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步检测word.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504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步检测word.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步检测word.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步检测word.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步检测word.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步检测word.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步检测wor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步检测word.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选择题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

2、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019太原实验中学月考)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3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

3、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A.甲乙段 B.乙丙段C.丙丁段 D.丁甲段2.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北半球,向南移动C.南半球,向北移动 D.南半球,向南移动3.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

4、的天气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解析第1题,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速度最快,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故丁甲段用时最少,乙丙段用时最多。第2题,地球公转至图示位置时位于1月初以后、春分日之前,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第3题,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我国处于春分日之后的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扩大。南极考察最佳季节为北半球冬季。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为北半球秋季。答案1.D2.C3.D(2019西安铁中期末)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读

5、图,完成45题。4.若太阳直射点到达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点所在经度为()A.30E B.59WC.21E D.无法确定5.已知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为()A.10.5S B.15S C.19.5S D.24S解析第4题,太阳直射点到达点时,即点地方时为12时,比120E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晚6小时36分钟,经度相差99,所以点所在经度应该在120E以西99,即21E。第5题,太阳直射点两次出现在同一纬度的时间相对于二至日具有对称性,据此可知,5月1日距离夏至日的时间间隔与11月1日距离冬

6、至日的时间间隔相当,则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距离南回归线的纬度应与5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相当,故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为15S。答案4.C5.B6.(2019北京文综,2)北京时间2019年12月21日0时42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读下图,回答下题。卫星发射当日()A.玻利维亚在傍晚可收看卫星发射直播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接近90C.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地出现极昼现象D.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解析由北京时间和玻利维亚的经度范围计算可知,卫星发射时,玻利维亚不是傍晚,故A项错误;12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不可能接近90;中

7、国南极昆仑站位于南极圈以南且纬度较高,该日可出现极昼现象,故C项正确;每年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故D项错误。答案C(2019四川文综,10)右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据此完成第7题。7.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解析该地位于亚洲中纬度地区,6月8日,当地地方时为12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正南方,当地地方时为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应来自西南方。答案D(2019安徽文综,31)下图为安徽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

8、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读图,完成第8题。8.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A.5月1日 B.6月1日 C.7月1日 D.8月1日解析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白昼最长,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而题中给的四个日期最接近6月22日的是7月1日。答案C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910题。时间地点当日日出日落次日日出日落9:0023:008:5823:027:1918:417:2018:405:4018:485:3918:499.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9、A. B. C. D.10.若地为北京,则此时()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解析第9题,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昼长为12小时,距赤道越远,纬度越高,昼夜差越大。据表可判断出地昼长时间与赤道昼长差别最大,纬度最高,其次是,地纬度最低。第10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北京的昼长大于12小时且在变长,说明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则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故A、D项排除;此时地球公转位置逐渐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变慢,排除B项,故C对。答案9.B10.C(2019临沂模拟)下图示意我国30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表格数

10、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据此回答1112题。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面积(m2)76.996.986.976.9811.判断该地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C.江南丘陵 D.华北平原12.下列地理现象中,符合该地此时期情况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正处于6月C.白昼逐渐增长D.黑夜逐渐增长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时间14:00时,太阳从该地正南方射入窗户,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因此该地经度为90E,结合其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第12题,由表格中窗影面积先变小后变大的变化可知,此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经过北半球夏至日。

11、此时为6月份,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该地白昼较长,昼长变化为先变大后变小。答案11.A12.B(2019厦门模拟)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1314题。13.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14.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解析第13题,ab期间,该地昼短夜长,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昼长逐渐变长,至b点时昼夜平分。第14题,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和日出

12、最晚时间约相差2小时20分钟,因此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答案13.C14.D人们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量所在地的纬度。如图甲所示,OL为当地一竖立直杆,OP和OQ是某日不同时刻OL的日影。图乙中两条曲线分别示意某两地3月份到7月份的昼长变化。读图完成1516题。15.直杆所在地的纬度()A.80S B.80N C.75S D.65N16.观测当日两地昼长分别约为()A.8小时14小时30分B.10小时13小时30分C.16小时9小时30分D.17小时10小时30分解析第15题,读图甲,根据OL杆影的方向分别是正南和正北方向,说明该地位于高纬地区,有极昼现象。OP、OQ分别是一日

13、中最大、最小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时太阳高度。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值可以判断该日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55)/215,该地正午时日影朝南,说明位于南半球,所以该地纬度是80S,A对。第16题,读图乙可知,地6月21日昼长最短,约7小时,说明位于南半球;地6月21日昼长为15小时,应在北半球。结合前面分析,观测当日太阳直射纬度约是15S,南半球各地应昼长夜短,A、B错。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到南回归线用了3个月的时间,则移动15约用了两个月时间,即该日距冬至日约1个月。图中5月21日,两地的昼长分别约为8小时和14小时30分,其昼夜长短情况与该日正好相反,C对。答案15.A16.C(2019济南

14、模拟)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读图完成1718题。17.关于甲、乙两岛日落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上的居民不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B.甲岛上的居民有可能在当地的冬至日前后,比乙岛先看到日落C.乙岛上的居民即使在12月22日前后,也比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D.在一年中,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的时间远比乙岛多18.影响甲、乙两岛日落时刻差异的因素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地形、海拔当地人的作息时间A. B. C. D.解析第17题,从图示位置看,甲岛纬度稍高,靠近南回归线,乙岛纬度稍低,靠近赤道。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时,甲岛昼变短,日落较早;在当地冬至日附近,甲岛昼最短,日落

15、最早,有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可推断只有在太阳直射北纬202326期间,甲岛居民有可能比乙岛居民先看到日落。选B。第18题,太阳直射点向哪(南、北)半球移动,此半球昼变长,日出变早、日落变晚;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日出日落时间变化大;同一纬线,越靠东时间越早,日出越早;高海拔地区,日出较早,日落较晚。选C。答案17.B18.C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1920题。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速度:PQMON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C.MO为晨线D.NO为晨线20.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A.Q点的地方时为17:00B.N地方时为6:00C.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4日D.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解析第19题,结合线速度分布规律知,线速度PQMNO;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半球为南半球,所在半球河流左岸侵蚀严重;根据日期的特点可以判断过极点与P点的经线为0时所在经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NO为晨线。第20题,过Q点的经线为180经线,过P点的经线即60W地方时为0点,那么Q点位于180经线上,地方时为16:00;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图示中纬线圈上昼夜不平分,N地不在赤道,地方时不可能是6:00;若阴影部分日期为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6日。答案19.D20.D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