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594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doc(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点复习学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绪言:化学使世界就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减

2、少向环境排放废物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

3、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

4、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

5、、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 = CuSO45

6、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燃烧时: 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

7、),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 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 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

8、法: 分加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 分离仪

9、器:漏斗 器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试管 (1)、 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或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

10、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 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 ?用途: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

11、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用途:加热液体,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 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 蒸发皿容积的2/3 5、蒸发皿 ? 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 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 先排空再吸液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

12、受滴容器 (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 或腐蚀胶头;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 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 用水冲冼。 7、量筒 ?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

13、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 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用途: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 不能加热 。 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10、广口瓶 (内壁是磨毛的): 常用于盛

14、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11、细口瓶 ? 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 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2、漏斗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3、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 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4、分液漏斗 ?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 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5、试管夹 ? 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 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处 (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15、) 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16、铁架台 ?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17、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 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禁止

16、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酒精灯的外焰最高, 应在外焰部分加热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 (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 (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 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8、玻璃棒 ?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 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 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19、

17、温度计 ? 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 20、药匙 ?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前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 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和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

18、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 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 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

19、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 向外放回原处。 2、 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问。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 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五、 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

20、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 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游码读数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 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 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

21、管、蒸发皿、坩埚 ? ? ? ? ? ?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 ?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七、仪器的装配: ?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连接方法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

22、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 (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 插入胶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 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

23、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 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九、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 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纸” 指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指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 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十、物质的溶解: 1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 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 仪器:烧杯、玻璃棒 十一、常用的意外事

24、故的处理方法: 1、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 2、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3、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4、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十二、气体的制取、收集 ?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NH3、CH4);一定要用酒精灯。 ?B: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2装置(CO2);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 A: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 (CO、

25、N2、NO只能用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 排气法:导管应伸入瓶底 十三、气体的验满: ? O2 的验满:用带余烬的木条放在瓶口。 ?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十四、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 一定先净化后干燥 1、气体的净化(除杂) ?H2(HCl)用NaOH溶液 ? CO(HCl)用NaOH溶液 ?CO(CO2)用澄清石灰水 ? ? CO2(HCl)用NaHCO3溶液 ? ? CO2(H2、CO)用CuO ? ? ? C

26、O(O2)用铜网 ?O2(CO2、HCl、H2O)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2、气体的干燥(除去水) 干燥剂有:浓硫酸(酸性)、碱石灰(碱性)、固体氢氧化钠(碱性)、氧化钙(碱性)、 五氧化二磷(酸性)、无水氯化钙(中性)、无水硫酸铜(中性) 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 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氯化氢等。 注意: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 ? ? 除去水时,先除去杂质,再除去水 。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

27、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 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冒白色浓烟,有白色固体出现。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化学方程式: 4P + 5O2 点燃 2P2O5

28、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29、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 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 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炼钢宇宙航行等 氮气 超导实验车化工原料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防

30、腐剂等 稀有气体 作保护气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烟尘。 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在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

31、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或: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2 点燃 CO2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

32、无色无味的气体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在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或:4P + 5O2 点燃 2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二)与金属(镁、铝、铁、铜)的反应 1、镁带在

33、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 氧化镁(MgO)或:2Mg + O2 点燃 2MgO 2、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 或;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

34、: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4、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文字表达式:铜(Cu) + 氧气(O2) 氧化铜(CuO) 或:2Cu + O2 加热 2CuO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固体石蜡液态石蜡蒸气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 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

35、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 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 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

36、如缓慢氧化。 5、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6、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E (简称“多合一”)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如:氢气+氧化铜水+铜,氧化铜是氧化剂。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氧气的的制取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

37、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三、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水(H2O) + 氧气(O2) 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 2H2O2 MnO2 2H2O+ O2 B、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

38、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 气密性良好。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C、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 B、原理:?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2KCl + 3O2 ? 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C、装置: 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加、定、点、收、离、熄。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检查装

39、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固定装置 。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 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再停止加热 整理器材。 E、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

40、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验满的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 G、检验、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3

4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 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研究 1、装置水电解器(图3-1) 2、现象: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气体汇聚到试管的上部,正比负少(体积比约为1:2) 正极(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

42、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3、原理: 2H2O 通电 2H2+ O2 4、说明: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构成其它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本身不变。 二、物质的分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总结: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征: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在不停的作

43、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分子间有间隙(物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原子 1、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注: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由原子构成,其它物质都可认为由分子构成 2、特征:与分子相同 总结: 1、分子和原子不比较大小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概念不同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不一定构成分子,它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特征相同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若分子不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若分子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 由同种分子

44、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水的常用方法(见书P55,图3-15) 1、吸附:利用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常用明矾、木炭、活性炭等 2、沉淀: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3、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过滤的装置(见P55,图3-17) 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A、“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B、“二低”:a)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b)滤液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C、“三靠”:a)烧杯嘴紧靠玻璃棒,b)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c)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烧杯的内壁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

45、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见书P57,图3-21和3-22 二、硬水和软水 1、概念: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鉴别:A、加肥皂水利用产生泡沫的多少来区分(多为软水) B、加热蒸发根据具有固体残渣的多少来区分 3、硬水的软化:常用蒸馏和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0.77%),人人都应关心水、爱护水、保护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不多,且分布不平衡。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农业:喷灌、滴灌;工业:重复利用) 2、水体污染的来源: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农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三、最轻的气体氢气(H2) 1、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可燃性:2H2 + O2 = 2H2O A、纯净的氢气在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