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455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系统化襄樊市第四十七中学 熊沙探究性问题是知识、方法、能力综合型试题,新课改后的中考数学压轴题已从传统的考查知识点多、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综合题型,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传统的解答题和证明题,其条件和结论是由题目明确给出的,我们的工作就是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而探究性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我们认真收集和处理问题的信息,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猜想和论证等深层次的探索活动,认真研究才能得到问题的解答。开放性、操作性、探索性和综合性是探究性问题的明显特征。这类题目形式新颖,格调清新,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十分广泛,解题过程中有较多的创造性和探索性,解答方法灵活多变,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又需要思维的创造性和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1. 阅读理解型例1、 阅读下列材料: “, 解答问题: (1)在和式中,第五项为_,第n项为_,上述求和的想法是:通过逆用_法则,将和式中各分数转化为两个实数之差,使得除首、末两项外的中间各项可以_,从而达到求和的目的。 (2)解方程分析:本题是从一个和式的解题技巧入手,进而探索具有类似特征的分式方程的解题思路。 解:(1)第五项为,第n项为,上述求和的想法是:通过逆用分数减法法则,将和式中各分数转化为两个实数之差,使得除首、末两项外的中间

3、各项都可以互相抵消,从而达到求和的目的。 (2)方程左边的分式运用拆项的方法化简: 化简可得从上面的例题我们可以把探究型问题格式化为:(1)分析题目及例子;(2)归纳知识点:(3)推理及小小的推广;(4)下结论。 例2、阅读以下材料并填空。 平面上有n个点(),且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这些点作直线,一共能作出多少条不同的直线? (1)分析:当仅有两个点时,可连成1条直线; 当有3个点时,可连成3条直线; 当有4个点时,可连成6条直线;当有5个点时,可连成10条直线;(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连成直线的条数,发现: (3)推理:平面上有n个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取第一个点A有n种取法,

4、取第二个点B有种取法,所以一共可连成条直线,但AB与BA是同一条直线,故应除以2,即 (4)结论: 试探究以下问题: 平面上有n()个点,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任意三点作三角形,一共能作出多少不同的三角形?(1)分析:当仅有3个点时,可作_个三角形; 当有4个点时,可作_个三角形; 当有5个点时,可作_个三角形; (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作出的三角形的个数,发现:(3)推理: (4)结论: 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得到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分析归纳猜想推理结论,再用这种方法探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解:(1)当仅有3个点时,可作 1 个三角形; 当有4个点时,可作 4 个三角形;当有5

5、个点时,可作 10 个三角形。(3)平面上有n个点,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取第一个点A有n种取法,取第二个点B有种取法,取第三个点C有种取法,所以一共可以作个三角形,但是同一个三角形,故应除以6,即 (4)2. 探究结论型 探求结论型问题是指由给定的已知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从所给条件(包括图形特征)出发,进行探索、归纳,大胆猜想出结论,然后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推理、证明。 例3、如图,公路上有A、B、C三站,一辆汽车在上午8时从离A站10千米的P地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15分钟后离A站20千米。 (1)设出发x小时后,汽车离A站y千米,写出y与x之间

6、的函数关系式; (2)当汽车行驶到离A站150千米的B站时,接到通知要在中午12点前赶到离B站30千米的C站。汽车若按原速能否按时到达?若能,是在几点几分到达;若不能,车速最少应提高到多少? 分析: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解第(1)问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求出汽车从P地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的速度。 第(2)问,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探求,汽车行驶到B站后,若按原速行驶,到达C站的时间。 解:(1)汽车从P地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速度为 (2)把代入上式,得 汽车要在中午12点前赶到离B站30千米的C站,车速最少应提高到60千米/时。例4、 如图,AB为半圆的直径,O为圆心,AB=6,

7、延长BA到F,使FA=AB。若P为线段AF上一个动点(P点与A点不重合),过P作半圆的切线,切点为C,作,垂足为D。过B点作,交PC的延长线于点E,连结AC、DE。 (1)判断线段AC、DE所在直线是否平行,并证明你的结论; (2)设AC为x,AC+BE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是要根据图形的条件探求AC、DE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本题的难点在于P是一个动点,那么AC与DE也始终在随P点的运动而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它们的相对位置是否有一种特定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考察其中的必然联系。可由动到静,把动点P设在AF上的任意一个位置,根据

8、题意画出草图,再观察、猜想、推理、判断AC与DE是否平行。 解:(1)依题意画出图形,如图,判断线段AC、DE所在直线互相平行,即AC/DE。 证明: PC与O相切于C点,PAB为O的割线 (2)连结BC 3.探究存在性型 例5、 已知:点A()在抛物线上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 (2)若点B与点A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问是否存在与抛物线只交于一点B的直线。如果存在,求符合条件的直线;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要求过抛物线上点B且仅交抛物线于一点的直线,除了应用判别式解出直线外,不要遗漏与对称轴平行的这一条直线。 解:(1) 假设存在直线只有一个交点 过B且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的直线是

9、,也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 所以符合条件的直线为4. 实验操作型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猜想,调整等合情推理,得到数学结论,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常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操作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 例6、 取一张矩形的纸进行折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先把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如图1; 第二步:再把B点叠在折痕线MN上,折痕为AE,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得,如图2; 第三步:沿线折叠得折痕EF,如图3。 利用展开图4探究: (1)是什么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 (2)对于任一矩形,按照上述方法是否都能折出这种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证明:是等边三角形 证法一:由平行线分线段定理得PE=PA 斜边上的中线 证法二:完全重合 (2)不一定.由以上推证可知当矩形的长恰好等于等边的边AF时,即矩形的宽:长=AB:AF=时正好能折出。如果设矩形的长为a,宽为b,可知 当时,按此法一定能折出等边三角形; 当时,按此法无法折出完整的等边三角形。 由以上几例看出,解探索性问题实际是经历一次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类题型的训练要在七年级就开始抓起,让学生在思维上,对探究题型进行深入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点拨,争取系统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