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618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一年级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一年级数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一年级数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一年级数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教案.doc(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找规律预案教学目标: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找出图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 创境引题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宝盒,我想变一些礼物送给认真听讲的同学,你们想要吗?那就要仔细看,仔细听罗!老师变,你们来猜,猜猜看老师接下来会变出什么?(老师出示准备好的:“1朵红1朵绿,1朵红1朵绿,1朵红1朵绿花”边出示边让学

2、生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把花贴到黑板上师讲解:像这样一朵红一朵绿一朵红一朵绿的排列叫有规律的排列着(板书:规律)。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有很多,你们想找出他们的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出示找规律课件)二、 先学后教1、 出示导学案,明确学习任务和自学过程:(1) 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画里面哪些图片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2) 同桌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的多。(3) 做好向全班同学交流的准备。2、 尝试自学:学生借助导学案开展自学活动,教师参与辅导。3、 交流收获,梳理盲点(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彩旗的规律:黄红黄红黄红黄红、彩灯的规律:黄紫黄紫黄紫黄紫、花朵的规律:红绿

3、红绿红绿红绿、小朋友的规律:男女男女男女男女、4、 重点讲解,难点辨析:当我们找到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的排列,如果是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的排列。三、 展示反馈1、 火眼精金课件出示有规律的几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找小老师讲解是什么样的规律)2、 听说故事接一接讲故事接古事:三个和尚3、 小小设计师让学生拿出作业纸和彩笔,画出喜欢的规律(1) 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2) 汇报展示:(选几幅有代表性的)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规律(或者其他同学找

4、规律,并说说下个图形会是什么。)4、拍一拍拍手找规律(棒,棒,你真棒,棒棒,你真棒、)4、 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板书:找)小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做出有创意的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在数字的王国里就有很多有趣的规律,我们下节课在一起去发现与探究吧!找规律定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会运用规律解是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

5、过程:一、 创境引题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宝盒,我想变一些礼物送给认真听讲的同学,你们想要吗?那就要仔细看,仔细听罗!老师变,你们来猜,猜猜看老师接下来会变出什么?(老师出示准备好的:“1朵红1朵绿,1朵红1朵绿,1朵红1朵绿花”边出示边让学生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把花贴到黑板上师讲解:像这样一朵红一朵绿一朵红一朵绿的排列叫有规律的排列着(板书:规律)。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有很多,你们想找出他们的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出示找规律课件)二、 先学后教5、 出示导学案,明确学习任务和自学过程:1)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画里面哪些图片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2)

6、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一比。3)一会请小老师讲解。6、 重点讲解,难点辨析:当我们找到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的排列,如果是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的排列。三、 展示反馈1、火眼精金课件出示有规律的几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2、听说故事接一接讲故事接古事:三个和尚3、拍一拍拍手找规律(棒,棒,你真棒,棒,棒,你真棒、)4、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板书:找)小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做出有创意的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在数字的王国里就有很多有趣的规律,我们下节课在一起去发现与探究吧!找规律教学反思

7、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

8、生的直接经验,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总之,

9、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十几减八预案教学目标:1、理解“十几减八”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八”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八”的题目。2、初步理解知道两部分的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的数量关系。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八”的算法。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八”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八”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口算:8+5= 7+8= 7+6= 15-9= 6+8= 5+7= 5+9= 13-9= 18-9= 14

10、-9= 17-9= 16-9= 师:说说16-9你是怎么计算的?说说你的想法。二、先学后教:师:你们喜欢玩风车吗?瞧,今天这节课有两个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纸风车。(出示课件风车图)1、我是学习小领袖:1)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根据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3)把你的算法和同桌说一说,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2、学生借助导学案开展自学活动,教师参与辅导。3、交流收获,梳理盲点:学生汇报,教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为什么?4、重点讲解:(1)我们可以用“破十法”来计算12-8,也就是先把12分成10和2,

11、先用10-8=2,再用2加上剩下的2就等于4,所以12-8=4.(2)我们还可以想:因为4+8=12,所以12-8=45、小结:我们在用十几减几解决问题时可以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也可以用“破十法”的方法。三、展示反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1、2两题。通过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做,然后指明当“小老师“讲解思维过程。十几减八定案教学目标:1、理解“十几减八”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八”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八”的题目。2、初步理解知道两部分的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的数量关系。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八”的算法。

12、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八”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八”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一、 口算:8+5= 7+8= 7+6= 15-9= 6+8= 5+7= 5+9= 13-9= 18-9= 14-9= 17-9= 16-9= 师:说说16-9你是怎么计算的?说说你的想法。二、先学后教:师:你们喜欢玩风车吗?瞧,今天这节课有两个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纸风车。(出示课件风车图)1、我是学习小领袖:1)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根据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3)把你的算法和同桌说一说,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2、学生汇报: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下几个风车?(生一边说师一边圈走

13、8个风车)求还剩下几个风车?用减法计算,算式是:12-8,(师板书12-8)师:12-8=?,你是怎么算的了?生1:我用数的方法。(板书数)生2:我用破十法,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8=2,再用2加上剩下的2就等于4,。(板书破十法)师:你们的方法真好,那除了这些方法,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3:用想加法算减法,因为4+8=12,所以12-8=4.(师板书想加算减)师:你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这么多方法,选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三、 展示反馈:师:你们真厉害,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3页做一做的1、2、3题做完,先独立做,待会我们请“小老师”讲解你发现了些什么?(生

14、做师辅导)生1:我发现了想加算减法的方法来算十几减八很快。生2:我是用破十法来算的,将16分成10和6,先用10-8等于2,再用2加上剩下的6就等于8。师:那请同学们将今天所学的十几减八的算式排排队。它们都按照各自的顺序排好了对,以后再也不敢乱差对了。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会了计算十几减八,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究与发现吧!十几减8教学反思一、我对教材的解读 十几减八是在学生学会了用“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风车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知道总数,知道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

1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设想首先我用口算的方法为新知做好铺垫,然后按照“问题情境列出算式 动手操作呈现算法”的线索进行编排,突出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两种方法。三、教学实施过程 (1)先进行课前速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二是回顾十几减九的口算方法为下面新知做准备。(2)结合情境,提出问题,根据“还剩多少个气球?”的问题,学生列式:12-8,那12-8=?(3)2-8不够减怎么办?用圆片或小棒代替气球,摆一摆。学生操作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可以出现以下几种方法,数一数,破十法,把小棒分成10和2,从10里面

16、减去8个,在把剩下的2合起来就是4,然后找小老师上前演示,一边说一边操作,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操作用式子表示出我们的计算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整理,将操作、语言和算式充分的联系起来,从而将多种表征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用“破十法”计算12-8=4的算理。四、知识运用在知识运用部分第1题,通过圈一圈的方式主要是对“破十法”的巩固,第2题是对“想加算减”的巩固,第3题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掌握破十法,同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通过最后一题的练习和思考,帮助学生沟通与以往知识的联系,深入理解“破十”的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看出学生

17、对“破十”和“想加算减”两种方法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它包含了减7、6,内容比较复杂,不像十几减九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就是我组织课堂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没达到高境界,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听我在讲,对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让他们摆小棒,有的在那乱摆一气,有的在那玩。根据这些情况,我打算首先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再根据班上整体情况进行改进,在备课时,认真背好先学后教部分,从而使我的教学水平达到更高境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初稿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定

18、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景引题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100?(口答)1824374553667289 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在各数下板书出另一个数。 提问:每组两个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指出:如果两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什么叫做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什么叫做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

19、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弄清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用简便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先学后教1教学例3。(1)出示例题。(2)教学第(1)题。板书出算式。提问:这里三个数连加,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整百数?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可以这样想:137和63可以凑成2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简便计算的过程应该怎样写?(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强调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时要加小括号)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

20、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3)教学第(2)题。 板书出算式。 我们继续用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的方法来看第(2)题。 提问:这道题里哪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数?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要先算118加182,应先把它们的位置怎么样?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接下来怎样算才比较简便?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小结:从例3可以看出,如果在加法里有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一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先加,再与其他

21、的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第2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2)提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一般先把哪两个数相加? 3进一步研究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过去口算57+28是怎样算的? 板书:57+28 57+(20+8) (57+20)+8 85提问:以前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加法,实际上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是怎样应用的? (2)教学“试一试”。 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实际上应用

22、了加法结合律:把一个加数看成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的和,再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十,再加几。现在,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口算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老师巡视辅导。学生口答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第1小题哪个数接近整百数?第2小题呢?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

23、正。 (2)提问:这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时,可以怎样口算? 三、展示反馈1练习十三第4题。(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练习,每组一道题。集体订正。(2)提问:每一组里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对照第一个算式,第二个算式实际上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指出:这里的加法简便计算,就是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起来,再接着计算。2练习十三第5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里要把哪两个数先加使计算比较简便,这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3练习十三第6题第一行。指名学生口算得数,说说是怎样想

24、的。指出:一个加数如果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可以用口算,方法是先加整百数,再加几。说明:用简便方法计算,以后熟练了可以直接口算写出得数。但现在还是要一步一步根据运算定律,把过程写出来。四、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题,第6题第二行。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7、8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定稿陈晓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例题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巩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来巩固简便计算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1、复习加法交换律播放影片朝三暮四。师:你们觉

25、得影片中的猴子怎么样?生:太笨了,太蠢了师:猴子怎么就笨了呢?生:早上3个晚上4个,换成早上4个,晚上3个,总个数还不是一样多嘛?(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4=4+3)。师:那养猴的人聪明在哪里?他运用了我们教学里面的什么知识?生:我知道了:是加法交换律。师小结: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做朝三暮四,现用来比喻变来变去,反复不定。聪明的养猴人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就把愚蠢的猴子给搞定了。2、复习加法结合律师:一向自认为聪明的猴子哪里会服气,于是他也出了一道题考我们了,不过他考的是我们做题的速度。师出示:248+67+33生答师板书:248+67+33=248+(67+33),加法结合律二、新援1、热身运动

26、(1)师:小猴见没难倒你们,眼珠一转,又计上心来,他让同学们先闭上眼睛,看看它又耍什么花招。师出示:67+248+33师:咦,不还是这三个数吗?有什么变化吗?生:顺序改变了,让它们换个位置就可以了。师:原来67要和33结合,却被无情的248给挡住了,现在杨老师来当这个无情的248,哪位同学来演67和33,你想对我说什么?生(彬彬有礼地一鞠躬):248女士你好,我是67,我想和你换个位置,行吗?师(故作疑惑):我在这站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和你换个位置呀?生:因为我想和33结合在一起。师:我也可以和它结合呀,为什么就非得要你和它结合呢?生:因为我和它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凑成整百,计算起来更简便。师(大喜

27、):哦,君子有成人之美,我同意跟你交换位置,让你和33去结合吧!紧接着又让两名学生互相表演(2)师:通过表演,这道题的算理和算法都明白了,那么如何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呢?学生说师板书过程67+248+33=248+67+33加法交换律=248+(67+33)加法结合律=248+100=348(3)让学生把这道题与复习题中的两道题进行比较师生共同小结:3+4=4+3单纯地使用了加法交换律248+67+33=248+(67+33)单纯地使用了加法结合律67+248+33=248+(67+33)既使用了加法交换律又使用了加法结合律师小结:其实在一道加法简便运算式题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往往都是同时使

28、用的,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2、教学例子师:不过这仅仅是个热身运动,真正的新课还在后面,让我们一起随着李叔叔的自行车去完成他的后四天旅行。课件展示例3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教学信息?想知道什么?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师有选择性地将“李叔叔第四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板书在黑板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做)挑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并说出每一步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115+132+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答:李叔叔在第四天一共骑了450千米。让学生观察例子与67+24

29、8+33,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师小结:不管是三个数连加或是四个数连加,都要先观察这些加数的特点,把两个或三个能结合成整百整千的数,通过交换律再结合在一起使计算更加简便。3、让学生翻开书p30,阅读课本,把书中空白处填上。4、完成教科书p30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挑4人上台板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的计算依据。三、小结及巩固1、师:在陪同李叔叔的七天旅行中,前三天我们经历了单纯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后四天的旅行中,你学到了什么?生各抒己见2、课件展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画面。师: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为了体验生活,二:为了健身,三:为了省钱。但再怎么省钱也要花费呀,这不,

30、王阿姨先后汇了三次款给李叔叔呢?(课件展示p32第七题)学生拿出汇款单(师事先填好发给学生)让学生读出汇款单上的钱数再独立完成,师讲评3、完成第5题、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师讲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陈晓芳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

31、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

32、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

33、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创景引题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先学后教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展示反馈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评课主讲人:陈晓芳

34、主评人:贺德玉这两个运算定律都比较简单,而且学生有很多的已经数学经验,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教学。 此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难点是:会正确应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陈老师在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 .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和生成。比如,复习的设计就非常好,唤醒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注重规范学生的语言,把话说完整。比如,要先说数学信息,再说数学问题。 不足: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王老师在课堂上引导的太多了。比如,前面的复习已经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

35、识,此时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猜测,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与想法,然后举例验证就可以了。但是,王老师在后面又用了大量的时候从头讲起,学生已被唤起的经验被完全抹杀。 .课堂中“读”的目的是什么?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王老师让学生把定律的文字叙述大声地齐读三遍,这一方法实在不可取。学生只是在扯着嗓子机械地读,“理解、记忆”的目的是绝对没实现的。不知老师是否注意了学生在读完之后的咳嗽声? .课件是为突破重、难点,创设情境而使用的,该用的地方就用,不用将老师需要讲解的地方都一一地进行展示。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初稿陈晓芳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

36、1、例2,练习十四1、2、3题。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

37、,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设计理念: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

38、: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创景引题 1、播放视频短片。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小段视频,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短片中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视频: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 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3、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这节课你想研究

39、三角形的什么知识?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定义、特点等。 二、先学后教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师: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

40、形叫三角形;(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师:请你们对照上面的说法,判断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课件出示一组图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师小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3、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

41、性。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

42、)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

43、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课件出示松鼠和斑马的“别墅”。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生:高的别墅是斑马的,矮的别墅是松鼠的。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

44、角形的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幅图,那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生:第(1)幅。师:第二幅为什么不是?(第二幅是斜的,高应该是垂直线段。)师: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没有经过顶点)(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