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与精炼:横亘在写作教学语言培育中的两大误区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朴素与精炼:横亘在写作教学语言培育中的两大误区 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朴素与精炼:横亘在写作教学语言培育中的两大误区摘要:关于写作,大多数人都极力推崇写作语言要朴素和精炼,然而写作对语言的追求是朴素和精炼吗?长久以来的朴素和精炼又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怎样的后遗症呢?语言和写作是什么关系呢?如何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呢?关键词:朴素;精炼;语言;写作教学中关于语言的衡量和评价标准从来都是备受争议,在这里,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已经能够认识到语言对写作的意义,一篇好文章离不开他字里行间的语言,而评价一篇作文的成功与否与这篇作文的语言也是休戚相关。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语言,是值得推崇的语言?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也都是对朴素与精炼疼爱有加,把朴素和精炼奉为
2、写作语言的至高评价标准,而语文教师在写作课的指导中也会反复强调,写作的语言必须朴素、精炼。而朴素和精炼是不是写作教学语言培育所追求的目标呢?在弄清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写作,才能谈到什么样的写作教学是好的,才能谈到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一、什么是写作从写作的本质,写作哲学层面来说,写作是写者对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缔造,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马正平先生的关于写作的定义开始让人们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写作。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一个关于写作的定义,因为它指出了写作的本质与价值追求方向。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写作能力养成的三个最基本的
3、价值追求,即:1、思想。2、语言。3、逻辑。“思想”是写作最本质的内容,“语言”是写作最本质的形式,而“逻辑”是表述思想调遣语言的粘合剂。这三种能力养成了,写作能力也随之养成。语言作为写作最本质的形式,是写作教学的重点。朴素和精炼是众多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盲目的推崇朴素和精炼会让写作形式呈现单一化,不仅如此,对于刚刚接触到写作的学生来说,朴素和精炼也是有害而无益。推崇朴素和精炼的人也是因为没有能准确的认识到语言与写作的关系,语言对于写作来说就是外衣,不是华丽的辞藻就没有品位,也不是只有朴素的语言才有气质,更非精炼的语言更有说服力,这些都是想当然的,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作为一名学者,奋战在写作
4、教学的一线的同时,也要尝尝驻足深思,客观的分析问题。那么语言与写作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语言对于写作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好文章的语言不是以朴素和精炼为标准,又该以什么样的语言为评价标准呢?二、语言与写作1、内语言和外语言朱光潜在艺文杂谈中说:“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要运用思想。”思想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之中。好的主题和好素材并非意味着就会有好的文章,而对文章持朴素和精炼观点的人,就是重内容、轻形式的代表。正因为思想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人把思想称为“内语言”,把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称为“外语言”。2与内语言和外语言相对应的是言语的内容与言语
5、形式。乔姆斯基所说的“表层结构”就是言语作品外部的方面,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语言就是所说的言语的内容,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声,它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才会被理解、接受。引因此在内语言产生之后,内容就已经定下来了,而此时外语言就成为决定性的东西。外语言是内语言的存在形式,外语言的贫乏和单调,直接影响着内语言的准确的、完美的表达,读者也感受不到写作者的心境,读者与作者不能情感共鸣,如何能成为优秀的作文呢?而朴素和精炼已经成为外语言贫乏和枯竭的人们的借口推脱之词。内语言丰富、深刻的人不一定都能用完美外语言完整的展现,但是能用丰富的外语
6、言的人,内语言必定更加的细腻和丰富。2、外语言的重要性文心雕龙有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工具。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也说过:“我们既然搞写作,就必须掌握语言技巧。一个画家不会用颜色,一个木匠不会用刨子,都是不可想象的4古今往来,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流传甚远的作品,除了深刻的主题之外,也都是以其外语言的独特著称。如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春的灵动俏皮,或是荷塘月色袅娜的姿态都让人印象深刻。徐志摩的诗,也已经漂洋过海,优美的语言仍旧遗留在康桥。追溯到古代的李商隐时语言的大家了,他的诗辞藻曼妙却意境丰满,若非
7、如此,想来那蝴蝶也不至于穿越到现代To三、朴素与精炼朴素与精炼历来都是被绑在一起的,人们奉为真理的朴素和精炼到底是什么呢?究竟崇尚朴素和精炼有什么不对之处呢?1、对朴素与精炼的认识说起朴素与精炼,就让我们想起一些文章大家,比如周作人,他倡导平淡自然而又深刻泼辣的文章,“写文章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字日简单。”比如汪曾祺,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汪曾祺自己曾一再强调“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的文字更多的是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流淌,实际语言的简单自然,不重修饰。但是无论是周作人还是汪曾祺,他们的作品成功之处都并是语言的出彩,而是语言背后所赋予的
8、附加值。于是,在中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对朴素的语言也激赏有加,认为是周氏、汪氏文风的发扬,是走向大家的正道,是作文教学价值追求的方向。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着极大的认知误区。首先,朴素是一种人生境界,在文章里则是文章境界。我们津津乐道的这些大家的文章大多是其成熟期、老到期的文章,这个时期也大多是他们的晚年,人之晚年,繁华尽洗,不尚锦绣,以人生晚年之语言价值观作为中小学生青春时期的语言价值追求方向,合适否?小学以及初中的孩子也很难或说根本无此人生境界。况且未经过华丽的蜕变,这样的朴素又有什么滋味可言呢?真正的朴素是以华丽作为厚重的铺垫,是一种华丽的朴素。其次,大凡朴素如周氏、汪氏者,其文章也并不是一开始
9、就朴素的。年轻时逞才使气,追逐时尚,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的文章也是“锦绣繁华”,甚至矫情、虚饰的。可以说,文章如做人,由少年而中年而老年,无视其语言的发展过程,直接企图接轨他们的高境界文字,于学理而言,成立吗?可见文字的朴素是华丽的积淀,是一种人生境界的积淀。第三,文字朴素与精炼的背后是他们思想的深邃,底蕴的深厚。平淡自然、一针见血的深刻对某些文体来说是必要的,比如新闻报道、议论文等。但在学生的作文中,周作人所倡导的平淡自然还能否适用呢?这种所谓的简单其实是穷神极化而归于平淡的最高境界,这种平淡自然是人生和岁月的积淀。然而一个中小学生,他的人生才处于启蒙阶段,没有所谓的人生和岁月积淀,人生观和
10、世界观都没有形成,他没有办法做到对某个问题分析的鞭辟入里。所以朴素和精炼对中小学生来说,完全不适用。2、朴素与精炼被推崇的历史背景历来对朴素的推崇何以会有如此广阔的市场,这与中国的政治、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朴素是历史的遗留问题。总方针的指向性决定了写作的方向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当唯美主义等被贴上资产阶级标签之后受到打压,这也就决定了其后语言走向的意识形态化。(1)整个时代背景5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革命战争时期向和平建设时期的转变,新中国的成立而展开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召唤和吸引着大批作家去体验新的生活,讴歌新时代,表现新的人物。朴素、精炼、明朗、热烈、高昂、激情澎
11、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构成了本时期文学的基调和主导风格。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文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中国作家及下属各级作协或各种文化机构的干部)、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艺术规范)的特点。(2)时代在变,总方针的指向性本质未变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确定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以“普及第一”为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工农兵生活
12、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以作家深入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新的文学规范具体体现在创作上,包括主题的确定和选取必须是“新的人民的文艺“,使“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塑造的新人物必须是人民中的各种英雄模范人物;采用的语言、形式,要使“语言做到相当大众化的程度”,和“自己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文艺传统保持密切的血肉关系”,语言必须要求民族化、大众化、通俗易懂,这里对与语言的明确要求就是简单、朴素。到后来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也只是局限于口号上,只是把服务对象
13、转变为全国人民,然而建国初期的全国人民,占基数最大的还是农民,相较于之前的文艺服务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对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自然在文学规范上,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还是越是朴素越简单的语言最好,写作的文学性仍旧让位于政治性。一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经过文革的血与痛的洗礼,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通过讨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从理论上澄清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动摇了“从属论”、“工具论”长久支配文坛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挣脱了枷锁,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本身。这里所说的关注文学作品的本身并不是作品的本体论,而是趋近于语言本体论的一种创作形式。语言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意味着内容。文学作品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自足
14、体,这种生成在其本质上是文学语言的生成和创造。所谓文学,在其本体意义上,首先是文学语言的创造,然后才可能带来其他别的什么。由于文学语言之于文学的这种本质性,故而决定了语言对文学的重要性,语言本体论所针对的是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对语言的忽视。有的批评家认为:“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结构提醒我们:它自身的价值。不要到语言的后面去寻找本来就存在于语言之中的线索。”“语言性既然是文学的根本特性,文学理论自然不可能长久地对文学的本性熟视无睹。”6所以,朴素或者朴实已经不是文体风格范畴,更不是语言的某种姿态,而是政治的立场或标杆,朴素成为政治的附属品,成为歌颂这个时代的主流武器,由此观之,朴素俨然已成为历史
15、遗留的问题,朴素成为“忠诚”的代名词。四、朴素与精炼给中小学写作教学带来的后遗症当朴素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写作教学者肆无忌惮的崇尚朴素与精炼也不足为奇了。然而朴实如话(朴实得像说话)一旦成为我们作文教学要追求的方向,会有什么后遗症?1、朴素和精炼阻碍写作的深度发展朴素和精炼对写作最直接的、最要命的影响是对字数的限制。小学低年级就不用提了,作文的硬性要求也就是250字左右。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作文要求也就是400字;初中阶段,作文要求也是字数不少于500600字;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就是不少于800字。当然这里隐形条件是对字数也有上限的要求,对字数上限的要求大多在200字左右浮动,在考试中尤
16、为明显。因为在考试中有这样的要求,故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也会有意的遵循这样的“潜规则”。目下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普遍不重视描写,除了主观上的漠视之外,最大的潜在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文章的字数限制过死一一主要是不许长。因为字数少,所以只能叙述故事框架,无法做到描写一一描写是需要字数的。于是,文章就很容易丧失细腻、生动和形象。当然,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也有强调描写的时候,但往往限于外貌描写,而且即使这外貌描写,也常常流于形式,未能为人物性格刻画服务。老师们常常指责学生说他们的作文不够生动或不够形象,但这不生动或不形象的原因却鲜少反思。其实,任何记人记叙文,只要做到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
17、做到了细节描写,就会生动并形象起来。然而这一切都与字数息息相关。所以,解放字数就是解放写作的生产力。字数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并不欣赏,然而现在很多老师评改作文或者是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先入为主地斥篇幅较长为“流水帐”,粗暴简单地要求“精炼”、“简洁”一一这种教法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学生对描写、细节等“出彩”之处的漠视,从而导致文章形象、生动的缺乏;后遗症之二是“螺丝壳里难以做道场”,学生表达阻塞,渐渐导致不会表达,惧怕表达;后遗症之三是陷入成人化的“炼字”、“炼句”之中,是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受害者。字句求工,想象则受损。2.教师的认知矛盾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已经认识
18、到语言障碍是干扰写作的最大阻力。然而我们的教师一方面在看到学生写作语言的枯竭和贫乏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吹嘘语言要朴素和精炼。-方面觉得学生的作文语言不够生动,同时又对学生的语言要求过于规范,恪守语法规则等。写作是创造性极强的一门学问,语言的创造性是写作创造性的主要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要求过于规范,语言就没有创造性,失去生命力,使得学生的作文语言僵化、失去个性,朴实如白话。这无疑是一种新时代的八股文,学生的外语言贫乏,久而久之即使是有不错的内语言也被外语言的暗淡冲刷的不见踪影了。学生是单纯的,而他们写作语言也应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最本色的语言。然而语言的创造性在他们身上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他们的想象
19、会令人咋舌,他们在创造出的有生命力的写作外语言的同时,内语言也在迅猛的发展。面对诸多矛盾。老师们也困惑了,但是又不能停下,什么都不做。于是流行起了“摘录好词佳句”,妄图解决学生语言障碍对写作的干扰。然而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它是变相的炼字炼句,使孩子们在“好词佳句”前丧失组词造句的勇气,丧失说自己的话的勇气,最终的结果是不敢把自己的话拿出来“献丑”,或者,从此养成了“唯别人的话是瞻甚至抄袭的恶习。比如秋叶中“在我家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再朴素不过的语言了。如果不是出现在鲁迅的秋叶中,而是一个中小学生的作文中,不知道还能有多少老师对此加以无限推崇?在再
20、看下面的这段:“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果树是围屏,草花是篱笆,中间是菜畦,共有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都是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最适于种菜的地方。我们经营的那一处,三面是果树,一面是山坡;地形长方,面积约二三分。”如果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然人点评,大概大多数老师都会说是“流水账”吧,描写不到位,不生动,语言贫乏。现在告诉你这是吴伯萧的菜园小记中的一段,大概又会是另一番说辞了吧,评价的语言也变成了朴素、淡然、精炼等动听的词语了吧。这就是认知的矛盾之处,一面宣扬着朴素、精炼,一面又在否定着朴素与精炼。五、正确的语言培育应该是怎么样的?1 .应该树立正确的写作语言价值观。(1)要承认文学语言和日
21、常语言的区别在这点上董桥就做的很好。董桥主张语言的雕琢、精致,他说“自然只会令人作呕”。目的就在于强调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董桥认为,太多的坏文章借“自然”的名义大行其道,它们文字上不加斟酌,体式上不施剪裁,立意不尚巧,格调不求高,一味任真而不自知其面目可憎。(2)要承认文章是做出来的,写文章是技术劳动,是智力劳动。董桥的散文迥异时流而自成风格,首先一点就在于他力破“自然”的迷信,力避散漫的时弊,老老实实地承认文章是做出来的,写文章是技术劳动,是智力劳动。他说:“天下好文章都要有布局,一有布局,难免都有点造作,有点假;说文章写得真,写得情见乎词,其实意思是说文章布局好,假得好,造作得好,弄
22、假成真。”董桥的说法很接近新批评派的理查斯的“假的陈述”,他认为诗歌有别于科学和历史论文,它处理的是“假的陈述”:“只要假的陈述可以配合和烘托某些观念,或者可以把几种观念联系起来去表达其它原因造成的心意的话,假的陈述就成了真的了。”2 .树立正确的好文章价值标准写作教学绕不开语言,而写作教学者对好文章的语言的评判决定着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这个问题不管是学生还是教授还是一线的教师大概回答起来都会不一样。尽管我们尊重人文科学认识的多样性,但我仍深深地忧虑一一其实,这更反映出我们头脑里莫衷一是,甚至是混乱的文章价值观。一个连什么是好文章都说不清楚的人,不知道怎么去追求写好文章
23、?更谈不上怎样教好学生的写作了。我们的教学在一些很基本面的问题上思维和信念也并不是清晰和坚定的。我一直认为,长期以来,我们把写作教学简单化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式教学活动一一我们要分别培养孩子的语言、思维、情感、逻辑、视野以及写作技术(如描写、切入等重要写作技术)等诸种写作“下位能力”之后才能最终建立孩子的写作能力。换言之,写作能力是语言、思维等诸下位能力得到充分养成之后才能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也就是说,语言、思维、情感、逻辑、视野与写作技术均上佳之作方为好文章。我认为,就习练写作的学生们来说,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文章是好文章:1、充满张力、智性、质地和滋味的优美语言;2、超越同龄人的思
24、考深度或力度;3、开阔的阅读视野或心灵背景;4、谨严的逻辑与错落优美的文章结构;5、一个巧妙的写作角度或一个别致的承载情感与思维的叙述平台。如果作为记叙性散文,还应补上一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描写能力与构筑细节的自觉意识。谨以此文献给仍旧孜孜不倦的奋斗在写作教学界而又迷茫的老师们,如果你们还在抱着朴素和精炼,赶快放下吧,重新审视语言与写作的关系,正确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或许会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参考文献:1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02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46老舍.出口成章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85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56黄子平.得意莫忘言J.上海文学19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