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6715 上传时间:2020-06-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那你知道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都有那些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1端午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是中国和世界的“双料”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是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龙的节日说等等,端午里无不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屈原是爱国,曹娥是孝道,图腾是仪式,龙是中华民族

2、的象征只有让端午节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让饱含文化的端午节熠熠生辉,才能凝聚人心,使人人皆感悟,将端午文化演变成每个个体生命的重要节点,从而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古往今来,端午节活动所饱含的文化元素无处不在。人们熟悉的包粽子、戴香包、挂菖蒲、挂哀嚎、赛龙舟等即是证明。虽然地域不同,形式和内容也有一些差异,但都有其共同点,那就是这些民俗活动都饱含着中华民族农耕时代对天文、历史、祭祀、节气、爱国、劳动等内容的总结和敬畏。能流传几千年,从未间断,这不能不说这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滋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和我们民族特有的宝贵品质,因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当然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端午节

3、富含各种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仅从节气的传承中我们就可体味到祖先的智慧。而其中的爱国、卫生、孝道等,更透出中华民族擅于总结,凝聚智慧,辛勤劳作,爱好卫生,勇敢向上的品格。屈原在国家利益面前的决绝就是中国人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忠义仁爱、高洁做派、宁死不污、身殉理想、坚贞不渝的高贵化身。因此,只有从这些文化传统中,才能更多地发掘出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使我们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去传承和创新,为中国梦而付出全部精力。如今,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端午节的氛围并不浓厚,除了商家热闹的促销吆喝外,端午节不仅缺少文化味儿,更缺少诗意盎然的浪漫氛围,如此过端午节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和遗憾。节日里重商业、轻

4、文化严重。有些人对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似乎不够重视,更多的是在跟商业的风,从而忽略了本该体现民族特质的文化要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端午节视为“粽子节”。这种说法客观地反映了当下端午节的现状,却也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尴尬。我们需要振兴传统节日,更需要对其饱含的文化、道德、价值等进行发掘和传承,从而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实现价值观上的认同,使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和活力。因为只有文化认同,才能使大家凝聚起来,从而形成合力。当然,传统文化节日,也一定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以适应当代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过传统节日,哪怕是“吃粽子”也要建立在重温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内在提升。在新的时代

5、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如何深入发掘端午文化,守护端午传统,是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文化命题。如何使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显示出足够的市场活力,也是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内涵,并在新时代中与时俱进地将其发扬光大。无论怎样,中华传统中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是人们的共同情感,它唤醒了传统节日对于一个民族的深刻意义。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祖先为我们开创的文化资源,并在新时代中把这种传统节日所代表的文化发扬光大。多一些文化元素的创想,多一些精神价值的倡扬,这对于凝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识,激发正能量,都具有积极意义,如此,才能让饱含文化的端午节更加凝聚人心。2

6、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2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

7、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

8、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这些精神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

9、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今天,讲故事,游胜地,读经典在端午节我们同样可以有更多仪式感,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细品时序更替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3“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又一个承载着诗

10、意的端午节来临。因为屈原,端午节与诗歌联系最亲密。在艾草和粽叶飘香里,古代文人以诗词纪念屈原,并在赞美屈原正直、崇高和爱国情怀时,更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激昂爱国情怀的诗词佳句流传千古。如果说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等民俗活动让人们享受着丰盈物质生活,那么,众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端午诗词,品来就浓郁、芬芳了爱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千年古国,养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岁月如轮,总有一些东西积淀下来,且越积越厚。如:端午节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魅力。“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让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地位;“没有端午,何以中国”,表达端午蕴含着中华文化基

11、因,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情怀始终富有丰富情感而激昂奋进的主旋律。从抱石沉江的屈原,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精忠报国的岳飞;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烈士吉鸿昌,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捍卫祖国荣誉,用热血铺垫伟大复兴梦,这些彪炳史册的事迹浓缩为朗朗上口的诗歌,广为人们传唱,也让与诗韵融通的端午散发着浩然正气,展示端午节激昂的爱国情怀和恒久活力。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信息时代正为诗韵端午提供了新的载体、赋予了新的内涵。端午节穿越千年仍然生机勃发,就在于浪漫诗情与激昂爱国的完美结合,既是崇高激励,又是纯

12、真操守。“诗言志、歌咏言”,端午节最适宜以抒发情感来传承精神。如:过个网络读诗诵诗赛诗的端午,让屈子精神在传承中有了时代气质,获得更大张力。诗歌是深层次文化交流的理想载体,让诗韵端午激昂爱国情怀。屈原作为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中的一盏明灯,需要铭于心、照于行。“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千年积淀,灿若星辰的华夏传承早已把端午节、诗词文化铸成爱国情怀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过端午节,我们正可打开社交网站、手机软件,无需高谈阔论,更不必豪言壮语,只要将点滴日常凝炼成行,押点韵,轻松互动,就能让浓郁的

13、爱国心、爱国情在网络空间汇成磅礴的洪流,让端午节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多彩。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4吃,固然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农历春节里的饺子,中秋佳节的月饼这里面,不乏中国从农耕社会演变过来的饮食记忆,还有季节和自然中的特殊定格。不过,如果在端午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我们的参与热情仅仅是吃,的满足感只是来自于味蕾和胃,甚至连端午常识都只是来自于商家店招信息时,也就失去了端午节的“初心”。端午节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汨罗江边,诗人末路悲悯放歌,忠心一片慷慨赴死,只因爱这个国家爱的深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国亡身殒今何有,只

14、留离骚在世间。”端午的诗被屈原写满,其蕴含的以爱国为主题的丰富内涵是我国巨大的精神财富,既有政治性、社会性,也有文化性,既纵贯古今,又跨越山河。端午节的节俗更是“千姿百态”,传递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像等民俗活动,都与驱邪祛病、养生保健有关。进入盛夏各种疾病多发时段,利用雄黄、艾草、菖蒲等矿植物的药性来解毒、杀菌、去风寒,以达到健身和净化环境的目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更有龙舟竞渡、蓄兰沐浴、驱逐五毒等传统节目,反应了古人对生者生存健康状况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如果只是被食物取代

15、,被各种商业促销打断,不仅让人意兴阑珊,恐怕还会让我们大失所望吧。端午节既代表过去,也代表未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让民族节日传承下去,让民族文化代代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端午节应被赋予的含义。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端午节日益临近,芬芳浓郁的糯米粽香再一次扑鼻而来。端午节,其内容一是吃棕子,传说是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示人们对屈原爱憎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缅怀;二是要喝“雄黄烧酒”,以示扶正祛邪;三是端午节挂香袋,人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香袋赠送给亲朋好友,以示和睦相处。近日,一些党员干部群众在端午节来临之前,把廉政建设和

16、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方面的格言警句绣在香袋上,通过分发传递广泛宣传。这些方式寓教于乐,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容易被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喜爱和接受,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屈原是最早提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思想的爱国诗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诗句承载着屈原满腔的赤子之心。战国末年,屈原官任楚国左徒,辅佐怀王。“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他不惧奸臣当道,力主联齐抗秦,忠肝义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关怀百姓疾苦,多次进谏为民请愿。一身傲骨,清廉高洁。从屈原大多数诗歌作品可以看出,诗人始终饱含忧国优民、求索不懈的情怀,纵恣的文笔表达出

17、强烈而激荡的情感。尤其可贵的是,在优愤中,诗人并不沉沦自弃,进取抗争的精神也始终在闪烁。君王无道,屈原先后两次被流放。然而,他仍心系国家命运,多次劝说君王施行仁政、联齐抗秦,表现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素”的执着。楚国被攻陷,流放他乡的屈原,怀石投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坚毅,在历史长河留下了永恒的身影。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新兴的五言、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郭沫若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他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司马迁撰写

18、屈原列传:“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是我国历最早的廉政倡导者。把屈原“勤政为民”的廉政思想与悠久的端午节文化资源紧紧结合起来,颂“屈原名句”、讲“屈原故事”可以弘扬“推行美政、忧国爱民”的爱国精神;“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的民本思想;“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的高洁品性;“刚正不阿、敢于斗争”的行为原则,充分展示屈原爱国、勤政、为民、廉洁的高尚情操,丰富端午节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扶正祛邪是端午节廉政文化的又一亮点。扶正是指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19、,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则人体有抗病能力,疾病就会减少或不发生;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

20、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对“四风”要持之以恒,中央纪委要求纪检监察机关铁面执纪、纠正“四风”。此举扶正祛邪,正当其时。“四风”之害,积习已久,流弊甚深。自中央出

21、台八项规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狠抓落实,颇见成效。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既对纠正“四风”寄予厚望,同时又担忧其能否持久。这种担心,无可回避。党中央持之以恒地反对“四风”,是给作风不正、阳奉阴违、虚与委蛇者的开出的一剂猛药。纠风是为救人,治病是为救命。有些问题洗澡照镜正衣冠可治,有些问题非得持之以恒辨症施治。中央纪委常委会议特别强调反对“四风”要深刻把握“深化”与“坚持”的辩证关系。这令人想到延安整风时革命老前辈谢觉哉同志说的“紧火煮来慢火蒸”,对待顶风违纪者就要疾风烈火般坚决查处,毫不留情!好作风如春日青苗,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久之修成正道;坏作风如磨刀之石,不见

22、其损却日有所亏,久之必成无用。仁者智者,于此不可不察。纪检监察机关要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守土有责,恪尽职守,对外“扬拍挥棒”,对内“清理门户”。对待“四风”复杂的问题,提纲挈领、剥茧抽丝,善抓主要矛盾,以点带面,教育一大片,用“南门立木”的决心向全党全国人民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如今,工作的进展正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端午奖金,吃喝送礼、迎来送往的陈规陋习可能又要浮出水面。我们必须扶正祛邪,坚决刹住节日送礼不正之风,把日常监督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用共产党员纯洁的党性之风吹走一切歪风邪气,让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端午节香袋上的格言警句传播的是廉洁自律的

23、“正能量”。一句句廉政格言,时刻提醒和警示党员干部保持廉洁自律,绷紧“廉政”这根弦;一个个廉政景点,时刻让廉政文化浸润党员干部的心田;一项项别具匠心的活动,大力弘扬了以廉立身、以廉治家的优秀文化。廉政文化建设以鲜活的方式,温馨的关心,浓郁的氛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个生动注脚,将廉政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使廉政文化建设带来的浩然之气,如绵绵春雨,悄然潜入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田。端午节也是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老爸是我永远的偶像,我这一生不能没有你”;“我不求你给我们带来大富大贵,只希望你和我们一起平平安安”;“上班好好工作,下班早点回家”这些不是名人警句,而是党员干部家属写下的端午节亲情寄语。这些亲情廉政寄语或朴实无华,或经典哲思,闪烁着家人真情挚爱的光焰。亲情寄语是一记悠扬响亮的晨钟暮鼓,让党员干部用权时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亲情寄语是一声阳光灿烂的甜蜜祝福,让党员干部时时感到亲人的惦记和关心;亲情寄语是一把清正廉洁的尺子,时时丈量着党员干部的行为和得失,时刻激励着党员干部算好亲情账,不负家人的深情与重托。2020歌颂端午节的个人心得感悟5篇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党团建设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