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文言文复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唐雎不辱使命一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2、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
3、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二整体把握1.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2. 分析人物形象:唐雎:从容镇定 有勇有谋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敢于献身 秦王:阴险狡诈 骄横狂妄 色厉内荏 前倨后恭 3.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
4、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说话技巧: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三.字词解释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非士之怒也也 仓鹰击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四.句子翻译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 虽然,受地于
5、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5. 布衣之怒,以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6.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7.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8.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对比阅读(一)【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
6、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7、乙】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樊於期秦国将领
8、,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陛殿前的台阶。少通“稍”。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发打开。揕用刀剑等刺。绝挣断。(还通“环”,绕。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3.翻译下列句子。(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_(2)使毕使于前。译文:_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
9、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二)甲: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
10、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乙:唐雎说信陵君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注释:卒然:同“猝”,突然。无忌:即信陵君,魏
11、无忌,魏昭王之子。1.解释:秦王怫然怒( ) 布衣之怒( ) 以头抢地耳( )天下缟素(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 文段(二)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 ”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4解释下列加点字:存赵国( )人之有德于我也( )愿君之忘之也!( )唐雎谓信陵君曰( )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6.(二)(三)选文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的手法比较两语段的异同。 (三)【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1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
13、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 何为者也C. 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
14、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_(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 3【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愤怒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5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2分)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一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
15、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足,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
16、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二.整体把握。1.本文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2.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3.“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4. 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三字词解释。天时不如地利 人和 环而攻之而不胜 是天时不如地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四翻译句子
17、。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一)甲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18、,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文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附,忠谋不纳,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1、解释加点词(1)池非不深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寡助之至 (4)用兵之道,要在人和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委而去之 C、亲戚畔之 D、用兵之道3、翻译(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4、甲文里与“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这个观点一致的语句是(用原话): (二)【甲】天
19、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 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
20、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触犯禁令。1. 解释。委而去之 (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以善为国者 ( ) 必先富民 ( )2.下列句 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奚以知其然也? 4.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三)【甲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
22、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注释】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破国:攻破敌国。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修橹轒辒(f n 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 距堙(yn):构筑攻城的土山。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是故百战百胜( ) (2)不战而屈人之兵( ) (3)具器械( ) (4)而城不拔者( )2下列句中
23、的“而”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战而屈人之兵 B乃记之而去 C而城不拔者 D屈人之兵而非战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4甲乙两文中阐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 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6“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公输一 翻译。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
24、指教呢?” 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停止
25、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掉自己装饰华美的车,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抛掉自己的好饭好菜,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患了偷窃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兕、麋鹿之类,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个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
26、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楚国有松、梓、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楚王说:“好呀!虽然如此,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地抵挡住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卫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理屈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可是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
27、,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二整体把握。1.课文通过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起野心。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3.墨子的劝说艺术: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善于机智地陷人于
28、自相矛盾的境地,语言强悍有力、尖锐直截,形象夸饰。三.字词解释。子墨子九距之_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公输盘诎_ 公输盘不说_ 起于鲁_ 请说之_不可谓仁 _ 不可谓知类 互不见我于王 然胡不已乎 文轩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_邻有短褐而欲窃之_粱肉 虽然_ 以牒为械_ 九设攻城之机变 吾知所以距子矣 待楚寇矣_ 虽杀臣,不能绝也_四句子翻译。(1) 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2)宋何罪之有? (4)胡不见我于王? (5) 此为何若人? 6)臣以(6)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8)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9)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29、(10)虽杀臣,不能绝也。_ (11)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一)甲文:公输选段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王曰:
30、“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乙文:吕氏春秋去私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
31、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1.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先 生 之 年 长 矣2.解释。公输盘不说( )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伤人者刑( ) 王虽为之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时人莫之许也B. 其子杀人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C.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4.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5.补写对联:下面是根据甲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