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352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名师优秀教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济南的冬天的教案-济南的冬天板书12.济南的冬天16、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二)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点批注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3、体会作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二)难点:

2、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抓住景物特征写景,选用恰当比喻,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方法:讲读结合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章的内容,以了解济南冬天“温晴”这一主要特征。 2、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 教学重点: 1、了解济南冬天“温晴”这一主要特征。 2、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样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

3、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注音:济(j)南 一髻(j)儿 薄(bo)雪 伦敦(dn) 贮蓄(zh x) 水藻(zo) 狭窄(zhi) 镶(xi

4、n) ?释词: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 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3、根据下面的结构示意表,理解文章结构。并把每部分的

5、要点,概括的写在文旁的空白处。 无风声 有山小雪点染的山(秀气) 宝地晌 晴像摇篮(温暖、舒适) 温 晴 有水贮满绿藻的水(绿清亮)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

6、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旁批内容明确: 没有风声与北平比

7、(奇迹) 晌晴与伦敦比(怪事) 温晴与热带比(日光毒) 五、小结: 六、练习:课后练习一的第一小题。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会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描写,在描写中融入自己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学习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动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提问: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什么角度运用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之后明确:温晴,从作者自身的感受角度,运用对比手法。 二、新课教学:继

8、续细读、分析课文。 1、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 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 指导学生画出拟人、比喻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即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2、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指导学生画出拟人、比喻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齐读本

9、段。 3、第4自然段 ?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体会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句中两个“卧”字的作用。 4、第5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

10、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人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 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三、总结全文。 1、学生默读全文,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2、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 ?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以 此来感染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四、听录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二、三两题。 2、要求学生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

11、文,写一篇题为X 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3、背诵第3段。 六、附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没有风声与北平比(奇迹) 总的特征 晌 晴与伦敦比(怪事)?总写 温 晴与热带比(日光毒) 全城在晒着阳 宝 地 像摇篮 城内 慈善的冬天 ?山松上的雪像看护妇 山 色 ?山尖上的雪给蓝天镶上银边 ?山坡上的雪水纹的花衣 城外 ?房顶上的雪小水墨画 ?冒着点热 水 ?水藻更绿 ?像块蓝水晶 教学后记: 分 写 济南的冬天2010济南的冬天 2010-10-31 15:48 济南的冬天教案 南平三中佘冬妹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

12、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

13、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

14、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 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n xin qn wn qn n sh j f

15、 xi qi 镶 响 晴 温 晴 安 适 肌 肤 秀 气 l pn shu zo zh x chn qn kn ln 绿 萍 水 藻 贮 蓄 澄 清 空 灵 shu m hu ln wn wn 水 墨 画 蓝 汪 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1)济南的冬天“温晴” 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

16、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 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3)济南的水: 岸边垂柳 绿萍水藻 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17、。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 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

18、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9、: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 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

20、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

21、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课后思考题: 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

22、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济南的冬天比赛黄山市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授课人:叶志凤 2014年10月27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把握写景特征,品味

23、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 2、学生合作学习。 【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美好景色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品读语言,把握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2、以读促悟,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浓浓的“温情”。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配乐屏显)济南组图。 二、正音正字 镶(xing) 响晴 贮蓄(zh x) 秀气 空灵 水墨画 温晴 薄 日薄西山(迫近) 髻j 着落(zhu) 暖和(huo) o 薄雪 三、作者简介 见电子课本 在本环节用了十分钟,对于生字词和作者有必要进行介绍,但是对于多音字,是否要

24、一一讲解到位呢,耗时过多,是课程内容的时间紧张了。 四、朗读课文,把握“温晴” 1、师配乐朗诵课文,生思考: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2、屏显词语:“响晴 宝地 温晴 慈善 有山有水 理想的境界” ,让生选择哪一个更加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3、学生自学,两人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4、教师讲解并小结: 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到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都是“温暖晴和”。以“温晴”为线贯穿全文,描绘出摇篮安睡、雪后小山、山村卧雪和玲珑水晶的四幅优美图画,无不令人神往陶醉 在环节中,学生对于“特点”二字把握得不够准确,老师应该做一个讲解,觉得我在讲的过程中含糊了,在区别几个词语的过

25、程中,学生并非像预设得那么迅速地找到关键的句子,由于词语比较多,使得学生们在把握特点反而不易掌握。可以对屏显的词语进行修改,便于学生把握和区别的词语。 由温晴的特点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作者笔下的几幅图画。本环节是可以的。 五、再读课文,体会“温情” 1、这样温晴的冬天,大家想去吗,可是,去过济南的人都会有一种遗憾,现实生活中的冬天的济南并没有老舍笔下的那么美,这是怎么回事呢, 插入背景及作者介绍: 本文的写作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老舍25岁前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他应邀去英国任教,在伦敦生活了6年,离开英国途中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

26、而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作者称山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生活在济南温暖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异常陶醉,于是写出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 在老舍的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而是附着了他对这些山水的深深的温情。(温情:温柔而充满深情) 2、你能找出流露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深深的“温情”的语句吗,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的疑惑,老舍写济南的冬天是胡扯的,凭空想象的,在这学生对于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掌握得不够准确。首先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加入了老舍的润色,使得语言才会如此得美。 在这里,我让学生找温情的语句,学生大多是从老舍的写景入手,从写山和写水的语段中去感受温情。

27、这样可以,但遗憾,我并有很好的引导。这里可以结合对语句的分析来感受作者的温情。有着温情的形象,有着温情的春意,有着温情的语言。这个环节放在第二部分讲解,有点难了,时间不够,而且对于七年级刚刚接触到写景文章的学生预设过于难了。对于这个难点,也没有很好的解决。 3、小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 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8、,寓情于景。 没时间总结写法了,最后的小练笔说得仓促。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就可以掌握写法了吗, 写法,把握事物的特征来写,融入自己的情感来写。 六、小练笔 在你的故乡也会有一道风景让你如痴如醉,请用灵动的文字描写出你眼中的家乡风景。 七、作业 课外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 第二部分,可以修改为再读课文,体味文章景中情。说“温情”,反而使得学生不好把握了。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体现学生的朗读,也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 思考: 1、一篇教学设计要面面俱到肯定是不行的,要突出重难点。本文的重点着眼于济南的冬天的特征和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喜爱。对于第一个重点,可以让学生用排除的方法来概括特征,然后带着特

29、征去每个语段中寻找句子,梳理文章脉络。对于第二个重点,让学生找老舍对济南的冬天喜爱的语句中,有感情地朗读。(如何能将这个融情于景教学难点很好的突破呢,) 2、对于电子白板的应用,可以利用其中的朗读测评功能,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这样的效果好吗, 3、对于课文朗读,听读课文内容耗时5分钟,这个环节需要吗, 学生的朗读很好,如何很好的体现在教学环节中, 4、对于本文中的写景的描写,可利用图画展示,然后让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来给画面配音。这个方法很好 济南的冬天教1济南的冬天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

30、亮”等词语。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能力目标 ?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

31、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

32、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

33、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34、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 济南(j) 镶(xing) 水藻(zo) 贮蓄(zh) 发髻(j) 澄清(chng) 着落(zhu) 看护(k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

35、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

36、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

37、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

38、)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

39、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 A(暖 B(绿

40、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这是张小水墨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 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暗喻 ?暗喻 ?明喻 ?明喻 B(?明喻 ?明喻 ?暗喻 ?明喻 C(?暗喻 ?暗喻 ?暗喻 ?明喻 D(?暗喻 ?暗喻 ?借喻 ?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 _。(不超过20个字)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题。 2(摘抄文中的精彩

41、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3(文章本是有情物,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 ?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体现老舍亲切文笔

42、的语句举要: 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 2(“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 5(“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 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

4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投影显示)如: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

44、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

45、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 提示: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

46、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 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