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5401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学习要点,顾炎武,经世致用,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经世致用”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原名绛,字忠清。明亡

2、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清学”开山始祖,“通儒”顾炎武,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日知录三则,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是一部读书札记,反映顾炎武学术思想的著作。,“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

3、好学也已矣。”论语,“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日知录是一不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

4、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学 术 著 作,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

5、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顾炎武与归庄等兴兵抗清,事败,其母绝食而死,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6、(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聆听课文朗读,日知录三则,滑稽(j)围剿(jio)奸佞(nng)庶(sh)民 命途多舛(chun)菑(z)畲(sh)族 装潢(hung)潦(lo)水 衣裾(j)摭(zh)谈 剿(cho)袭,字音,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1)明道(2)乐道人之善也(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4)士当以器识为先(5)摭我华而不实我实,阐明道理,乐于称道,触及,器量见识,作动词,吃,研究。,解释词

7、语,纪政事察民隐 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翻译下列语句,(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4)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

8、称赏的地方了。,(5)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6)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一、默读与感悟二、思考: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2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三、探究思考:本则是如何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的?,文须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

9、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翻译,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正反论证,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内容探讨,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

10、“怪力乱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内容探讨,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内容探讨,内容小结:,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乱神,无稽,剿袭,谀佞,正反论证,研读著书之难,一、默读并感悟二、思考:1著书之难,难在哪里?2怎样

11、才能做到“自成一家”?3、举司马温公和马贵与的例子有何用意?三、课后探究思考:怎样看待网络小说?,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著书之难,翻译,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

12、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著书之难,翻译,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内容探讨,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内容探讨,著书之难,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13、,著书之难是日知录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内容探讨,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这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达到吗?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

14、炎武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他祭出的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内容探讨,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诗韩文。因为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开质量问题不谈,却对两位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书看得

15、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内容探讨,内容小结,难,自成一家,古人,今人,所未及不可无,力而能传,速而不传,对比,创新,研读文人之多,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2作者是如何批判那些“自命为文人者”的?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标准?3引用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表明了什么?,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

16、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文人之多,翻译,“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文人之多,翻译,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要

17、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致用。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古今”。,内容探讨,文人之多,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文人之多。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引用论证,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内容探讨,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

18、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内容探讨,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时,嬉戏玩耍,看不出差别。长大以后,或龙或猪,高下不一,取决于“学与不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本文引用的几句,意义相对独立,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不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

19、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内容探讨,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行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推向高潮。刘、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内容探讨,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的话以草木为喻,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义理(学术著作)痛心疾首;黄庭坚的话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鼓励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到了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续,无助于国计

20、民生,只增加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引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出“嘉靖以来,亦有此风”。下面的文字,涉及了当时的三个人物。他认为,作诗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地步,也无济于世,李杜不过是两个醉汉。,内容探讨,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中的话,再次表明顾炎武崇尚实用的思想。欧阳修对政事的关心,也可看做他对“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观念的践行。这一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的话虽不多,却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

21、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多,不识经术不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鲁直,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文人不足贵,浙东学术,章学诚,文化背景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

22、制主义的结果。,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 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清朝统治者在高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他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多病,家道衰落,反应也很迟钝,背诵能力很差,却对史书情有独钟。他率真自得,

23、学问“不合时好”,不肯作时文讨好考官,自22岁至30岁,四次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都榜上无名,穷困潦倒,靠给人家编写地方志为生。然而在精神上他却是昂扬向上的,“意气落落,不可一世”,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用了三年时间购齐23部历代正史。41岁时,他终于考中进士,却无意于仕途,不去求一官半职,仍以编写地方志为业,同时潜心史学著述,直到生命终结。,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历时近30年,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他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并多次反复论述,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把它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扩大了历史研究领

24、域,对空谈性命的宋学和繁琐考证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提倡“经世致用”,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章学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道理就像五谷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文史通义,作者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文章。当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常艰难。本文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浙东学术,疏通课文,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研究天与人、性与命的学问,不可用抽象的言辞来讲啊。所以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儒者想尊崇人的天赋

25、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原因啊,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du,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孔子说:“我要把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彰显啊。”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可以有助于治国的缘故啊。圣明像孔子,言语代天行教化,尚且不以空洞的话取胜,何况别人呢?所以善于说天与人、性与命,没有不切合于社会现实的。,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

26、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夏商周三代的学术,只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经学,是因为它切合社会现实啊;后人看重经术,(也)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啊;近代儒者谈论经学,好像在社会生活之外,另有所谓的义理啊。浙东学术,谈论性与命的必考究于历史,这是它卓然自立的原因啊。,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zhg之府,亦千古荆棘jng j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多年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以来(阻碍)学术的荆棘林啊。推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

27、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明了史学本于春秋,明了春秋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就应该知道性与命的学问不能空说,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有实事可做,不但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而且没有渠道持门户之见啊。,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於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j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所以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王阳明发挥它而立了功绩,刘宗周发挥它而成就了气节,黄宗羲发挥它而隐居不仕,万氏兄弟发挥它而治经著史。,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

28、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虽然同出于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事可做的缘故啊。那些不做应该做的事,而只是空论天赋禀性,空谈学问,(他们的学说)就像黄茅白苇,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的门户,来表示自家的见解而已,所以只有浅陋的儒者才争门户之见啊。,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纪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可能有人说:功绩气节,真的可以和著述相提并论吗?回答说:史学之所以可以资治,(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著述啊。例如六经

29、,同出自孔子之手,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有大过春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啊。,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后来的人说到著述的,舍弃今世而迷恋古代,舍弃社会现实而谈论性命天人,则是我不得而知的了。治学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不足以言史学啊。,内容理解,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作者在本文中着意强调了是否空言、是否善言的问题,其总的观点是:善言者,即非空言,而是“切于人事者”。然后按照史的线索,逐一陈述:三代,没有“经”的概念,“六经皆史”,都关乎社会现实;后来,主要是汉武帝

3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重视,内容理解,儒家经典,也是从“三代之史”、可为当世之鉴方面来考虑的;近世,理学之末流,空言义理,不切人事,实际上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浙东之学,虽然也谈论性命,但一定要考之于史,用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内容理解,第二段,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归根结底,著史是用以“经世”的,性命是不能空言的,如果治学之人能做实事,不空言,就不会有门户之见。,内容理解,第三段,是补充论述。作者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