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汇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能够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形成的主要因素,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渠道搜
2、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客观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理解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的“辉煌”。 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与过去的联系和区别。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培养学生的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我国的民主
3、政治建设。二教学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三教学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课时安排1课时(共1课时)。五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在清朝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明清时期绝对君主专制是怎样出现的。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
4、1)明初沿袭元朝的行政体制,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由左、右丞相主持工作。 废行省、设三司。但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2)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三司的具体机构及其职责图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设问】废行省设三司的结果如何?分散原本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从而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统领中央各部委的宰相的权限扩大,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更加突出(3)宰相胡惟庸挑战皇权 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反元,后晋升左丞相。 请阅读本课导入框的内容。 好,我们看到胡惟庸为相七年,擅权乱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措施:(1
5、)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有人认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契机和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胡案前后延续十几年,诛杀了3万多人,成为明初惊天大案,对明初政治产生重大影响。(2)同时,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下令:“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载入皇明祖训。) 到明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废丞相、皇帝直掌六
6、部的影响:六部成为明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相权与皇权合二为一,皇权空前加强六部各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具体行政机构,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皇帝的工作量变得空前巨大 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共8天的时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660件,共3391件事情。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全部一一处理好。2、确立内阁制度:阅读课本17页。思考:内阁的发展一共有哪几个阶段?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奠基明太祖
7、设立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确立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参与机务)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建立三殿(武英殿、华盖殿、文华殿)、两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作顾问,协助理政,但很少能参与决策,一切大事仍由皇帝亲自主持。明太祖尝试三年,觉得大学士辅政能力有限,于是又废除了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因为在宫内,又称内阁大学士。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相当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央文史馆等)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明成祖有其父之风,善独断,内阁权力有限。来源:翰林院官员办公地点:宫内的文渊阁职责:顾问发展明
8、宣宗内阁地位日益提高(票拟权) 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表现: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建议权)票拟权的获得是内阁制度的一个里程碑,此前内阁不过随事以备顾问而已,政务与闻与否全随皇帝喜好。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票拟权三个阶段:辅臣协议首辅专票辅臣分票)如果票拟不合帝意,内阁再议,为“改票”。)全盛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明神宗阁权一度压倒部权明神宗继位后,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阁臣多人,皇帝择才高、听命者为首辅,余为次辅,始设于建文四年。张居正当权时,削弱六部职
9、权,“部权尽归内阁”,权力空前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思考探究 【设问】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六部。法定的决策者:皇帝。由于宰相必须具有参与决策和监督百官执行两个基本条件,内阁只有建议权,所以内阁制不是宰相制,内阁首辅不是宰相。【探究思路】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 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 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内阁的任命和职权的大小,完全由皇帝决定。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
10、用。综上,明朝一破一立强君权。 【拓展延伸明朝太监乱政】明朝制度皇帝一天要上三次朝,分早朝、午朝、晚朝。我们试看北平故宫,皇帝住在后面的乾清宫,一大早要到前面的大殿办公。特别是冬天天冷,天不亮就要朝会。皇帝黎明就得起床,太阳出来才下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亲手打过天下的人,精力旺盛。但是到后面的皇帝,精力不足、智力有限,只好偷懒,不去上朝。咱们书中学思之窗提到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都不去见大臣,也不去内阁。那么这个批红的事谁来做呢?皇帝和内阁不见面,中间就必须由太监来牵线,慢慢地造成了太监专权。太监领袖称司礼监。最初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是想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司礼监逐渐掌控机密
11、、批阅章奏。明朝制度最坏的时候,司礼监成了真宰相,甚至是真皇帝。明朝中后期太监乱政,比任何朝代都严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废除了丞相,过分集权在皇帝一人。(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清朝究竟是如何加强君主的权力的?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清初康熙雍正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皇权受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集权于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背景:(1)中央政权机构的“一国两制” 清初采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同时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2)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12、创立于皇太极时期,撤于乾隆57年(1792),存在150年。主要参加人员有八旗旗主、议政五大臣等,是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满洲贵族集体决策,皇权受到限制。2、措施:(1)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中枢权力遂一分为三。内阁、议政处(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在宫内设南书房的思路,与汉武帝中朝决策相近,含有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之意,同时含有将外朝内阁的部分权力归于内廷之意。(2)雍正:在宫内设军机处(内廷秘书机构)目的:办理西北军务保守机密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
13、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组成:亲信的满、汉官员(兼职)(官员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处工作,由皇帝指定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官兼任,人数、任期均不固定。军机章京承办具体事务,于中级官员中选文才敏捷者充任。)(3)附追索权转让应收账款收到现金200万元;职责:跪受笔录(承上)负责传达给中央六部和地方官执行(启下)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变化:临时机构到常设机构(或者世
14、界上时间最长的临时机构) 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存在180多年。特点:A.业务员信息系统B.主管信息系统简:简就是机构简单、人员简练。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人员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军机大臣人数一般3、4人到7、8人,章京30来人),皆干练之人,不称职即随时“罢值”回原任。速: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甲公司于204年3月28日完成销售时,能够判定相关经济利益可以流入,符合收入确认条件,204年9月,因自然灾害造成生产设施重大毁损不影响收入的确认,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即可。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
15、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一日一清”。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密:保密,一在于“廷寄”制度,廷寄一为快捷,一为保密;二在于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二、名词解释题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150万元皇帝决策,六部、地方官分别去执行,内阁、议政处形存虚设,南书房地位下降,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思考:明清
16、君主专制的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4)20X4年10月1目,甲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某管理用同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由10年调整为20年,该项变更自20X4年1月1曰起执行。董事会会议纪要 中对该事项的说明为:考虑到公司对某管理用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发生变化,将该同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调整为20年,这更符合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情 况。四、小结因增持对子公司的股权增加资本公积3 200万元;1、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秦汉:丞相总揽三公九卿制计算甲公司购买乙公司所产生的商誉金额,并简述商誉减值测试的相关规定。(2)隋唐:三省分工三省六部制(3)宋元:三省制向一省制过渡(4)明清:内阁制和军机处的
17、出现2、君主制度的演变A.开发周期大大缩短B.降低了系统开发中的风险 是皇权分割、削弱、剥夺相权的过程。(1)贵族君主制夏到春秋战国,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受制于方国制、封国制和世卿世禄制等。但君主的权力,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2)专制君主制又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的君主专制是渐进式的君主丞相制度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有一个总执朝政的丞相或者相国(独相),权力仅次于皇帝。君主宰辅制度隋唐宋元,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宰相由一人发展为一群人(群相)。元代一省制,丞相人数不定,多时5人。绝对君主制度废除丞相制度(无相),皇帝亲自处理朝政,明内阁、清军机处成为皇帝处理政
18、务的参谋与助手。3、帝制时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条线索、两个斗争三条线索:君主专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官僚制的发展两个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扩展:历史学文摘2010年第1期“中国古代专制说”的争鸣。19世纪末以来,秦至清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为专制政体、皇帝为专制皇帝的论断影响广泛、流行不衰,并成为大陆中国史理论概括的基本观点之一。但钱穆、侯旭东等先生认为,此一论断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经由日本广为不同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通过辞书与历史教科书渗透到大众中,罕有质疑者。这一说法
19、实际未经充分的事实论证,不加反思地用它来认识帝制时代中国的统治机制只会妨碍研究的深入。钱穆的依据:1、中国古代有民众参政的民主机制,如察举制、科举制;2、相权制约皇权;3、皇权受到监察制、封驳制的制约;4、民众有权反抗暴君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史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朝廷礼仪中,唐代群臣进见,宰相得有座位,并赐茶。即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到唐朝时还是这样。然而到宋朝,宰相不再坐着上朝,要同其他大臣一样站着。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员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的变化可以看出,自从宋代以后,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