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和曲折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整合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572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1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和曲折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和曲折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和曲折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和曲折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和曲折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整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和曲折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整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和曲折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整合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1.历史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2.主要表现(1)政治上: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至西汉汉武帝时这一制度得以巩固。,(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均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4)思想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

2、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思想大统一。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立,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历史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的时期。2.主要表现(1)政治上:此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

3、平衡,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3)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进了民族融合。,(4)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一、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演变1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奠基时代,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备。经过秦汉两朝,高度集中的“大一统”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通过在中央设立三公和地方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2)两汉时期,沿袭了秦的专制主

4、义中央集权制度,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另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朝时期还开创了察举制度、编户制度等制度。,3封建统治思想的演变(1)秦朝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2)汉武帝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秦朝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这次大起义反映出封建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说明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现。这些大起义,都直接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封建统治者在新王朝建立后对封建生产关系作出某些调整

5、。,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贫困,百废待兴。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社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三、我国古代的两大宗

6、教1由外国传入的佛教(1)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2)佛教教义:宣传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若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3)佛教的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盛行。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尊崇佛教,其中以梁武帝最为突出。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4)佛教的发展:隋唐时期,佛经广泛传播于民间;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2.土生土长的道教(1)来源和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

7、的宗教,起源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2)道教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3)道教的兴盛和发展:由于道教适应封建统治者麻痹人民的需要,也迎合了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因而兴起后迅速兴盛起来。尤其在唐朝,皇帝以道教教主老子李耳后代自居,使道教在当时有特殊地位,从长安、洛阳到名山幽谷,到处有道教的踪迹。,1.秦实现中国古代第一次大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秦朝与秦国有别,以公元前221年为界。此前是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其国君称秦王;此后是秦朝,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8、。,2秦朝的“以法为教”不是以法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以法为教”与“以吏为师”是规定以法令为教学内容,以有教师资格的官吏来做教师。秦朝只许官府办学,统一学习内容,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词,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4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土地兼并严重并不属于暴政范畴。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6.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特指由长安向西直通欧洲的商路,而不包括向东的商路。7西汉时,刺史能够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不是因为其权力超越百官,而是因为其代表中央。8作为重要的产粮区,洞庭

9、湖、鄱阳湖流域是新出现的,而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天府之国”了。此时江南经济的开发只是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而不是南方已经超过北方;是为以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而不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海南卷)“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负责监察地方高官。A项和B项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D项秦朝就已确立。【答案】C,2(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1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政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3(2008年高考海南卷)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

11、臣【解析】这句话的含义是讲刘邦希望通过分封诸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假如没有通过皇帝的分封而称王的,天下共同讨伐他。B项错误,C、D两项不合题意。【答案】A,4(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卷)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解析】由四个选项可判断,B项中皇帝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项九卿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项中太尉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5(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试卷)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

12、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本题以儒家的发展历程为考查内容,据教材知识可知,董仲舒融合传统孔孟学说与阴阳家黄老之学说基础,融合早期道家理论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答案】C,二、非选择题6(2008年高考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请回答:(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

13、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形式新颖,给人以惊喜之感,可以说是命题形式的重大突破,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命题采用“小切口,深分析”的形式,从一张西汉农民收支表,全面引申考查西汉的农耕经济、赋税制度、商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等。设问环环相扣,逐问推进。解答本题,最需注意的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材料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要最大

14、限度的、最充分的提取有效信息,在对材料信息归纳、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正确作答。,【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 500(2834062 3004 9182 732300)2 439(钱),即亏2 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 500(2834064 9182 732300)139(钱),即亏139钱。(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