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24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24张PPT).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 元 总 结,线索1:发达的古代农业: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线索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明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线索3:古代商业的发展:模式固定突破限制出现商帮。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基本固定,变化不明显;宋朝以后
2、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出现“商帮”。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国家所有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1结构:自战国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2特点(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为主要
3、生产模式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古代中国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技术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固守传统农耕经济藩篱的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5)明清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城市
4、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用的奢侈品,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对“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
5、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化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三、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1(2018全国文综卷,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铁器相对集中的地区大都是社
6、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之前铁制农具没有得到普遍使用,排除A项;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加强从汉朝时开始,不是战国以前,排除B项;由题干中“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可知,其不能反映我国的冶铁技术情况,排除C项。,2(2018全国文综卷,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干中
7、“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当时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且手工业者容易找到工作,侧面反映出北宋前中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今四川井研县一带”,C项中“已经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盐业专卖制度的解体,故D项错误。,3(2018江苏历史卷,4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
8、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民间商人从“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到“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表明,当时民间商人经历了由“最初是不合法的”到后来“纳过税”就合法的变化,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民间商人可以通过纳税取得交易合法化的地位,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商鞅变法后,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且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表明,政府对商业活动依然实行监管,排除C项;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9、,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B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4(2018天津文综卷,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解析本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笫一小问“发展概况”,分析材料一的图片信息可知,从战国中晚期到清前中期,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并不高。第二小问“外
10、来因素”,根据材料一“明和清前期”“玉米、甘薯种植推广”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亩产提高。答案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解析本
11、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第一小问,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等可知,其生产规模很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下农民对小农生产的积极性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具体表现”,首先注意题干要求的“位移”是水平位移,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而是农业生产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再联系所学知识可从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概括作答。答案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
12、,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解析本问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和小农经济的认识。第一小问“农为国本的两面性”,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由材料三“国家全力倡导进步的形态”得出,重视农业推动农业的发展;由材料三“强控制重压”“难以变革”得出,对农业的控制,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原因”,可从小农经济特点、封建国家对小农经济的依赖、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答案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