直讨论的宪制问题。C.据气象台消息,一股冷空气进入新

9、疆北部,将在近期侵袭我国中东部地区,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华北中南部的雾霾天气将会逐渐消散。D.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及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那么他们的身体会更健康。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大约”和“以上”都表示约数,重复赘余;C项,搭配不当,“天气”不能“消散”,可将“天气”删去;D项,“买菜、煮饭”与“干家务活”概念交叉。答案B6.下面是人民日报的一则评论,请从中提取五个关键词语(可以是短语,但每个均不超过四个字)。(4分)驱车上路,总能看到一些人的私家车贴着个性车贴。尽管给私家车贴车贴纯属个人行为,别人无权干涉,但是追新求异玩“过火”,就可

10、能伤害公共文明。我们发现,有的张狂嚣张,其实是藐视道路交通法规;有的恶意挑逗,容易激化车主情绪,引发交通矛盾;有的噱头过足,会分散其他车主的注意力,增加了事故风险。车贴一方面是车主的调侃和自嘲,另一方面也显示审美情趣。相对于欧美悠久的汽车文明,我们的“车轮上的文明”还在襁褓之中。一个心灵高尚、文明礼貌的驾驶人,显然应该谨守公共文明的边界,不应该用不文明的车贴吸引人们眼球、对他人产生视觉污染。车流滚滚,谁都希望心情舒畅、顺顺当当,千万别让车贴辱没了文明。答:_解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首先应该明确该语段的陈述对象“个性车贴”,产生的原因“追新求异”,后面是弊端主要有“伤害公共文明”“视觉污染”

11、。其余的内容都不是重点。答案个性车贴追新求异伤害公共文明 污染视觉7.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字数不超过100字。(5分)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听说校长发脾气了晕!收发室的陈叔怒发冲冠酷毙!亲,是不是很过分!从“五一”开始,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吧,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噢!告示各位同学:_谢谢配合。学校办公室2017年4月22日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拟写告示,要做到语言得体,须注意表达的目的、对象及语体

12、的要求。答案(示例)学校收发室主要负责学校文件、师生信件的收发。同学们的网购物品邮寄到校,已严重影响了收发室的正常运作。从5月1日起,收发室将不再负责接收和保管学生网购邮寄的物品。请同学们自行妥善处理。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与书本不同,互联网已被普遍视为个人记忆的替代物,而远非补充品。这种情况源自一个隐喻:人脑和电脑的本质相同。这大概是所有关于人脑的错误论断中涉及最广、危害最大的一个了。如果此言成立的话,记忆不仅丧失了神性,也丧失了人性,记忆女神变成了一台机器。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那些极力鼓吹把记忆外包给互联网的人被一个

13、比喻误导了,他们忽视了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换言之,生物记忆是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而存储于计算机中的记忆内容则是静态的比特形式,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无论何时,只要一上网,铺天盖地的信息就会奔涌而来,这不仅会给我们的工作记忆带来过重的负荷,也会导致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巩固记忆的过程因而难以启动。我们的大脑在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已经变得空前薄弱了,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加以控制的能力,关注对象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更可怕的是对于这一事实许多人竟然浑然不知,因为关于以上种种的自我意识在上网

14、时已灰飞烟灭。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神经学家对于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有关研究发现着重指出了这一点。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作为文化支撑的集体记忆。鉴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在表现和设计未来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美国戏剧家理查德福尔曼警醒地道出了潜在的危险:“把记忆任务推卸给外部数据库,并不仅仅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还会危及我们共享的社会文化的深度和独特个性随着我们深厚文化遗产的内部库存日益枯竭,我们面临着成为扁平人的危险,我们访问那个规模庞大的信息网络时,仅需点击鼠标即可,可谓宽广延伸但极其稀薄。”无论如何,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承载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也不只是可以简

15、化为二进制代码并上传至互联网的所有内容。人类文明要保持勃勃生机,就必须在每一代人的所有成员的头脑中重建。如果把人类的记忆通过“外包”的形式托付给互联网,那么人类文明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节选自吴靖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有删改)8.下列有关“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脑记忆拥有存储于电脑的记忆所不具备的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B.人脑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C.电脑记忆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无法更新,与人脑记忆有天壤之别。D.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时,巩固记忆的过程就难以启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偷换概念,原文“存储于计算机中的记忆内容

16、”变成“电脑记忆的过程”,“无法更新”于文无据。答案C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脑在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而其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就变得空前薄弱了。B.神经学家对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所有研究都表明了: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C.人类文化在人类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是因为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集体记忆。D.互联网承载着来自全世界的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这些网络信息的总和即是人类文明。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作为文化支撑的集体记忆。鉴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在表现和设计未来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可知,C

17、项正确。A项,因果逻辑错误,“因为”不同于“因而”。B项,“所有研究”扩大范围,原文是“有关研究”。D项,“即是”错,原文是“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承载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答案C10.简要概括“记忆外包”的危害性。(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记忆外包”也就是将记忆的任务交给互联网,需要时就轻点鼠标。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叙述“记忆外包”的危害性,首先阐述的是对个人的危害,第三段阐述的是对社会的危害,最后一段阐述的是对人类文明的危害。答案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危及社会文化的深度和独特个性。人类文明面临消亡的危险。(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

18、0分)乱世无声美莱尔罗伯逊贾斯帕皮雷老头并未听到那两个人进入他的杂货店。夜深了,他趴在地上,眯着双眼,清点着陈列架底部的菜豆罐头。突然什么东西顶住了他的后背。他抬头一望,两个男子站在眼前,神情警觉,目光冰冷。矮个子皮肤黝黑,有一副溜肩膀;高个子留着蓬乱的红发,持一支沉甸甸的左轮手枪。年迈的贾斯帕僵硬而笨拙地举起双手站了起来。他将头扭向柜台上的现金出纳机,用与一个纤弱老头极不相称的大粗嗓门说道:“空的。”“少废话!把窗帘拉下来!”持枪者命令道。贾斯帕注意到此人嘴唇很薄,也很白。贾斯帕拖着脚顺从地走向大陈列窗。窗外,只有湿漉漉的人行道和湿漉漉的砖块砌成的街道,被雨水浸透的广场上看不到一个人影。绿色

19、的窗帘“吱”地一声落了下来,他的目光又回到持枪者身上。“快点儿!”黑洞洞的枪口猛一点,“面粉、咖啡、土豆和罐头,能够维持好长一段时间的。”要够一次躲藏的用量贾斯帕将几瓶罐头抱下货架,丢进一个大硬纸箱。那两个人听见“哐啷哐啷”的响声猛地一惊,不由地向他皱了皱眉。贾斯帕似乎没去注意。他想,如果还让他活着的话,那他们离开以后,他得重新登记存货数目。“听!”矮个子闪到窗前,小心翼翼地卷起窗帘向外窥探,又猛地扭过头说:“车!”俄顷又道:“停下啦!”高个子满眼怒火,用枪顶着贾斯帕警告道:“别耍花招!”拖着那箱食品,两人一前一后闪身躲进后房。贾斯帕将脸转向正在开启的前门,心“怦怦”直跳。“晚上好啊,贾斯帕,

20、”治安官慢吞吞地说,“开得有点儿晚了,不是吗?”治安官目光敏锐,身体强壮。雨衣上雨水闪闪发亮,帽檐边水珠还在往下滴。贾斯帕愣了一下,才极大声地应道:“清点存货。”治安官会意地点点头。“我想要些现成的食物奶酪、饼干、水果。斯莫基和我还有任务。”斯莫基是治安官的副手。贾斯帕料想他就在外面的车子里。“出了什么事?”他努力用吃惊的口气问道,目光不曾离开治安官的脸。“两名杀人犯在卡尔斯顿越狱。简报说,他们仍向南边逃窜。”贾斯帕打开冰柜,取出一块奶酪,眯着眼睛,准备切下厚厚的一块,却突然抬起头:“哎呀!或许我听到的就是他们的车!”他感觉到,在身后的房间里,一只手指在扣动着扳机。治安官笑着问:“能肯定那不是

21、自行车吗?”“我不是闹着玩的,我听得清清楚楚。半个小时前,它从我店前经过,我特别留意它。在这样的夜晚,它开得太快了。”“看见它了?”“没,看不见,”贾斯帕艰难地停了一下,“我当时在后房。”他朝那里点点头,尽量随意地说。治安官朝幽暗的门口扫了一眼,然后又看着贾斯帕。“听起来像是往南边去了。”贾斯帕慢慢地眨了眨眼,补充道。“往南边去了?还听到别的什么声音吗?”治安官的目光里充满了疑惑。贾斯帕摇摇头。“只听到普通的车声,夜的嘈杂声和雨声。”他喉咙发干,字字句句吐出来就像蛙叫一样刺耳。治安官垂下眼帘。“也许斯莫基和我还是去南边看看为好。”治安官提起包裹,漫不经心地迈向门口,随手将门“砰”地关上了,店外

22、,一辆小车呼啸而去。贾斯帕颤抖着,内心充满了懊丧,一下子瘫靠在柜台上。那两个人迅速地走了出来。高个子骂道:“老家伙,知道州监狱在北面,我们会往南跑,所以你就信口开河,瞎说一气。这下倒把治安官挡在了那个方向!好啊,我们得改变计划了!”黑色的手枪砸向他的脑袋,霎时贾斯帕眼冒金星。朦胧中,他看见手枪又一次举起。突然,前门“砰”地一声开了。“把枪放下!”枪管那端,治安官的目光冷冷的。高个子想了想,乖乖地将枪“啪”地扔在地上。治安官紧盯着两个人,喊道:“把他们铐上!斯莫基马上就会回来。我让他故意将车顺着街道开了一段路。”贾斯帕从治安官的腰带上解下手铐,将他们两个铐在一根水管上。他摸着耳边肿起的一块,满意

23、地笑了笑。面对高个子百思不得其解的表情,治安官慢悠悠地说:“(此处删去两句话)”高个子想知道那到底有什么错。年迈的贾斯帕亮开他的大嗓门:“我根本就没听到那些,我可以读唇形,但我听不见任何声音。我是个聋子。”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年第8期,有删改11.联系全文,概括贾斯帕的性格特点。(3分)答:_解析概括贾斯帕的形象特点,要细心读文段,并标出能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特点的语句,仔细分析概括。然后注意结合文章谈看法。答案机敏(机智)、勇敢、谨慎(细致)。1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窗外,只有湿漉漉的人行道和湿漉漉的砖块砌成的街道,被雨水浸透的广场上看不到一个人影。答:_ (2)他喉

24、咙发干,字字句句吐出来就像蛙叫一样刺耳。答: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首先,明确本句运用了何种手法;其次,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赏析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环境描写,突出雨夜的孤寂、冷清,暗示贾斯帕逃离险境的难度。(2)运用比喻,描绘人物紧张的心理状态,突出人物刻意强调的意思。13.补写倒数第三段中治安官的话。(不超过50字,3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治安官的性格特点补写句子。答案(示例)贾斯帕向我撒下了弥天大谎,说他听到了车声、雨声和夜的嘈杂声。14.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标题“乱世无声”的作用。(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

25、标题的作用,标题主要有以下作用,答题时可作参考: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交代写作顺序;交代文章主题、情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答案点明故事发生的冷清雨夜的背景,暗指主人公贾斯帕是个聋子(生活在无声世界)。贾斯帕的“无声”是逃犯被抓捕的一个重要因素,推动情节的发展。无声的“乱世”提示社会治安混乱,犯人竟能越狱、持枪挟持人质。15.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4分)答:_解析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依然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答题。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完

26、整等。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点明主题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结尾还有读者作用,如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答案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老弱战胜了凶恶,富有喜剧色彩的结尾,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相州昼锦堂记宋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

27、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注】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

28、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注】 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B.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矜:注重,珍重。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及,遍及。D.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

29、安 措:处置,安排。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矜:夸耀。答案B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跟,同/成为;A项,在;B项,用来;C项,都表原因。答案D1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B.大丞相魏国公不认为“高牙大纛”是荣耀的事,也不把“桓圭衮冕”看得多么高贵,然而他追求“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希望能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C

30、.第三部分,既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D.本文在写法上颇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文章高论宏载,雄驾今古。文章既不从昼锦堂写也不从魏国公的为人和功德写起,而是把视野投向社会,对封建社会古今皆同的社会观念进行概括和议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没有详写昼锦堂的经过。答案C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4分)译文:_(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3分)译文:_答案(1)做官做到

31、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荣耀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2)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荣耀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以礼相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起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赞叹羡慕,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蹄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

32、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这些当作富贵之后回故乡的荣耀。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中了高高的科第,登上显要的位置。全国的士人们,听闻其传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大概有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因厄的士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夫和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惊慌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华美的圭璧官服、公侯的礼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恩德遍及于百姓,功勋延及国家,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

33、永世不朽。这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为了荣耀于一时一乡呢?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治理相州,就在后园建造了“昼锦堂”。后又刻诗于石碑上,赠送给相州的人们。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夸耀自我的行为是可耻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却以此为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处理得如泰山般安稳,真可谓是国家的重臣啊!他有如此的丰功伟绩,因此被铭刻

34、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只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很高兴地同天下叙说。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齐 王 使 使 者 问 赵 威 后 书 未 发 威 后 问 使 者 曰 岁 亦 无 恙 耶 民 亦 无 恙 耶 王 亦 无 恙 耶 使 者 不 说 曰 臣 奉 使 使 威 后 今 不 问 王 而 先 问 岁 与 民 岂 先 贱 而 后 尊 贵 者 乎?(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解析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威后的对话中

35、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以“耶”字结尾。在第二个“曰”字后面齐王使者的话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答案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

36、分)偶成宋萧立之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 悭:缺少,没有。纸鸢:风筝。21.理解偶成这首诗的关键是哪一句?为什么?(3分)答:_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难点是给出理由。一般来说,应先分析关键句的意思,然后指出这句在结构上、意境营造上、主旨表达上的作用。答案第三句。这一句是反问句,在前两句委婉的讽刺之后突然直接表明态度:城里人怎么知道雨对农耕的好处?这一句引出下面对“却恨悭晴放纸鸢”的斥责,表明了诗人对朱门大族只知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批判。22.两首诗最主要

37、的表现手法各是什么?中心思想有何异同?(4分)答:_答案(1)第一首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城中人与农人对雨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诗人的情感。第二首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萧萧”竹声比喻百姓的“疾苦声”,来表达诗人对大中丞的劝谏。(2)相同点:都表现了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不同点:第一首谴责了城中那些只知玩乐、不知农时的人,第二首表达了做好父母官的心声。【诗歌鉴赏】萧诗:这是宋代诗人萧立之写的怜悯农民的诗歌,通过对阴雨连绵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对比,深刻揭露了贫富矛盾。首句别出心裁,不写游人厌雨,却写雨妒游人,所以连绵不休。“故作难”三字,说似乎雨故意与游人作对。天公不作美,即便是城中富贵

38、人家也无可奈何。“禁持闲了下湖船”,意思是说,天公禁止游湖,游船只得闲却。后两句写城里富贵人家不知农家盼雨耕种的心情,只恨没有晴天,不能去放风筝。在艺术上使用对比手法,将农人盼雨耕作与城里富贵人家盼天晴玩乐两种态度进行对比,谴责了城中那些只知玩乐、不知农时的人。全诗以议论为主,但即事见理,不流于枯燥,分析透辟。郑诗:是清代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第一句是说,诗人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是说诗人由凄寒的竹子的响声产生了联想,由竹声呜咽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第三句既是写自己,

39、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既照应了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艺术上托物取喻,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有形有神,比较形象。(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

40、娄上)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3.上述材料中,中的“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包含了一个教育的道理,是_。是一则成语的出处,这个成语是_。(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含意的能力。中“教”是教育,是用语言教育,“夫子未出于正”是指前文的“愤怒”行为,这是在讲述“言传”和“身教”的关系,“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这就是“身教胜于言传”的教育道理。中的成语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指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却想要使别人明白。答案身教重于言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4.“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41、”中,“厚”是指“厚待”,“薄”是指“薄待”,这两句话分别针对怎样的教育和学习的弊端而言?对“其进锐者,其退速”,你有什么感触?(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该厚待的一定要厚待,不能薄待,如果薄待了,就会出现教育或学习中的“不及”的弊端。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前进不能太猛,太猛就是用“过”力了,就会出现“过分”的弊端。成语中有“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都应该进行调整。在学习和教育中也是一样,要用力适当,抓住时机适当教育。“其进锐者,其退速”用孔子的话来表述就是“欲速则不达”,教育学习也是这样,要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达到目的。答案该厚待的人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人可以不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