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单元整合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5726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单元整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单元整合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整合一历史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476年)1.历史特征: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和衰落时期。,2主要表现(1)政治上: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历代所沿用;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末年出现争霸战争。(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日益动摇。,(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4)思想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和先进,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1历史特征:

2、是奴隶社会进一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主要表现(1)政治上:先后历经100多年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2)经济上: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3)民族关系上: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整合二专题知识归纳,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二、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比较,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

3、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商业交换密切,出现各种货币,形成了商业中心。,2政治方面:春秋时出现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趋势;一些诸侯国的大夫掌握了大权,呈现了上下相克、天下大乱的现象,分封制被打乱。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通过一系列变法,以国王为中心的专制主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世卿世禄制;西周那种奴隶主贵族世代享受特权的时代改变了。,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各种学派

4、,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发展。4民族关系方面: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整合三误区警示摘要,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农具未被广泛应用。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3.商鞅虽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却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也就是“商君虽死,其法未败”,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不是由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来判断改革成败的。,4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而非秦朝时期。5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不仅包括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还包括: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

5、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解析】“九鼎”是我国夏朝禹时铸造的,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三国”指夏、商、周。材料的含义是九鼎铸成之后,曾经流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夏、商、周三个朝代对“九鼎”的重视,关键在于“九鼎”代表国家权力,是王权至高无上和国家统一的象征。A、B、C三项显然不是主要原因。【答案】D,2

6、(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解析】注意材料信息的“年”字上半部分为“禾”,因此“有年”的含义应与“有禾”相关联,而“有禾”主要体现为庄稼收获。【答案】C,3(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各项:A项属于墨家的思想;B项属于儒家

7、的思想;C项属于法家的思想。D项最符合道家思想。【答案】D,4(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副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 D50岁、60岁,【解析】按照孔子的描述,“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对应的年龄分别是30岁、40岁、50岁、60岁;据原题对联中提到的“庶几不惑”;“韦编三绝今知命”结合上述知识可判断对联所贺寿主的年龄分别是40岁和50岁。【答案】C,5(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文献中

8、,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诗经D楚辞【解析】诗经中的“国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答案】C,二、非选择题6(200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请

9、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