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单元.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458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单元.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备课 一、教材简析 在教材呈现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如第二组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从学习的内容看:前三个单元的13篇课文,其中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桃花心木是台湾林清玄的作品,赵丽宏顶碗少年,丰子恺手指,老舍北京的春节;名人云集,佳作

2、连篇。第三组深深的怀念则是经典之作,实在是值得一读再读。单说文言文。五下和六上教材中已安排文言文,而第一单元的文言文两则巩固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学习篇幅更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是是在学习内容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从方法习得的角度看:第一组: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尝试在习作中运用;第二组: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介绍性的语言,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学会详略得当;第三组: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细看,三组都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关注文

3、本语言特色,写作特色,表达上的特色。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能以较快速度默读,并在读后有所收获。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目标定位 本学期里,阅读教学总的目标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因此,在本册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1、要指导感情朗读、加强有效默读。(朗读、默读能力的提高) 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4、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在课后练习的第一题中提出。本册的默读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并且,在默读后还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提升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很难,老师们都深有体会。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得不完成,学生不得不具备的能力,所以老师们必须得落实。教学本册教材,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文前导语、题眼、课后问题、抓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等方法把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这一教学目标,与浙教版(老教材)其实都是一样的。 3、要抓住重点句段,引导

5、学生加深理解 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要思考分析,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方法) 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我们来看: 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民风民俗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深深地怀念表达的顺序 外国名篇名著学习浏览和概括 科学精神了解论说文 难忘小学生活学习策划 古诗词北宋积累文化 综合复习方法引导 本学期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安排在第二组。还有一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安排在第三组

6、。 5、要重视语言积累,鼓励灵活运用(积累运用) 关于积累运用,除了课文中提出的背诵抄写等形式以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教学生将语言材料进行归类整理,方便运用。 三、教学建议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时提出如下建议: (一)品味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

7、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二)立足整体,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单元整组教学与传统的逐课串讲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程式为:“整体部分整体”。以第二组课文的教学为例,本组教学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是整组教学的“整体”,所选的四篇课文属于“部分”。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都必须紧扣主题,在理解了每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突破,提倡“一课一得”,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较回归整体。 (三)

8、 教给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于阅读教学的方法问题,王崧舟老师有一个非常朴实的见解:“让学生学,永远是最好的方法。”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自学不开讲,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少讲或者不讲。关键是激活、调动、维持、激励,让学生自己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第一单元 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单元导读”、五篇课文、“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日积月累”、“成语故事”。本单元围绕“人感悟”这一主题选编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要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的道理。匆匆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表

9、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桃花心木借种树来喻人,通过“我”与种树人的对话表明一个道理:唯有经得起各种步确定因素及磨炼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更顽强地成长。顶碗少年记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告诉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写出了它们各有长短,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学习目标:1、学会本组8个生字。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4、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

10、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学习重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体会作者是运用哪些表达方法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的。学习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学法提示:开始新的单元学习时,首先要看一看单元导语。在导读中的第一自然段我们会体会到,本组课文作者要在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方面要帮助我们。那我们在读文是就要看一看作者写了生活中的那些事情,在这些事情中又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对我们成长有什么意义。 这是要边读边思考的。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在读文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句段认真去读,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句段中蕴含的道

11、理,同时在读课文的时候,还要把我主要内容,思考他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把这样的内容说清楚的,在我们的习作当中,试着用一用这些方法,这样边读边想边用,才能通过几年的学习,把我们已经具有的自学能力运用好。同学们,到了六年级了,我们要注重自学、自悟、自得。这样,我们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准备:课前查阅有关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1文言文两则 主备人:裴顺伟 审核人: 时间:教材分析: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杨氏之子、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吗?

12、课文短小精悍,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深刻的启发。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曾经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两则新的文言文,看看从这两个小故事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明白怎样的道理呢?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重、难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学习准备:学生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划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

13、习预习检测: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抽生说说搜集的有关孟子的资料。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 4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预习目标,师板书: 谁学下棋?怎么学下棋?学得结果怎么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

14、故事?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小组交流展示本文生字,师抽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A、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B小组内学生互读,推荐代表全班朗读。 C、朗读竞赛,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全班朗读,生生评价,师评价。 3、小组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学生结合注释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B、各组代表全班交流,师适时引导评价。 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预习目

15、标。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

16、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四、自主评价,归纳反思: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达标测评总结提高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3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回答问题。 弈( )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i)(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 )将至,思援弓缴

17、(zhu)而射之。虽与之( )俱( )学,弗(f)若之矣(y)。为是其( )智弗若与(y)?曰:非然也。第二课时主备人:裴顺伟 审核人: 时间: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背诵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故事内容。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要善于观察,说话有根据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文章的资料,师适当引导。 4师板书本课的预习目标:他们为什么争辩?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

18、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小组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 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预习问题。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

19、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1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你觉得在本节课上表现如何?哪一个小组表现得最棒?哪一个同学表现得最好? 达标测评总结提高 1、分角

20、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4、联系课文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若之矣(y)。 为是其智弗若与(y)?曰:非然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sh)为汝(r)多知(zh)乎?” 板书设计: 学弈 两小儿辩日 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说话有根据 不三心二意实事求是学无止境2、 匆匆主备人:裴顺伟 审核人: 时间:教材分析: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时光匆匆即逝,可有谁想过,当我们闲聊时,时间从嘴边溜走;当我们玩电脑时,时间

21、随着鼠标的滑动悄悄溜走我们多想把时间挽留,可是,它却总是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就把“人人心中有却又笔下无”的感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学习重、难点:1、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学习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及其文

22、学成就。收集关于时间的诗词、名言、警句。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一)揭示课题,理解“匆匆”。 复习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需要探究的预习目标。 2、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目标,小组长归纳总结,准备全班交流。 3、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本课预习目标: A你对本课生字词理解多少? B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C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返?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你能仿写吗? E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

23、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F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2)学生个性化朗读。 (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4)诵读积累语言。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

24、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 (2)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 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从“

25、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3)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4)仿说。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课件: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 (5)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达标测评总结提高 (一)教师以诗意语言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

26、.我会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体会这样搭配的好处。( )地挪移 ( )的双眼 ( )地跨过 ( )的痕迹 ( )的日子 ( )地旋转 第二课时主备人:裴顺伟 审核人: 时间: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说出作者表达方法。 3、能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一)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3.

27、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4.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一)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二)出示汉乐府民歌的长歌行,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 小练笔:写读后感受。学情分析: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

28、惋惜。文章的语言委婉细致,意境幽雅深远。可是六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何种程度?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去初步感知文本。达标测评总结提高 、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去的尽管去着,来的尽管来着。 (jn jn)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nu n)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nng y)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 (lu gu)、给课文中的多音字组词 zhun ( ) bo ( )转 薄 zhun ( ) b ( ) jn ( ) sn ( ) 禁 散 jn ( ) sn ( )3、桃花心木主备人:裴顺伟 审核人: 时间: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

29、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重、难点: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这种表达方法。学习准备: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清玄及其文学成就。 2、找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课时:建议两课

30、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1、我能看拼音写词语ch yng k wi dun lin yu y z za b b shng j( ) ( ) ( ) ( )( )2、我理解的词语有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B、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C、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

3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悟。 2、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悟,师适时引导。达标测评总结提高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完成练习。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 )。不只是( ), ( )也是一样,在( )中生活的( ),能比较( )生活的考验,会( )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 )把很少的养分( )为巨大能量,努力( )。写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主备人:裴顺伟 审核人: 时间: 学习目标:能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1在林清玄的

32、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

33、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

34、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树木的

35、“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

36、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达标测评总结提高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

37、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3、桃花心木 下雨不确定扎根成才 经历风雨磨难意志坚强有所作为 4*顶碗少年主备人:裴顺伟 审核人: 时间:教材分析: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有的甚至是失败。但他们所表现出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有的人在困难、挫折面前退缩了;有的人不敢面对失败,垂头丧气,一厥不振,甚至走上了绝路。而更多的人却能像顶碗少年那样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

38、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2、难点是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学习准备:搜集课文相关资料课时:建议一课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 (yng yn)观众为每一个节目鼓掌喝彩。 (h h)他头顶上顶着高高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 (lu lu)就在转身

39、的一刹那间,碗掉了。 (ch sh)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 h h )2、我理解的词语有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预习时同学们根据课题、根据文中人物、根据首尾段、根据故事情节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一个同学抓住文中感叹句,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场表演中顶碗少年到底和什么在拼博?(板书) 1、带着问题我们边读边想,做好批注,等会我们交流。 2、相机归纳: 全班交流: 找出描写碗的句子,体会难在自己高难度的动作。 A要教学的句子: 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 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 B齐读思考: 为什么反复强调是金边红花白瓷碗? 指名读说从打点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自由读找出描写碗摇晃的句子,体会难度大。 顶碗少年与高难度动作拼搏,他的困难仅仅来自于碗吗?(观众的压力) 哪些描写观众的语句可以感受到压力?(找出描写观众的句子和体会)读、议 找描写少年神态的句子体会最大的困难来自他内心。 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师述:他的压力这么大,他的表演关系到杂技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关系到整个表演团的声誉,关系到他的前途。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最终取得成功,是什么让他成功的? a少年:挑战自我 b老人、少女给了他支持鼓励。 这场表演让作者二十年来难以忘记。每每想起总有些激动,我们也有许多感悟。我们也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